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11 15:4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1-17 23:06
根据个体心理发展的普遍规律和人类精神发生一般逻辑,我们可将精神生活直接划分为两种可能的方式:自发的与反思的。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其他心理学理论以及早期教育理论表明,个体心理的发展是一个逐步建构的过程。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儿童的心理结构或认知结构,是在与环境不断适应的过程中,在动态的平衡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认识既不是起因于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主体,也不是起因于业已形成的(从主体的角度看)、会把自己烙印在主体之上的客体;认识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个体早期(幼儿)心理的发展,一般处于主客不分的形象性的“感知运动水平”上,此后在个体的进一步发展中,才达到“形式运演”即逻辑思维阶段。一般认为,这一个体发展的规律,与人类发展的历史相吻合,人类学家对原始人类思维的研究也印证了这一点。
人类社会早期,就如个体的童年时代,其心智发展非常有限,一般处于人类学家弗雷泽所说的万物有灵论的阶段或荣格所说的集体无意识阶段,它是人类精神觉醒之前的一种普遍的精神形态。这种精神生活方式是白发的,它是与原始人类简单的物质生活和*生活紧密相连的,受原始社会经济生活和*生活水平的制约。表现在个体身上,就是一种物我不分的感性的形象化思维。
从人类的角度来说,反思的精神生活方式,是伴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较高级的人类意识,它是人类对此前的集体无意识生活的意识,是一种人对自己的“自我意识”,这种意识是反思的、自觉的,以思想本身为对象的,它是人类走出原始社会之后在新的经济生活和*生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表现在个体身上,就是一种明晰的抽象化的理性的概念思维,它是一种反思的自我意识。
一般来说,这两种精神生活方式分别适应于不同阶段的人类生活,从人类精神生活演进的宏观视野来看,后者是高于前者的。
自发的精神生活方式与反思的精神生活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当自发的精神生活方式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被反思到;而一种自觉反思的精神生活方式一旦成为全民的意识,则往往又会积淀成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即自发的。但是,这种变化不是任意地发生的,它是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人类*制度的变迁而发生的。 集体无意识的神话创造与个体自觉的理论构造
现实的经济生活和*生活需要一种超越性的意义支撑,而精神生产正是一种生产生活意义的活动,故它能够赋予经济生活和*生活以意义,使现实的经济生活和*生活与超越的精神生活关联起来。
与精神生活的两种方式相对应的精神生产可能也有两种方式:与自发的精神生活方式相对应的精神生产方式是集体无意识的神话创造;与反思的精神生活方式相对应的精神生产方式是个体自觉的理论构造。
这两种精神生产方式是由不同的经济生产方式和*生产方式决定的。前者一般只能存在于人类社会早期或个体的童年阶段,它既受到人类早期简单的物质生产方式所提供的粗陋的工具和简单的技术的制约,又受到人类早期简单的*生产方式的制约;后者—般只能存在于^类社会得到一定发展的较高级阶段或个体的成年阶段,它既与人类较高级的物质生产方式相统一,又与人类较高级的*生产方式有关。
集体无意识的精神生产创造的精神成果一般表现为宗教巫术、神话传说等;而自觉的精神生产构造的精神成果则多表现为哲学、宗教话语、典籍、著作。
从精神生活的存在方式来看,集体无意识的精神生产必然地是与特定的共同体生活密切相关联的,因而这类精神产品便必定是各个特殊的,而且由于其存在一般只能借助于口耳相传,故其存在即流传也便一般地是限于特定共同体的。而自觉的精神生产则不同,由于有了理性的反思作用,便可能超越特定共同体的狭隘经验,获得某种普遍性的视野,能够为不同生活背景的人所接受,又由与借助于能够在更大范围内传播的文字形式,因而就有可能在一个远远超出血缘共同体的范围内存在。 不同的精神生产方式对于社会秩序生产的不同意义
有了上述阐释框架,我们就应该能够对轴心时代做出具体的历史唯物主义阐释。
集体无意识和个体自觉的精神生产方式之精神产品,对于社会秩序起着不同的作用,因而其意义也不同。一般来说,作为集体无意识之产品的神话传说、宗教巫术等,由于一般与特定共同体生活密切相关联,各个特殊,且受*于口耳相传的、容易在传播中信息失真的有限方式,从而便只能在特定共同体内部起到生产社会秩序的作用,而一旦超出了特定共同体,这种作用便不再有效。而作为个体自觉的精神生产之产品的哲学、宗教理论等,则由于超越了特定共同体的狭隘经验,具有了普遍性的视野,以及借助于可长程传播的、一般不会因时空的变化而丧失其客观性品格的文字,因此便能够在一个远远超越于特定共同体的大范围内起到生产社会秩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