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红军过岷山的过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2:40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1 21:32

徐总指挥送的马救了他们收容队
  ———已故红军老战士唐青山夫人追忆其过草地越岷山的峥嵘岁月

  2006-11-22 5:13:38

  11月7日上午,沈阳的天气在几天寒冷之后,迎来了晴空高远、万物祥和的一天。记者带着一种明快的心情,走进了一个军人世家。这是沈阳一个普通住宅小区里的一套房子,室内整洁明亮,就如同当天的天气一样明朗,女主人是位78岁高龄的优雅女人,她叫吴玉清。吴玉清1945年12月参军,是已故红军老战士唐青山少将的夫人。听说记者来访,吴玉清老人把记者让到了家里的书房,书房内整整一面墙的书架上,摆满了有关军事方面的书籍和各种回忆录,书前面到处摆放着唐青山少将的遗照,墙上最显眼的地方挂着唐青山和吴玉清两位老人的金婚照。吴玉清老人望着这张金婚照,唏嘘不已地给记者讲起了唐青山少将在长征路上的那些艰苦卓绝的经历。

  在藏民中筹粮同时也播下革命火种

  1934年红军开始长征时,唐青山在红四方面军的第9军教导师。由于受张国焘错误路线的影响,红四方面军先是南下然后又北上,因此曾三次过草地。1936年6月,红四方面军第三次过草地,唐青山被任命为第9军教导师的收容队队长。

  当时红9军教导师驻扎在川西的乾宁地区,与西康省府康定相距仅百余里,东临大、小金川,西傍鲜水河、雅砻江。此次北上,从甘孜基地出发,红9军位置靠南,自然成了后卫。教导师又在红9军的最南端,是红四方面军驻扎地区的南部前哨,因此行程最远。

  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充分做好过草地的准备,各部队开始紧张地筹集粮食。除上级的分配外,收容队要自己筹集50头牦牛、30副担架、每人10公斤干粮、8双草鞋,而其中最难的是筹集粮食。

  乾宁地区地广人稀,当地的藏民多以放牧为生,种着少量青稞、蚕豆,过着十分贫困的生活,再加上国民党反动派和当地土司、头人的反动宣传,许多群众见到红军就跑,使红军筹粮非常困难。红军战士有时走出驻地百十里,寻找三四天,才能筹到几头牦牛、几十斤青稞。尽管这样,唐青山带领收容队的战士们仍然坚决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宁愿挖野菜充饥或饿着肚子,也不强征群众的粮食,宁愿挨冷受冻,露宿野地也不占群众的住房。在筹粮的过程中,战士们还不断宣传党的民族政策,让藏族同胞了解红军、支持红军。

  当地藏族同胞深受兵荒战乱之苦,从未见过像红军这样好的军队。红军纪律严明,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买藏民的粮食、牦牛,不仅价钱公道,足额付款,而且使用的全部是藏洋。藏洋是当时在康藏地区流通的一种银币,比普通的银圆略小,可以从中间掰开,分成1/2或1/4使用,是当地的“硬通货”。由于群众逐渐了解了红军,知道红军是为穷苦人打天下的军队,情况就有了好转。有的藏民主动为收容队提供线索,告诉红军哪里有牦牛、哪里有粮食,有的还热情为红军当向导、做通事(翻译)。一些富人看到红军所到之处,不逼不抢,买卖公平,所以也拿出一部分青稞、牦牛、盐巴等,卖给红军。

  收容队不仅完成了长征的准备工作,同时也成了党的政策的宣传队,在藏族同胞中播下了革命火种。

  过草地再难也要赶上大部队

  7月上旬,红四方面军从乾宁出发北上,收容队跟在大部队后面。连续行军20多天后,部队到达四川阿坝地区,进入了荒无人烟的茫茫草地。越往草地的腹地深入,情况越是不妙,污泥、烂草、臭水搅在一起,经烈日一晒,气味呛人,一脚踩下去,“嘟嘟嘟”地直冒泡。遇到这样的地段,必须顺着前面大部队走过的足迹,看准脚下的一墩墩塔头草,才敢向前迈步,稍不留神,陷进烂泥潭里,再想爬上来就难了。收容队进入草地的第3天就遇到了这样的“大酱缸”。唐青山带领收容队的队员们深一脚、浅一脚艰难地走着。在水草深的地方,根本辨不出前面部队走过的痕迹。唐青山就拄着棍子,走在前面,为大家探路。

  草地里气候变幻无常,时阴时晴,时风时雨,从天上飘来一片乌云,就会带来一阵雷雨,有时还夹杂着冰雹。收容队的同志们体单衣薄,一个个冻得嘴唇发紫。马背上、担架上已收容了几十个病号。同志们怕担架上的重病号被大雨淋着加重病情,纷纷把衣服脱下来,给他们盖上。担架队的同志们艰苦地跋涉着,再加上连日来草地行军的饥渴、劳累,还没到中午,大家的力气就耗尽了。每到这时,唐青山就命令部队停下来休息一下,让每人喝上几口水壶里剩下的水,吃点干粮继续赶路。

  师部要求收容队每天再晚也要赶到大部队的宿营地,这样收容队可以经常与师部保持联系,将一些能够坚持行走的同志及时送回原部队,减轻收容队的负担;中途休息必须清点人数,决不能丢下一名同志。这天,收容队掉队了。当夜幕降临无边草地时,他们还在泥沼中扑腾,一个个又累又饿,头昏眼花。有的因高原缺氧,感到呼吸困难;有的是带病坚持,走几步就摔一跤。一副担架,开始是两个人抬,后来增加到四个人抬,走起路来人就像喝醉了酒,东倒西歪直打晃。师部的宿营地在哪里?还有多远?谁也不清楚。黑灯瞎火的,大家也看不清路径,只能按照行军路线的大致方向,一点一点摸索着向前挪动。

  走着走着,突然有人高喊:“看———火光!”唐青山抬头一看,真是火光!虽然光亮不大,却透过黑沉沉的夜幕,照亮了大家的心头。“同志们快走哇!先头部队发出信号了,正等着我们呢!” 唐青山兴奋地大喊,想给大家鼓鼓劲儿。这时,大家都看到了远方的灯火,连躺在担架上的病号,也争相抬头张望。战友们高兴得忘了疲劳,三三两两地互相鼓励着、搀扶着,急切地向那火光奔去。

  真是望着高山跑死马啊!只见火光在前,紧走慢走,眼看着不远就是不到。大家靠坚忍不拔的毅力,又走了小半宿,东方发白时分,才赶到师部宿营地。收容队刚安顿下来,还没来得及休息,大部队又出发了,收容队队员赶紧又爬起来,紧跟在大部队后面,开始了新的征程。

