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05:0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09:27
2001年7月,北京申奥成功,促使首钢人不断加深“首钢向何处去”的思考。2002年,总公司*做出上马迁钢项目的战略决策,第二年3月25日,迁钢工程奠基。经常到迁钢建设现场服务的崔允,被那里热火朝天的工作场面所感染。她找到时任迁钢公司总经理的邱世中,说出了要去迁钢的心愿。
迁钢是首钢历史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钢铁厂。首钢人对其寄予了太多的期望,从谋划迁钢建设方案时起,就确定了高水平、高起点、高标准的建厂原则,力争建设“流程简洁化、设备大型化、产品高端化、环境清洁化、信息数字化”的冶金示范工厂,并为在曹妃甸建设钢铁大厂提供试验场和练兵场。建厂之初,各方面的人才都很匮乏,尤其缺乏自动化、信息化建设的人才。崔允主动请缨,邱世中当然高兴。
调令很快下来了,崔允背着简单的行囊来到了距北京196公里的迁安,任迁钢公司设备部自动化科科长。
崔允和她的团队担负着迁钢公司上万个仪器仪表、自动化控制系统、自动化通讯系统、自动化传动系统、工业监控系统、衡器计量、信息化网络、电话通讯等管理职责,头绪多,责任重。她和大家一头扑到工作中,每天从早忙到晚。
INSQL数据库是大型的自动化基础数据库,是提高工厂生产管理水平关键项目。这套系统在国内还没有大规模应用的先例。通过翻阅资料和收集信息,崔允在了解了该系统的功能原理后,坚持在迁钢初步设计中就应用这套数据库系统。一开始,数据库与多种类型的基础自动化系统进行通讯存在不少技术问题,她就组织技术人员与数据库厂家反复调试,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经过在运行中的不断完善,该系统已经成为迁钢公司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进行产品质量分析、成本核算分析、设备运行状态分析以及故障分析不可缺少的工具。目前已投运了12套数据库,共采集了约30万个点,为迁钢ERP成功上线运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自动化炼钢是国外成熟的炼钢技术,它通过计算机系统对炼钢全过程进行精准控制,确保炼钢温度和钢水中碳含量两个关键数据的“双命中率”,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产量、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和工人的劳动强度。迁钢人把它叫做“一键式”炼钢。近年来,国内一些大型钢铁企业通过引进吸收国外技术,逐步实现了自动化炼钢,但全套技术自主集成这一关却一直没有突破。
瞄准自主集成自动化炼钢技术的目标,首钢从迁钢建设一开始,就集中了工程设计、自动化控制等专业的精兵强将苦战攻关。第一步,就是与兄弟企业合作,在迁钢1号、3号两台210吨转炉实现“一键式”炼钢。
没有真实的数据,自动化炼钢就是海市蜃楼。崔允和她的团队用了3个月的时间,在28米和35米平台上及转炉前,对合金秤、散料秤等55台工艺秤,进行一遍遍的校验、一次次的称量。反反复复、来来回回, 确保达到调校精度千分之三的标准,为实现自动化炼钢做好充分的计量技术准备。
没来得及松口气,崔允又接到研究编写“一键式”炼钢程序的任务。崔允和其他技术人员一起,按照工艺的要求,查资料,订方案,模拟实验,在现场吃饭、过夜是常有的事。
2006年12月26日下午3点35分,时任河北**的白克明,在迁钢3号转炉主控室轻轻地按动了一枚红色电钮。15分钟后,电脑监控画面上显示出碳命中率96.34%,温度命中率93.67%,碳和温度双命中率90.51%。
