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说话的音量,暴露了他所在的层次,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22 15:57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1 09:46
一个人说话的音量,暴露了他所在的层次,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一个人说话声音高昂,不代表此人修养不太好。有的人办事较为风尘仆仆,就比如说王熙凤,但是并不代表他们没有修养。他的家中通常给予了他们很好的教育,不过是因为他们所得到的爱也比较多,性格方面较为自信心,因此说话的声音也会随之提升。大牌明星孟子义就这样,她说话的声音也非常高,但是她的家教老师却很好。她特别孝敬,自己对自己祖父十分的尊敬。
一个人要在人们都安静的场所,传出特别大的声音,那这个人就是并没有修养。
毕竟在安静的场所中,一个人忽然说话声音非常大,便会影响到他人,影响别人的行动与专注力。有的人可能是不经意为此,而有的人则可能是故意的,为了能吸引别人的关注。这时候他们通过提高音量,得到留意,通常会毁坏当年的和睦,遭受他人的厌倦。
一个人说话声音浑厚,代表这个人很有风采与气质。
大家看电视剧或是在现实中,都会遇到那样一些人,他们做事低调,为人正直挺有计划与想法。那样的人总是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了,吸引住别人的目光。我有一个朋友就这样,她说话一直不紧不慢,声音也挺浑厚。刚认识的时候,大家听她的声音,就觉得她是一个特别有修养,为人正直很踏实。之后触碰得多了以后发现,她确实是这样。他的家教老师非常好,办事也很有方案,也总是帮助他人,带上他人一同发展,他是我们身边的模范。
一个人说话的声音中气十足,能够体现他的修养。
有些人与生俱来内置播音腔,这种人一说话就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了,令人听完特别开心。这样的人不但声音好,他的修养也挺好。由于什么样人就会有什么样的声音,没有素质的人通常说话声音较为尖,是不可能发出来中气十足的声音的。
结束语:一个人说话的音量,暴露出他所属的层次!一个人说话的音量也能够看出一个人的修养。因此我们有时候分辨一个不认识的人是否有修养,无需完全靠贴近他,还能够听他平时说话的音量来判定。假如一个人经常会在安静的场所,不经意拉高音量,那他就是修养的。假如一个人说话声音较为浑厚,让他人听完十分舒适,那他就是有修养的。自然看一个人是否有修养,也不能完全借助声音,还需要多方位观查。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1 09:46
通过一个人说话的音量就可以暴露他所在的层次,越是层次高的人,在说话的时候声音越低,语气越温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1 09:47
因为如果一个人说话声音很亮的话,那就说明他自己内心非常自卑,层次也是比较低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1 09:47
因为有理不在声高,越是层次高的人说话的声音越平稳,会用道理去说服别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1 09:48
一个人说话的音量,暴露了他所在的层次
第一,低声谦卑:自带贵气。
东汉经学家服子慎擅长《左传》的学问,打算写一本注解。但是他觉得,不能凭借一己之见,应该集百家所长。于是,他应聘到名士崔烈家做勤杂工,负责做饭。
当崔烈和学生们讲《左传》的时候,他就躲在窗外听。
有时候,服子慎会和学生们一起探讨授课的内容。因而,崔烈就怀疑家里的勤杂工是服子慎。
早晨,崔烈跑到服子慎的卧房门口,喊道:“子慎。”