  越岷山徐向前送的马救了收容队

  千辛万苦地走出了草地,高大巍峨的岷山又横亘在眼前。到达岷山脚下,收容队还剩下12副担架,每副担架上都抬着生命垂危的重病号,可是能抬动担架的人却越来越少。断粮是最大的问题。出发时筹集的几十头牦牛,当它们身上驮带的东西被吃完后,它们也被一头头地杀掉吃了。用于收容的马匹,由于长途山地行军,没法挂掌,马蹄子都磨成了肉疙瘩,再加上没有草料喂,马摔倒就爬不起来了,因此马在不断减少,最后也都被杀掉吃了。收容队想在道路旁找点野菜都很困难,因为在他们之前,部队过了一拨又一拨,找了一遍又一遍,等到收容队经过时,能吃的东西早就被走在前面的部队吃光了。

  当时任红9军教导师政委的易汉文,了解到收容队的情况后,让警卫员把他们仅剩下的半缸子炒面,留给了收容队,嘱咐唐青山在翻越岷山前,分给重病号吃。这时红四方面军的总指挥徐向前来看望收容队队员们。徐向前看到收容队的情况后,立刻让警卫员把自己骑的枣红马牵过来留给了收容队。唐青山不肯收,徐向前亲切地说:“把它收下吧!你们现在处境很困难,任务很艰巨,还要把这么多同志一起带过山哩。”

  遵照易汉文政委的指示,收容队当晚在岷山脚下宿营。一场秋雨过后,深山里的夜晚,秋风阵阵,寒气袭人,收容队的同志们冻得直发抖,而且连一点吃的东西也没有了。唐青山感到,只有指望这匹枣红马了。同志们听说要杀这匹马,都不忍心,纷纷要求:“这马别杀,还是留它驮病号吧。”看着饥饿的战士们,再看看那匹枣红马,唐青山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

  这时,担架队的罗队长焦急地向唐青山报告:“再不解决吃的问题,恐怕有人今晚就熬不过去了。”于是,唐青山狠了狠心,决定宰马。宰马,没有屠宰的尖刀,只能用棍棒将马打死。可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忍心先下手。唐青山只好带头抓起一根木棒,闭起眼睛朝着马的头部抡了一棒子。大家这才含着眼泪,乱棒齐下,把枣红马打死了。

  战士们围在一堆堆篝火旁,用小刀把马肉割成一条条、一片片,用树枝挑着,在火上烤一烤,半生不熟地就吞下肚去。盐巴、辣子面也早没有了,加上心情不好,大家吃到嘴里,也不知道是个啥滋味。有的重病号咽不下马肉,大家就把易政委留下来的半缸子炒面,和成稀糊糊,一口一口地给他们喂下去。就这样,大家靠徐向前总指挥送的马,渡过了难关。

  第二天天不亮,护理排长小王突然来到唐青山跟前,小声说:“队长,又有一个病号不行了。”这已经是当天夜里牺牲的第6位战友了。唐青山带着收容队的战士们为牺牲的战友选择了一块避风朝阳的山坡,没有棺木、没有铁锹,他们把草丛扒开、踩平,将战友的遗体并排地安放好,把烈士的衣帽整理好,再在上面盖上些野草和树枝,就算是安葬了。

  告别烈士的遗体,收容队的全体队员踏上了征服岷山的征程。爬山越岭,对每个担架队员来说,都是十分严峻的考验。盘山道弯弯曲曲,抬着担架上山,特别难走。在险要地段,稍不留神,还有连人带担架摔下山的危险。抬担架的同志,走一步,喘一喘,走不了几步就得换人,有的抬着走着就昏倒了。昏倒时,两手还紧紧地握着担架不放,怕将担架上的病号摔下山去。

  越接近山顶,收容队队员们的行动越吃力,一个个汗流浃背,直喘粗气。这时,总共还剩下6副担架,大家对担架上生命垂危的战友十分关心,医护人员跑前跑后,时刻观察他们的病情,并鼓励重病号坚持到底。唐青山鼓励大家说:“徐总指挥把战马都送给了我们,无论多困难我们也要把病重的战友送过岷山。”可是,眼看快到山顶了,有一个病号突然要求把他放下。唐青山走到担架前看他时,他呼吸急促,断断续续地说:“我不行了,把我留在这儿吧,别再连累战友们了。”“只要有一口气,我们绝不会扔下一个同志!”带着这种信念,大家又继续抬着这个重病号前进。

  翻越岷山,尽管收容队的全体同志作了最大努力,担架上的6名重病号还是全部牺牲在岷山上了。一路上,收容队共收容了上千名病号,其中有100多人牺牲在第三次过草地越岷山的路上。

  1955年,唐青山被中央军委授予少将军衔。他的夫人吴玉清说,唐青山始终没有忘记长征路上牺牲的战友,所以他更珍惜和平年代的幸福生活,他让他的7个子女全部参了军,他自己在同病魔作斗争的过程中,始终微笑以对,自始至终保持着一个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1 21:31

