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7:1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12:30
一、概述
重要的岩浆熔离矿床是产在基性和超基性岩浆岩中的铜镍硫化物矿床。这种矿床是镍的最主要来源,铜的一部分来源,也是铂族元素的一种重要来源。
岩浆熔离作用的认识最初是在铜镍硫化物矿床产状及矿化特征的观察研究中形成的,早期研究者也从冶金过程中金属与硅酸盐物质的分离得到了启发。有关硫化物熔离作用的实验研究已从多方面证明并不断加深了这种成因认识。现在,人们普遍相信高温下均匀的岩浆熔融体随着温度压力的下降出现两种不混熔液相的分离作用是形成这类矿床的最重要方式。硫化物与硅酸盐熔体结晶温度和比重的差异导致两种液相发生分离是比较容易为人们理解的。实际上岩浆中的熔离作用并不限于硫化物与硅酸盐之间,在多种岩浆中,铁氧化物与硅酸盐之间、富铁镁成分硅酸盐与富钙铝成分硅酸盐之间也都可以发生熔离作用,岩浆中挥发性组分较多时是发生熔离作用的有利条件。不久前还进行了富Li、F花岗岩岩浆液态分离的有关实验研究(王魁元,2000)。
与岩浆熔离矿床有关的岩浆岩主要是基性岩,包括辉长岩、苏长岩和超基性岩,有橄榄辉石岩和辉石橄榄岩。矿床产在岩体内部的不同部位,从硫化物熔滴形成到逐渐向岩体底部沉降,容易在以下一些部位聚集:
(1)上悬式矿体,含矿岩浆在深度不大的地方较快冷却凝固时,由聚集程度不同的浸染状矿石在岩体中的较高部位形成。
(2)底部矿体,在岩浆冷却结晶缓慢,硫化物熔浆可以较充分地聚集到侵入体下部形成稠密浸染状或块状矿石,组成层状底部矿体。
(3)已不同程度聚集起来的硫化物熔浆受到构造作用时被挤出,集中分布到岩体内或岩体边部及围岩中形成脉状及形状复杂的矿体。
在研究了更多的铜镍硫化物床后,人们认为有必要区别出硫化物熔离和侵位的两种模式,一种是就地熔离,是指岩浆侵位后金属硫化物随着岩浆流动及连续的重力分异而发生与镁铁质岩浆的分离;另一种是深部熔离,是指岩浆侵位前已在深部发生过熔离,形成不同程度相对富集的硫化物的含矿熔浆,这种情况下,经岩浆侵位可以形成富集程度更高,规模更大的层状矿体或由于熔浆的贯入形成后成交切矿体。小岩体产出大矿床最可能就是深部熔离作用的结果。至于深部熔离的原因可以是在地壳深部岩浆房内分异结晶时引起硫化物分离,也可以是更早一些在地幔及其上升过程中因减压和冷却而导致分离。
熔离型铜镍硫化物矿床的矿石所具有的典型结构是硫化物充填在造岩硅酸盐矿物的粒间空隙内成液滴状或瘤状,随着硫化物含量增加而形成硫化物包裹、熔蚀硅酸盐矿物的海绵陨铁结构。铜镍硫化物矿石中的主要矿物有磁黄铁矿、镍黄铁矿、黄铜矿,构成一个典型矿物组合,经常还有磁铁矿、黄铁矿,以及方黄铜矿、针镍矿、紫硫镍铁矿等。不同矿床中铂族元素的含量变化很大,其中(Pt+Pd)/(Ru+Ir+Os)常有一定比值范围。
二、重要矿床类型及实例
我国镍矿资源勘查是从川西、吉辽等产地开始的,20世纪50年代末期发现并随后探明了甘肃金川镍矿床,改变了镍资源的急缺情况。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新疆哈密、富蕴喀拉通克等地继续有新的镍矿产地发现。
1.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
