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7:11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6 02:49
坚果云:①存放个人重要的信息资料和密码;②近期多台设备需要频繁同步的资料,比如在公司没写完的文档放到坚果云同步之后,回家可以接着写;③近期需要阅读的电子书。百度云:个人对百度极为不信任,所以百度云一般用来搜集资料,以及保存学习视频和软件安装包等占空间比较大的资源。哪怕一丁点有隐私的资料都不会忘百度云存放,真的不放心。全能扫描王:纸质笔记写完后扫描,然后把纸质笔记扔掉。对了,就是扔掉!因为纸质资料检索慢,保存成本高,无纸化是大势所趋。Good Reader:在iPad上标注PDF文档特别方便,尤其是通过WebDav协议与坚果云集成,可以把坚果云中的PDF同步到GR批注阅读,然后所做的修改会同步到坚果云。Pocket:有些不错的博客来不及阅读,或者感觉用来乘公交等零碎的时间再阅读的话可以把博客添加到Pocket,在Chrome下有插件可以一键添加到Pocket。或者通过邮箱的方式(每个Pocket用户会附带一个Pocket邮箱)添加到Pocket也很方便。比如在iPad上无法通过插件或者分享的方式直接把网页传到Pocket,那么只能利用邮件添加的方式了。最关键的是,把博客添加到Pocket之后阅读的体验相当棒!当在移动端读到关键的句子想摘录并存档怎么办?可以把句子选中存到系统中的便签,然后在便签中发送邮件(几乎所有移动端的便签都有发送邮件的功能)到为知笔记的邮箱,然后摘录的内容就可以保存到为之笔记啦。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6 02:50
1. 不要神化“读书”在收集资料上的效率;
靠纸质书、大部头来获取资料,对于一些学术性和专业性较强的领域仍然是无可取代的。但无论你乐意不乐意见到,碎片化的学习方法对于大部分非专业性的领域,已经是大势所趋。我们必须顺应这种趋势,习惯于海量碎片化知识的汲取和使用。
2. 资料的整理是为了用。而非囤积;
现在人脑记忆力的作用在这个时代已经被大大淡化了;甚至在10年前储存到本地的信息储备方式也已经越来越被云端取代;那些储存了“以后慢慢看”的东西,你基本不会再看。
3. 尽一切可能减少整理的工序,切忌把事情搞复杂化;
我曾经花费大量时间给文件和文件夹重命名标准化名称,事实证明这样非常没有意义。改名字的时间占用太多,时间成本超出了信息本身的收益。而且我发现,必须降低不必要的时间损耗,才能在长期保持住资料收集的积极性。到目前为止,我使用过的资料收集工具有:小卡片+剪报这是n多年前我小时候,学校老师让大家搞的。读书小卡片、搞剪报、书摘这些东西花费了我童年的大量时间。这些知识现在看来效率太低了,手工抄写既不能复制,又不能检索,更无法黏贴。现在就是一堆死知识,这点时间还不如用来学外语。人类几乎所有的进步本质上其实都是工具的进步,现在我只希望有一天OCR技术能帮助我复活这堆吃灰的东西。txt保存。这大概是我在win98-winxp时代用的最多的工具。那时候电脑速度又很慢。所以一般看到好文章,好资料,都是先复制黏贴到txt文件中。优点是录入和打开的速度都很快,缺点是每次都必须填写文件名,不然根本不知道自己存的东西在哪个文件里。这个问题在有了硬盘索引软件之后得到一定缓解,尤其是有了everything这个神器之后。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6 02:50
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将知识分成两种。可以用过文字、语言等途径表达出来的,我们称之为显性知识。对于那些无法表达或者难以表达出来的知识,我们称之为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变是非常困难的,很多知识你懂但是你表达不出来,所以你会觉得一些作家或者讲师非常666。相对而言,隐性知识是更加难以传播和学习的。在过去我们最常见的隐性知识就是--经验了。举个例子,之前老师傅们带个徒弟,非常费劲,只能让你从学徒做起,跟着师傅干几年才能出师。这种知识的转化效率放到现在的社会里简直是*的,我们需要快速学习快速迭代,才能够挣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现在的知识量是非常让人绝望的,单从书籍来看,每年这个社会要出版三万多本书,就算我们一天看一本,一辈子也看不完这一年的产量。很多人都有一个习惯,看见一篇很好的文章,或者看起来很有用的文章,就会点击收藏点击转发,然后告诉自己有时间再看,好像这样知识就已经装进了自己的口袋不会跑掉了一样。然而实际的效果是PS教程、英语教程、做饭小技巧堆满了你的硬盘和百度云,你却还是美图秀秀、we are 伐木累、叫外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