提问
红军过岷山的过程
红军是怎样过岷山的,最终有没有过得成?
我来答 查看全部4个回答

喷气式肥鸡
LV.11 推荐于 2017-09-17
徐总指挥送的马救了他们收容队
———已故红军老战士唐青山夫人追忆其过草地越岷山的峥嵘岁月
2006-11-22 5:13:38
11月7日上午,沈阳的天气在几天寒冷之后,迎来了晴空高远、万物祥和的一天。记者带着一种明快的心情,走进了一个军人世家。这是沈阳一个普通住宅小区里的一套房子,室内整洁明亮,就如同当天的天气一样明朗,女主人是位78岁高龄的优雅女人,她叫吴玉清。吴玉清1945年12月参军,是已故红军老战士唐青山少将的夫人。听说记者来访,吴玉清老人把记者让到了家里的书房,书房内整整一面墙的书架上,摆满了有关军事方面的书籍和各种回忆录,书前面到处摆放着唐青山少将的遗照,墙上最显眼的地方挂着唐青山和吴玉清两位老人的金婚照。吴玉清老人望着这张金婚照,唏嘘不已地给记者讲起了唐青山少将在长征路上的那些艰苦卓绝的经历。
在藏民中筹粮同时也播下革命火种
1934年红军开始长征时,唐青山在红四方面军的第9军教导师。由于受张国焘错误路线的影响,红四方面军先是南下然后又北上,因此曾三次过草地。1936年6月,红四方面军第三次过草地,唐青山被任命为第9军教导师的收容队队长。
当时红9军教导师驻扎在川西的乾宁地区,与西康省府康定相距仅百余里,东临大、小金川,西傍鲜水河、雅砻江。此次北上,从甘孜基地出发,红9军位置靠南,自然成了后卫。教导师又在红9军的最南端,是红四方面军驻扎地区的南部前哨,因此行程最远。
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充分做好过草地的准备,各部队开始紧张地筹集粮食。除上级的分配外,收容队要自己筹集50头牦牛、30副担架、每人10公斤干粮、8双草鞋,而其中最难的是筹集粮食。
乾宁地区地广人稀,当地的藏民多以放牧为生,种着少量青稞、蚕豆,过着十分贫困的生活,再加上国民党反动派和当地土司、头人的反动宣传,许多群众见到红军就跑,使红军筹粮非常困难。红军战士有时走出驻地百十里,寻找三四天,才能筹到几头牦牛、几十斤青稞。尽管这样,唐青山带领收容队的战士们仍然坚决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宁愿挖野菜充饥或饿着肚子,也不强征群众的粮食,宁愿挨冷受冻,露宿野地也不占群众的住房。在筹粮的过程中,战士们还不断宣传党的民族政策,让藏族同胞了解红军、支持红军。
当地藏族同胞深受兵荒战乱之苦,从未见过像红军这样好的军队。红军纪律严明,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买藏民的粮食、牦牛,不仅价钱公道,足额付款,而且使用的全部是藏洋。藏洋是当时在康藏地区流通的一种银币,比普通的银圆略小,可以从中间掰开,分成1/2或1/4使用,是当地的“硬通货”。由于群众逐渐了解了红军,知道红军是为穷苦人打天下的军队,情况就有了好转。有的藏民主动为收容队提供线索,告诉红军哪里有牦牛、哪里有粮食,有的还热情为红军当向导、做通事(翻译)。一些富人看到红军所到之处,不逼不抢,买卖公平,所以也拿出一部分青稞、牦牛、盐巴等,卖给红军。
收容队不仅完成了长征的准备工作,同时也成了党的政策的宣传队,在藏族同胞中播下了革命火种。
过草地再难也要赶上大部队
7月上旬,红四方面军从乾宁出发北上,收容队跟在大部队后面。连续行军20多天后,部队到达四川阿坝地区,进入了荒无人烟的茫茫草地。越往草地的腹地深入,情况越是不妙,污泥、烂草、臭水搅在一起,经烈日一晒,气味呛人,一脚踩下去,“嘟嘟嘟”地直冒泡。遇到这样的地段,必须顺着前面大部队走过的足迹,看准脚下的一墩墩塔头草,才敢向前迈步,稍不留神,陷进烂泥潭里,再想爬上来就难了。收容队进入草地的第3天就遇到了这样的“大酱缸”。唐青山带领收容队的队员们深一脚、浅一脚艰难地走着。在水草深的地方,根本辨不出前面部队走过的痕迹。唐青山就拄着棍子,走在前面,为大家探路。
草地里气候变幻无常,时阴时晴,时风时雨,从天上飘来一片乌云,就会带来一阵雷雨,有时还夹杂着冰雹。收容队的同志们体单衣薄,一个个冻得嘴唇发紫。马背上、担架上已收容了几十个病号。同志们怕担架上的重病号被大雨淋着加重病情,纷纷把衣服脱下来,给他们盖上。担架队的同志们艰苦地跋涉着,再加上连日来草地行军的饥渴、劳累,还没到中午,大家的力气就耗尽了。每到这时,唐青山就命令部队停下来休息一下,让每人喝上几口水壶里剩下的水,吃点干粮继续赶路。
师部要求收容队每天再晚也要赶到大部队的宿营地,这样收容队可以经常与师部保持联系,将一些能够坚持行走的同志及时送回原部队,减轻收容队的负担;中途休息必须清点人数,决不能丢下一名同志。这天,收容队掉队了。当夜幕降临无边草地时,他们还在泥沼中扑腾,一个个又累又饿,头昏眼花。有的因高原缺氧,感到呼吸困难;有的是带病坚持,走几步就摔一跤。一副担架,开始是两个人抬,后来增加到四个人抬,走起路来人就像喝醉了酒,东倒西歪直打晃。师部的宿营地在哪里?还有多远?谁也不清楚。黑灯瞎火的,大家也看不清路径,只能按照行军路线的大致方向,一点一点摸索着向前挪动。
走着走着,突然有人高喊:“看———火光!”唐青山抬头一看,真是火光!虽然光亮不大,却透过黑沉沉的夜幕,照亮了大家的心头。“同志们快走哇!先头部队发出信号了,正等着我们呢!” 唐青山兴奋地大喊,想给大家鼓鼓劲儿。这时,大家都看到了远方的灯火,连躺在担架上的病号,也争相抬头张望。战友们高兴得忘了疲劳,三三两两地互相鼓励着、搀扶着,急切地向那火光奔去。
真是望着高山跑死马啊!只见火光在前,紧走慢走,眼看着不远就是不到。大家靠坚忍不拔的毅力,又走了小半宿,东方发白时分,才赶到师部宿营地。收容队刚安顿下来,还没来得及休息,大部队又出发了,收容队队员赶紧又爬起来,紧跟在大部队后面,开始了新的征程。
越岷山徐向前送的马救了收容队
千辛万苦地走出了草地,高大巍峨的岷山又横亘在眼前。到达岷山脚下,收容队还剩下12副担架,每副担架上都抬着生命垂危的重病号,可是能抬动担架的人却越来越少。断粮是最大的问题。出发时筹集的几十头牦牛,当它们身上驮带的东西被吃完后,它们也被一头头地杀掉吃了。用于收容的马匹,由于长途山地行军,没法挂掌,马蹄子都磨成了肉疙瘩,再加上没有草料喂,马摔倒就爬不起来了,因此马在不断减少,最后也都被杀掉吃了。收容队想在道路旁找点野菜都很困难,因为在他们之前,部队过了一拨又一拨,找了一遍又一遍,等到收容队经过时,能吃的东西早就被走在前面的部队吃光了。
当时任红9军教导师政委的易汉文,了解到收容队的情况后,让警卫员把他们仅剩下的半缸子炒面,留给了收容队,嘱咐唐青山在翻越岷山前,分给重病号吃。这时红四方面军的总指挥徐向前来看望收容队队员们。徐向前看到收容队的情况后,立刻让警卫员把自己骑的枣红马牵过来留给了收容队。唐青山不肯收,徐向前亲切地说:“把它收下吧!你们现在处境很困难,任务很艰巨,还要把这么多同志一起带过山哩。”
遵照易汉文政委的指示,收容队当晚在岷山脚下宿营。一场秋雨过后,深山里的夜晚,秋风阵阵,寒气袭人,收容队的同志们冻得直发抖,而且连一点吃的东西也没有了。唐青山感到,只有指望这匹枣红马了。同志们听说要杀这匹马,都不忍心,纷纷要求:“这马别杀,还是留它驮病号吧。”看着饥饿的战士们,再看看那匹枣红马,唐青山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
这时,担架队的罗队长焦急地向唐青山报告:“再不解决吃的问题,恐怕有人今晚就熬不过去了。”于是,唐青山狠了狠心,决定宰马。宰马,没有屠宰的尖刀,只能用棍棒将马打死。可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忍心先下手。唐青山只好带头抓起一根木棒,闭起眼睛朝着马的头部抡了一棒子。大家这才含着眼泪,乱棒齐下,把枣红马打死了。
战士们围在一堆堆篝火旁,用小刀把马肉割成一条条、一片片,用树枝挑着,在火上烤一烤,半生不熟地就吞下肚去。盐巴、辣子面也早没有了,加上心情不好,大家吃到嘴里,也不知道是个啥滋味。有的重病号咽不下马肉,大家就把易政委留下来的半缸子炒面,和成稀糊糊,一口一口地给他们喂下去。就这样,大家靠徐向前总指挥送的马,渡过了难关。
第二天天不亮,护理排长小王突然来到唐青山跟前,小声说:“队长,又有一个病号不行了。”这已经是当天夜里牺牲的第6位战友了。唐青山带着收容队的战士们为牺牲的战友选择了一块避风朝阳的山坡,没有棺木、没有铁锹,他们把草丛扒开、踩平,将战友的遗体并排地安放好,把烈士的衣帽整理好,再在上面盖上些野草和树枝,就算是安葬了。
告别烈士的遗体,收容队的全体队员踏上了征服岷山的征程。爬山越岭,对每个担架队员来说,都是十分严峻的考验。盘山道弯弯曲曲,抬着担架上山,特别难走。在险要地段,稍不留神,还有连人带担架摔下山的危险。抬担架的同志,走一步,喘一喘,走不了几步就得换人,有的抬着走着就昏倒了。昏倒时,两手还紧紧地握着担架不放,怕将担架上的病号摔下山去。
越接近山顶,收容队队员们的行动越吃力,一个个汗流浃背,直喘粗气。这时,总共还剩下6副担架,大家对担架上生命垂危的战友十分关心,医护人员跑前跑后,时刻观察他们的病情,并鼓励重病号坚持到底。唐青山鼓励大家说:“徐总指挥把战马都送给了我们,无论多困难我们也要把病重的战友送过岷山。”可是,眼看快到山顶了,有一个病号突然要求把他放下。唐青山走到担架前看他时,他呼吸急促,断断续续地说:“我不行了,把我留在这儿吧,别再连累战友们了。”“只要有一口气,我们绝不会扔下一个同志!”带着这种信念,大家又继续抬着这个重病号前进。
翻越岷山,尽管收容队的全体同志作了最大努力,担架上的6名重病号还是全部牺牲在岷山上了。一路上,收容队共收容了上千名病号,其中有100多人牺牲在第三次过草地越岷山的路上。
1955年,唐青山被中央军委授予少将军衔。他的夫人吴玉清说,唐青山始终没有忘记长征路上牺牲的战友,所以他更珍惜和平年代的幸福生活,他让他的7个子女全部参了军,他自己在同病魔作斗争的过程中,始终微笑以对,自始至终保持着一个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1 21:33

