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耳盗铃和买椟还珠的意思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2:58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4 03:00
掩耳盗铃:没有本领的人混进来,冒充有本领
买椟还珠:舍本逐未,取舍失当
掩耳盗铃
如果作错事自己假装不知道,如同捂着耳朵偷铃铛,自己欺骗自己。我们不能自欺欺人,这是没有用的。寓言把掩耳盗钟者的愚蠢,描写得很生动。
买椟还珠
人的眼睛只盯着那只精美的盒子,结果却丢掉了真正有价值的宝珠。可见,做什么事情都要分清主次,否则就会象这位“买椟还珠”的郑人那样做出舍本逐末、取舍不当的傻事来。
掩耳盗铃是自欺欺人,犯了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以为自己听不见了,别人就也听不见铃声了。
买椟还珠是主次不分,没能找到主要矛盾,以为明珠不如装明珠的盒子珍贵。
论掩耳盗铃
现实生活中,掩耳盗铃显然是愚蠢的,但在真实的生活中,并不真正存在一个捂着耳朵盗铃的正常人。寓言当然只能当作寓言来看待。所以,我们所想到的当然与耳朵、门铃、偷盗并不相关的一些事情。正是这些并不相关的事情给了我们相当有价值的思想信息。所以,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许多成语所给我们的思考其实都可以从多方面来加以考虑,而并不是从某些寓言的初衷去感悟。掩耳盗铃就是十分典型的一个例子。
首先,所谓做贼心虚,一个盗铃的人自然心中有几分胆怯,所以掩着耳朵也是其胆量的来源之一。而人们这所以觉得这个人愚蠢,是因为在他壮胆的同时,也造成自己对外界的感知能力的迷失。但有得必有失,只是在行失之间如何权衡利弊是一门学问。“两弊相衡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如果说,对盗铃人而言,盗铃是他的目的所在,而勇气对他来说,是最大的困难,那么他对“掩耳”的选择,应该可以理解,甚至不失为一个智者。何况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所以盗铃人的这点“失误”,其实并不值得人们的耻笑。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掩耳盗铃者也是个善于调节自己心理的人。
推而广之,有时候,我们的周围,常常有一些人掩着耳朵偷着铃铛,却不明白“若想人不知,除非已莫为”的道理。有时候,我们也确实需要捂着耳朵过日子。外界对你来说,其实就是一个极大的干扰系统。所以,有一句名言,其实是掩耳盗铃的另一个最好的诠释:“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掩耳盗铃
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
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
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
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
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
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
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
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就听不见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
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
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word=%D1%DA%B6%FA%B5%C1%C1%E5&ct=17&pn=0&tn=ikaslist&rn=10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4 03:00
掩耳盗铃
如果作错事自己假装不知道,如同捂着耳朵偷铃铛,自己欺骗自己。我们不能自欺欺人,这是没有用的。寓言把掩耳盗钟者的愚蠢,描写得很生动。
买椟还珠
人的眼睛只盯着那只精美的盒子,结果却丢掉了真正有价值的宝珠。可见,做什么事情都要分清主次,否则就会象这位“买椟还珠”的郑人那样做出舍本逐末、取舍不当的傻事来。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4 03:01
掩:遮蔽,遮盖;盗:偷。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有一个人,看见装宝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观,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
子,把里面的宝物拿出来,退还给珠宝商。
人们借这个成语批评郑人只重外表而不顾实质,使他做出了舍本求末的不当取舍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4 03:01
掩耳盗铃是自欺欺人,犯了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以为自己听不见了,别人就也听不见铃声了。
买椟还珠是主次不分,没能找到主要矛盾,以为明珠不如装明珠的盒子珍贵。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4 03:02
掩耳盗铃:没有本领的人混进来,冒充有本领
买椟还珠:舍本逐未,取舍失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