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8-04 15:3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12 16:32
提存作为法律制度有着漫长的历史,它起源于博大精深的罗马法。“提存,是指有清偿能力的债务人在债到期时,以给付的全部向有权受领之人履行清偿,而后者拒绝受领或所在不明时,乃把给付标的依法寄存于指定的处所以代清偿的行为。故提存必须具备提出和存置两个条件。但古罗马时并无提存的制度,债务人经向受领迟延的债权人催告后,即可抛弃给付物而免其责。嗣后*官认为这样于公于私均有损无益,遂加以修改,规定债权人受领迟延或债权人所在不明时,清偿人应将其给付提存于长官指定的处所,通知债权人领取,债自提存之日起视为已清偿。如果提存所需费用过大或依给付的性质不宜提存的,如牲畜或易腐烂变质之物,则债务人可抛弃,不再负责;若债务人为了债权人利益将其给付予以变卖,并将变卖之价金提存时,则作无因管理处理。”由此不难看出,提存制度在古罗马时期也经历了产生和逐步完善的过程。最初,罗马法允许债务人在受领人迟延的情况下将标的物抛弃以免除责任。“债务人提出给付而遇有债权人拒绝受领之情形时,得抛弃该给付物(如送酒者,可倾注于地),以免其责。” 这种方法免除了债权人受领迟延时债务人的清偿责任,体现了朴素的公平原则,但是过于简单和粗糙,浪费了当时本来就很匮乏的社会财富,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因此,自产生之日起就决定了其过渡性,必然会被更先进的方法和制度所代替。后来逐步改变了这种看似公平,实则不合理的做法,使债务人可将给付物存置于官方或公共管理部门,视为已向债权人清偿而免除债务。
“争讼开始后,你向债权人偿还因消费借贷使用的本金和法定利息,如果债权人不接受清偿,那么,你可以将钱封好后存放于公共场所,从这一时刻起停止计算法定利息。”
“公共场所是指神殿或其他负责该项争讼的承审员指定的场所。”
这两条戴克里先皇帝及马克米安皇帝致奥莱莉娅.伊莱娜的敕令,闪烁着智慧与理性的光芒,已经蕴涵了现代民法上的提存原则。现代民法上的提存制度尽管更加科学、完善,但仍然没有超出这两条敕令所揭示的基本原则。
在现代民法上,提存的理论已颇有发展,规定亦日益具体、全面,但提存的目的与基本原则未超出罗马法的范围。1804年《法国民法典》第1257条规定:“债权人拒绝受领清偿时,债务人得对债权人提供实物清偿;债权人仍拒绝接受时,债权人得将提供的金钱或实物提存。合法的提存,对于债务人有清偿的效力。提存物受损的风险由债权人负担。”此外,该法典还在第1259条、第1260条、第1261条、第1263条、第1264条对提存的具体程序、提存费用的承担、提存物的撤回等问题作了具体规定。1896年颁布、1900年实施的《德国民法典》第372~386条对提存作了更为具体的规定,第372条规定:“债权人受领迟延时,债务人得在指定的公设提存所为债权人提存金钱、有价证券和其他证券以及贵重物品。由于债权人本身以外的其他原因,或由于非过失而不能确知谁是债权人,致使债务人不能或无把握清偿其债务时,亦同。”《日本民法典》对提存规定得也比较具体,共计有5个条文,该法典第494条规定:“债权人拒绝受领或不能受领清偿时,清偿人可以为债权人提存清偿标的物而免其债务。清偿人无过失而不能确知债权人时,亦同。”中国台湾地区“民法典”第326~333条亦对提存作了规定。除在民法中对提存作出规定外,许多国家还制定了专门的提存法,同时在海商法、破产法、票据法、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中也有一些规定。
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曾实行过提存制度,不久便销声匿迹。通常认为,1981年12月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第19条第4款关于定作方受领迟延的规定,是中国立法上最早关于提存的规定,即“定作方超过领取期限6个月不领取定作物的,承揽方有权将定作物变卖,所得价款在扣除报酬、保管费用后,用定作方的名义存入银行”。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下简称《民法通则》)对提存未作明确规定,只是最高人民*《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04条对提存作出了概括性的规定,即“债权人无正当理由拒绝债务人履行义务,债务人对将履行的标的物向有关部门提存,应当认定债务已经履行”,该规定将提存规定为债的消灭原因之一。司法部于1995年6月2日发布施行的《提存公证规则》,从公证机关如何办理提存公证的角度,详细规定了提存的原因、条件、程序、法律效力等问题。《合同法》第91条明确规定提存为合同权利义务关系终止的事由之一,并以第101~104条规定了提存的原因、风险责任、法律后果等问题,为提存提供了基本的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