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25 17:5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2 07:55
1966年,大队里组织人员到月华乡境内的泸沽渠支援建设。在当时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有谁愿意自觉地去支援别人呢?大队的负责人正在犯难,22岁的刘德辉却自告奋勇地申请去支援修渠建设。在他的带动和影呴下,村里的几位青年也都站出来报了名。由于刘德辉在支援建设中的突出表现,当年被党组织吸收为光荣的*党员。1972年至1986年之间,刘德辉在上级领导的信任和乡亲们的支持下,先后担任了大队团支部*、民兵连长、大队长以及大队*副*等职务。
上了年纪的人都说,在那个年代、那种特殊的时期,要当上一个官是很不容易的,而只要是一个官,就有摆架子和讲派头的资格及理由了。可刘德辉却不这样,他把组织的培养、领导的关心、乡亲们的信赖作为动力,扑下身子,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上,时时处处为乡亲们着想,舍小家、为大家,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领导干部标杆形象,嬴得广大群众的拥戴和交口称赞。当提往事时,他说:“领导和乡亲们相信我、支持我,我就要当好这个小小的父母官。”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而且是十多如一日。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种田根本谈不上应用科技与良种,种出来的庄稼产量与品质都很一般。而爱学习且见多识广的刘德辉却提出要培育良种,提高产量的思维与想法。他说“那个年代,我即是个小领导,又是党员,我不带头,谁会带头啊?!”说干就干的他立即成立了农技小组,由他亲自带领,首先把西昌出产的一种糥稻与外地产的另一种糥稻进行混栽,从而杂交出一种产量高、品质好的大白糥稻。这种糥稻经第二次科技种植后证明:其产量在原基础上每亩提高了近两百余斤,到粮站交粮时,因品质好,粮站也以一斤抵一斤半的价格进行收购。试验成功后,全村有150亩地种植了大白糥稻。他还将良种传给其它生产队进行种植,让大家共同享受到了应用科技与良种的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