服子慎睡眼朦胧中,就回应了一声。从此,两个人成为了好朋友。
从头至尾,服子慎的言语,都处于“小心翼翼”的状态,但是他求学的想法是真诚的,对于学术的态度,也是认真的。
幸运的是,他遇到了一个和蔼可亲的老师——崔烈。
他们是师生,也是朋友,还是同行。
成长的路上,我们会走进学校,读很多书。读书的期间,把老师当成神圣的人,并且服从老师的安排。在交谈的时候,也是以老师的话为准。
求学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人越来越贵气的过程。读书越多,人的层次就越高。
当我们走进社会,仍旧可以保持轻声谦卑的态度,就难能可贵了。正如孔子所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不管多大年纪,都把自己当学生,把别人当成老师。人生的层次,就是永无止境的了。
孔子带着弟子云游的时候,遇到了很多的普通人,但是孔子都会主动和他们交谈,给他们的“不一样”点赞。
比方说,孔子遇到一个捕蝉的老人,就问他,如何才能练好捕蝉的技术,老人告诉孔子,要用很长时间练习稳定的身体;在吕梁,遇到游水的人,就问如何潜水,游水的人说,因为住在水边,因此和水很亲近,自然会游水。
声音,总是比别人低几个分贝,并不是自己没有道理,而是把别人抬高,同时,别人的智慧,就像流水一样,流入你的脑海中。这是利用了“水往低处流”的道理。
记住,水低为海,人低为王,语低为贵。
图片
03
第二,安静倾听:尊人爱己。
张凭是东晋时期的大孝子,被举荐为官。
有一天,他去拜访著名清谈家刘惔。
但是,刘惔家有很多的名流在聚会,辩论。张凭被安排在下座,还毫不起眼。
当大家辩论的时候,张凭就不动声色地分析,记住一些要领。
隔了很久,张凭才开口说话,并且语出惊人。
刘惔对张凭刮目相看,便拉着他去拜访抚军将军,说:“这是一个难得的人才。”
因而,张凭做了太常博士。
当一个人不说话的时候,音量降到最低了——恰是无声胜有声。
现实生活中,我们就缺乏认真倾听的习惯,总是忍不住要插话。一旦听到不同的建议,就要反驳几句,否则就觉得自己被“冷落”了。
真正会说话的人,就像弹奏竖琴的高手一样,能够用手拨弄出美妙的音乐,也能用手按住竖琴,让琴不发出任何声音。
听别人说话,就是尊重别人,也是用心去理解别人。当别人说完之后,自己根据情况来发言,就能让别人尊重自己。
说话的音量控制,体现了社交的态度,沉默不是无语,而是用肢体语言来传递心声,拉近人与人的距离。
图片
04
第三,大呼小叫:没有修养。
总有一些人,习惯了大呼小叫,如果别人反驳几句,一准会做出咄咄*人的样子。
宋朝文豪苏东坡,被贬黄州时,遇到了老朋友陈季常。
陈季常本想通过读书,考取功名,当时几次都没有成功,就放弃了,从此隐居在黄州一带。
闲来无事,苏东坡去陈季常家做客,一起聊人生,谈佛法,到了夜里,还是没完没了。
忽然,陈季常的妻子吼了一句:“还不睡觉?”
陈季常吓得拐杖都掉在地上了。
苏东坡则打趣地说:“忽闻河东狮子吼,柱杖落手心茫然。”
对比之下,三个人的层次,就浮现出来了。一个吼叫的女人,显然是待客不够礼貌;一个被老婆惊吓的人,显然是定力不够;一个能从容赋诗的才子,留下了美名。
说话全靠吼,这样的人,显然是素质不够高的。
父母吼孩子,孩子就会惧怕,也会变得茫然;中年人吼老年父母,是没有小心的体现;孩子对父母吼叫,是家教缺失的表现;同事互相吼,就是抬杠;上司对下属吼,会失去民心;对路人吼,会被人认为“神经不对”。
图片
05
控制音量,是一个人的必修课。
伏尔泰说过:“耳朵是通向心灵的路。”
真正高层次的人,会让别人的耳朵舒服。经过反复地*,声音的高低,恰到好处。
其一,和熟人聊天,尽量让对方多说几句,让自己多听。
其二,自己开口的时候,控制住情绪,语速慢一点,声音柔一点。
其三,遇到不熟的人,应该试探性说话,看对方适合多高分贝的声音。比方说,遇到耳背的老人,可以适当大声一些。
其四,任何时候,切忌喧哗,不必强求别人苟同你的观点。
做人,有理不在声高,无理不能取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