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8-05 05:5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1 19:32
关于“成功”的迷信说法太多了,各种鸡汤段子里不不乏所谓的“成功学”,巴克儿这本书就是要用科学研究的结果破除迷信、拨乱反正。这本书可以让你更了解“成功”到底是怎么回事,或许还有可能让你在了解这些之后,理性地决定放弃追求“成功”。
关于极端和成功之间的关系,作者以两类人举了例子:学生和领导。
学校里的优等生出了社会之后,通常会成为专业人才,或者各自职业中一流人才。但是这些人才只能算是高级的打工者,其中很少有所谓的牛人。相反地,有一个调查表明,美国百万富翁中高中时期的平均 GPA 只有 2.9(满分4.0),也就是中等生的水平。
会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作者认为有两个:
再来说说领导,关于领导到底有没有作用,也一直在困扰着管理学家,有些领导似乎在团队中可有可无,而有些领导(如“乔布斯”)却可以做到力挽狂澜。关于这点,哈佛商学院的塔姆·穆昆达教授提出了一个理论:领导人其实有两种。
使用这个理论来对历届的美国总统进行分类,“预言”他们对世界的影响,准确率可以达到 99%。而结论就是“未被过滤”的领导人,能够真正影响乃至改变世界。虽然改变世界不一样都是好的改变,但是至少说明,如果你想做“大事”,就是要走极端。
那,如何才能做到极端呢?事实上,极端不是你想买,想买就能买,你恐怕得有极端的基因才行。
我们大多数人就像蒲公英,对环境的要求极低,在哪里都能生存。而某些人因为基因变异,成为了兰花,他们对环境的要求极高,如果环境不行,他们的生存能力就远远不如蒲公英,相反地,如果环境正好合适,他们就能取得极端的成功。
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菲尔普斯,他的身子特别长,腿特别短,胳膊特别细,手和脚都特别大,跑步跑不快,整个都不协调。这样的体型让他很不适合在陆地行动,却可以自由地游泳。像他这样的“兰花”,如果因为偶然没有接触到游泳,那他现在会是怎么样呢?不极端,就不可能取得极端的成功,但是极端,就可能连正常的生活都过不好。
基于这个认识,我们要想成功需要三个条件:打破规则,不被过滤,环境适合。
极端的成功并不适合所有人,需要基因和环境的配合,成功的反义词不是失败,而是平庸。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意味着要走极端。
前面虽然说到美国百万富翁的平均 GPA 只有 2.9,成绩不怎么样,但是统计还发现了他们的另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自诩特别能坚持,做事有始有终。事实也是如此,如果你想要成功,坚持是必不可少的。
那牛人都是如何做到坚持的呢?作者做了相关的研究,可以用来说明这个问题。
美国的海军海豹突击队是一击非常厉害的部队,同时他们的训练也是出奇地残酷。在训练中就有一项考核,在长达 110 小时内,不能休息、不能睡觉,要一直不停地长途行军和游泳,只要坚持不住就意味着被淘汰,他们用这种方法来选拔士兵,把不能坚持的人排队掉。然后,他们对结果做了调研,发现坚持到最后的不是那些身体最强壮的人,而是那些最乐观的人。
同样的,另一项统计发现那些能坚持推销的推销员,都是具有乐观精神的人,在乐观素质上排到 10% 的推销员,能卖出 88% 的销售额。
乐观的人总在告诉自己:困难都是暂时的,这次的失败都是因为某个特殊的原因,这不是我的错误。这些能坚持下来的人,靠的不是对世界理性的认识,而靠乐观的自欺欺人。
相反地,那些对什么都看得特别准的人可能就是抑郁症患者。作者说,美国的律师中,得抑郁症的比其它职业高 3.6 倍,因为这个职业不允许他们盲目乐观,他们在打官司前一定要把最坏的情况都考虑到。
照这么说起来,自我欺骗就是一项福利了。事实上,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自我欺骗,我们用的方法就是讲故事。
对于那些没办法乐观的事,我们就需要的就是讲一个好故事。比如在纳粹集中营的人,就需要靠给自己讲故事的方式来找到活下去的动力。《未来简史》里面就讲到,人脑里都有一个叙事自我,时刻都在给自己讲一个故事,我们都生活自己给自己编制的故事里。这其实是人的一种非常健康的心理机制,故事的价值不在于真实准确,而在于提供人生的意义。
永不放弃,坚持到底是成功者必备的条件,然而长期的坚持不是来自生体能和意志力,而是来自乐观的精神,来自我们给自己讲的故事。
虽说坚持到底是成功的必备条件,但是坚持的事也要符合自身的实际条件,不是什么事坚持都能成功的。那问题就来了,如果找到值得坚持的事呢?
说起来也很简单,那就是不要考虑太多,多尝试新事物,在行动中获得想法。硅谷有句名言 "fail fast, fail often" —— 要多失败,快失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事实上,成功有很大的运气因素在里面,而区别运气好与运气不好的关键就在于你是否经常尝试新东西。
当我们多尝试,接触到了不同领域之后,就更容易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这时就会出现另一个问题,坚持这个兴趣是否切合实际,具有可行性呢?
这时,我们就可以使用 "WOOP" 心理比对方法,把梦想和现实联系起来。这个方法是几个英文单词的缩写:
这四步都很平常,但是它在主要作用并不在于帮你实现梦想,而在过滤掉不切实际的梦想。如果一个梦想不合实际,使用这个方法分析之后,就会强烈感觉到不可行。而一旦使用这个方法找到可行的梦想,剩下的事就是坚持了。
前面讲到的坚持与尝试是一对矛盾,接下来还有一对矛盾,内向与外向。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内向者与外向者哪个更容易成功呢?
