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一些常见字的解释,要准确,越多越好!谢了!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07:1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6 05:56
哀: 1、悲伤;伤心。《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2、怜悯。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吾将哀而生之乎?。”3、爱。《汉书•鲍宣传》:“诚欲哀贤,宜为谢过天地,解雠海内。”4、哀鸿:用来比喻流离失所的灾民。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二百三十二:“三更忽轸哀鸿恩,九月无襦淮水湄。”
爱: 1、爱。《左传•隐公元年》:“爱其母,施及庄公。”2、特指男女间的情爱。3、怜惜;怜恤。《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4、吝惜;舍不得。《孟子•梁惠王上》:“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又:“吾何爱一牛?”
安:1、安稳。杜甫《毛屋为秋风所破歌》:“风雨不动安如山。”2、安定;安全。《论语•季氏》:“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3、安乐;安逸。《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4、安心。《三国志•魏志•司马朗传》:“郊境之内,发不安业。”5、安放;设置。《乐府诗集•清商曲辞•杨叛儿》:“欢欲现莲时,移湖安屋里。”6、疑问代词。什么;什么地方。《左传•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行将安傅?”7、怎么;哪里。《论语•先进》:“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按:1、摁;用手向下压。《汉书•霸言》:“按强助弱。”2、压抑;止住。《管子•霸言》:“按强助弱。”成语有“按兵不动”。3、考察;查办。汉贾谊《治案策》:“按之当今之务。”4、巡视;巡行。《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遂西定河南地,按榆溪旧塞。”5、依照;按照。《汉书•扬雄传》:“各按行伍。”6、于是;就。《荀子•富国》:“人皆失丧之,我按起而治之。 ”
注意:“按”在古代常常写作“案”。
奥:1、屋子的西南角。《论语•八佾》:“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奥:屋里西南角的神。灶:灶神。)2、深。晋陆机《塘上行》诗:“沾润既已渥,结根奥且坚。”3、深奥。宋沈括《梦溪笔谈•艺文》:“此处何奥义?。”4、奥区:腹地;深处。汉班固《西都赋》:“防御之阻,则天下之奥区焉。”5、奥援:靠山;内部的帮助者。《先拨志始》卷下:“大慝臣奸,或燕处于园亭,或潜藏于京邸,奥援有灵,朝廷无法。”
“鄙”字在古文中常有3种用法:
①鄙野、鄙俗
②浅陋
③边境
如:
1、先帝不以臣卑鄙----引自《出师表》 (出身鄙野)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引自《曹刿论战》 (浅陋)
3、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引自《为学》 (边境)
比
①并列、挨着
②等到
③比较
例:
1、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 《晏子春秋•杂下》 并列
2、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史记.陈涉世家》 等到
3、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三国志•诸葛亮传》 比较
4、曹操 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 寡。--《三国志•诸葛亮传》 比较
5、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核舟记》 挨着
拔:1、拔起来;拉出来。《史记•淮阴侯列传》:“拔赵帜,立汉赤帜。”2、提拔;选拔。晋李密《陈情表》:“过蒙拔擢。”3、突出;超出。《孟子•公孙丑上》:“出乎其类,拔乎其萃。”4、攻取;攻克。秦李斯《谏逐客书》:“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5、突然;急速。《后汉书•耿纯传》:“奋迅拔起。”
病 :
①生病、得病
②大病、重病
③耻辱、倒霉
例:
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 生病
2、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 疾病
3、未果,寻病终。--《桃花源诗并序》 生病,得病
4、寡人反取病焉。--《晏子春秋》 耻辱,倒霉
5、人病,立坛场。--《越巫》 病重
白:1、白色。《诗经•秦风•蒹葭》:“白露为霜。”2、纯洁。《楚辞•离*》:“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3、明亮;光明。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4、清楚;明白。《荀子•天论》:“功名不白。”5、显著;显赫。《荀子•荣辱》:“身死而名弥白。”6、上奏;告白。《汉书•霍光传》:“光即与群臣俱风白太后。”7、白丁;平民。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有白丁。”8、白鸟,即蚊虫(此意较少用)。范成大《次韵温伯苦蚊》?“白鸟营营夜苦饥,不堪薰燎出窗扉。”
败:1、毁坏;败坏。《左传•僖公十五年》:“涉河,侯车败。”2、(食物)*变味。《论语•乡党》:“鱼馁而肉败。”3、凋残;凋零。李商隐《五月六日夜忆往岁与彻师同宿》:“堕蝉翻败叶,栖鸟定寒枝。”4、打败仗;输。《商君书•战法》:“胜而不骄,败而不怨。”5、把对方打败。《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数败赵军。”6、败北;战败;败走。《史记•项羽本纪》:“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7、败绩:A、军队溃败。《左传•庄公十年》:“齐师败绩。”B、事业失利。《离*》:“恐皇舆之败绩。”