矿床位于甘肃金昌,处于我国北方中朝地台的西南缘,含矿岩体分布受深断裂带内断裂控制,侵入于晚太古—早元古界变质岩系中。岩体北西向延伸约6km,宽度变化在数十米至500m之间(图3-7),在横剖面上呈板状、楔状、歪斜漏斗状。岩体由主体为二辉橄榄岩的纯橄榄岩、二辉橄榄岩、斜长橄榄岩组成,岩相呈沿走向分布的带状,有的剖面成同心壳状,岩石化学成分属铁质超基性岩。已勘探矿体有数百个,按成矿特点可归为以下几类:
图3-7 金川岩体地质略图
(据汤中立,1995)
1—第四系;2—前长城系龙首山群白家嘴子组上岩性段;3—前长城系龙首山群白家嘴子组中岩性段;4—前长城系龙首山群白家嘴子组下岩性段;5—第一期含二辉橄榄岩;6—第一期二辉橄榄岩;7—第一期橄榄二辉岩;8—第二期含二辉橄榄岩;9—第二期二辉橄榄岩;10—第二期橄榄二辉岩;11—侵入体岩相界线;12—侵入期次界线;13—地质实测、推测界线;14—实测、推测断层界线;15—矿区编号
(1)就地熔离型似层状透镜状矿体,形态产状受岩相控制,以稀疏浸染状矿石为主;
(2)深部熔离-贯入式似层状、透镜状、筒状矿体,产在岩体底部(图3-8)纯橄榄岩中或贯入岩体的围岩中,形态变化大,有膨胀及分枝,较大矿体长可达数百至千米,厚十到百余米,矿石为稠密浸染状,常见海绵陨铁结构;
(3)晚期贯入型透镜状脉状矿体,产在似层状矿体下部及围岩中,由块状矿石构成;
(4)交代型矿体,产于岩体下盘围岩或大理岩捕虏体中,形态多不规则,矿石构造多变。
矿石的矿物组成除橄榄石和辉石类造岩硅酸盐矿物外,金属矿物以硫化物为主,还有少量氧化物。硫化物中磁黄铁矿、镍黄铁矿、黄铜矿是基本的组合,其次有黄铁矿、紫硫镍铁矿、方黄铜矿、马基诺矿,偶见针镍矿。氧化物类有磁铁矿、铬尖晶石、赤铁矿。矿石中的伴生组分有铂族元素、钴、硒、碲、金和银。铂、钯、金、银在熔离贯入矿石中含量较高,锇、铱、钌、铑在块状矿石中含量较高。
图3-8 金川Ⅰ矿区10勘探线地质剖面示意图
(据汤中立,1995)
1—混合岩;2—黑云母片麻岩;3—大理岩;4—含二辉橄榄岩;5—二辉橄榄岩;6—橄榄二辉岩;7—深熔-贯入型富矿;8—深熔-贯入型贫矿;9—氧化矿;10—熔离型星点状贫矿;11—氧化带界线
金川矿床成因研究认为矿床具有多期脉动成岩成矿特征。岩浆第一次上侵分布于岩体北西段,以中细粒结构辉橄岩、橄榄岩、橄辉岩岩相为主,局部出现斜长橄榄岩,含浸染状矿体;岩浆第二次上侵分布范围最大,连续 6000多米,以中粗粒结构的辉橄岩-斜长辉橄岩-橄榄岩-橄辉岩-辉石岩岩相为特征,含浸染状矿体;岩浆第三次上浸以富含橄榄石与硫化物为特征,构成硫化物纯橄榄岩相,本身即为海绵陨铁状矿石,这次岩浆上侵主要在岩体较深部位或在第二次上侵岩体的中下部及其底盘。在这三次上侵形成的岩体之间都可见到清楚的界线。以后继续生成的是晚期贯入型矿体,矿体主要分布在熔离和熔离-贯入型矿体中或岩体下部接触带及底盘围岩中,成群出现,主要受岩体原生构造控制。矿体主要为块状矿石构成的不规则脉状矿体,规模不等,形态变化大,在其端部及边缘常伴有角砾状、细脉状和浸染状矿石。研究认为形成这类矿体的硫化物熔体是由前期经分异和熔离富集了硫化物的熔浆分出的。近期研究中已获得金川矿区二辉橄榄岩单矿物-全岩 Sm-Nd等时线年龄为1508±Ma的数据(最近,有学者获得更为年轻的年龄数据)。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岩浆期不同成因类型矿石中磁黄铁矿、镍黄铁矿、黄铜矿的δ34S值在-1.06‰~2.53‰间,表明源自地幔。
从在世界镍矿中的地位及镍矿床研究水平来看,加拿大的萨德伯里(Sudbury)铜镍矿床具有特殊的意义。
2.萨德伯里(Sudbury)铜镍硫化物矿床
