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书法的书写性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11 17:4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3 19:35
“书写性”这个词汇是我在偶然的一次机会在网上浏览得到的,当时感觉这个词汇挺新颖,顺便在网上查了一下相关的资料,有了一些大致的了解。关于“书写性”,众说纷纭,侧重点不同,叙述的观点理论也不尽相同,但却是在一个大的统一的社会背景下适时产生的,并非一家之言,任何事物都有存在的理由,只是合不合时罢了。关于“书写性”我将在下面结合一些观点和个人的见解做一个简短的论述,如若有何相反或不当的观点,望批评指正。
首先,“书写性”在这里只是针对书法的,当然在大多数国人的眼中也只是针对书法的,人心有多大,天地有多大。任何艺术都有所谓的“书写性”,只是在书法线条粗细、长短等的对比中,它发挥到了极致。我们在谈论书法中的“书写性”时,要抱着求同存异的态度去对待,在开放中保守,不能一棍打死,毕竟书法今时不同往日,在通往艺术的康庄大道上扔掉了太多,体现它价值的时代已经来临。书写性体现在书法中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站在欣赏者的立场,还是创作者的方位,书写性在笔墨的时空转换中存在。
书写性,它的意义更多的体现在“性”上,在这里,它有两层含义:一个是性能,性质;一个是在思想、感情等方面的表现。第一层含义是书写的性能,即更多的偏向于书法技巧方面,邱振中老师说“书写性指的是视觉作品中笔触的运动感与连续性,”这种感觉在草书中体现的尤为明显,线条轻微的变化,不断打乱,重组的空间排布,看似凌乱实则有序的章法都在笔下奏出美的旋律。中国书法是世界上的徒手线的极致,无论是在速度、节拍,还是质地变化等方面。而在草书的临摹或创作中书写性是十分明显的,需要你去用心感受字帖中的每一个细节,在临摹时如果不追求细节,你会发现你的作品看似连贯,却不耐看,如果小心谨慎,一笔一划,又会归于死板;即使你手头功夫很好也不可能写出完全一样的作品,至少你临摹的作品中无形掺杂了你自己的笔意于其中,这就好像永远也不会再出现天下第一行书是一个道理。相对于临摹,创作更难,你需要更大的勇气去打破你的惯性思维,让字动起来,舞起来。不管怎么说,书法中笔触的运动感和连续性都需要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感受,而你体会到的东西正是我说的第一层书写性的含义。
而第二层则是在第一层的基础之上,更高一级的,精神上的享受。即你在书写的过程之中要自然的一笔一笔的书写,不要刻意的临摹或创作,也不要拖泥带水的牵连笔画,就好像人们对于汉隶和唐隶的感觉一样,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气象,不能因为个人的喜爱而有所偏颇,在众人的印象中汉隶是恢弘大气的,唐隶是板滞臃肿的,所以都对唐隶持一种鄙夷的态度,殊不知唐代同样也是很恢弘大气的,正如王澍所说:“汉唐隶法,体貌不同,要皆以沉劲为本,唯沉劲健古,为不失汉人遗意,结体弗论也,不能沉劲,无论为汉,为唐却是外道。”第二层书写性的含义是建立在第一层书写的技巧上的,只有熟能生巧才能达到自然书写不做作,在这层之中人的因素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忘我你才能自然的书写,这种自然书写性在创作中体现的更加明显,不做作的作品与做作的作品一眼就能看出来,自然创作出来的作品能体现出这个人的心理,情感,修养,学识,当这一切都随着你的忘我会不知不觉的进入到你的作品中去。这时你可能会有疑问,按照我这个逻辑,那古代馆阁体,台阁体之类的作品是不是也都属于书写性的书法呢?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看当时的作者在书写时出于一种什么样的环境,如果是应制书法,则可能书写性没有那么强烈,严谨有余而魄力不足,相反在一种相对轻松的环境下书写的馆阁体,台阁体可能就书写性强烈一些,只是变化少,至少你不能排斥,就像颜真卿的自书告身一样随意却不失法度,相比现代的只重视形式或费劲心思揣摩评委的口味,捕捉展览的风向标的人强的多。
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了两个问题:
1.对待传统应该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2.书法一定要以汉字为载体吗?
也可以说非得写汉字么?这两个问题是当代必须解决的,无论是从继承的角度,还是创新的角度都应该去解决,这两个问题解决掉才能更好的应付书法的未来。书写性的适时提出具有一定的意义,说的通俗一点,就是给那些大胆创新,急于突破的前行者一个底线,让他们时时刻刻的记住你写的是中国字。
对于当代书法中出现的一些现象我们要采取辩证的态度去看待它,例如,现代什么都追求大,毛笔弄一个两米长的,纸张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大,更甚者干脆用墩布写字,无论怎么做,总会有一些人看不惯,其实这样做,只要是你的出发点是抒发自己的感情,并且拥有扎实的基本功,这些都是无所谓的,毕竟现代的书法可以说是纯艺术,而艺术不就是抒发感情的么,像曾翔老师那样吼叫着书写也未尝不可,但是你什么都没有就胡画乱写,只能说是不懂书法,并不是每一个会拿毛笔的都叫书法家,不要打肿脸充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