报:1、判决罪人。《史记•酷吏列传》:“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2、回报;报答;报复。《诗经•大雅•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3、报告;告知。《战国策•齐策》:“庙成,还报孟尝君曰。”4、回信;答复。司马迁《报任安书》:“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北:1、北方。《庄子•逍遥游》:“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2、败逃。《韩非子•五蠹》:“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3、打败。《战国策•齐策》:“王何不使臣见魏王,则臣请必北魏也。”4、通“背”。背离;相背。。《战国策•齐策》:“士无所北之心。”
本:1、草木的根或茎干。《国语•晋语》:“伐木不扑克其本,必复生。”2、根本;根源。《吕氏春秋•骄恣》:“此得失之本也。”3、本业;农业。《荀子•天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4、本金;本钱。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子本相侔,则没为奴俾。”5、本来;原来。《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南阳。”6、底本;版本。左思《魏都赋》注:“一人持本,一人读书。”7、奏本。臣子给皇帝的奏章。8、量词。株;棵。《荀子•富国》:“然后瓜、桃、枣、李一本数以盆鼓。”9、量词。册;部。此意今常用。
比:(一)BI三声,音彼。1、并列;挨着。《文心雕龙•情采》:“五音比而成韶夏。”2、副词。接连;连续。《战国策•齐策》:“夫中山,千乘之国也,而敌万乘之国二,再战比胜。”3、比比:屡屡;每每。《汉书•哀帝纪》:“郡国比地动。”4、比较;较量。贾谊《过秦论》:“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5、比照;相当于。《韩非子•内储说左上》:“人之救火者,死,比死敌之赏。”6、诗歌的表现方法之一,用另一事物来比喻所咏事物。
(二)BI四声,音毙。1、勾结。《荀子•不苟》:“交,亲而不比。”2、比周:结党营私。《韩非子•孤愤》:“朋党比周以弊主。”3、及;等到。《论语•先进》:“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兵:1兵器;武器。《左传•隐公元年》:“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2、战士;士兵。《史记•蒙恬列传》:“今臣将兵三十余万。”3、军队。《战国策•赵策》:“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4、军事;战争。《左传•隐公三年》:“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有宠而好兵。”
薄:1、草木茂密的地方。《楚辞•九章•涉江》:“露申辛夷,死林薄兮。”2、薄,与“厚”相对。《诗经•小雅•小旻》:“如临深渊,如履薄冰。”3、少。《韩非子•五蠹》:“事力劳而供奉薄。”4、稀薄;淡薄。《三国志•魏志•臧*》:“使作薄粥,分众歠之。”5、不厚道。《南史•明山宾传》:“此方是使还淳反朴,激薄停浇矣。”6、(土地)贫瘠。《左传•成公六年》:“郇瑕氏土薄水浅。”7、轻视;鄙薄。晋左思《咏史》:“主父宦不达,骨肉还相薄。”8、迫近。晋李密《陈情表》:“日薄西山。”9、能“箔”。(竹)帘子。《庄子•达生》:“高门悬薄。”10、又指养蚕的器具。《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勃以织薄曲为生。”11、动词词头。《诗经•周南•葛覃》:“薄污我私,薄浣我衣。”
部:1、统率;总领。《史记•项羽本纪》:“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2、部勒:指挥。《史记•项羽本纪》:“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3、部署:布置;安排。《史记•淮阴侯列传》:“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4、部队。《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为前部大督。”5、类别;门类。《说文解字•序》:“分别部居。”6、官署;衙署。《孔雀东南飞》:“还部白府君。”7、量词。用于书籍等。
布:1、麻布或葛布。《孟子•滕文公上》:“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2、布衣:平民。《史记•淮阴侯列传》:“始为布衣时,贫无行。”3、古代货币。《荀子•荣辱》:“余刀布,有囷窌,然而衣不敢有丝帛。”4、展开;陈列。《左传•昭公元年》:“子皙盛饰入,布币而出。”5、公布;宣布。《韩非子•难三》:“法者,设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
裁:1、裁制衣服。《古诗为焦促卿妻作》:“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2、引申为裁减;削减。《国语•吴语》:“救其不足,裁其有余。”3、裁定;判决。《韩非子•初见秦》:“臣愿悉言所闻,唯大王裁其罪。”4、自裁:自杀。汉司马迁《报任安书》:“不能引决自裁。”5、样式;风格。汉张衡《西京赋》:“取殊裁于八部。”6、通“才”。仅仅。《汉书•功臣表》:“裁什二三。”7、通“才”。刚刚。《聊斋志异•促织》:“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财:1、财物;财富。汉司马迁《报任安书》:“临财廉。”2、通“材”。《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用财政若一也,加务善之。”3、通“裁”。裁决。《大戴礼记•少间》:“请尽臣之言,君如财之。”4、通“才”。仅仅。《汉书•霍光传》:“长财七尺三寸。”
蔡:1、野草。《楚辞•王襄〈九怀•尊嘉〉》:“水跃兮余旌,继以兮兮微蔡。”2、占卜用的大龟。《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臧武仲自邾使告臧贾,且致大蔡焉。”3、周代诸侯国,初在今河南上蔡西南,后迁至今新蔡一带。
参:(一)CAN一声。1、参加;参与。《荀子•强国》:“与之参国政正是非。”2、参乘(SHENG):车右。在车子的右边陪乘的人。汉司马迁《报任安书》:“同子参乘。”3、检验;考察。《韩非子•显学》:“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4、下级进见上级。《晋书•艺术传•王嘉》:“公侯已下咸躬往参诣。”
(二)CEN一声。参差(CI):长短、高低不齐的样子。《诗经•周南•关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三)SHEN一声。二十八宿之一。《诗经•召南•小星》:“嚖彼小星,维参与昴。”
