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23 12:4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6 20:30
侯白巧辩
侯白机灵敏捷,一次与杨素并马而行,路旁有棵槐树,憔悴欲死,杨素说:
“侯老兄,你有办法使此树活吗?”
侯白说:“取槐子悬树枝上即活。”
杨素问:“为什么?”侯白答:“《论语》中说:”子在,回(槐)何敢死。
'“
(“子”指孔子,“回”指弟子
)
这是引用论语的典故谐音的笑话。楼主你如果真要在现实生活中救活一棵槐树的话,最好不要用这个方法……
如果非要说这个故事有什么价值的话,大概只能看出来“槐”与“回”两个字在古韵当中是谐音的……
:隋朝时有痴呆,用车装载着黑豆到京都去卖,到灞头(的时候),车子翻了,把豆子翻到水里去
了,便丢在那里回家,想叫家人到水里把豆子捞起来。离开以后,灞店的人争着把豆子捞走了,没有留下一点
点。等到(他)回来,(水里)只看见蝌蚪有几千只,相随着(在那)游泳。那人认为那就是原来的豆子,想
到水里捞它们。蝌蚪知道有人要来,马上惊散了。(那人)奇怪而感叹了很久,说:“黑豆,就算你不认识我,
背弃我逃跑;难道我就不认识你,不过是长了尾巴吗!?”
感:怎么这侯白(《启颜录》的作者名)喜欢嘲弄痴呆?连着两篇说痴呆怎么怎么的。
不过现实生活中,还确实有不少不是痴呆的人们,对自己尚未认识的事物横加否定和指责的。愿人们对
自己不熟悉的事物,多了解以后再予以评论吧,这其中也包括本人啦。
2003年9月28日晚
感二:呵呵!赵本山的那小品说的:小样,穿上马甲我就不认识你了?!和这可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啊。
不知道小品的灵感是否来自于此?又想到了那《五官争功》的相声,应该也是来自于《口眼眉争辩》。看来今
人成功的段子,不少是来自古人的智慧吗。这也算是对祖先文化的一种很好的传承方式啊。
翻译:
梁朝时有一个书生,性格痴呆却稍微有些辩论的口才,从来不认识羊。有人送他一头公羊,(他)就用绳子拴住羊的脖子,牵进集市打算卖掉它。(别人)开价不高,(书生)卖了很久也没有卖出去。市场上的人知他痴呆愚钝,于是大家用一只猕猴来(偷偷)换走了羊。 书生见到了猕猴之后,还以为是他原来的羊,只是因为它没有犄角,面貌改变而奇怪。(他)又看看猕猴手脚动个不停,就认为是市场上的人扭去了羊角,然而因为猕猴头上没有伤口,无法找到证据,就忍住没有说。(他)于是牵着猕猴回家,吟咏道:“我有一只奇怪的动物,能变胖也能变瘦。(它)以前有这样的羊腥味,现在又如此地发臭。(我)几次牵着(它)进入集市,卖了许多天也还是不能出售。(可是它)头上却丢掉了皂荚果实一般的犄角,脸孔变得像橘子的皮一样的皱了。”
道理:
读书不能只钻进故纸堆里,还要有一定的实践活动,积累一些社会经验,不然会闹出笑话的。
【后魏孝文帝时,诸王及贵臣多服石药,皆称石发。乃有热者,非富贵者,亦云服石发热,时人多嫌其诈作富贵体。有一人,于市门前卧,宛转称热,因众人竞看。同伴怪之,报曰:“我石发。”同伴人曰:“君何时服石?今得石发。”曰:“我昨在市得米。米中有石,食之乃今发。”众*笑。自后少有人称患石发者。】
后魏孝文帝时,皇室各个王子和达官贵戚很多人都服用铅汞等矿石丹药,而且都自称服用后身体发热也有自称服用石药发热的人并不富贵,当时有许多人厌恶这些人谎称自己是富贵身子。一次,有一个人躺在集市门前边的大道上,身体翻来覆去不停地转动,自称是服用石药后发热了,吸引许多人争相来看。跟他同来的伙伴怪他假作富贵人,告诉他说:“我也身上发热了。”这个人问:“你什么时候服用的石药?”同伴回答说:“我昨天在市上买的米,米里头有石啊,吃了后现在就发热了。”围观的人听了后,哄然大笑。从此,很少有人声称自己服石药发热了。
原文:《遭见贤尊》
有一大虫,欲向野中觅食,见一刺猬仰卧,谓是肉脔,欲衔之。忽被猬卷着鼻,惊走,不知休息。直至山中,困乏,不觉昏睡,刺猬乃放鼻而走。大虫忽起欢喜,走至橡树下,低头见橡斗,乃侧身语云:“旦来遭见贤尊,愿郎君且避道!”
翻译
有一只老虎,想到野外寻找食物,看到一只刺猬仰面躺在地上,以为是块肉,便想叼走它。忽然老虎被刺猬一卷身,刺住了鼻子,吓得老虎狂奔起来,不敢停息,一直跑到山里。老虎又困又累,不知不觉昏睡过去,刺猬于是放开老虎的鼻子走开了。老虎一觉醒来十分开心。走到橡树下面,低头看见地上带刺的橡果,赶紧侧身躲在一旁说:“今天早上曾碰见过令尊大人,希望公子暂且给我让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