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写 凉州词 时的历史背景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09:06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21:25
王之涣由于被人陷害,曾一度弃官漫游。他是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人,与高适、王昌龄的关系很好。
《凉州词》这首诗有一个小故事:唐开元年间的一天,王之涣、高适、王昌龄一起到旗亭饮酒,遇见艺人在唱曲。三人打赌,以谁的诗被唱的次数最多定诗名的高下。第一首和第三首是王昌龄的。第二首是高适的。王之涣着急了,指着艺人中最美丽的一位姑娘说:“听她唱,若不是我的诗,以后就不敢同你们比诗了。”结果,她唱的恰恰是这首《凉州词》,三人鼓掌大笑。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21:25
游牧民族侵犯边界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21:26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次句 “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刺之意,其所著《升庵诗话》中言:“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作者写那里没有春风,是借自然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民情,置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于不顾。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具体这两句的解释: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 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 “怨”它又有何用?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21:25
王之涣由于被人陷害,曾一度弃官漫游。他是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人,与高适、王昌龄的关系很好。
《凉州词》这首诗有一个小故事:唐开元年间的一天,王之涣、高适、王昌龄一起到旗亭饮酒,遇见艺人在唱曲。三人打赌,以谁的诗被唱的次数最多定诗名的高下。第一首和第三首是王昌龄的。第二首是高适的。王之涣着急了,指着艺人中最美丽的一位姑娘说:“听她唱,若不是我的诗,以后就不敢同你们比诗了。”结果,她唱的恰恰是这首《凉州词》,三人鼓掌大笑。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21:25
王之涣由于被人陷害,曾一度弃官漫游。他是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人,与高适、王昌龄的关系很好。
《凉州词》这首诗有一个小故事:唐开元年间的一天,王之涣、高适、王昌龄一起到旗亭饮酒,遇见艺人在唱曲。三人打赌,以谁的诗被唱的次数最多定诗名的高下。第一首和第三首是王昌龄的。第二首是高适的。王之涣着急了,指着艺人中最美丽的一位姑娘说:“听她唱,若不是我的诗,以后就不敢同你们比诗了。”结果,她唱的恰恰是这首《凉州词》,三人鼓掌大笑。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21:25
游牧民族侵犯边界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21:25
王之涣由于被人陷害,曾一度弃官漫游。他是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人,与高适、王昌龄的关系很好。
《凉州词》这首诗有一个小故事:唐开元年间的一天,王之涣、高适、王昌龄一起到旗亭饮酒,遇见艺人在唱曲。三人打赌,以谁的诗被唱的次数最多定诗名的高下。第一首和第三首是王昌龄的。第二首是高适的。王之涣着急了,指着艺人中最美丽的一位姑娘说:“听她唱,若不是我的诗,以后就不敢同你们比诗了。”结果,她唱的恰恰是这首《凉州词》,三人鼓掌大笑。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21:25
游牧民族侵犯边界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21:26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次句 “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刺之意,其所著《升庵诗话》中言:“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作者写那里没有春风,是借自然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民情,置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于不顾。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具体这两句的解释: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 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 “怨”它又有何用?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21:25
游牧民族侵犯边界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21:26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次句 “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刺之意,其所著《升庵诗话》中言:“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作者写那里没有春风,是借自然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民情,置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于不顾。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具体这两句的解释: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 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 “怨”它又有何用?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21:26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次句 “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刺之意,其所著《升庵诗话》中言:“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作者写那里没有春风,是借自然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民情,置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于不顾。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具体这两句的解释: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 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 “怨”它又有何用?
凉州词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凉州词》的写作背景: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王之涣辞官,过了十五年的自由生活。《凉州词二首》当作于其辞官居家的十五年期间,即开元十五年(727)至二十九年(741)间。出自唐朝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赏析:诗人初到凉州,面对黄河、边城的辽阔景象,又耳听着《折杨柳》曲,有感而发,写成...
凉州词的写作背景
凉州词的写作背景: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王之涣辞官,过了十五年的自由生活。《凉州词二首》当作于其辞官居家的十五年期间,即开元十五年(727)至二十九年(741)间。写作背景 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公元713—741年)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旗亭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
凉州词的背景是什么
1、背景 盛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了唐玄宗。唐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凉州词”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如王之涣、王翰、张籍等。2、原文 凉州词 (唐) 王之...
凉州词的写作背景
1. 王之涣的《凉州词》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他辞官之后,彼时他享受了十五年的自由生活。《凉州词二首》可能创作于开元十五年(727年)至天宝十九年(741年)间的某个时期。2. 根据唐代文人薛用弱的《集异记》记载,开元年间,王之涣与诗人高适、王昌龄一同至旗亭饮酒,偶遇梨园伶人演唱曲乐。...
王之涣凉州词的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根据王之涣墓志铭可知,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王之涣辞官,过了15年的自由生活。《凉州词二首》当作于其辞官居家的15年期间,即开元十五年(727年)至二十九年(741年)。一、原文 其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其二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
凉州词的写作背景
《凉州词》的写作背景: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王之涣辞官,过了十五年的自由生活。原文是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意思是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
王之涣写的凉州词的时代背景,
后来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在当时为人所传送 此诗所要表达的正是作者对戍边将士不得还乡的怀乡之情的感慨,作者先从关外一派广阔的景象,也写出古城在众山之中的孤僻之感,从而表达出戍边将士的豪迈豪壮的气势,为了国家背井离乡,赞扬了这些将士.而后句转而写吹杨柳之曲,现思乡之情,而这思乡之曲就是春风...
王之涣写《凉州词》的创作背景
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旗亭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王昌龄的诗被唱了两首,高适也有一首诗被唱到,王之涣接连落空。轮到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演唱了,她所唱则为“黄河...
凉州词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凉州词的写作背景: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王之涣辞官,过了十五年的自由生活。《凉州词二首》当作于其辞官居家的十五年期间,即开元十五年(727)至二十九年(741)间。凉州词·其一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译文: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
凉州词王之涣的写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王之涣辞官,过了十五年的自由生活。《凉州词二首》当作于其辞官居家的十五年期间,即开元十五年(727)至二十九年(741)间。凉州词二首 其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其二、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汉家天子今神武,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