(四)SAN一声。通“三”。1、指配合成三的。《汉书•杨敞传》:“敞、夫人与延年参语。”2、又指三分。《左传•隐公元年》:“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憯:1、通“惨”。惨痛。汉司马迁《报任安书》:“故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2、通“残”。凶残。汉晁错《贤良文学对策》:“法令烦憯。”3、副词。相当于“竟然”。用来加强否定语气。《诗经•小雅•节南山》:“民方无嘉,憯莫惩嗟。”
苍:(一)CANG一声。1、深蓝色或暗绿色。《诗经•秦风•黄鸟》:“彼苍者天,歼我良人。”2、苍苍:A、深蓝色。《庄子•逍遥游》:“天之苍苍,其色正邪?”B、茂盛的样子。《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C、灰白色。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3、天;苍天。《越绝书•越绝请籴内传》:“昔者上苍以越赐吴,吴不受也。”
(二)CANG三声。苍莽:郊野或天空一碧无际的样子。宋苏辙《黄楼赋》:“山川开阖,苍莽千里。”
大:(一)音DA 1、大。与“小”相对。汉刘邦《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2、大大地;很;非常。《庄子•知北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3、长(ZHANG)。排行第一。《玉台新咏•古乐府六首•相逢狭路间》:“大妇织罗绮,中妇织流黄,小妇无所作,挟瑟上高堂。”4、粗;厚实。《庄子•山木》:“庄子衣大布而补之。”
(二)音TAI 1、通“太”。《左传•隐公元年》:“大叔出奔共。”2、通“泰”。安定。《荀子•富国》:“故儒术诚行,则天下大而富。”
恶: (一)E 1、罪恶。与善相对。《左传•隐公六年》:“恶不可长。”2、恶人,坏人。《晋书•傅咸传》:“疾恶如仇。”3、丑。与“美”相对。《战国策•赵策》:“鬼侯有子而好,故人之于纣。纣以为恶。”4、引申为坏;不好。《论语•里仁》:“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5、污秽。《左传•成公六年》:“有汾浍以流其恶。”6、特指粪便。《隋书•田翼传》:“母患暴痢,翼谓中毒,遂亲尝恶。”7、疾病。《左传•成公六年》:“郇瑕氏土薄水浅,其恶易觏。”
(二)WU一声 1、疑问代词。哪里;怎么。《史记•春申君列传》:“且王攻楚,将恶出兵?”2、恶乎:A、在哪里;从哪里。《公羊传•定公八年》:“恶乎得国宝而窃之?”B、怎样;怎么样。《论语•里仁》:“君子去仁,恶乎成名?”3、叹词。相当于“唉”。《孟子•公孙丑下》:“恶!是何言也?”
(三)WU四声 1、讨厌;不喜欢。《左传•隐公元年》:“故名曰寐生,遂恶之。”2、说人坏话;中伤。《汉书•张禹传》:“数毁恶之。”
法: 1、法律;制度;法令。《周易•蒙卦》:“利用刑人,以正法也。”2、特指刑法。《报任安书》:“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一毛,与蝼蚁何以异?”3、标准;规范。《盐铁论•相刺》:“故居则为人师,用则为世法。”4、效法。《荀子•非相》:“圣王有百,吾孰法焉?”5、方法。汉王充《论衡•问孔》:“凡学问之法,不畏无才。”6、法家。春秋战国时的一个学派。《汉书•艺文志》:“兼儒、墨,合名、法。”
该: 1、具备;完备。这个意义又写作“赅”。《楚辞•招魂》:“招具该备。”2、当;应当。白居易《洛下卜居》:“该知是劳费,其奈心爱惜。”
注:上古时,该没有“应当”、“应该”的意义,只表示“具备”、“完备”。
乎:1、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吗”、“呢”。《史记•项羽本纪》:“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2、语气词,表示感叹,相当于“啊”、“呢”。《史记•吴起列传》:“美哉乎!山河之固!”3、介词,相当于“于”。唐韩愈《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4、形容词词尾,表示情态。《庄子•养生主》:“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迹: 1、脚印。《孟子·滕文公上》:“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 2、痕迹;遗迹。《孟子·离娄下》:“王者之迹熄而诗亡。” 3、事迹;业迹。《史记·秦始皇本纪》:“从臣思迹。” 4、追踪;追寻。《汉书·季布传》:“汉求将军急,迹且至臣家。”5、推究。汉贾谊《治安策》:“臣窃迹前事,大抵强者先反。”
凯:1、军队得胜后所奏的乐曲。李白《司马将军歌》:“功成献凯见明主。”2、通“恺”。和乐;欢乐。晋陆机《演连珠》:“是以万邦凯乐。”3、凯风:和暖的风,即南风。晋陶渊明《和郭主簿》诗:“凯风因时来,回飇开我襟。”
睐:1、斜视。《南史•梁简文帝纪》:“眄睐则目光烛人。”2、眺望。南朝宋谢灵运《登上戍石鼓山》诗:“极目睐左阔,回顾眺右狭。”
蛮 : 1、荒野遥远的地方。我国古代对长江中流及其以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泛称。《尚书•禹贡》:“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蛮。” 2、南;南方。曹植《朔风》:“思彼蛮方。”
注意:在古代,“蛮”没有“野蛮”、“蛮横”之义。
每: 1、每一;每个。《论语•八佾》:“子入太庙,每事问。”2、每次;每逢。汉司马迁《报任安书》:“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3、常常。唐杜甫《秋兴》诗:“每依南斗望京华。”4、每每:常常。晋陶渊明《杂诗》:“每每多忧虑。”
乃:1、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尔其无忘乃父之志。”2、副词。于是;这才。《史记•孟尝君列传》:“于是婴乃礼文,使主家待宾客。”3、副词。竟然;却。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4、副词。仅仅;只。《吕氏春秋•义赏》:“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5、在判断句中,相当于“是”、“就是”。《史记•陈涉世家》:“当立者乃公子扶苏。”6、语气词。《汉书•扬雄传下》:“昔人之辞,乃玉乃金。”7、姓。元代有乃贤。见《元诗别裁集》。
讴:1、齐声歌唱;唱歌。《汉书•高帝纪》:“汉王既至南郑,诸将及士卒皆歌讴思东归。”2、歌曲。曹植《赠丁廙(音YI)》:“秦筝发西气,齐瑟扬东讴。”
排:1、推;推开。《史记•樊哙列传》:“哙乃排闼直入。”2、排解;排除。《战国策•赵策四》:“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3、排挤;排斥。《后汉书•贾逵传》:“诸儒内怀不服,相与排之。”4、排空:凌空。白居易《长恨歌》:“排云驭气奔如电。”5、排偶;对偶(后起义)。清黄遵宪《人境庐诗草序》:“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