萨德伯里矿床在加拿大安大略省,是世界上最大的镍矿。矿床位于加拿大地盾的西南部,含矿岩体是一个大岩盆,长60km,宽约 30km,长轴成北东方向,侵入于太古宙基底片麻岩和花岗岩中,分布在岩体周围有50多个矿床,已经过长期大规模开采(图3-9)。
图3-9 加拿大萨德伯里(Sudbury)地区地质略图
(引自袁见齐等,1985)
1—苏长岩和石英苏长岩;2—过渡带的石英辉长岩;3—微文象岩(花斑岩);4—花岗岩;5—矿区;图中部为白水统的砂岩、板岩、凝灰岩与凝灰角砾岩
岩体从下向上可分出含矿的亚层(sub1ayer),由辉长岩、苏长岩和闪长岩与基性和长英质岩石的浅色角砾岩组成,其上为苏长岩,再向上为微文象岩或称花斑岩。岩体年龄为(1704±19)Ma。萨德伯里的铜镍矿床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岩体南缘典型的下盘接触型矿床、北缘产出的港湾状矿床和分布在岩体周边的岩墙状矿床。正常的下盘接触型矿床中含矿的亚层岩石与下盘片麻岩、花岗岩接触界线十分清楚,而与上盘苏长岩是过渡的,矿床包括一系列席状矿体,有的矿床接触型席状矿体下面可见到硫化物矿体成“根”状伸入下盘岩石,席状矿体沿接触带向下延伸达 3km以下,矿体主要由富硫化物块状矿石构成,并常见辉长岩、苏长岩中的浸染状低品位矿石;含矿的亚层受到一组平行的断层切割。港湾状矿床产于侵入体边部弯入的地方,由含硫化物苏长岩、含硫化物的花岗岩角砾以及含基性岩和纯橄岩包体的块状硫化物组成,硫化物胶结的花岗岩角砾岩还侵入到下伏的花岗岩和苏长岩接触带碎裂带中。岩墙状矿床矿体是呈岩墙状产出的石英闪长岩,是侵入于岩体底部裂隙中而成;矿体由块状硫化物及硫化物角砾型矿石及由硫化物胶结充填片岩的角砾状矿石及脉组成;块状硫化物矿石有在底部集中的趋势。矿石的组成矿物在三种类型矿床中是一样的,主要是镍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加少量黄铁矿、方黄铜矿和磁铁矿。矿石中Ni/Cu大致为1.15,硫化物的硫同位素组成δ34S平均为1.4‰。
20世纪60年代以前萨德伯里矿床一直被认为是深成岩浆矿床,60年代中期以来,提出了陨石冲击成因观点。起初认为萨德伯里盆地是一小行星与地球撞击形成的陨石坑,冲击效应使小行星本身熔融,经过岩浆熔融分异形成岩体及铜镍矿床。后来认为陨石的爆炸作用主要是产生盆地下基底岩石中的深断裂,由此引发了深部岩浆的侵入。陨石冲击的重要证据主要有本区特征的角砾岩及有关矿床底部岩石发现的冲击锥和冲击变质现象,还有在岩体上盘岩层底部存在具有回落冲击碎屑特征的岩层。不难理解这一成因观点的形成与 60年代以来月球研究和核爆炸对岩石冲击研究等科技新进展有关。
除了萨德伯里这个世界级矿床外,还有俄罗*里尔斯克(Nori1’sk)镍矿床,代表了另一种典型成矿构造背景,并在镍矿资源方面有重要实际意义。
3.诺里尔斯克(Nori1’sk)铜镍硫化物矿床
矿床位于西伯利亚地台西北边缘。含矿岩体是称为暗色岩建造的高原玄武岩中的小型浅成基性-超基性侵入岩。岩石类型包括苦橄辉长岩、橄榄辉长岩、辉绿岩、粒玄岩。这些矿化岩体多为从中心向外或向上穿切沉积岩层序的火山管道的充填物,有的单个岩床长达 12km,厚30~350m。岩体形成时代为三叠纪(图3-10)。
铜镍硫化物呈浸染状和块状堆积体分布在侵入体底部,并在紧邻的下盘岩石内呈浸染带状和块状脉体。矿物组合除磁黄铁矿、镍黄铁矿、黄铜矿外还有针镍矿、墨铜矿、黄铁矿、斑铜矿、辉砷镍矿、砷铜矿等多种少量矿物以及铂族元素互化物及碲砷化物。矿石以富铜为特征,平均含Cu 3%~3.5%、Ni 1.5%~2.5%、Ni/Cu=0.5%~0.77%,Co和Pt族元素可综合利用。