所谓的内向与外向并不能一概而论,按照作者的说法,大概有 1/3 的人,是强烈的内向或者强烈的外向;剩下 2/3 的人,是处在中间,有时候内向有时候外向。一个简单的判断内外向的标准就是,你需要外部环境给你多大的刺激。
作者先给出了结论在这个世界上,外向的人更占便宜,并就此进行了研究分析。
外向者收入更高,被认为更适合当领导,有更大的关系网,更重要的一点是外向的人生活更幸福。关于最后一点,已经被反复验证过,可以说是心理学中最可靠的结论之一 —— 外向的人对自己的生活满意度更高。
那内向者是不是无立足之地了呢?并非如此,如果考察人的真实水平,会发现水平最高的反而是内向者。这大概是因为内向者会去进行刻意练习,而这种练习要求单独训练,并耐得住寂寞。因此,说起来世界对内向者是有点不公平的,因为他们的水平通常都被低估了。
但是,正如前面说过的,大多数人不是绝对的内向或者外向,这些被低估的处于中间地带的内向者,可以尝试学习外向一点。毕竟,想要进入一个高水平领域,你就需要导师,而想要任何一个领域干出名堂,都需要跟人合作。
万先生的评论:我们都是在矛盾中寻找一个动态平衡,有时候要多尝试,有时候要多坚持,有时候要外向一点,有时候要老老实实做内向的人 —— 总体来说,一味做内向就太吃亏了。
有一个著名的说法,90% 的人认为自己开车的技术在平均水平之上,这就是所谓的“过度自信”。作者针对这种现象做了更细致的研究:让参考某商务培训的五万个人自评,看自己在培训中的表现与其他人其它处于什么水平。
结果 80%-85% 的人认为自己的水平在前 20%,70% 的人认为自己的水平在前 10% —— 这是普通职员的自评,如果对象是社会地位比较高的专业人士,他们对自己评价就更高了。
过度自信如此普遍,说明了它在进化论意义上的好处。那就是以往的成功会给我们带来自信,自信会带来乐观,而前面就讲过,乐观是让人能坚持下来的一个重要心理素质。乐观会带来更多的成功,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那对于一个自信不足的人,能像前面的外向一样装出来吗?事实证明,这是不可行的,费曼有句名言:第一原则是你不要骗自己,因为你是最容易被骗的人,一个没有实力的人,如果装得太多,会连自己也被骗,认为自己真的是个高手。
前段时间有个热闹话题,一位所谓的“太极高手”挑战综合格斗高手,结果分分钟被打趴下。同样的事件在06年的日本也发现过,功夫大师柳龙拳悬赏5000美元与 MMA 选手进行公开赛,也是不到一分钟就被 KO。这两起案例都说明,装自信的人很容易被自我欺骗。
如果自信不能装,那应该如何培养呢?那就是“自我关怀”,这种方法就是要以一个友善的外人角度来看待自己,共分三步:
有一个普遍的现象:最厉害的人同时也是工作量最大的人。有人做过调查,每个领域里基本都是 10% 最强的人干了这个领域 80% 的工作。这些人就如同第一小节里面讲的极端的成功者,问题在于,如果一个人投入了这么多时间在工作上,就不可避免地对自己的生活产生影响。
有人做过调查研究,特别厉害的高手,天才式的人物,大多对家人不管不顾。爱因斯坦需要长时间的思考,因此他基本没有时间陪家人,他自己说过“我的妻子就是我的雇员,只是我不能解雇她而已。”。而莫扎特的妻子生孩子的时候,他在另外的房间继续做曲。
如果你认为,他们已经那么聪明了,难道不能抽点时间陪陪家人吗?事实是,这样子会让他们的工作生产力下降。有一个针对男性的研究发现,科学家、作家、音乐家、画家,甚至犯罪分子,都是一结婚就无法维持高产出了。
但是,如果你只是想做一个普通人,那么平衡才是更好的选择。有研究表明,如果每周工作超过 55 小时以上,那么 55 小时之后的时候,其实是没有什么产出的,还不如不做。同时,给小孩充分的时间玩,他的学习效率会提高,学习成绩特别好的孩子,可以同时是爱玩的孩子。
这一切的前提是,你想要一个更完整的人生,而不是一个极端的成就。像乔布斯这样的人,根本不可能在上午十点半之前把工作完成,然后选择去放松。
前面讲了那么多,已经说明了成功不是什么埋头苦干,拼命硬干就有回报的事儿。成功,是在一系列矛盾中做出艰难的选择。
这些问题没有办法让别人替你回答,关键只在于你要掌握主动权,并主动地进行选择。
有一个研究,访问了一些在某一方面特别成功的人,并总结出四个所有成功者都想要,但是都有所欠缺的方面:
问题就在于,这四个维度你不能都拿满分,你得做出选择。人们喜欢有选择,但是讨厌做选择。但毕竟还是得选,有意识地选择,总比无意识地被局面牵引着走好。有两个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决定,即“挑选者”与“选择者”,“最大化”与“满足”。
所谓“挑选者”,就是比较被动的选择,他们从选项中进行评估然后选一个最好的。“选择者”则是主动地进行选择,他们先问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然后再去看选项中是否有适合自己的,如果都不适合,他们甚至能创造出新的选择。而针对每一个选择,你可以做到“最大化”或者只要做到“满足”就行了。
所以,现在的关键就在于,你要做一个积极主动的“选择者”,以我为主调整选项,对某些选项采取“满足”策略。
如果你想做一个极端的成功者,那么你就可以对“幸福”和“意义”采取满足策略,而集中精力追求“成就”和“遗产”的最大化。
总之,成功并不是一个算法,而是选择。你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你的选择可以随时调整,但是最重要的是要“主动”地进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