戚:1、古代的一种兵器,像大斧。陶渊明《读山海经》诗:“刑天舞于戚。”2、亲;亲属。《庄子•盗跖》:“尧杀长子,舜流母弟。疏戚有伦乎?。”3、忧患;悲哀。《庄子•大宗师》:“哭泣无涕,中心不戚。”
攘:1、排除;排斥。《公羊传•僖公四年》:“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2、窃取;盗取。《孟子•滕文公下》:“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3、夺;侵夺。《庄子•渔父》:“诸侯*,擅相攘伐,以贱民人。“。”4、撩起;挽起。晋刘伶《酒德颂》:“奋袂攘襟。”
是:1、对;正确。《吕氏春秋•察传》:“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2、代词。这;这个;这些。《论语•述而》:“子于是日哭,则不歌。”3、判断动词。《史记•刺客列传》:“此必是豫让也。”
说:(一)SHUO 1、讲述。《周易•咸卦》:“咸其辅颊舌,滕口说也。”2、陈述;解释。《论衡•正说》:“儒者说五经,多失其实。”3、道理;主张,学说。《周易•系辞上》:“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二)SHUI 1、劝说别人,使听从自己的意见。《孟子•万章上》:“(伊尹)就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2、通“税”。止息。《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子为乘,广三十乘,分为左右。左广鸡鸣而驾,日中而说。”
(三)YUE 喜悦。《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沓:1、繁杂;纷乱。常“杂沓”连用。《文选•枚乘〈七发〉》:“壁垒重坚,沓杂似军行。”2、会合;重叠。《楚辞•天问》:“天何所沓。”3、松懈;松弛。《孟子•离娄上》:“《诗》曰:‘天之方蹶,无然泄泄。’泄泄犹沓沓也。”
完:1、完整;完好。《世说新语•言语》:“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2、修缮;修葺。《孟子•万章上》:“父母使舜完廪。”
注意:上古汉语中,“完”没有“完了”]“完毕”之义。
行:(一)HANG(二声)。1、道路。《诗经•豳风•七月》:“女执懿筐,遵彼微行。”2、行列。《左传•成公二年》:“属当戒行,无所逃隐。”3、辈;班辈。《史记•匈奴列传》:“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二)XING(二声)。1、走,走路。《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走掉了,离开。《左传•僖公五年》:“宫之奇以其族行。”3、做,从事。如:身体力行。《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4、品行。做此意时,旧读XING(四声),今读XING(二声)。《楚辞•九章•橘颂》:“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论语•公冶长》:“听其言而观其行。”5、副词。将要,快。《诗经•魏风•十亩之间》:“行与子还兮,十亩之外兮。”
雅:1、正;合乎规范的。《论语•阳货》:“恶郑声之乱雅乐也。”2、高雅;不俗气。曹丕《典论•论文》:“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3、《诗经》中的一种体裁。《论语•子罕》:“雅颂各得其所。”4、平素的交情。《汉书•谷永传》:“质薄学朽,无一日之雅,左右之介。”5、副词。很;甚;十分。汉杨恽《报孙会宗书》:“妇,赵女也,雅善鼓瑟。”
:1、到……去。《战国策•齐策四》:“齐闵王将之鲁。”2、指示代词。此;这。《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言秣其马。”3、人称代词。他;她;它。《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4、结构助词。相当于“的”。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孟子•梁惠王上》:“王道之始也。”5、句中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或缓冲语气。《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溟也,水击三千里。”6、句中助词。用在前置宾词和动词之间。《左传•定公十三年》:“富而不骄者鲜,吾唯子之见。”
注意:“之”和其他指示代词、人称代词一样,可以指单数,也可以指复数。
者:(一)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如: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二)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辄: 1、专擅;独断专行。《晋书•刘弘传》:“甘受专辄之罪。”2、就。唐韩愈《进学解》:“动辄得咎。”3、总是。《史记•项羽本纪》:“楚挑战三合,楼烦辄射杀之。”
走:1、跑。《韩非子•五蠹》:“兔走触株,折颈而死。”2、逃跑。《孟子•梁惠王上》:“弃甲曳兵而走。“3、奔向;前往。旧读ZOU(四声)。如:走投无路。《孟子•离娄上》:“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行与走的区别:古代的“行”,现在叫“走”;古代的“走”,现在叫“跑”。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6 05:56
哀: 1、悲伤;伤心。《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2、怜悯。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吾将哀而生之乎?。”3、爱。《汉书•鲍宣传》:“诚欲哀贤,宜为谢过天地,解雠海内。”4、哀鸿:用来比喻流离失所的灾民。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二百三十二:“三更忽轸哀鸿恩,九月无襦淮水湄。”
爱: 1、爱。《左传•隐公元年》:“爱其母,施及庄公。”2、特指男女间的情爱。3、怜惜;怜恤。《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4、吝惜;舍不得。《孟子•梁惠王上》:“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又:“吾何爱一牛?”