掌声响起时,崔允默默地离开了。她心里清楚,成功实现自动化炼钢,标志着首钢炼钢技术迈上了新的台阶,但是,不突破自动化炼钢全套技术自主集成这一关,就没有与国外先进企业比肩而立的资格。首钢的发展,需要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外国人能干的事,首钢也要干成。
在实现第一步目标后,首钢攻关团队马不停蹄,向着自主集成自动化炼钢技术的难关发起强攻。
又是一番没日没夜的苦干,首钢人自主集成的自动化炼钢技术,终于应用在迁钢2号转炉。经过试运行,完全达到了设计标准,并可与引进技术媲美。在一些关键的技术环节,还超过了国内企业用了十几年时间消化完善而成的技术成果。而走过这一段路程,首钢人仅用了三年的时间。
2008年1月21日,在中国金属学会组织的“首钢迁钢210吨转炉炼钢自动化成套技术”成果评价会议上,专家们做出这样的评价:首钢迁钢210吨转炉炼钢自动化成套技术,是我国第一套完全由国内自主设计研发、制造的炼钢自动化成套技术。投资少,经济效益显著;项目整体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对国内转炉炼钢技术进步具有重大推广意义,建议加快该成套技术的推广应用。
中国钢铁业的同行们经过多年的辛勤探索,不停追求,不懈耕耘,终于登顶转炉炼钢核心技术的世界一流水平,并在迁钢这块“试验田”和“练兵场”上成为现实。崔允为自己能尽绵薄之力而感到欣慰。
攻下自动化炼钢难关后,崔允没有停下脚步。一次,崔允到国外参观高炉,见到人家的高炉使用了风口成像技术,非要学习学习。但是,这属于技术秘密,想要学习掌握,谈何容易。“外国人能干成我们也能干成!”崔允暗暗下了决心。
回国后,崔允和炼铁的技术人员一起,开始琢磨风口成像系统。她通过上网查询和查阅资料等各种途径,认真细致地研究了风口成像系统的工作原理,再找来国内有能力开发这种系统的设备厂家,详细交待技术要求,并积极协调有关方面专家和部门开展攻关。经过多次修改和反复调试,系统终于投入使用。现在迁钢的高炉全部使用了风口成像技术,该系统可使高炉操作者通过监视器,随时观察到所监测风口亮度、活跃程度、喷煤状况、风口破损情况以及炉温趋势等景象,为及时采取措施调整炉况,提供了不间断的一手信息,大大提高了操作的准确性,为高炉稳定顺行创造了条件。
不管做什么,崔允都喜欢坦坦荡荡,直去直来。作为自动化科的科长,她常说,“我的职责就是服务。”迁钢建设和运行过程中,首钢内部和外部许多单位参与其中,工作中遇到难题,大家总会习惯的说“找崔姐吧,准行!”熟悉崔允的人,不论年纪大小,都叫她崔姐。
由于工作的特殊需要,崔允有一整套“武器装备”:两部手机、一台笔记本电脑、一部对讲机和一辆蓝色“昌河”“北斗星”。手机可以让需要她的人随时找到她;笔记本电脑和对讲机可以让她时刻关注生产线的情况;“北斗星”可以载着她尽快赶到第一现场。
迁钢炼钢投产后,崔允每天都开着对讲机睡觉,为的是随时听到调度网上的通话,在现场发生情况时,能尽快了解并及时赶到。那年12月下旬的一个夜里,都12点多了,崔允从对讲机里突然听到炼钢连铸机结晶器水压无故“回零”、维护人员检查了几次都没有解决的消息,便一骨碌爬起来,开上“北斗星”直奔现场,与维护人员一起反复检查了设备的安装接线情况,并利用计算机数据库的趋势曲线进行了分析,最后判定为计算机的模块有问题。经过紧急处理,确保了运行数据稳定可靠。
2008年10月的一个夜晚,迁钢配套完善项目建设工地的4000吨塔吊,起吊46吨重的高炉炉体框架刚刚离地,突然发生故障,主钩和副钩都不能动作。面对这一紧急情况,负责设备安装的现场人员一筹莫展。当他们找到迁钢公司求援时,正要休假返京的崔允,通过对讲机里的对话了解到情况,马上调转车头,急驰在奔往现场的路上。经过现场检查,崔允确定是直流调速装置励磁回路功率模块损坏所致。这种功率模块是西门子公司的早期产品,只有西门子北京分公司有供货。崔允二话没说,开上车直奔北京,再从北京赶回迁钢。24小时、880余公里,当崔允再次出现在施工现场时,已经累得快说不出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