图3-10 俄罗*里尔斯克Ⅰ号岩体地质简图
(引自梅厚钧,1989)
1—第四系;2—泥盆系泥灰岩及页岩;3—通古斯沉积岩系(C2-P2);4—二叠纪暗色岩喷出相,第一期火山作用;5—早三叠世暗色岩喷出相,第二期火山作用;6—凝灰岩和层凝灰岩;7—早三叠世暗色岩喷出相,第三期火山活动;8—早三叠世暗色岩喷出相,第四期火山活动;9—早三叠世暗色岩喷出相,第五期火山活动;10—诺里,斯克Ⅰ号分异侵入体;11—未分异辉长粒玄岩;12—断层线
岩浆作用和成矿作用受深断裂控制,硅酸盐熔浆和富硫化物熔浆是先后连续侵入的,后者与较深的中间岩浆房内深部熔离有关。含矿熔浆结晶温度高,富含以硫为主的挥发组分,根据硫化物δ34S为3‰~15‰,认为与同化包括蒸发岩类围岩的壳源硫加入有关。
4.科马提岩中的铜镍矿床
这是以澳大利亚西部卡姆尔达(Kamba1da),加拿大汤姆普森(ThomPson)等矿床作为典型建立起来的一个铜镍矿床类型。矿床形成的构造背景是太古宙或元古宙绿岩带,与叫做科马提岩的超镁铁质-镁铁质喷出岩共生。
有关岩石类型有玄武岩、科马提岩、纯橄榄岩、辉石岩等。科马提岩类熔岩流与含硫化物的燧石和泥质岩伴生,矿层呈不规则状产于岩层底部,常位于熔岩流补给地区附近,多在鬣刺结构发育的带内,而岩石中片状橄榄石或辉石呈骨架状平行或不规则分布。矿石中矿物组合是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镍黄铁矿,有铂族元素伴生。硫化物从底部向顶部由块状渐变为网状或浸染状。金属含量镍显著高于铜。半数以上矿床镍品位在1.5%~3.4%。
三、矿床形成作用和成因研究
由于有限溶解而出现的两液相不相混溶现象从日常生活中也是可以看到的,但高温下复杂岩浆系统中硫化物和硅酸盐的熔离如何发生以及受哪些因素影响尚需要作更多研究。影响硫化物在岩浆中熔离的因素首先是硫和亲硫元素的浓度,岩浆成分中如铁的含量对硫化物的溶解也应有明显影响。早先就引用过格陵兰一个叫作斯卡尔哥德辉长岩研究的材料(袁见齐等,1985),这个辉长岩岩浆中硫的原始含量为0.005%,铜和镍分别约为0.01%和近0.02%,铜和硫在岩浆结晶过程中分配在液相中的略高于固相中,但直到岩浆固化达 70%~80%之后,含量才有较明显增加;镍的情况略有不同,因易进入硅酸盐晶格中,分配在固相中略大于液相中,而且到岩浆固结60%以后含量则明显减少。根据这些情况构筑的硅酸盐+氧化物对硫化物的二元系发生熔离作用的相图中表示出岩浆成分中只要有百分之几的硫化物,当岩浆温度降至 950t左右即可以出现硫化物从硅酸盐中分离出来的二液相,温度继续降低,硅酸盐逐渐晶出为固相,系统的液相成分随之发生变化,硫化物比例增多。当硅酸盐含量近于 10%的时候,即会出现富硫化物液相,并从900t至700t范围内近于共结条件下结晶出硫化物、硅酸盐和氧化物。前人也引用过 Guibert和Park的有关辉长岩结晶演化的硅酸盐、硫化物、氧化物三元系相图(卢焕章,1995),设定的辉长岩浆成分中硅酸盐岩浆占99%,氧化物0.7%,硫化物0.3%,从岩浆温度下降到1200t起,随着有斜方辉石和斜长石结晶出来,液相岩浆的成分即发生相应变化。根据实验(图3-11)所表示的这个体系在硅酸盐与硫化物和硅酸盐与氧化物两边线向内的一定范围内存在相应的两种液相区。