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09:5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02 01:47
(fall webworm)
(何介田)
学名:Hyphantria cunea(Drury)。鳞翅目,灯蛾科。成虫体、翅白色,体长9~15毫米,翅展雄虫23~34毫米,雌虫33~44毫米;复眼黑色,下唇须小,端部黑褐色;雄虫触角黑色,双栉齿状,由45小节组成;雌虫触角褐色,锯齿状,由50小节组成;翅面有时有褐斑,前翅R2、R3、R4与R5共柄,R1出自中室而游离,后翅M2、M3从中室后角突出有一短的共柄;前足基节、腿节橘*,胫节、跗节内侧白色,外侧黑色,胫节端具一距;中后足腿节白或*,胫节、跗节常有黑斑,有较长的距一对(见图)。卵圆球形,淡绿色,单层排列成块,上覆白色鳞毛。幼虫分“黑头型”和“红头型”,中国以前者为主。幼虫体黄绿至灰黑色,从侧线至体背有一灰黑色宽纵带,背线、气门上线、气门下线为浅*;背面有2行黑色毛瘤,体侧毛瘤为橙*,着生白色长毛丛,混有少量黑毛;气门白色,椭圆形具黑边;腹足趾钩异形单序,作中带排列,长趾钩10~14枚,小趾钩20~24枚。蛹长8~15毫米,腹部除节间外,布满凹陷刻点,臀棘8~17根,末端呈喇叭状。分布中国辽宁(1979于丹东首次发现)、陕西、山东;日本,朝鲜,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匈牙利,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苏联,波兰,保加利亚。为世界性检疫对象。为害植物在美国有88种,欧洲230种,日本317种;中国已知50余种,包括糖槭、桑、白蜡、杨、柳、榆、栎、桦、刺槐、苹果、李、桃、山楂、板栗等树种,以及玉米、大豆等农作物。在中国一年2代,以蛹越冬。翌年5月中旬开始羽化。两代成虫期分别为5月中旬至6月下旬,7月下旬至8月中旬。两代幼虫为害盛期分别为6月中旬至7月中旬、8月下旬至9月下旬,一般第二代为害严重。第二代幼虫9月初开始,陆续在老树皮缝、树洞及枯枝落叶下、表土内结茧化蛹越冬。成虫夜间活动,交配后产卵于叶背。每块卵约500~600粒,最多达1900余粒。幼虫孵出后不久即开始结丝网,随虫龄增长而加大丝幕,甚至可以从树冠沿树干拉至地面。此虫由于食性杂,耐饥能力强,传播快,对林木有很大危害性。防治方法:加强检疫,控制其扩大蔓延;及时清除处理丝网及幼虫;幼虫4龄前,喷洒90%敌百虫800~1000倍液,或80%敌敌畏800~1000倍液、2.5%溴氰菊酯3000倍液。
美国白蛾成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