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08 02:2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4 05:10
历史上朱棣为什么要大肆抓捕尼姑
一般说,出家人不问世事,不恋凡尘,僧侣、和尚、道人、尼姑,皆是如此。虽说,中国历史上,有和尚为保卫寺庙与贪官污吏斗争的;也有僧人为了保家卫国抗击倭寇的;但尼姑作为出家修行的女教徒,大多是讲求六根清净,四大皆空,与朝廷素无瓜葛,很少有“红颜一怒风风火火闯九州”的现象。
不过,明朝因爆发了一桩“白莲教”造反事件,在永乐十八年(1420),明成祖朱棣突然下令,将全国所有的尼姑以及女道士,统统逮捕送到京师逐一审问,验明真实身份。这场史无前例的大索天下尼姑案,既打破了佛门千年来与世无争的静雅,也让后人感到莫可名状的疑惑。是什么原因导致朱棣要捕捉天下尼姑呢?
据《明史》及清代有关野史杂钞记载:唐赛儿于永乐十八年二月,在家乡蒲台(今山东滨州)聚集数千白莲教徒,以红白旗为号,揭竿而起,对抗朝廷。这场发生在山东境内的农民起义,因为规模小、持续时间短,基本没有撼动明朝政权,连普通的历史教科书上也鲜有论述。但当时的皇帝朱棣却“甚为震惊”,不但派出了“京营”五千精锐人马,还把正在山东沿海“抗倭”的军队,也用在了*这场农民起义上面,很有股子“攘外必先安内”的架势。
朱棣为何如此兴师动众,摆出一副不达目标不罢休的架势?据笔者分析主要是以下原因所致:
其一,朱棣的皇位和江山得来不易,肯定不允许任何人撼动他的根基。唐赛儿领导的农民起义,在“宁负天下人,也不许天下人负我”的朱棣看来,无疑是对其统治地位的打击和抹杀,故他要不惜一切代价,平定之铲除之,才敢安心稳坐钓鱼台。
其二,朱棣面对的这场起义,恰好发生在“迁都北京”前夕,倘若处理不当,肯定会直接影响到皇帝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故他决不允许在这种时候出任何乱子、添任何麻烦,否则后患无穷。
其三,唐赛儿起义军以“白莲教”为依托,就是看中了教徒对领导者的死心塌地、惟命是从,朱棣深知宗教力量一旦聚集的巨大危害,决不允许“邪教”蛊惑民众,故他不敢心存丝毫懈怠,生怕引发星星之火大燎原的难以收拾的局面。
其四,何况当时“白莲教”起义军队伍不断壮大,屡败官军;且唐赛儿对于朝廷招安不理不睬,使朝廷和朱棣颜面扫地,故他认为眼中钉肉中刺一日不除,终是心头大患。
于是,朱棣对唐赛儿分外仇恨,对起义军分外残酷,不仅对义军队伍疯狂*,还对残留力量和可能隐患大肆搜捕打击。事实上,因寡不敌众、腹背受敌,起义军只坚持了三个月就失败了,但其领导者唐赛儿却下落不明。
为消除心中忿恨,为能够杀一儆百,更为防止死灰复燃,朱棣一方面下令在民间大力严查唐赛儿行踪,另一方面也把搜捕唐赛儿的重点放到了佛门。
据笔者分析,朱棣之所以这么做,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一是唐赛儿领导的起义,在民间颇具影响力,百姓对朱棣“靖难之役”造成的流离失所深恶痛绝,特别是后来迁都和挖运河,农民徭役负担沉重。适逢旱涝灾害频发,瘟疫蔓延流行,群众生活十分艰难。此时唐赛儿反对皇帝的做法,使之威望很高,相应者同情者众多,藏匿在民间可能性极大。
二是唐赛儿身为女性,又是“白莲教”首领,加上起义发起时期,她曾自称“佛母”,朱棣以此认为唐赛儿与佛门有着某种关联。何况,佛门弟子远离世俗,官府一般不介入,唐赛儿兵败后混入佛门避难,倒是极好场所。
因此,朱棣在民间擒拿唐赛儿“久不获”的情况下,不得不将重点移向佛门净地。据史料记载,为防止唐赛儿出家为尼,混入道姑行列,永乐皇帝在永乐十八年三月和五月连续下令:“凡北京和山东境内尼及道士悉捕至京师诘问之。”“凡军民妇女出家为尼及道者,悉关京师。”于是先后有一万多名尼姑、道姑被逮往京师诘问,但是唐赛儿还是“不知所终”。
到了同年七月,朱棣又命段明为山东左参政,继续搜索唐赛儿。段明为了完成这一任务,不仅把山东、北京的尼姑逐一搜查,全部捕捉,甚至还逮拿了全国范围内的数万名出家妇女。对此,《明史》有简单记载:永乐十八年二月,山东蒲台唐赛儿反,唐赛儿不获,溟逮天下出嫁尼姑万人。一直到朱棣病逝,他一心想捉拿到唐赛儿的愿望也没能实现。
看来,即便明朝有强大而又严密的特务、巡察机构,但在捉拿唐赛儿的问题上,因为不得民心,哪怕是想出了通过捕捉天下尼姑的荒唐极端的办法,最终也无济于事,得到的结果是“赛儿卒不获,不知所终”。唐赛儿究竟哪儿去了?后人有过诸多猜测,但终毫无定论。我想,这位巾帼英雄的最后归宿,无论在何方,都已深深铭记在我们的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