而其中间则为硅酸盐与液相的平衡区,氧化物端点一侧为尖晶石与液相平衡区,最低的共结点在这两个区边界线与硫化物区界线相交处。这种体系的演化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岩浆成分在图解中部的硅酸盐与液体平衡区内,因硅酸盐对其他两种成分有较大的溶解度,硅酸盐结晶作用将发展到与硅酸盐和氧化物共存线相遇再沿此线达到最低共熔点,即生成硅酸盐和共结的氧化物,稍晚一些,再生成硫化物;第二种情况岩浆成分决定的结晶演化路线经过硅酸盐与硫化物两液相区,从达到其上部边界开始即出现不混熔的两种液相,它们的成分则沿着二液相区边界变化。
图3-11 辉长质岩浆随温度下降的分异示意图
(引自卢焕章,1985)
铜镍硫化物矿床成分包括 Fe、S、O、Ni和Cu,但其中Ni和Cu很少,据此加拿大矿床学家Na1drett等(1980)把这个体系简化为Fe-S-O体系进行基础性研究。在天然岩浆成分 Fe/S和Fe/O变化的有限范围内,证明 Fe-S的一个特征是磁黄铁矿有一致的熔融温度 1190t,体系中三元共结点在富金属一边,最低共结点为998t。这个体系的富铁部分是以铁-方铁矿-磁黄铁矿和磁铁矿区为特征的。铁-方铁矿和磁黄铁矿有一三相共结点,而方铁矿、磁铁矿和磁黄铁矿则相交在一个三相反应点,在这一点上由磁铁矿 +液体反应生成磁黄铁矿和方铁矿。如果岩浆中Ni和Cu有相当的富集,则在近40% S和60% Fe这一端形成含矿熔浆,当温度低于固相线时,形成磁黄铁矿-镍黄铁矿-黄铜矿-磁铁矿组合,而在 Ni少于 15%,Cu 少于 4%的情况下,只形成含Ni-Cu 磁黄铁矿固熔体和磁铁矿(图3-12)。在以上研究基础上他们后来绘制过一个 SiO2-FeO-FeS三元系相图,在1200t时由FeO端点开始为方铁矿+液相区,然后为铁橄榄石+液相区,再向上即可出现一个包括硫化物的两液相区范围。而且可以看到一个成分为FeO-SiO2-Fe均一熔浆在有SiO2加入时其成分即可向二液相区发展,出现一定成分的铁硅酸盐熔体和一个相应成分的硫化物熔体。除了这里说明 SiO2混染对熔离作用的影响外,另外还有些实验表明了系统氧分压(
)增加时对 SiO2-FeO-FeS体系两液相区扩大也具有明显影响。
图3-12 富铁的Fe-S-O体系液相图
(引自卢焕章,1985)
(图B是图A中一部分的放大)
近年来,对 Ni-Fe-S体系以及 Ni、Co在硫化物相和硅酸盐熔体间的分配也都进行了许多研究。在这类矿床中磁黄铁矿是最常见和大量出现的矿物,实验研究表明在1100t,1000t,900t,650t等温条件下的Ni-Fe-S 体系相图上,形成铜镍硫化物的熔体成分点都落在相当磁黄铁矿的单硫化物固熔体相的稳定场内,这说明在上述温度范围内,由熔体形成的只能是一个均匀的单硫化物固溶体。而且在温度小于 1000t条件下结晶着的单硫物化固溶体比共存的液相更富于Ni。实验还表明,600t以上的条件下,单硫化物固溶体可容纳矿石中全部的Ni和2%的Cu,当温度下降到600t以下时,通过固溶体分解形成黄铜矿、黄铁矿或黄铜矿、黄铁矿与镍黄铁矿。当体系中硫逸度相对低而Cu-Ni 浓度相对富时,出现镍黄铁矿、黄铜矿组合。在许多铜镍矿床中,镍黄铁矿都沿磁黄铁矿颗粒边缘呈火焰状结构,就是固溶体分解的结果。当然,在另一些矿床中也见到镍黄铁矿主要呈半自形、它形粒状并被磁黄铁矿包围,应认为是从液相中结晶的产物,因为实验知道,在压力增大,镍黄铁矿稳定范围减小时,有从液相中直接结晶的可能。