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三十多岁,回到家又变成了小孩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23 15:2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2 15:48
一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抗拒回家,这次暑假也不例外。回到家没几天,我就感受到了深深的被否定。被否定的不是我的缺点,也不是我哪件事没做好,而是我的感受。
我们家在厨房有一张桌子,因为天气炎热,就去了堂屋的风扇底下吃饭。有一天中午,我准备照例把妈妈做好的饭菜端到堂屋,爸爸边说“就在这吃算了”,一边把菜往厨房的桌子上放。我说:“这里太热了,还是去堂屋吃好。”爸爸回复:“哪里热了?这里好凉快的。你觉得热你去堂屋吃,我就在这里吃了。”我直直地回了句:“你觉得凉快,别人也要觉得凉快吗?”不记得为什么,饭菜还是被端到了堂屋。吃饭时他又问大外孙:“你为什么不吃我做的包子呢?好吃极了。”大外孙说不吃,他问为什么?大外孙说:“没有为什么,就是不喜欢。”语气有点生气了。爸爸又对大外孙说:“你怎么脾气这么大?”我忍不住说:“你认为凉快的地方别人也要觉得凉快,你觉得好吃的东西别人也要觉得好吃吗?”之后我就夹了菜去房间吃饭了。
那几天,我感受到体内两股力量的绞杀。一方面,我自责不该为了这么点小事生爸爸的气,他有自己的局限性也是很正常的。如果我自己没有学习家庭教育,也不会知道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个人的感受应该被尊重。另一方面,我又因为自己的感受没有被尊重,而感受不到自己作为个体的独立性。我的能量被堵住了,干什么都提不起劲,尤其不想面对爸爸。而后的一天时间,我时刻都能觉察到自己对哪怕一丁点的控制的反抗。我本来就陪小侄子玩,妈妈只要特地嘱咐我让我陪他玩,我就特别反感,但是又不得不做,我就没那么投入地陪了。妈妈时不时要来看几眼,我就更生气,觉得妈妈不相信我。就这样,我连续两天两晚都在觉察自己的情绪,以及回忆过往中被这么对待的时刻。我只看到一个所有需求都不被看见、所有感受都不被理解的自己,压根没办法说服自己去体谅父母。
第三天早晨,我看到妈妈为三个外孙做了三种不同的早餐;爸爸特地去镇上,买了食材准备做红烧甲鱼;妈妈知道我肚子疼,没安排我做啥事,连碗都不让我洗。那个早晨,我一下子惊醒,自己之前的两天仿佛一个盲人,只能看到自己世界的黑暗。而这个早晨的到来,让我重见了光明,以及光明之中,父母对下代以及隔代的深深的爱。
二
知名的催眠咨询师、生生不息催眠中心创始人黄仕明在他的公众号写过一篇文章《成长最好的测试,是回到原生家庭待上几天》。在这篇文章中有一段话:
“当我们回到成长过程中的场域,成长时期未被整合的部分,未被满足的渴望,在原生家庭这个场域里就容易被唤醒。
原本在外面,在自己的家庭里,我是一个父亲/母亲,我在公司是一个独立能干的人,可是当我回到原生家庭里,马上就会退行成一个小孩的状态。
如果我们对这个部分没有觉察,一个小冲突往往轻易地就变成一个大争吵。
所以当我们意识到内在某些部分在成长过程中没有被疗愈和整合,透过原生家庭的场域被激活了,这恰恰是成长的最佳时机。“
看到这段话,我恍然大悟。为什么我既往回家会留下那么多不快的记忆,导致我不愿意回家?为什么我和爸爸妈妈打完电话,有时会生气很久,也会和他们冷战很久?都是因为我在那些当下完全没有觉察,所以小冲突就变成了大争吵,或者矛盾持续的时间延长了。也明白了为什么这次我能彻底放下,也感受到了父母的爱,那都是因为两个字——觉察!
