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26 05:3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5 05:44
清廷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覆灭不过百余年,在近现代史上有着不少的影响,可以说,晚清所带来的方方面面的苦难使得我们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1912年2月,隆裕太后替小宣统溥仪签下了清帝退位诏书,标志着清廷的覆灭,然而实际上此时的清廷依旧拥有着百余万军队,可是历史上似乎并未发生过激烈的冲突,那么这百余万人马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八旗绿营的堕落
要知道,清廷的前身后金在努尔哈赤的带领下,凭借着13副铠甲发家,此时的八旗实际上仅为四旗,可以说早期八旗战斗力相当不错,更是有着“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的说法。
有道是,创业易守成难,这话也同样适用于八旗,在康熙时期远征噶尔丹以后,八旗兵的战斗力便已然显露出大不如前的态势。而到了道光、咸丰以后就更是差强人意了,从沙场勇士腐朽为了娇嫩的少爷兵、遛鸟听戏的老爷兵。
事实上,在入关以后,清廷就大搞“圈地”运动,旗人不仅仅拥有大量良田也享受着优渥待遇,也正因为过于安逸,发家的骑射本领也就荒废,甚至后期出现了生计问题。到清末时期,不中用也不中看的八旗兵大致为12万,成了清廷不小的负担之一。
晚清时期,勇武的八旗已然是累赘,然而绿营也好不到哪儿去。这是顺治初年清廷收编的明军,又称绿旗兵,人数要较八旗多个好几倍,乾隆时期尚有六十五万之多。八旗已然不堪重用,自然绿营的重要性十分突显,然而这一支世兵制的清军由于承平日久,到嘉庆时期也依仗不得,同治光绪年间更是失去了原本的作用成了巡防营。
也正是如此,太平天国一开始的运动轰轰烈烈,八旗绿营无力招架,勇营异军突起,这原本是雍乾时期就有的临时工,到了晚清却成了主力军。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便是这一时期的主力,不过由于勇营多听命于将领的缘故,这使得清廷既倚重又防范,其发展也就很难有实际进展。
因此,甲午失败以后,清廷又寻求另外的模式,将勇营精锐部分保留了下来,其余则遣散解甲归田。然而,此时的清廷犹如一架破烂的马车,勇营的精锐也抵挡不住列强,因此又有了维护清廷的新军。
小站练兵
在光绪的旨意下,袁世凯在天津小站开始了“另练有用之兵”,更是将10营5000人的定武军发展为7000人,这便是新军的雏形。到了1905年,新军已然取代了此前八旗、绿营、勇营的主力地位,虽说没有达成原计划的36镇编练,但26镇约18万人也是不错的成绩。
历史进展到这一步,清廷也渐入尾声,虽说宣统退位之际,清军依旧有着百余万人马,但实际有战斗力的乃新军,而这股力量正掌握在袁世凯手中。因此,清帝的退位,袁世凯功不可没,清廷实际上是处于无兵可用的尴尬地位。
清廷崩塌后,十余万新军自然依旧在袁世凯手下,成了北洋军,也就是此后的直系、皖系、奉系以及诸多小派系。而原先的八旗绿营大多数并不具备战斗力,因此不被各地军阀接收,解甲归田成了最后的归属,当然,也有不少直接成了占山为王的匪。
事实上,清军看上去似乎早已远去,但二十余年前的1987年还有着他们的身影,这便是九龙城寨,主要人员乃为了对抗对岸维多利亚城的大鹏营。
1898年签订条约后,九龙城寨依旧是清廷所属,此后的状态一直维持着辛亥以前的架势,而管理方则是清廷新安县的一部分*捕快,这些人依旧维持了清朝时期的生活秩序。九龙城寨拆毁前,0.026平方公里土地上生活着约五万人,人口密度大致为190万人每平方公里,于1993年全面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