1935年9月,长征中的中央红军翻越岷山的时候,毛泽东在山顶上极目四望,第一次看见了雪峰如海的世界,感受着一个神话传说的世界。

  这就是昆仑山。一个毛泽东到晚年都想骑马去看一看的大山。

  伫立岷山峰顶,感受横空出世、似见非见的昆仑,毛泽东体会到人类的过去,畅想着世界的未来,构思出一首《念奴娇•昆仑》——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

  1935年10月7日,毛泽东率陕甘支队跨越甘肃和宁夏交界的六盘山。这是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随后,作《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走下六盘山,毛泽东对身边的人说:从江西算起,我们已经走过了十个省,下面就要进入第十一个省——陕西省了。那里是我们的根据地,就是我们的家了。

  到家了,长征就要结束了。

  长征的落脚点最终定了下来。这对一年多来饱尝艰辛的红军来说,有什么能比这个消息和决定更让人高兴呢?

  身后的脚印,已化作了留给大地的诗行。如此惊心动魄的征程,总应该给世人留下点什么。

  对毛泽东来说,最好的表达方式,依然是写诗。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首《七律•长征》,不用雕琢,只是拿红军跋涉的脚印,把万水千山串在一起,就构成了一首诗。

  虽只有五十六个字,虽只有一年的跨度,纪录的时空内涵,却有着世界历史上最罕见的沉重和遥远。

  长征是什么?

  在中国作家魏巍的笔下,长征是“地球的红飘带”。

  在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笔下,长征是“前所未闻的故事”。

  在埃德加•斯诺的笔下,长征是“惊心动魄的史诗”。

  在毛泽东的笔下,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七律•长征》写了许多山,也写了两条“水”——金沙江和大渡河。

  说起大渡河,人们自然要想起石达开。就在红军抢占大渡河的七十年前,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的十几万人马,在这里全军覆灭。于是,蒋介石的飞机也向红军撒下了“毛泽东将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传单。

  让毛泽东和红军自豪的是,大渡河的历史并没有重演。

  在《七律•长征》诗中,山,不再那么凶险了。巨龙一样的五条大岭不过是微波细浪,气势磅礴的乌蒙山脉不过像滚动泥丸。金沙江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的也只是一种“暖”热,被敌人抽去桥板的大渡河上高悬的铁索,也只是有点“寒”意。连眼前岷山的千里风雪,也已变成让人更加欢喜的美景。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红军不怕远征难”。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1 21:27

爬啊爬 好辛苦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1 21:33

没有棉衣烧酒 嚼着辣椒上雪山1935年6月, 中央红军 渡过大渡河北进,遇到了第一座大雪山———岷山。这座山海拔4500多米,山上终年积雪。 日落之后 到 日出之前 的时段,到处阴风怒号,漫天飞雪,寒冷异常。山很高很陡,鸟儿都飞不过去。雪山之高,连 国民党 的飞机也飞不上去。在夹金山顶上的红军战士就曾看到飞机在自己的脚下盘旋。山上除了寒冷还缺氧,翻越大雪山必须要有足够的冬衣,最好还要有御寒的烧酒。可惜这两样红军都缺。山下人烟稀少,根本无法找到两万人所用的棉衣,烧酒也很少。当时部队指战员们不仅衣衫褴褛,绝大部分是湘、闽、赣、粤籍,从没有见过如此高峻的雪山,也没有经历过严寒刺骨的气候。穿着单衣的红军翻越雪山时,越走越冷,指战员们只好把背包中的被子打开披在身上,嚼着辣椒,在有力的政治动员下爬山。面对高度严寒和极度缺氧,指战员们要靠自身运动产生的热量驱走寒冷,此时红红的辣椒也成了红军翻越大雪山的救命之果。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1 21:26

徐总指挥送的马救了他们收容队
  ———已故红军老战士唐青山夫人追忆其过草地越岷山的峥嵘岁月

  2006-11-22 5:13:38

  11月7日上午,沈阳的天气在几天寒冷之后,迎来了晴空高远、万物祥和的一天。记者带着一种明快的心情,走进了一个军人世家。这是沈阳一个普通住宅小区里的一套房子,室内整洁明亮,就如同当天的天气一样明朗,女主人是位78岁高龄的优雅女人,她叫吴玉清。吴玉清1945年12月参军,是已故红军老战士唐青山少将的夫人。听说记者来访,吴玉清老人把记者让到了家里的书房,书房内整整一面墙的书架上,摆满了有关军事方面的书籍和各种回忆录,书前面到处摆放着唐青山少将的遗照,墙上最显眼的地方挂着唐青山和吴玉清两位老人的金婚照。吴玉清老人望着这张金婚照,唏嘘不已地给记者讲起了唐青山少将在长征路上的那些艰苦卓绝的经历。