安:1、安稳。杜甫《毛屋为秋风所破歌》:“风雨不动安如山。”2、安定;安全。《论语•季氏》:“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3、安乐;安逸。《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4、安心。《三国志•魏志•司马朗传》:“郊境之内,发不安业。”5、安放;设置。《乐府诗集•清商曲辞•杨叛儿》:“欢欲现莲时,移湖安屋里。”6、疑问代词。什么;什么地方。《左传•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行将安傅?”7、怎么;哪里。《论语•先进》:“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按:1、摁;用手向下压。《汉书•霸言》:“按强助弱。”2、压抑;止住。《管子•霸言》:“按强助弱。”成语有“按兵不动”。3、考察;查办。汉贾谊《治案策》:“按之当今之务。”4、巡视;巡行。《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遂西定河南地,按榆溪旧塞。”5、依照;按照。《汉书•扬雄传》:“各按行伍。”6、于是;就。《荀子•富国》:“人皆失丧之,我按起而治之。 ”
注意:“按”在古代常常写作“案”。
奥:1、屋子的西南角。《论语•八佾》:“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奥:屋里西南角的神。灶:灶神。)2、深。晋陆机《塘上行》诗:“沾润既已渥,结根奥且坚。”3、深奥。宋沈括《梦溪笔谈•艺文》:“此处何奥义?。”4、奥区:腹地;深处。汉班固《西都赋》:“防御之阻,则天下之奥区焉。”5、奥援:靠山;内部的帮助者。《先拨志始》卷下:“大慝臣奸,或燕处于园亭,或潜藏于京邸,奥援有灵,朝廷无法。”
“鄙”字在古文中常有3种用法:
①鄙野、鄙俗
②浅陋
③边境
如:
1、先帝不以臣卑鄙----引自《出师表》 (出身鄙野)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引自《曹刿论战》 (浅陋)
3、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引自《为学》 (边境)
比
①并列、挨着
②等到
③比较
例:
1、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 《晏子春秋•杂下》 并列
2、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史记.陈涉世家》 等到
3、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三国志•诸葛亮传》 比较
4、曹操 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 寡。--《三国志•诸葛亮传》 比较
5、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核舟记》 挨着
拔:1、拔起来;拉出来。《史记•淮阴侯列传》:“拔赵帜,立汉赤帜。”2、提拔;选拔。晋李密《陈情表》:“过蒙拔擢。”3、突出;超出。《孟子•公孙丑上》:“出乎其类,拔乎其萃。”4、攻取;攻克。秦李斯《谏逐客书》:“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5、突然;急速。《后汉书•耿纯传》:“奋迅拔起。”
病 :
①生病、得病
②大病、重病
③耻辱、倒霉
例:
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 生病
2、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 疾病
3、未果,寻病终。--《桃花源诗并序》 生病,得病
4、寡人反取病焉。--《晏子春秋》 耻辱,倒霉
5、人病,立坛场。--《越巫》 病重
白:1、白色。《诗经•秦风•蒹葭》:“白露为霜。”2、纯洁。《楚辞•离*》:“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3、明亮;光明。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4、清楚;明白。《荀子•天论》:“功名不白。”5、显著;显赫。《荀子•荣辱》:“身死而名弥白。”6、上奏;告白。《汉书•霍光传》:“光即与群臣俱风白太后。”7、白丁;平民。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有白丁。”8、白鸟,即蚊虫(此意较少用)。范成大《次韵温伯苦蚊》?“白鸟营营夜苦饥,不堪薰燎出窗扉。”
败:1、毁坏;败坏。《左传•僖公十五年》:“涉河,侯车败。”2、(食物)*变味。《论语•乡党》:“鱼馁而肉败。”3、凋残;凋零。李商隐《五月六日夜忆往岁与彻师同宿》:“堕蝉翻败叶,栖鸟定寒枝。”4、打败仗;输。《商君书•战法》:“胜而不骄,败而不怨。”5、把对方打败。《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数败赵军。”6、败北;战败;败走。《史记•项羽本纪》:“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7、败绩:A、军队溃败。《左传•庄公十年》:“齐师败绩。”B、事业失利。《离*》:“恐皇舆之败绩。”
报:1、判决罪人。《史记•酷吏列传》:“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2、回报;报答;报复。《诗经•大雅•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3、报告;告知。《战国策•齐策》:“庙成,还报孟尝君曰。”4、回信;答复。司马迁《报任安书》:“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北:1、北方。《庄子•逍遥游》:“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2、败逃。《韩非子•五蠹》:“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3、打败。《战国策•齐策》:“王何不使臣见魏王,则臣请必北魏也。”4、通“背”。背离;相背。。《战国策•齐策》:“士无所北之心。”