觉察即看见,先见自己,而后见他人。觉察是疗愈的第一步,觉察越多,疗愈也越多。正是因为我看见了自己成长过程中感受被忽略了,并切切实实地回到原生家庭的场域中,带着觉察亲历了一遍,才体谅了他们的局限和感受到他们的爱。
三
另一件事也让我有相同的感受。
一直以来,“无条件的爱”在我成长的过程中都是个传说。我打记事以来,就有无数被比较、被否定、被控制的时刻。特别是我学习家庭教育以来,就深深地遗憾自己未能得到无条件的爱。
这次回家,我照例追了一通剧,48集的电视剧,没有牺牲睡眠时间,几乎全部是用白天加晚睡前的时间在短短一周内追完的。孩子们一起玩着,唯一“阻碍”我看电视的,是妈妈时不时要叫我干点活。无非也就是洗个碗、摘个菜、收个衣服这类的琐事,大事像做饭和浇菜,我回家从来都没沾过边。
和许多狂热追剧的人一样,我一刻也不愿意自己看剧的过程被打断。吃完饭我跟妈妈说我要等下洗碗,妈妈有时自己就把碗洗了。叫我收衣服,我一边盯着手机一边收衣服。最过分的一次,是妈妈在清理被淤泥堵塞的天井,浑身都被淤泥弄的又脏又臭。时间又有点晚了,一大家子的饭菜还没开始做,妈妈叫我去摘菜回来准备好,她来炒,我恁是把手上的两集剧看完才恋恋不舍地去摘了菜回来。
在我追剧的过程中,我如同个孩子一样,一边享受着眼前的快乐,一边注意着看妈妈的脸色,害怕因为自己做了错事而挨骂。所幸,妈妈一声责备都没有。
原来,即使我真的既好吃又懒做,也不妨碍妈妈爱我、包容我。
这一次,还是觉察。我觉察到自己自从和爸爸闹矛盾以来,我作为孩子的心理,其实就是想要获得无条件的爱。而我竟然也打破了往常惯有的做法,没有因为看妈妈脸色而放下自己想做的事情,最后真的感受到了无条件的爱,完*生中一次至关重要的体验。时至今日,半个多月过去了,我依然笃定“不管我怎样,妈妈照样爱我”。之前略显灰暗的生命底色,一下子仿佛多彩而富有生机起来。
四
我想起来另一个心理学家徐慢慢,在她的公众号文章《真正爱上自己后,我不再急着“变好”》中写到自己的高中同学,在与她闲聊时告诉她:“做完心理咨询,我的生活反而多出了一大堆鸡飞狗跳的问题。”比如和父母、男朋友、闺蜜以及工作上都出现了问题,发生了很多矛盾。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她发现内心开始有了不一样的感觉。这个“不一样”的两点体现:1.有些问题,不是突然发生的,更不是因为她的人性才引起的,而是早就潜藏在她的生活里;2.经过心理咨询,她也建立了一些信心和力量去接住这些困扰,觉察和探索他们背后的信息。最后,她按照内心的指引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没有找男朋友,放弃了固定的工作,和人一起开了家小餐馆,生活忙里忙外,却很充实、幸福。
心理咨询起到了催化的作用,让那些一再让人费神却怎么也想不明白怎么老是这样的事情加速浮出水面,当事人带着觉察去探索这些问题,就能挖出更深层的问题,从而一步步完善自己。
我自己经历的也是这样一个过程:以往回家,只要待的时间稍长,不知怎的总会留下发生冲突和不快,导致我不愿回家。在我学习家庭教育,接触到一些心理学知识之后,也在我开始写情绪日记之后,回到家因为一些小事莫名其妙就有了情绪。在觉察情绪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需求,并自然而然地看到父母的苦心,也没有因循儿时看妈妈脸色行事的模式,竟然我行我素地追完了剧。这些经历的结果,就是我找回了成长过程中缺失的两块拼图——被尊重和无条件的爱,从而完善了我自己。
五
我以往特别抗拒那些发生在我身上的不好的事情,认为那是生活的不公。当我对经历的大小事情保持开放的态度,就发现很多事情的发生,其实都能带给我们礼物。就像这次,三十多岁的我,回到家里,又退行成了小孩,我没有抗拒变回小孩。最后,我在某个方面完成了从小孩到*的跨越。
以后,我可能还是会变回小孩,继续找回成长过程中那些缺失的部分。
而这个完善自己的过程,也正是因为学习家庭教育后,“育儿育己”在自己身上的一次完美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