  在藏民中筹粮同时也播下革命火种

  1934年红军开始长征时,唐青山在红四方面军的第9军教导师。由于受张国焘错误路线的影响,红四方面军先是南下然后又北上,因此曾三次过草地。1936年6月,红四方面军第三次过草地,唐青山被任命为第9军教导师的收容队队长。

  当时红9军教导师驻扎在川西的乾宁地区,与西康省府康定相距仅百余里,东临大、小金川,西傍鲜水河、雅砻江。此次北上,从甘孜基地出发,红9军位置靠南,自然成了后卫。教导师又在红9军的最南端,是红四方面军驻扎地区的南部前哨,因此行程最远。

  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充分做好过草地的准备,各部队开始紧张地筹集粮食。除上级的分配外,收容队要自己筹集50头牦牛、30副担架、每人10公斤干粮、8双草鞋,而其中最难的是筹集粮食。

  乾宁地区地广人稀,当地的藏民多以放牧为生,种着少量青稞、蚕豆,过着十分贫困的生活,再加上国民党反动派和当地土司、头人的反动宣传,许多群众见到红军就跑,使红军筹粮非常困难。红军战士有时走出驻地百十里,寻找三四天,才能筹到几头牦牛、几十斤青稞。尽管这样,唐青山带领收容队的战士们仍然坚决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宁愿挖野菜充饥或饿着肚子,也不强征群众的粮食,宁愿挨冷受冻,露宿野地也不占群众的住房。在筹粮的过程中,战士们还不断宣传党的民族政策,让藏族同胞了解红军、支持红军。

  当地藏族同胞深受兵荒战乱之苦,从未见过像红军这样好的军队。红军纪律严明,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买藏民的粮食、牦牛,不仅价钱公道,足额付款,而且使用的全部是藏洋。藏洋是当时在康藏地区流通的一种银币,比普通的银圆略小,可以从中间掰开,分成1/2或1/4使用,是当地的“硬通货”。由于群众逐渐了解了红军,知道红军是为穷苦人打天下的军队,情况就有了好转。有的藏民主动为收容队提供线索,告诉红军哪里有牦牛、哪里有粮食,有的还热情为红军当向导、做通事(翻译)。一些富人看到红军所到之处,不逼不抢,买卖公平,所以也拿出一部分青稞、牦牛、盐巴等,卖给红军。

  收容队不仅完成了长征的准备工作,同时也成了党的政策的宣传队,在藏族同胞中播下了革命火种。

  过草地再难也要赶上大部队

  7月上旬,红四方面军从乾宁出发北上,收容队跟在大部队后面。连续行军20多天后,部队到达四川阿坝地区,进入了荒无人烟的茫茫草地。越往草地的腹地深入,情况越是不妙,污泥、烂草、臭水搅在一起,经烈日一晒,气味呛人,一脚踩下去,“嘟嘟嘟”地直冒泡。遇到这样的地段,必须顺着前面大部队走过的足迹,看准脚下的一墩墩塔头草,才敢向前迈步,稍不留神,陷进烂泥潭里,再想爬上来就难了。收容队进入草地的第3天就遇到了这样的“大酱缸”。唐青山带领收容队的队员们深一脚、浅一脚艰难地走着。在水草深的地方,根本辨不出前面部队走过的痕迹。唐青山就拄着棍子,走在前面,为大家探路。

  草地里气候变幻无常,时阴时晴,时风时雨,从天上飘来一片乌云,就会带来一阵雷雨,有时还夹杂着冰雹。收容队的同志们体单衣薄,一个个冻得嘴唇发紫。马背上、担架上已收容了几十个病号。同志们怕担架上的重病号被大雨淋着加重病情,纷纷把衣服脱下来,给他们盖上。担架队的同志们艰苦地跋涉着,再加上连日来草地行军的饥渴、劳累,还没到中午,大家的力气就耗尽了。每到这时,唐青山就命令部队停下来休息一下,让每人喝上几口水壶里剩下的水,吃点干粮继续赶路。

  师部要求收容队每天再晚也要赶到大部队的宿营地,这样收容队可以经常与师部保持联系,将一些能够坚持行走的同志及时送回原部队,减轻收容队的负担;中途休息必须清点人数,决不能丢下一名同志。这天,收容队掉队了。当夜幕降临无边草地时,他们还在泥沼中扑腾,一个个又累又饿,头昏眼花。有的因高原缺氧,感到呼吸困难;有的是带病坚持,走几步就摔一跤。一副担架,开始是两个人抬,后来增加到四个人抬,走起路来人就像喝醉了酒,东倒西歪直打晃。师部的宿营地在哪里?还有多远?谁也不清楚。黑灯瞎火的,大家也看不清路径,只能按照行军路线的大致方向,一点一点摸索着向前挪动。

  走着走着,突然有人高喊:“看———火光!”唐青山抬头一看,真是火光!虽然光亮不大,却透过黑沉沉的夜幕,照亮了大家的心头。“同志们快走哇!先头部队发出信号了,正等着我们呢!” 唐青山兴奋地大喊,想给大家鼓鼓劲儿。这时,大家都看到了远方的灯火,连躺在担架上的病号,也争相抬头张望。战友们高兴得忘了疲劳,三三两两地互相鼓励着、搀扶着,急切地向那火光奔去。

  真是望着高山跑死马啊!只见火光在前,紧走慢走,眼看着不远就是不到。大家靠坚忍不拔的毅力,又走了小半宿,东方发白时分,才赶到师部宿营地。收容队刚安顿下来,还没来得及休息,大部队又出发了,收容队队员赶紧又爬起来,紧跟在大部队后面,开始了新的征程。

  越岷山徐向前送的马救了收容队

  千辛万苦地走出了草地,高大巍峨的岷山又横亘在眼前。到达岷山脚下,收容队还剩下12副担架,每副担架上都抬着生命垂危的重病号,可是能抬动担架的人却越来越少。断粮是最大的问题。出发时筹集的几十头牦牛,当它们身上驮带的东西被吃完后,它们也被一头头地杀掉吃了。用于收容的马匹,由于长途山地行军,没法挂掌,马蹄子都磨成了肉疙瘩,再加上没有草料喂,马摔倒就爬不起来了,因此马在不断减少,最后也都被杀掉吃了。收容队想在道路旁找点野菜都很困难,因为在他们之前,部队过了一拨又一拨,找了一遍又一遍,等到收容队经过时,能吃的东西早就被走在前面的部队吃光了。

  当时任红9军教导师政委的易汉文,了解到收容队的情况后,让警卫员把他们仅剩下的半缸子炒面,留给了收容队,嘱咐唐青山在翻越岷山前,分给重病号吃。这时红四方面军的总指挥徐向前来看望收容队队员们。徐向前看到收容队的情况后,立刻让警卫员把自己骑的枣红马牵过来留给了收容队。唐青山不肯收,徐向前亲切地说:“把它收下吧!你们现在处境很困难,任务很艰巨,还要把这么多同志一起带过山哩。”

