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主人是如何准备和供应食物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03:39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17:44
中国的饮食可以说是“食”被天下。中国餐馆能够遍布世界各地不是一个孤立和偶然的现象,其中的原因与中国饮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一谈到中国饮食文化,许多人会对中国食谱以及中国菜的色、香、味、形赞不绝口。但是如果要从比较的角度来探讨饮食文化,可以操作的办法是把握住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
作为一个非常注重礼仪的国家,饮食文化在中国的历史中具有深厚的根基。当你作为一名游客或者客人在中国的家庭或是饭馆用膳时,你会发现,用膳仪态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表现出得体的礼遇,会大大的增加你用膳的乐趣,并且,会令你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首先要会尊重人 在用膳时,晓得先尊重人是一个非常值得钦佩的传统习惯,包括尊重晚辈、老师、客人,同时还要关照到孩子。中国人一直都很强调孝道。把最好的食物先留给家庭中更年长的成员这种行为已经在无数代人中约定俗成。在远古的时代,一般人生活的物资都比较紧缺,但是,他们仍然尽最大努力供养他们的那些认为被儿孙供养是理所当然的老母亲或老父亲。
虽然,中国的主人家都是很热情好客的,但是,你也必须先向他们显示你的敬意。在用膳之前,主人家一般都会先说一些客气话。在主人说“不客气,尽情享用”之类的话前,客人不应该私自开始用膳,否则,会被认为是对主人的不恭,并且会令主人不高兴。
主人在饭桌上放置剩菜的盘子,都会把主菜放在饭桌的中间,其他的菜均匀的围着主菜的。如果主菜是以裁减或其他方式来装饰准备过的,主人会把主菜对着主要客人或者长辈放在饭桌上。这也是一种美德的表现。
筷子的学问 中国是筷子的故乡。筷子的文化在中国有着悠长的历史。以筷子作为餐具的传统还被推广到世界上很多其他国家,譬如:越南、*、南韩。筷子的发明反应了中国人的智慧。一双筷子,看上去很普通,却能拨动、夹住、搅拌食物。现今,筷子还被认为是一种结婚或其他重要仪式的吉祥礼物。
对很多中国人来说,长时间离家远行之后回到家,是意义非凡的。同时,也有一些食物与这个相关。远行回家一般是以面条作为迎接的食物;而当有家人准备出门远行,对一些小康家庭来说,则会以饺子作为饯行。这种风俗在中国的东北地区特别流行。在龙舟节期间,虽然很多人都不能去到河岸的旁边观看龙舟比赛,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吃一种很特别的食物――粽子,一种用糯米做的,用竹或者芦苇叶子包裹着的金字塔形状的饺子。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一位爱国诗人屈原的,人们担心他在黄泉下缺少粮食,所以,特别做了这种食物给他。现在,这种食物已经演变成了很多其他的形状和种类。
在中国农历的最后一个月的第八天,人们会吃一种叫做“腊八粥”的粥。在远古时代,就在这个特别的日子,和尚们会友善的和人们分享各种粮食,并以这些粮食做出这种美味的粥。人们至今还保留着这种传统。除了这些之外,在除夕晚的年夜饭中,鱼一直被用作象征繁荣和富裕。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17:44
加坡亚洲新闻台4月19日文章,原题:新冠疫情封锁期间中国如何确保没人挨饿新冠肺炎疫情最严重的时候,2.3亿中国人出行受限。*和民众最担心的一个问题就是食物获取。中国社交媒体上出现了零星的恐慌性购买、食品价格飙升及食品不新鲜等消息。但中国的食品供应以及价格一直保持稳定。
随着病毒在全球迅速蔓延,粮食短缺可能成为很多国家面临的严重挑战,鉴于此,这些国家可以从中国粮食安全举措中学习很多经验。
保障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国城市中食品供应网点的多样化。在商店和餐饮电子商务发展完善的城市,购买食物的方式很快就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据估计,疫情期间,在网上购买新鲜农产品的25岁以下居民猛增250%以上,55岁以上居民增长接近400%。每天都有数以百万计的网上订购的食品源源不断分发到居民家门口。
中国在线食品市场的成功,与长期实施的国家城市食品安全*“菜篮子工程”密不可分。该*于1988年提出,要求*负责保障非谷物食品,尤其是新鲜农产品和肉类的供应与安全。疫情严重的武汉市就是 “菜篮子工程”每两年考核一次的36个大中城市之一。地方*实施“菜篮子工程”时也为各种食品的自给率设定具体目标。比如南京市设定过2008年到2012年间绿叶蔬菜自给率达到90%的目标。中国城市在中心城区以外通常遍布大面积的乡镇,为实施“菜篮子工程”,这些地方的农田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中国的粮食储备体系也保障并强化了粮食安全。2018年,中国粮食储备估计有1.2亿吨玉米、1亿吨大米、7400万吨小麦和800万吨大豆。大中城市普遍建立了成品粮储备库,可以满足当地10天至15天供应。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一直在不同*层面调配粮食储备。(作者司振中为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助理研究员,刘德译)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17:45
今年我国粮食生产经受了疫情、洪灾、台风、降雪以及草地贪夜蛾等重重考验,仍有望再次获得丰收。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 今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有望再超6.5亿吨,谷物供应充足,中国有能力端牢饭碗。
粮食供需并无缺口
日前,有研究机构发布报告称,到2025年,我国有可能出现1.3亿吨左右的粮食产需缺口,其中谷物产需缺口约为2500万吨,一些人士据此认为中国将面临缺粮。
事实上,粮食产需存在缺口,并非粮食供需有缺口。目前,我国粮食库存充足,库存稻谷和小麦够全国消费者吃一年以上,玉米自给率超过95%,粮食供应完全可以满足市场需求。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习银生告诉记者,粮食产需缺口与供需缺口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产需缺口是指年度产量与需求相比存在不足的情况,不足的部分就是产需缺口。供需缺口是指供给不足以满足消费需求的情况,粮食供给量除了产量以外,还包括年度库存的有效供应量和进口量,目前我国粮食不存在供需缺口。
我国粮食产需缺口扩大也并非始于今年,主要原因是中国大豆产能有限。我国大豆年需求量约1.1亿吨左右,90%以上的大豆需要进口。进口大豆的80%加工成饲料,20%加工成食用油,对口粮安全几乎没有影响。谷物主要包括小麦、稻谷、玉米、大麦、高粱等,其中小麦、稻谷和玉米并称三大主粮,小麦和稻谷统称为两大口粮。根据2019年我国发布的《 中国的粮食安全》*,我国小麦和稻谷两大口粮自给率超过100%,谷物自给率超过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