本:1、草木的根或茎干。《国语•晋语》:“伐木不扑克其本,必复生。”2、根本;根源。《吕氏春秋•骄恣》:“此得失之本也。”3、本业;农业。《荀子•天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4、本金;本钱。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子本相侔,则没为奴俾。”5、本来;原来。《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南阳。”6、底本;版本。左思《魏都赋》注:“一人持本,一人读书。”7、奏本。臣子给皇帝的奏章。8、量词。株;棵。《荀子•富国》:“然后瓜、桃、枣、李一本数以盆鼓。”9、量词。册;部。此意今常用。
比:(一)BI三声,音彼。1、并列;挨着。《文心雕龙•情采》:“五音比而成韶夏。”2、副词。接连;连续。《战国策•齐策》:“夫中山,千乘之国也,而敌万乘之国二,再战比胜。”3、比比:屡屡;每每。《汉书•哀帝纪》:“郡国比地动。”4、比较;较量。贾谊《过秦论》:“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5、比照;相当于。《韩非子•内储说左上》:“人之救火者,死,比死敌之赏。”6、诗歌的表现方法之一,用另一事物来比喻所咏事物。
(二)BI四声,音毙。1、勾结。《荀子•不苟》:“交,亲而不比。”2、比周:结党营私。《韩非子•孤愤》:“朋党比周以弊主。”3、及;等到。《论语•先进》:“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兵:1兵器;武器。《左传•隐公元年》:“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2、战士;士兵。《史记•蒙恬列传》:“今臣将兵三十余万。”3、军队。《战国策•赵策》:“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4、军事;战争。《左传•隐公三年》:“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有宠而好兵。”
薄:1、草木茂密的地方。《楚辞•九章•涉江》:“露申辛夷,死林薄兮。”2、薄,与“厚”相对。《诗经•小雅•小旻》:“如临深渊,如履薄冰。”3、少。《韩非子•五蠹》:“事力劳而供奉薄。”4、稀薄;淡薄。《三国志•魏志•臧*》:“使作薄粥,分众歠之。”5、不厚道。《南史•明山宾传》:“此方是使还淳反朴,激薄停浇矣。”6、(土地)贫瘠。《左传•成公六年》:“郇瑕氏土薄水浅。”7、轻视;鄙薄。晋左思《咏史》:“主父宦不达,骨肉还相薄。”8、迫近。晋李密《陈情表》:“日薄西山。”9、能“箔”。(竹)帘子。《庄子•达生》:“高门悬薄。”10、又指养蚕的器具。《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勃以织薄曲为生。”11、动词词头。《诗经•周南•葛覃》:“薄污我私,薄浣我衣。”
部:1、统率;总领。《史记•项羽本纪》:“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2、部勒:指挥。《史记•项羽本纪》:“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3、部署:布置;安排。《史记•淮阴侯列传》:“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4、部队。《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为前部大督。”5、类别;门类。《说文解字•序》:“分别部居。”6、官署;衙署。《孔雀东南飞》:“还部白府君。”7、量词。用于书籍等。
布:1、麻布或葛布。《孟子•滕文公上》:“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2、布衣:平民。《史记•淮阴侯列传》:“始为布衣时,贫无行。”3、古代货币。《荀子•荣辱》:“余刀布,有囷窌,然而衣不敢有丝帛。”4、展开;陈列。《左传•昭公元年》:“子皙盛饰入,布币而出。”5、公布;宣布。《韩非子•难三》:“法者,设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
裁:1、裁制衣服。《古诗为焦促卿妻作》:“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2、引申为裁减;削减。《国语•吴语》:“救其不足,裁其有余。”3、裁定;判决。《韩非子•初见秦》:“臣愿悉言所闻,唯大王裁其罪。”4、自裁:自杀。汉司马迁《报任安书》:“不能引决自裁。”5、样式;风格。汉张衡《西京赋》:“取殊裁于八部。”6、通“才”。仅仅。《汉书•功臣表》:“裁什二三。”7、通“才”。刚刚。《聊斋志异•促织》:“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财:1、财物;财富。汉司马迁《报任安书》:“临财廉。”2、通“材”。《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用财政若一也,加务善之。”3、通“裁”。裁决。《大戴礼记•少间》:“请尽臣之言,君如财之。”4、通“才”。仅仅。《汉书•霍光传》:“长财七尺三寸。”
蔡:1、野草。《楚辞•王襄〈九怀•尊嘉〉》:“水跃兮余旌,继以兮兮微蔡。”2、占卜用的大龟。《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臧武仲自邾使告臧贾,且致大蔡焉。”3、周代诸侯国,初在今河南上蔡西南,后迁至今新蔡一带。
参:(一)CAN一声。1、参加;参与。《荀子•强国》:“与之参国政正是非。”2、参乘(SHENG):车右。在车子的右边陪乘的人。汉司马迁《报任安书》:“同子参乘。”3、检验;考察。《韩非子•显学》:“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4、下级进见上级。《晋书•艺术传•王嘉》:“公侯已下咸躬往参诣。”
(二)CEN一声。参差(CI):长短、高低不齐的样子。《诗经•周南•关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三)SHEN一声。二十八宿之一。《诗经•召南•小星》:“嚖彼小星,维参与昴。”