  遵照易汉文政委的指示,收容队当晚在岷山脚下宿营。一场秋雨过后,深山里的夜晚,秋风阵阵,寒气袭人,收容队的同志们冻得直发抖,而且连一点吃的东西也没有了。唐青山感到,只有指望这匹枣红马了。同志们听说要杀这匹马,都不忍心,纷纷要求:“这马别杀,还是留它驮病号吧。”看着饥饿的战士们,再看看那匹枣红马,唐青山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

  这时,担架队的罗队长焦急地向唐青山报告:“再不解决吃的问题,恐怕有人今晚就熬不过去了。”于是,唐青山狠了狠心,决定宰马。宰马,没有屠宰的尖刀,只能用棍棒将马打死。可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忍心先下手。唐青山只好带头抓起一根木棒,闭起眼睛朝着马的头部抡了一棒子。大家这才含着眼泪,乱棒齐下,把枣红马打死了。

  战士们围在一堆堆篝火旁,用小刀把马肉割成一条条、一片片,用树枝挑着,在火上烤一烤,半生不熟地就吞下肚去。盐巴、辣子面也早没有了,加上心情不好,大家吃到嘴里,也不知道是个啥滋味。有的重病号咽不下马肉,大家就把易政委留下来的半缸子炒面,和成稀糊糊,一口一口地给他们喂下去。就这样,大家靠徐向前总指挥送的马,渡过了难关。

  第二天天不亮,护理排长小王突然来到唐青山跟前,小声说:“队长,又有一个病号不行了。”这已经是当天夜里牺牲的第6位战友了。唐青山带着收容队的战士们为牺牲的战友选择了一块避风朝阳的山坡,没有棺木、没有铁锹,他们把草丛扒开、踩平,将战友的遗体并排地安放好,把烈士的衣帽整理好,再在上面盖上些野草和树枝,就算是安葬了。

  告别烈士的遗体,收容队的全体队员踏上了征服岷山的征程。爬山越岭,对每个担架队员来说,都是十分严峻的考验。盘山道弯弯曲曲,抬着担架上山,特别难走。在险要地段,稍不留神,还有连人带担架摔下山的危险。抬担架的同志,走一步,喘一喘,走不了几步就得换人,有的抬着走着就昏倒了。昏倒时,两手还紧紧地握着担架不放,怕将担架上的病号摔下山去。

  越接近山顶,收容队队员们的行动越吃力,一个个汗流浃背,直喘粗气。这时,总共还剩下6副担架,大家对担架上生命垂危的战友十分关心,医护人员跑前跑后,时刻观察他们的病情,并鼓励重病号坚持到底。唐青山鼓励大家说:“徐总指挥把战马都送给了我们,无论多困难我们也要把病重的战友送过岷山。”可是,眼看快到山顶了,有一个病号突然要求把他放下。唐青山走到担架前看他时,他呼吸急促,断断续续地说:“我不行了,把我留在这儿吧,别再连累战友们了。”“只要有一口气,我们绝不会扔下一个同志!”带着这种信念,大家又继续抬着这个重病号前进。

  翻越岷山,尽管收容队的全体同志作了最大努力,担架上的6名重病号还是全部牺牲在岷山上了。一路上,收容队共收容了上千名病号,其中有100多人牺牲在第三次过草地越岷山的路上。

  1955年,唐青山被中央军委授予少将军衔。他的夫人吴玉清说,唐青山始终没有忘记长征路上牺牲的战友,所以他更珍惜和平年代的幸福生活,他让他的7个子女全部参了军,他自己在同病魔作斗争的过程中,始终微笑以对,自始至终保持着一个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1 21:31

