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生,帮助别人,更好的成为自己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11 20:3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4 12:27
电影《遗愿清单》中,摩根·弗里曼饰演的卡特·钱伯斯知识渊博、梦想成为一名大学历史教授,最终却因造化弄人、琐事羁绊而成为了一名汽车修理工,在晚年又不幸罹患癌症。而与此同时另一位由杰克·尼科尔森饰演的亿万富翁爱德华·科尔也患上了癌症,两人因缘际会,被安排在同一个病房中。卡特在大学期间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哲学教授布置的一项人生前景规划作业,他称之为“遗愿清单”。当时他写了‘赚一百万’啊,‘成为首位黑人总统’啊之类的年少轻狂的的想法,而得知自己身患绝症不久于人世后,他想重写这份清单。被同病相怜的爱德华发现后,嘲笑一番并写下了‘跳伞’‘亲吻世上最美的女孩’等内容,最后两人共同拟定了这份清单,并决定去实现它。
清单内容:跳伞、纹身、赛车、去法国、去埃塞俄比亚看野生动物、去埃及看金字塔、去印度看泰姬陵、来中国看万里长城、去爬喜马拉雅山,亲眼目睹神迹、去香港、亲吻世界上最美丽的女孩(最后发现是爱德华的外孙女)、出于善意帮助别人(爱德华因为卡特的帮助战胜病魔)。剧情就介绍到这吧,喜欢的自己去看。
最让我感动的是:出于善意,帮助别人。这确实是一件让人着迷的愿望。但是我想附加一个内容:出于善意,帮助别人,更好的成为自己。这是我能想到的更好地帮助别人的前提,希望你能理解这个逻辑。为此,我还得写后面的话。
虽不知道这是不是一个善念,但我从自己的体会中感知到了对别人产生帮助的快乐和从别人那里获得帮助是心中的感激,二者同样使我充满热情。如果你因此觉得我是一个善良或高尚的人,也请你警惕:或许我只是一个想让自己变得更好的人。所以也请你不要因你的“善念”来绑架我的“自私”,我是个糊涂的人,有时分不清“善念”和“自私”,请原谅。
首先,强调一下并不是所有帮助别人的事都能让自己变得更好,每个人对自己变得更好都有不同的理解,我只能按自己的理解行事,否则,我无法自处。也就是说最终解释权归我自己所有。这可以保证我的自由,不被标签化、不被裹挟。
再谈一下我所说的‘更好的成为自己’。前段时间papi酱的人生排序(自己,伴侣,孩子,父母),在网上引起了人们的热议:有*赞聪明,有人说这是自私。这很正常。
人们通常懒于思考,这是本能,基因决定的,因为耗费能量(试想我们的部分祖先获得食物是多么艰难,所以对生存没有影响的能量利用都不予支持被写进了基因里。而思考恰好需要大脑耗费很多能量)。于是,一部分人通常基于以往的经验、个体的认知,急于做出评判,表达自己的观点,意淫一下根本不属于自己的话语权。进而站队刷刷存在感,这是我非常能够理解的。
但是,这样的人多了,就会形成一种*导向,从而形成了集体无意识。让我们来回忆一下著名的心理学实验:猴子吃香蕉的实验。
把五只猴子关在一个笼子里,笼子顶上挂一串香蕉,在笼子顶上同时安装了一个喷头,只要有猴子试图摘香蕉,喷头就会喷出水来。因为猴子都喜欢吃香蕉,因此几乎所有的猴子都试图去摘香蕉,但是无一例外都会被喷头喷出的水淋得浑身湿透,结果过了一段时间后,似乎所有的猴子都明白了这个“道理”——只要试图摘香蕉就会被水淋,于是没有任何一只猴子去摘挂在笼子顶上的香蕉,尽管它们都非常喜欢吃。后来,试验人员用一只新猴子(简称A猴子)换出原来的一只猴子,这只A猴子看到笼子顶上的香蕉,也和原来的猴子刚开始一样试图去摘,这时,所有原来的猴子都不约而同地冲上去把这只A猴子暴打一顿,以后只要这只A猴子想去摘,就会遭到其它猴子的暴打,如此经过一段时间,A猴子也和原来的猴子一样放弃了摘香蕉的企图。
试验人员又用另一只新猴子(简称B猴子)换出另一只原来的猴子,发生的情况与A猴子刚进来时一样,只要B猴子试图摘香蕉就会遭到暴打,而且A猴子打的最重。
就这样,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后,原来的猴子都被换出去了,笼子里的猴子已经更换了几个轮回,顶上的喷头也已经早就取消了,但只要有新进来的猴子试图去摘香蕉都会遭到其它猴子的暴打,至于为什么会遭到暴打,没有一个猴子知道原因,但每个猴子都很自觉地养成了这样的习惯。
我们把这种不经证伪的、盲目遵从的行为称为集体无意识。这种行为恰好会阻止创新和发展,让人们的思想深陷集体无意识的洪流中无法自拔。更糟的是,区分观点和事实是一大部分人未经训练过的一项技能。在掌握事实很少,又缺乏对观点的判断力时,就轻易下结论、站队,经常会遭反噬。我们经常碍于脸面不愿承认自己错了,于是会将错就错。
虽然这些在所难免,出于善意,再多想一想,或再宽容一些、慎重些,也许我们会进化得更好一些。
其实,不管你的人生排序如何,都是在成全自己。每个人成长的境遇不同,甚至不同年龄阶段都会有不同的排序:成长的每一个瞬间都有可能成为你把谁排在首位的加权项:婴儿时,谁为他提供食物,给他安全感,自然要排在首位,儿童时可能游戏要排在首位,青少年时可能恋人就是一切,初为人父人母的可能孩子最重要,等体会到父母的艰辛时可能会将父母放在首位,当发现自己变得更好可以让家人更好时也许就会把自己放在首位。把家人放在首位,让你觉得自己有责任、有担当,能掌控一切;把爱人放在首位,让你觉得所有的誓言没有被辜负;把自己放在首位让你觉察到了生活的意义……虽然每个人会有不同的解释,最终,无非就是想更好的成为自己。
所以,你在意的到底是什么?有多少人认同你的观点?掌声、欢呼声?别人的崇拜、羡慕?这些和你把谁放在首位可曾有过关联?
关于帮助别人,本质上应该是在你的帮助下受助者变得更好而不是更差才是。某君有这样一个经历:某君作为一名志愿者参加了一次救助非洲难民的义举。一路上目睹人们生活的悲苦,恨不得一下车就赶紧投入到分发物资的战斗中,但是被同行的人制止了。取而代之的是他的伙伴们要求前来领取物资的人做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把物资搬到离车不远的空地上,他们欣然同意并且我想是心怀感激的。在接受帮助的时候被尊重,这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可以做一些事情,以改变现状——哪怕是让帮助看起来不像施舍。
最好的帮助莫过于让人成长。如果因为你的帮助而使对方成长,那么他一定会更加优秀。而你的周围因为你的帮助都变得更加优秀了,你若再想给人帮助,就一定要更加努力是自己能够给人帮助,这应该是一个良性循环。如果你担心因为你的帮助,别人超越了你,而敝帚自珍,那么这事儿几乎一定会发生。
帮助别人,最好是让对方也付出相应的代价,这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试想如果有人因为你的帮助认为不劳而获也是一种手段,那岂不是误人子弟?
最后,解释一下标题:
帮助别人,使ta成为更好的ta自己。
帮助别人,使自己更好的成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