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08 09:19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1-21 13:33
三顾茅庐是刘备和诸葛亮这对千古君臣之间的一件美谈,从三国时期开始就为人津津乐道,刘备因此被作为明主表率,诸葛亮也因此成为“安居而知天下事”的智慧代表。
不过据《魏略》所记:刘备其实没去访诸葛亮,而是诸葛亮先来找的刘备。这一点在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讲坛里也有提过,当然易先生也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刘备在荆州进行了多次聚会,在某一次聚会中诸葛亮去参加了,并且在宴会上得到了刘备的关注,后面才有了刘备三次探访隆中的情况。
《三国志》和《魏略》这两种说法可谓大相径庭,那到底是刘备主动去找的诸葛亮,还是诸葛亮先去刘备面前毛遂自荐,让刘备去找他的呢?
易中天先生的观点首先是承认这两种说法,但最主要的是以《魏略》为先,《三国志》辅之,并且引用了一位叫刘啸的先生的看法,认为诸葛亮是先去找的刘备:
诸葛亮更急迫需要找到一位明主辅助,以施展自己的扶龙之才,证据就是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是需要出将入相的,安居在隆中之地种田,并不符合诸葛亮的个性;刘备更迫切需要一群有能之人来辅助,而诸葛亮只是其中之一,换句话说就是:刘备可以慢慢找,诸葛亮却需要马上找,以占据在刘备集团的一席之地;荆州形势危急,诸葛亮已经没时间了,需要尽快让刘备发现自己,可当时的诸葛亮名声不显,刘备却是天下闻名,一个有才但没什么名气的手下要找一个天下闻名的领导,不可能还宅在家等运气,肯定是主动出击的。魏略曰:刘备屯於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备从其计,故众遂强。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
这些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可细敲一下又不是必然的:
刘备在荆州收买人心一事已经引起了刘表的忌惮,以诸葛亮和刘表的关系(刘表是诸葛亮老婆黄月英的姨父),诸葛亮主动去找刘备,不可能不顾及到刘备和刘表之间那互相利用又互相猜忌的态度;刘备是急于找到各类人才,可他并不是在家里办宴会,高高在上地“选美”,而是上山下乡地探访人才,《襄阳记》就记载刘备“访世事于司马徽,这才得知有卧龙、凤雏这两位的存在”,以刘备当时的情况来看,他确实也急着找到人才来用,那该主动的难道不应该是刘备吗?荆州当时情况也未必有多紧急,刘备刚打败了夏侯惇和于禁的侵略军,曹操也正在经略河北,刘璋、孙权都没空来荆州*,此时的荆州还算安稳,比起诸葛亮,刘表、刘备才是应该急的人。此外我还有两个重要的证据可以佐证:
第一:诸葛亮所上的那篇千古名文《出师表》,中间就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明确说明了刘备来找他三次。如果诸葛亮是说谎或是避重就轻、不谈自己去找刘备的事实的话,那是避不开赵云和刘琰等元老重臣的耳目的。
赵云是刘备心腹、骑兵队队长兼管家兼保镖,刘备不论是上山下乡还是高坐家中是都得带着赵云的,对于这“三顾茅庐”的内情,赵云应该是知根知底的,而刘琰则是刘备同宗,在豫州时就跟随着刘备,因为长得帅口才又好,人际沟通能力不错,被刘备引为宾客,带着他到处交际应酬。
《三国志.刘琰传》——以其宗室,有风流,善谈论,厚亲待之,遂随从周旋。常为宾客
诸葛亮的《出师表》虽是上疏,但都要记录在案的,文章大谈刘备纡尊降贵来拜访自己的事,要瞒别人容易,可要瞒住赵云和刘琰这两人是几乎不可能的,何况当时还有其他的荆州名士,诸葛亮不可能给自己挖这么一个坑,到头来自己跳下去吧!
第二:《魏略》的描述很有问题,首先《三国志》确实记载过刘备在荆州时,有人主动去见了刘备,毛遂自荐,不过此人不是诸葛亮,而是徐庶,并向刘备极力推荐了诸葛亮。“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然后刘备就去见了诸葛亮,请了他出山辅助。
这事前因后果很合理,很有逻辑,首先是徐庶来见刘备,然后推荐了诸葛亮,最后刘备去见了诸葛亮,可按照《魏略》的说法,那就是徐庶来见刘备——刘备不去,办宴会——诸葛亮来毛遂自荐,这一点和刘备急需人才的实际情况十分不符。刘备为了人才储备,连隐居深山的司马徽都找了出来,怎么可能会放着一个“卧龙”不管不顾呢?
如果按照《魏略》的说法,那不但要推翻刘备主动去见诸葛亮的情况,还要再推翻“徐庶去见刘备并推荐诸葛亮”的情况,要不然的话就显得前后矛盾,不合常理了。可明显《魏略》并没有推翻“徐庶见刘备”的情况,只是将“诸葛亮去见刘备”的情况强行写在书里,至于是否前后矛盾,作者鱼豢似乎没管太多。
按照推断,《三国志》的说法逻辑合理,也比较真实,那为什么会出现《魏略》的说法呢?
关于“诸葛亮北上见刘备”的说法,应该就是以诸葛亮好友颍川石韬、汝南孟建的说法为根据的,这两人都是诸葛亮的好友,诸葛亮是否主动见过刘备,他们肯定是知悉的。
但要知道,《魏略》作为一部曹魏写成的史书,作者是魏臣鱼豢,而且还是私人编史,所根据的史料几乎都是曹魏方面流传的书籍,其中难免会出现编纂偏狭和避重就轻的情况。
裴松之虽然以《魏略》来做《三国志》的注,可《毛诗正义》所说:
注者,著也,言为之解说,使其著明也。
意思就是注就是用来解释或者拓展史料,补充原作者所遗漏的历史和加入写注者自己的观点的工具,其中的真实性有些毋庸置疑,但也有些是有待考证,遇到好一点的写注者会加上自己的解释,供读者自己分辨。像裴松之就是这样一位会加入自己观点的写手,对于《魏略》中出现的错误,裴松之也是毫不留情面,直接批驳:
魏略曰:诸葛亮病,……乃张言延欲举众北附,遂率其众攻延。延本无此心,不战军走,追而杀之。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1-21 13:33
是真实存在的,因为刘备没有什么真本事,但是其求贤若渴,能够笼络贤达。热心网友 时间:2024-01-21 13:34
是的,刘备三顾茅庐的确是存在的,当时刘备是诚心诚意想要得到诸葛亮的辅助。热心网友 时间:2024-01-21 13:34
应该是真实存在的,因为在很多历史上都有相关的记载存在。热心网友 时间:2024-01-21 13:35
因为历史中确实时记载,刘备确实是三顾茅庐才请到诸葛亮出山的。所以说这件事是真实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