(四)SAN一声。通“三”。1、指配合成三的。《汉书•杨敞传》:“敞、夫人与延年参语。”2、又指三分。《左传•隐公元年》:“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憯:1、通“惨”。惨痛。汉司马迁《报任安书》:“故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2、通“残”。凶残。汉晁错《贤良文学对策》:“法令烦憯。”3、副词。相当于“竟然”。用来加强否定语气。《诗经•小雅•节南山》:“民方无嘉,憯莫惩嗟。”
苍:(一)CANG一声。1、深蓝色或暗绿色。《诗经•秦风•黄鸟》:“彼苍者天,歼我良人。”2、苍苍:A、深蓝色。《庄子•逍遥游》:“天之苍苍,其色正邪?”B、茂盛的样子。《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C、灰白色。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3、天;苍天。《越绝书•越绝请籴内传》:“昔者上苍以越赐吴,吴不受也。”
(二)CANG三声。苍莽:郊野或天空一碧无际的样子。宋苏辙《黄楼赋》:“山川开阖,苍莽千里。”
大:(一)音DA 1、大。与“小”相对。汉刘邦《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2、大大地;很;非常。《庄子•知北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3、长(ZHANG)。排行第一。《玉台新咏•古乐府六首•相逢狭路间》:“大妇织罗绮,中妇织流黄,小妇无所作,挟瑟上高堂。”4、粗;厚实。《庄子•山木》:“庄子衣大布而补之。”
(二)音TAI 1、通“太”。《左传•隐公元年》:“大叔出奔共。”2、通“泰”。安定。《荀子•富国》:“故儒术诚行,则天下大而富。”
恶: (一)E 1、罪恶。与善相对。《左传•隐公六年》:“恶不可长。”2、恶人,坏人。《晋书•傅咸传》:“疾恶如仇。”3、丑。与“美”相对。《战国策•赵策》:“鬼侯有子而好,故人之于纣。纣以为恶。”4、引申为坏;不好。《论语•里仁》:“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5、污秽。《左传•成公六年》:“有汾浍以流其恶。”6、特指粪便。《隋书•田翼传》:“母患暴痢,翼谓中毒,遂亲尝恶。”7、疾病。《左传•成公六年》:“郇瑕氏土薄水浅,其恶易觏。”
(二)WU一声 1、疑问代词。哪里;怎么。《史记•春申君列传》:“且王攻楚,将恶出兵?”2、恶乎:A、在哪里;从哪里。《公羊传•定公八年》:“恶乎得国宝而窃之?”B、怎样;怎么样。《论语•里仁》:“君子去仁,恶乎成名?”3、叹词。相当于“唉”。《孟子•公孙丑下》:“恶!是何言也?”
(三)WU四声 1、讨厌;不喜欢。《左传•隐公元年》:“故名曰寐生,遂恶之。”2、说人坏话;中伤。《汉书•张禹传》:“数毁恶之。”
法: 1、法律;制度;法令。《周易•蒙卦》:“利用刑人,以正法也。”2、特指刑法。《报任安书》:“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一毛,与蝼蚁何以异?”3、标准;规范。《盐铁论•相刺》:“故居则为人师,用则为世法。”4、效法。《荀子•非相》:“圣王有百,吾孰法焉?”5、方法。汉王充《论衡•问孔》:“凡学问之法,不畏无才。”6、法家。春秋战国时的一个学派。《汉书•艺文志》:“兼儒、墨,合名、法。”
该: 1、具备;完备。这个意义又写作“赅”。《楚辞•招魂》:“招具该备。”2、当;应当。白居易《洛下卜居》:“该知是劳费,其奈心爱惜。”
注:上古时,该没有“应当”、“应该”的意义,只表示“具备”、“完备”。
乎:1、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吗”、“呢”。《史记•项羽本纪》:“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2、语气词,表示感叹,相当于“啊”、“呢”。《史记•吴起列传》:“美哉乎!山河之固!”3、介词,相当于“于”。唐韩愈《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4、形容词词尾,表示情态。《庄子•养生主》:“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迹: 1、脚印。《孟子·滕文公上》:“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 2、痕迹;遗迹。《孟子·离娄下》:“王者之迹熄而诗亡。” 3、事迹;业迹。《史记·秦始皇本纪》:“从臣思迹。” 4、追踪;追寻。《汉书·季布传》:“汉求将军急,迹且至臣家。”5、推究。汉贾谊《治安策》:“臣窃迹前事,大抵强者先反。”
凯:1、军队得胜后所奏的乐曲。李白《司马将军歌》:“功成献凯见明主。”2、通“恺”。和乐;欢乐。晋陆机《演连珠》:“是以万邦凯乐。”3、凯风:和暖的风,即南风。晋陶渊明《和郭主簿》诗:“凯风因时来,回飇开我襟。”
睐:1、斜视。《南史•梁简文帝纪》:“眄睐则目光烛人。”2、眺望。南朝宋谢灵运《登上戍石鼓山》诗:“极目睐左阔,回顾眺右狭。”
蛮 : 1、荒野遥远的地方。我国古代对长江中流及其以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泛称。《尚书•禹贡》:“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蛮。” 2、南;南方。曹植《朔风》:“思彼蛮方。”
注意:在古代,“蛮”没有“野蛮”、“蛮横”之义。
每: 1、每一;每个。《论语•八佾》:“子入太庙,每事问。”2、每次;每逢。汉司马迁《报任安书》:“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3、常常。唐杜甫《秋兴》诗:“每依南斗望京华。”4、每每:常常。晋陶渊明《杂诗》:“每每多忧虑。”
乃:1、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尔其无忘乃父之志。”2、副词。于是;这才。《史记•孟尝君列传》:“于是婴乃礼文,使主家待宾客。”3、副词。竟然;却。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4、副词。仅仅;只。《吕氏春秋•义赏》:“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5、在判断句中,相当于“是”、“就是”。《史记•陈涉世家》:“当立者乃公子扶苏。”6、语气词。《汉书•扬雄传下》:“昔人之辞,乃玉乃金。”7、姓。元代有乃贤。见《元诗别裁集》。