世界各地大多数铜镍矿床硫同位素组成与陨石硫值相近说明了矿石硫是深部来源的,很可能与岩浆共同起源于上地幔,而且矿床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也都相似有关。另一方面也有若干矿床硫同位素组成与陨石硫相差很大,例如诺里尔斯克地区的一号矿δ34S为4.9‰~10.6‰,另外,库列伊地区的下部矿δ34S为9.1‰~13.3‰,美国德卢恩矿床δ34S为12‰~15‰,一般认为这是地表成因硫被含矿岩浆同化的结果。诺里尔斯克地区时代为三叠纪的侵入岩穿过了厚层古生代沉积岩系,其中寒武系至上泥盆统中都有石膏、硬石膏等蒸发岩层。该区有些侵入体中见有硬石膏层捕虏体,岩浆岩的化学成分也因同化蒸发岩类而与西伯利亚地台其他暗色岩有一定差异。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中硫化物与硅酸盐发生不混溶是较早的,但硫化物液相结晶的温度范围可以低到500t。有的地区这类矿床及有关岩体围岩伴有某些热液蚀变和交代现象,曾经提出过一些不同的成因看法,但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熔离作用成因的基本认识仍然是没有动摇的。
四、勘查评价要点
铜镍硫化物矿床是最重要的岩浆熔离矿床。找寻这类矿床首先是要找与矿床相关的岩浆岩,包括基性岩类和超基性岩类。从成岩成矿时代来看,太古宙和元古宙最重要,也有古生代和中生代的。含矿岩体的规模差别很大,除特殊的萨德伯里岩体外,还有其他一些大型岩体包括层状岩体,但从数千平方千米到数十平方千米的岩体都有,有的只有1km2。且小岩体也有产出大矿床的。
对岩浆岩和矿床形成的构造环境进行研究有重要理论和实际意义。据Na1drett(1989)的意见主要有以下几种构造背景:
(1)太古宙同火山环境,主要与科马提岩有关;
(2)克拉通环境,可包括两种情况,即大型层状侵入体和溢流玄武岩及有关的侵入岩体;
(3)板块边缘裂谷和洋盆环境,包括陆壳内的和洋壳蛇绿岩套的;
(4)造山带环境中,属造山同时或造山后期的岩体。
据Ross等对世界150多个矿床统计,含Ni≥0.8%的镍矿资源中,萨德伯里岩体占37.7%,前寒武纪和显生宙活动带基性超基性杂岩体中的占30.4%,超基性侵入岩中的占14.6%,科马提岩中的占8.2%,大型侵入体占0.1%,但含Ni<0.8%的镍矿资源则大型层状杂岩体占70.2%。我国 Ni≥0.8%的镍矿占世界总量的19.1%,其中90%产在金川。金川矿床产于古老地台边部,但我国近期也已发现产于古生代褶皱带中,如秦岭煎茶岭矿床、天山的黄山和阿尔泰的喀拉通克矿床。
铜镍硫化物矿床矿体产在岩体的各种部位,最多的还是产在岩体底部,并有呈角砾岩带或岩墙状伸入岩体围岩中的矿体。铜镍硫化物矿床普遍出现特征的海绵陨铁结构和典型的磁黄铁矿-镍黄铁矿-黄铜矿矿物组合。在不同矿床中镍和铜的含量比例有一定差异,如以硫化物作为100%计算,太古宙科马提岩中矿床Ni为10%~15%,Cu为0.5%~1.5%,萨德伯里矿床 Ni 为3%~6%,Cu为2%~5%,溢流玄武岩矿床 Ni 为6%~10%,Cu 为7%~17%。铜镍矿床评价时,对其中铂族无素的研究也是重要的,可以分出4种情况:①缺乏铂族元素矿床,含铂<0.2g/t;②伴生铂族元素的矿床较为多见,含铂2~20g/t,如金川;③铂钯与铜镍共生的矿床,含铂为45~140g/t,如诺里尔斯克矿床;④伴生铜镍的铂钯矿床,含铂可达360~2000g/t,如布什维尔岩体的麦林斯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