爬啊爬 好辛苦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1 21:26

提问
红军过岷山的过程
红军是怎样过岷山的,最终有没有过得成?
我来答 查看全部4个回答

喷气式肥鸡
LV.11 推荐于 2017-09-17
徐总指挥送的马救了他们收容队
———已故红军老战士唐青山夫人追忆其过草地越岷山的峥嵘岁月
2006-11-22 5:13:38
11月7日上午,沈阳的天气在几天寒冷之后,迎来了晴空高远、万物祥和的一天。记者带着一种明快的心情,走进了一个军人世家。这是沈阳一个普通住宅小区里的一套房子,室内整洁明亮,就如同当天的天气一样明朗,女主人是位78岁高龄的优雅女人,她叫吴玉清。吴玉清1945年12月参军,是已故红军老战士唐青山少将的夫人。听说记者来访,吴玉清老人把记者让到了家里的书房,书房内整整一面墙的书架上,摆满了有关军事方面的书籍和各种回忆录,书前面到处摆放着唐青山少将的遗照,墙上最显眼的地方挂着唐青山和吴玉清两位老人的金婚照。吴玉清老人望着这张金婚照,唏嘘不已地给记者讲起了唐青山少将在长征路上的那些艰苦卓绝的经历。
在藏民中筹粮同时也播下革命火种
1934年红军开始长征时,唐青山在红四方面军的第9军教导师。由于受张国焘错误路线的影响,红四方面军先是南下然后又北上,因此曾三次过草地。1936年6月,红四方面军第三次过草地,唐青山被任命为第9军教导师的收容队队长。
当时红9军教导师驻扎在川西的乾宁地区,与西康省府康定相距仅百余里,东临大、小金川,西傍鲜水河、雅砻江。此次北上,从甘孜基地出发,红9军位置靠南,自然成了后卫。教导师又在红9军的最南端,是红四方面军驻扎地区的南部前哨,因此行程最远。
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充分做好过草地的准备,各部队开始紧张地筹集粮食。除上级的分配外,收容队要自己筹集50头牦牛、30副担架、每人10公斤干粮、8双草鞋,而其中最难的是筹集粮食。
乾宁地区地广人稀,当地的藏民多以放牧为生,种着少量青稞、蚕豆,过着十分贫困的生活,再加上国民党反动派和当地土司、头人的反动宣传,许多群众见到红军就跑,使红军筹粮非常困难。红军战士有时走出驻地百十里,寻找三四天,才能筹到几头牦牛、几十斤青稞。尽管这样,唐青山带领收容队的战士们仍然坚决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宁愿挖野菜充饥或饿着肚子,也不强征群众的粮食,宁愿挨冷受冻,露宿野地也不占群众的住房。在筹粮的过程中,战士们还不断宣传党的民族政策,让藏族同胞了解红军、支持红军。
当地藏族同胞深受兵荒战乱之苦,从未见过像红军这样好的军队。红军纪律严明,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买藏民的粮食、牦牛,不仅价钱公道,足额付款,而且使用的全部是藏洋。藏洋是当时在康藏地区流通的一种银币,比普通的银圆略小,可以从中间掰开,分成1/2或1/4使用,是当地的“硬通货”。由于群众逐渐了解了红军,知道红军是为穷苦人打天下的军队,情况就有了好转。有的藏民主动为收容队提供线索,告诉红军哪里有牦牛、哪里有粮食,有的还热情为红军当向导、做通事(翻译)。一些富人看到红军所到之处,不逼不抢,买卖公平,所以也拿出一部分青稞、牦牛、盐巴等,卖给红军。
收容队不仅完成了长征的准备工作,同时也成了党的政策的宣传队,在藏族同胞中播下了革命火种。
过草地再难也要赶上大部队
7月上旬,红四方面军从乾宁出发北上,收容队跟在大部队后面。连续行军20多天后,部队到达四川阿坝地区,进入了荒无人烟的茫茫草地。越往草地的腹地深入,情况越是不妙,污泥、烂草、臭水搅在一起,经烈日一晒,气味呛人,一脚踩下去,“嘟嘟嘟”地直冒泡。遇到这样的地段,必须顺着前面大部队走过的足迹,看准脚下的一墩墩塔头草,才敢向前迈步,稍不留神,陷进烂泥潭里,再想爬上来就难了。收容队进入草地的第3天就遇到了这样的“大酱缸”。唐青山带领收容队的队员们深一脚、浅一脚艰难地走着。在水草深的地方,根本辨不出前面部队走过的痕迹。唐青山就拄着棍子,走在前面,为大家探路。
草地里气候变幻无常,时阴时晴,时风时雨,从天上飘来一片乌云,就会带来一阵雷雨,有时还夹杂着冰雹。收容队的同志们体单衣薄,一个个冻得嘴唇发紫。马背上、担架上已收容了几十个病号。同志们怕担架上的重病号被大雨淋着加重病情,纷纷把衣服脱下来,给他们盖上。担架队的同志们艰苦地跋涉着,再加上连日来草地行军的饥渴、劳累,还没到中午,大家的力气就耗尽了。每到这时,唐青山就命令部队停下来休息一下,让每人喝上几口水壶里剩下的水,吃点干粮继续赶路。
师部要求收容队每天再晚也要赶到大部队的宿营地,这样收容队可以经常与师部保持联系,将一些能够坚持行走的同志及时送回原部队,减轻收容队的负担;中途休息必须清点人数,决不能丢下一名同志。这天,收容队掉队了。当夜幕降临无边草地时,他们还在泥沼中扑腾,一个个又累又饿,头昏眼花。有的因高原缺氧,感到呼吸困难;有的是带病坚持,走几步就摔一跤。一副担架,开始是两个人抬,后来增加到四个人抬,走起路来人就像喝醉了酒,东倒西歪直打晃。师部的宿营地在哪里?还有多远?谁也不清楚。黑灯瞎火的,大家也看不清路径,只能按照行军路线的大致方向,一点一点摸索着向前挪动。
走着走着,突然有人高喊:“看———火光!”唐青山抬头一看,真是火光!虽然光亮不大,却透过黑沉沉的夜幕,照亮了大家的心头。“同志们快走哇!先头部队发出信号了,正等着我们呢!” 唐青山兴奋地大喊,想给大家鼓鼓劲儿。这时,大家都看到了远方的灯火,连躺在担架上的病号,也争相抬头张望。战友们高兴得忘了疲劳,三三两两地互相鼓励着、搀扶着,急切地向那火光奔去。
真是望着高山跑死马啊!只见火光在前,紧走慢走,眼看着不远就是不到。大家靠坚忍不拔的毅力,又走了小半宿,东方发白时分,才赶到师部宿营地。收容队刚安顿下来,还没来得及休息,大部队又出发了,收容队队员赶紧又爬起来,紧跟在大部队后面,开始了新的征程。
越岷山徐向前送的马救了收容队
千辛万苦地走出了草地,高大巍峨的岷山又横亘在眼前。到达岷山脚下,收容队还剩下12副担架,每副担架上都抬着生命垂危的重病号,可是能抬动担架的人却越来越少。断粮是最大的问题。出发时筹集的几十头牦牛,当它们身上驮带的东西被吃完后,它们也被一头头地杀掉吃了。用于收容的马匹,由于长途山地行军,没法挂掌,马蹄子都磨成了肉疙瘩,再加上没有草料喂,马摔倒就爬不起来了,因此马在不断减少,最后也都被杀掉吃了。收容队想在道路旁找点野菜都很困难,因为在他们之前,部队过了一拨又一拨,找了一遍又一遍,等到收容队经过时,能吃的东西早就被走在前面的部队吃光了。
当时任红9军教导师政委的易汉文,了解到收容队的情况后,让警卫员把他们仅剩下的半缸子炒面,留给了收容队,嘱咐唐青山在翻越岷山前,分给重病号吃。这时红四方面军的总指挥徐向前来看望收容队队员们。徐向前看到收容队的情况后,立刻让警卫员把自己骑的枣红马牵过来留给了收容队。唐青山不肯收,徐向前亲切地说:“把它收下吧!你们现在处境很困难,任务很艰巨,还要把这么多同志一起带过山哩。”
遵照易汉文政委的指示,收容队当晚在岷山脚下宿营。一场秋雨过后,深山里的夜晚,秋风阵阵,寒气袭人,收容队的同志们冻得直发抖,而且连一点吃的东西也没有了。唐青山感到,只有指望这匹枣红马了。同志们听说要杀这匹马,都不忍心,纷纷要求:“这马别杀,还是留它驮病号吧。”看着饥饿的战士们,再看看那匹枣红马,唐青山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
这时,担架队的罗队长焦急地向唐青山报告:“再不解决吃的问题,恐怕有人今晚就熬不过去了。”于是,唐青山狠了狠心,决定宰马。宰马,没有屠宰的尖刀,只能用棍棒将马打死。可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忍心先下手。唐青山只好带头抓起一根木棒,闭起眼睛朝着马的头部抡了一棒子。大家这才含着眼泪,乱棒齐下,把枣红马打死了。
战士们围在一堆堆篝火旁,用小刀把马肉割成一条条、一片片,用树枝挑着,在火上烤一烤,半生不熟地就吞下肚去。盐巴、辣子面也早没有了,加上心情不好,大家吃到嘴里,也不知道是个啥滋味。有的重病号咽不下马肉,大家就把易政委留下来的半缸子炒面,和成稀糊糊,一口一口地给他们喂下去。就这样,大家靠徐向前总指挥送的马,渡过了难关。
第二天天不亮,护理排长小王突然来到唐青山跟前,小声说:“队长,又有一个病号不行了。”这已经是当天夜里牺牲的第6位战友了。唐青山带着收容队的战士们为牺牲的战友选择了一块避风朝阳的山坡,没有棺木、没有铁锹,他们把草丛扒开、踩平,将战友的遗体并排地安放好,把烈士的衣帽整理好,再在上面盖上些野草和树枝,就算是安葬了。
告别烈士的遗体,收容队的全体队员踏上了征服岷山的征程。爬山越岭,对每个担架队员来说,都是十分严峻的考验。盘山道弯弯曲曲,抬着担架上山,特别难走。在险要地段,稍不留神,还有连人带担架摔下山的危险。抬担架的同志,走一步,喘一喘,走不了几步就得换人,有的抬着走着就昏倒了。昏倒时,两手还紧紧地握着担架不放,怕将担架上的病号摔下山去。
越接近山顶,收容队队员们的行动越吃力,一个个汗流浃背,直喘粗气。这时,总共还剩下6副担架,大家对担架上生命垂危的战友十分关心,医护人员跑前跑后,时刻观察他们的病情,并鼓励重病号坚持到底。唐青山鼓励大家说:“徐总指挥把战马都送给了我们,无论多困难我们也要把病重的战友送过岷山。”可是,眼看快到山顶了,有一个病号突然要求把他放下。唐青山走到担架前看他时,他呼吸急促,断断续续地说:“我不行了,把我留在这儿吧,别再连累战友们了。”“只要有一口气,我们绝不会扔下一个同志!”带着这种信念,大家又继续抬着这个重病号前进。
翻越岷山,尽管收容队的全体同志作了最大努力,担架上的6名重病号还是全部牺牲在岷山上了。一路上,收容队共收容了上千名病号,其中有100多人牺牲在第三次过草地越岷山的路上。
1955年,唐青山被中央军委授予少将军衔。他的夫人吴玉清说,唐青山始终没有忘记长征路上牺牲的战友,所以他更珍惜和平年代的幸福生活,他让他的7个子女全部参了军,他自己在同病魔作斗争的过程中,始终微笑以对,自始至终保持着一个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1 21:28