讴:1、齐声歌唱;唱歌。《汉书•高帝纪》:“汉王既至南郑,诸将及士卒皆歌讴思东归。”2、歌曲。曹植《赠丁廙(音YI)》:“秦筝发西气,齐瑟扬东讴。”
排:1、推;推开。《史记•樊哙列传》:“哙乃排闼直入。”2、排解;排除。《战国策•赵策四》:“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3、排挤;排斥。《后汉书•贾逵传》:“诸儒内怀不服,相与排之。”4、排空:凌空。白居易《长恨歌》:“排云驭气奔如电。”5、排偶;对偶(后起义)。清黄遵宪《人境庐诗草序》:“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
戚:1、古代的一种兵器,像大斧。陶渊明《读山海经》诗:“刑天舞于戚。”2、亲;亲属。《庄子•盗跖》:“尧杀长子,舜流母弟。疏戚有伦乎?。”3、忧患;悲哀。《庄子•大宗师》:“哭泣无涕,中心不戚。”
攘:1、排除;排斥。《公羊传•僖公四年》:“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2、窃取;盗取。《孟子•滕文公下》:“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3、夺;侵夺。《庄子•渔父》:“诸侯*,擅相攘伐,以贱民人。“。”4、撩起;挽起。晋刘伶《酒德颂》:“奋袂攘襟。”
是:1、对;正确。《吕氏春秋•察传》:“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2、代词。这;这个;这些。《论语•述而》:“子于是日哭,则不歌。”3、判断动词。《史记•刺客列传》:“此必是豫让也。”
说:(一)SHUO 1、讲述。《周易•咸卦》:“咸其辅颊舌,滕口说也。”2、陈述;解释。《论衡•正说》:“儒者说五经,多失其实。”3、道理;主张,学说。《周易•系辞上》:“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二)SHUI 1、劝说别人,使听从自己的意见。《孟子•万章上》:“(伊尹)就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2、通“税”。止息。《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子为乘,广三十乘,分为左右。左广鸡鸣而驾,日中而说。”
(三)YUE 喜悦。《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沓:1、繁杂;纷乱。常“杂沓”连用。《文选•枚乘〈七发〉》:“壁垒重坚,沓杂似军行。”2、会合;重叠。《楚辞•天问》:“天何所沓。”3、松懈;松弛。《孟子•离娄上》:“《诗》曰:‘天之方蹶,无然泄泄。’泄泄犹沓沓也。”
完:1、完整;完好。《世说新语•言语》:“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2、修缮;修葺。《孟子•万章上》:“父母使舜完廪。”
注意:上古汉语中,“完”没有“完了”]“完毕”之义。
行:(一)HANG(二声)。1、道路。《诗经•豳风•七月》:“女执懿筐,遵彼微行。”2、行列。《左传•成公二年》:“属当戒行,无所逃隐。”3、辈;班辈。《史记•匈奴列传》:“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二)XING(二声)。1、走,走路。《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走掉了,离开。《左传•僖公五年》:“宫之奇以其族行。”3、做,从事。如:身体力行。《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4、品行。做此意时,旧读XING(四声),今读XING(二声)。《楚辞•九章•橘颂》:“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论语•公冶长》:“听其言而观其行。”5、副词。将要,快。《诗经•魏风•十亩之间》:“行与子还兮,十亩之外兮。”
雅:1、正;合乎规范的。《论语•阳货》:“恶郑声之乱雅乐也。”2、高雅;不俗气。曹丕《典论•论文》:“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3、《诗经》中的一种体裁。《论语•子罕》:“雅颂各得其所。”4、平素的交情。《汉书•谷永传》:“质薄学朽,无一日之雅,左右之介。”5、副词。很;甚;十分。汉杨恽《报孙会宗书》:“妇,赵女也,雅善鼓瑟。”
:1、到……去。《战国策•齐策四》:“齐闵王将之鲁。”2、指示代词。此;这。《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言秣其马。”3、人称代词。他;她;它。《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4、结构助词。相当于“的”。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孟子•梁惠王上》:“王道之始也。”5、句中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或缓冲语气。《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溟也,水击三千里。”6、句中助词。用在前置宾词和动词之间。《左传•定公十三年》:“富而不骄者鲜,吾唯子之见。”
注意:“之”和其他指示代词、人称代词一样,可以指单数,也可以指复数。
者:(一)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如: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二)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辄: 1、专擅;独断专行。《晋书•刘弘传》:“甘受专辄之罪。”2、就。唐韩愈《进学解》:“动辄得咎。”3、总是。《史记•项羽本纪》:“楚挑战三合,楼烦辄射杀之。”
走:1、跑。《韩非子•五蠹》:“兔走触株,折颈而死。”2、逃跑。《孟子•梁惠王上》:“弃甲曳兵而走。“3、奔向;前往。旧读ZOU(四声)。如:走投无路。《孟子•离娄上》:“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行与走的区别:古代的“行”,现在叫“走”;古代的“走”,现在叫“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