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8-04 11:2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8 11:49
降低储蓄率需要从经济增长模式、产业结构、价格体系等多方入手,实施一揽子综合性调整与改革 ◆ 加强对国际投机资本流动的监管,提高国际资本流动透明度。发展中国家要建立严密的预警体系,防止掠夺性投机冲击 ◆ 可以考虑把储蓄盈余更多地引向其他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因为这些经济体是未来全球经济中的高成长点,但缺乏发展必需资金 ◆ 加强对主要储备货币国家经济金融*监督,同时提升特别提款权的地位和作用,在长期内稳步推动国际货币体系向多元化发展 证券日报2月11日讯 央行行长周小川2月10日在马来西亚央行高级研讨会上发言指出,中国需要采取一整套的办法来降低储蓄率、拉动内需,办法应当全面,包括汇率、利率、发展资本市场、发展服务行业特别是农村地区服务业等多种手段。中国*降低储蓄率的意图是明确的,但采取怎样的措施仍需深入研究。 周小川表示,央行将继续允许市场力量在人民币市场发挥更大作用,但央行将努力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周小川说,从统计上看,汇率与储蓄率存在一定相关关系,但相关系数不高且统计检验也不够显著,似乎不能仅靠调整汇率来调整储蓄率。2005年7月以来,中国进行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与此同时,我们也特别提出了需要改变增长方式,逐步扩大内需比例,并采取了一系列刺激内需的措施,强调通过扩大农村消费、发展服务业特别是文化服务业、调整消费结构和消费模式等一揽子措施进行结构调整。 他强调,中国*降低储蓄率的意图是明确的,但采取怎样的措施仍需深入研究。2005年以来,中国已将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作为基本的国家*,这些*的综合结果也必然要降低储蓄率。但对于哪些因素影响着储蓄率、这些因素的弹性如何、须采取哪些措施进行调整等问题,仍需要深入、系统地研究。 资料显示,2002年以后,中国储蓄快速增长的主要特点是,居民储蓄平稳增长,企业储蓄上升明显。1998年前后,中国的储蓄率大约37.5%左右,到2007年,上升为49.9%。1997年企业部门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13%,到2007年,这一比例上升到22.5%。同期*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仅上升了2个百分点。 周小川指出,全球储蓄率不平衡是客观存在的,导致这种高低差异的原因也是多样的,似不能简单地将储蓄率高低说成只与汇率有关。希望某些长期特性在短期内改变是不切实际的,这需要从更广泛的宏观角度,综合各方面因素,统筹考虑。 首先,解决储蓄失衡问题,需要综合药方。就美国而言,当下可能也并非提升储蓄率的最佳时机,需要在增加储蓄与刺激消费、恢复经济增长*间进行恰当平衡。对于东亚国家而言,降低储蓄率也需要从经济增长模式、产业结构、价格体系等多方入手,实施一揽子综合性调整与改革,努力争取在中期见效。当然,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也是这个药方的一部分。中国*在此次危机应对和经济调整中,特别注重扩大内需,通过扩大消费内需来丰富和强化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出台的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规模在全球位居前列,且以纯支出型*为主,同时注重加强民生项目,努力促进城乡就业,注重增加农村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收入。 其次,各国和国际组织要加强合作,应加强对国际投机资本流动的监管。尽管国际游资在长期资本公司事件后有所收敛,有关国家监管当局的态度也有所变化,但这次金融危机中的各种案例表明,我们仍应保持高度警惕,要加强对国际投机资本流动的监管,提高国际资本流动透明度。国际组织和有关国家应该帮助发展中国家建立严密的预警体系,防止掠夺性投机冲击。并且加强国际合作,完善救援机制。在新兴市场出现短暂性国际收支危机的时候,国际救援措施应该迅速,附加条件应适当减少,这样才能使新兴市场国家有安全感。从国家层面讲,这将会鼓励这些国家减少外汇储蓄,扩大内需。 再次,应采取适当措施,引导储蓄盈余更多地流向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并不希望看到国际储蓄过多地流入,国际储蓄应有更理想的去处。实际上,新兴市场储蓄流向发达经济体,这既不合理,也不符合这些发达国家寻求增加储蓄的愿望。由于东亚国家储蓄率的调整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达到效果,而在油价没有出现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下,产油国的高储蓄率仍可能维持在较高水平。所以,全球范围内的储蓄不平衡仍会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存在,这是客观事实。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使储蓄合理流动,如何在全球范围内提高配置效率。为此,可以考虑把储蓄盈余更多地引向其他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因为这些经济体是未来全球经济中的高成长点,其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但缺乏发展必需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