没有棉衣烧酒 嚼着辣椒上雪山1935年6月, 中央红军 渡过大渡河北进,遇到了第一座大雪山———岷山。这座山海拔4500多米,山上终年积雪。 日落之后 到 日出之前 的时段,到处阴风怒号,漫天飞雪,寒冷异常。山很高很陡,鸟儿都飞不过去。雪山之高,连 国民党 的飞机也飞不上去。在夹金山顶上的红军战士就曾看到飞机在自己的脚下盘旋。山上除了寒冷还缺氧,翻越大雪山必须要有足够的冬衣,最好还要有御寒的烧酒。可惜这两样红军都缺。山下人烟稀少,根本无法找到两万人所用的棉衣,烧酒也很少。当时部队指战员们不仅衣衫褴褛,绝大部分是湘、闽、赣、粤籍,从没有见过如此高峻的雪山,也没有经历过严寒刺骨的气候。穿着单衣的红军翻越雪山时,越走越冷,指战员们只好把背包中的被子打开披在身上,嚼着辣椒,在有力的政治动员下爬山。面对高度严寒和极度缺氧,指战员们要靠自身运动产生的热量驱走寒冷,此时红红的辣椒也成了红军翻越大雪山的救命之果。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1 21:33

1935年9月,长征中的中央红军翻越岷山的时候,毛泽东在山顶上极目四望,第一次看见了雪峰如海的世界,感受着一个神话传说的世界。

  这就是昆仑山。一个毛泽东到晚年都想骑马去看一看的大山。

  伫立岷山峰顶,感受横空出世、似见非见的昆仑,毛泽东体会到人类的过去,畅想着世界的未来,构思出一首《念奴娇•昆仑》——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

  1935年10月7日,毛泽东率陕甘支队跨越甘肃和宁夏交界的六盘山。这是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随后,作《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走下六盘山,毛泽东对身边的人说:从江西算起,我们已经走过了十个省,下面就要进入第十一个省——陕西省了。那里是我们的根据地,就是我们的家了。

  到家了,长征就要结束了。

  长征的落脚点最终定了下来。这对一年多来饱尝艰辛的红军来说,有什么能比这个消息和决定更让人高兴呢?

  身后的脚印,已化作了留给大地的诗行。如此惊心动魄的征程,总应该给世人留下点什么。

  对毛泽东来说,最好的表达方式,依然是写诗。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首《七律•长征》,不用雕琢,只是拿红军跋涉的脚印,把万水千山串在一起,就构成了一首诗。

  虽只有五十六个字,虽只有一年的跨度,纪录的时空内涵,却有着世界历史上最罕见的沉重和遥远。

  长征是什么?

  在中国作家魏巍的笔下,长征是“地球的红飘带”。

  在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笔下,长征是“前所未闻的故事”。

  在埃德加•斯诺的笔下,长征是“惊心动魄的史诗”。

  在毛泽东的笔下,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七律•长征》写了许多山,也写了两条“水”——金沙江和大渡河。

  说起大渡河,人们自然要想起石达开。就在红军抢占大渡河的七十年前,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的十几万人马,在这里全军覆灭。于是,蒋介石的飞机也向红军撒下了“毛泽东将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传单。

  让毛泽东和红军自豪的是,大渡河的历史并没有重演。

  在《七律•长征》诗中,山,不再那么凶险了。巨龙一样的五条大岭不过是微波细浪,气势磅礴的乌蒙山脉不过像滚动泥丸。金沙江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的也只是一种“暖”热,被敌人抽去桥板的大渡河上高悬的铁索,也只是有点“寒”意。连眼前岷山的千里风雪,也已变成让人更加欢喜的美景。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红军不怕远征难”。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如何分别真金和仿金首饰 怎样区分真金和仿金首饰呢 小学生新年晚会主持人的串词!!(不要太多)急 大大后天就需要了!!!_百度... 周年晚会策划公司 奥格瑞玛传送门大厅在哪 奥格瑞玛传送门大厅怎么走 锻炼颈椎的几个动作 水多久能结冰 冰能在多长时间内形成 请问水低于0度会结冰吗? 如何防止脱发严重 嘴唇上有黑印用蜜蜡和棉线去除了胡须 红星照耀中国中红军的11项纪律是什么 红军长征途中召开了什么会议? 红军四渡赤水都在哪些地方? 遵义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遵义有什么著名景点呢? 文冠果可不可以当枕芯? 真实景物越剧有哪些 天猫购物是确认收货后才能开发票吗 文冠果的用途 主要是在哪方面有用 请问EXCEL中怎样每隔一行添加同样的内容? 越剧相思树绣鱼书的唱段词 天猫买东西未收货可以开发票吗 请问:如何在EXCEL表格中,每一行之前插入相同数据的行 越剧桑园访妻 天猫买东西要确认收货才寄发票吗 老年人适合喝什么茶叶 越剧红丝错 文冠果花有药用价值吗 ...一定要我在天猫上确认收货然后评价后才给我开发票,这个是否合理?_百... 越剧红楼梦共有哪些人演过, 新四军和红军有什么区别 红军在贵州的活动时间长达几年? 贵州遵义有什么景点? 华为emd-w76笔记本的充电口有几个 为什么总吃零食长不胖? 为什么有的人不吃正饭总吃零食还不发胖? 为什么有些人吃了很多零食,又不会长胖呢??? 为什么有的人吃很多零食也不胖 为什么有人经常吃零食还不胖 为什么有人每次吃好多零食和夜宵就是吃不胖呢? 为什么有人吃了很多零食,摄入的热量超标却长不胖 为什么有的人狂吃“不胖”? 为什么有的人经常吃零食都不胖 有的人基本不吃零食却胖 暴饮暴食零食吃撑后多久体重不变算没胖 有哪些好吃还不胖人的零食值得推荐? 减肥期间 晚上不小心暴了一堆饼干 会胖吗? 每个星期暴食一次零食会胖吗 暴饮暴食的人胖还是吃零嘴的人胖 有什么好吃不胖人的小零食推荐啊? 什么东西是可以拿来当零食吃还不会发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