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8-04 06:4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2 14:51
我曾经问过洋葱:“爸爸妈妈带你出去玩和与小朋友一起出去玩,哪个更开心?”
“小朋友。”他瞬间给了我答案。
可见,同伴在他心中的地位有多么重要。然而, 同伴的价值却是很多父母的认知盲区。
现代城市的生活方式使家庭变成了堡垒,孩子与同伴交流的时间和机会被无限挤压。与此同时,家长们在孩子的社交问题上,注入了无尽的担忧和困惑:孩子被欺负了,怎么办?孩子总是小跟班怎么办?孩子太霸道,小朋友不爱和他玩怎么办?
我们并没有认识和思考,对于孩子而言,什么是同伴,他的价值何在。
对于儿童的 社会 化而言,同伴关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只有在家庭之外,自由的同伴交往之中,孩子才能体验完全平等的关系。
在这里,撒娇加认错不再成为解决问题的通用法则。 他们需要承受和直面问题本身,逐渐了解到什么是道德、规则、竞争;如何解决冲突、实现合作、赢得友谊。
初步建立友谊
怎样才能快速融入,与陌生人建立友谊呢?
我曾在公园看到几个孩子一起 游戏 ,就对洋葱说:“问问他们在玩什么,可不可以带你一起玩?”
洋葱这样做了并高兴地加入 游戏 。但有时也会被拒绝,他就变得很沮丧。这样的策略似乎太过直接,因为它在暗示,发出请求的人并不是 游戏 团体中的一员。
后来,洋葱的做法是观察,弄清楚 游戏 的人员、内容和规则,想办法找机会自然而然地加入。比如:跟着领头的孩子一起跑来跑去,或者模仿对方的动作参与 游戏 ……他的成功几率竟然是100%,没有人提出质疑,大家理所当然地接受了他。
初步建立友谊的方式不是询问,而是观察、模仿、加入。
重视自身体验
家长们常和孩子说:“好吃的东西,好玩的玩具,要和小朋友们分享。”但是孩子能够真正理解和做到吗?
洋葱有个特别喜欢的玩具——手推飞碟。价格便宜,但在公园里玩特别拉风。
那天,来了个小女孩在旁边看了很久,想和他一起玩,结果他说:“我飞你捡。”小女孩同意了。这样玩了一会,小女孩也想飞一个试试,他不给,小女孩直接生气了,说:“不跟你玩了。”洋葱一下子害怕了,主动把玩具拿过去送到人家手里。
我在旁边看得直乐,这下,他一定深刻体会了“分享”的重要性。
在孩子的世界里,社交能力的获得往往不在于*给了多少指点,而在于自身的体验和摸索。
家长减少干预
孩子虽小,但他们也有自己的独立思维和交流方式,在一起跑跑跳跳、玩玩闹闹是很正常的,家长要给孩子创造这样的条件和机会。
明明和小伙伴一起蹲在树坑里挖土,你一下我一下,谁会先挖到“宝藏”呢?爷爷却在一旁提示:“哎,这里太脏了,去那边玩吧。”
琪琪特别喜欢喷泉,一次看到广场上的小朋友光着脚丫,在喷泉边跑来跑去,躲避着水花,好开心呀!琪琪也想去玩,妈妈却说:“水太凉了,你也没有换洗的衣服,下次吧。”
牛牛最喜欢抓人 游戏 了,他和小伙伴在空地上你追我赶,大喊大叫,玩得不亦乐乎。爸爸走过来,一把抓住他,说:“你别疯跑了,看看这满头大汗!”
“那里太脏了!”“不能在这玩!”“别跑那么快!”…… 家长的每一次干预都源于对孩子的爱,但也无情扼杀了孩子与同伴的交流机会。
本来开心愉快的 游戏 氛围被打断,看到家长那么紧张,孩子也对玩伴和 游戏 产生了恐惧。
同伴产生共情
同伴关系的重要作用是 对孩子提供情绪和 情感 的支持。
洋葱特别害怕抽血,每次生病就诊,一到抽血环节就哭得惊天动地。其实,指尖釆血并不是很疼,他只是害怕那个环境和氛围,讨厌自己孤身一人被抽血的过程。
幼儿园小班第一次体检要检查血色素,我有点担心,老师也做好了强制按手的准备。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老师事后发来“喜报”,抽血过程中,全班没有一个小朋友大声哭闹,大家都表现得很勇敢。
看到了吧,这就是同伴提供的情绪价值。大家都要抽血,虽然内心也会害怕,但是“别人没哭,我也不哭”,“别人不疼,我也不疼”……小朋友们得到了这样的心理暗示,自然乖乖配合。
同伴值得信赖
孩子信赖父母,但当他们与同伴在一起时,这种感情会被无限放大。 同龄人之间的语言、行为、 情感 是互通的。
我带洋葱去游泳,去了几次都毫无进展,套着泳圈死不撒手。教他憋气,他拒绝,教动作,也不学……呃,随便你吧。
后来,和小姐姐约了一次,也不知道俩人说了什么,洋葱竟然主动摘掉泳圈,开始学习基本动作。在小姐姐的鼓励和指导下,他还尝试憋气,在水中吐泡泡。
我被这一场景深深震撼到了,同伴的影响力远远在我之上啊!
“真正的独立正是在孩子背对*,走向同伴的那一刻开始的。”
带孩子走出家庭的狭小空间,接触外面的广阔天地吧。创造机会与同伴交流,让他们突破*的包围圈,在同伴的世界里获得真正的快乐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