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怎么意识呼吸而不干扰呼吸、觉知思想而不控制思想?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06:55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5 04:04

针对呼吸的最权威的修行方法,来自于佛陀的教导,佛陀当年就是以此方法修行到禅定,在此基础上修慧达到解脱的。
根据南传上座部佛教,觉知呼吸的修行方法是修定的四十种禅定方法之一,也叫入出息念或安般念、安那般那念,来自于佛陀在《长部.大念处经》(Mahasatipatthana Sutta)里的开示:

诸比丘,比丘如何安住于观身为身呢?
在此,诸比丘,比丘前往森林、树下或空地,盘腿而坐,保持身体正直,安立正念在自己面前(的呼吸)。他正念地吸气,正念地呼气。吸气长的时候,他了知:『我吸气长。』呼气长的时候,他了知:『我呼气长。』吸气短的时候,他了知:『我吸气短。』呼气短的时候,他了知:『我呼气短。』他如此训练:『我应当觉知(气息的)全身而吸气。』他如此训练:『我应当觉知(气息的)全身而呼气。』他如此训练:『我应当平静(气息的)身行而吸气。』他如此训练:『我应当平静(气息的)身行而呼气。』
就像善巧的车床师或他的学徒,当他做长弯的时候,他了知:『我做长弯。』当他做短弯的时候,他了知:『我做短弯。』同样地,当比丘吸气长的时候,他了知:『我吸气长。』呼气长的时候,他了知:『我呼气长。』吸气短的时候,他了知:『我吸气短。』呼气短的时候,他了知:『我呼气短。』他如此训练:『我应当觉知(气息的)全身而吸气。』他如此训练:『我应当觉知(气息的)全身而呼气。』他如此训练:『我应当平静(气息的)身行而吸气。』他如此训练:『我应当平静(气息的)身行而呼气。』

*的最后,佛陀总结到:

「诸比丘,这是使众生清净、超越忧愁与悲伤、灭除痛苦与忧恼、成就正道与现证涅盘的单一道路,那就是:四念处。」

入出息念的简要修法如下:

第一点:身体坐正,保持自然,全身放松
你可以选用自己喜欢的坐姿。如果盘腿有困难的话就不需要盘腿;你可以将两腿并排平放在地上,而不必将一腿压在另一腿上。使用适当高度的坐垫可以让你坐得更舒服而且更容易保持上身正直。
接着从头到脚一部份一部份地放松全身,不要让身体有绷紧的现象。如果发现任何部位绷紧,就借着放松与保持自然来将它舒解。若没有充分放松,在你坐久之后绷紧的部位会造成疼痛或不适,因此在每一次开始静坐时务必先将全身放松。
第二点:放下万缘,保持平静安详的心
你应当思惟一切缘起的事物都是无常的,它们不会顺从你的意愿,而只会依照它们自己的过程进行,因此执着它们是没有用的。理智的作法是在禅修时暂时把它们放下。
每当杂念生起时,你可以提醒自己现在是抛开一切忧虑的时刻,而保持心只专注于禅修的目标——呼吸。如果突然想起某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而且认为必须仔细地思考一番,你也不应在禅修时那么做。你可以将它记录在随身携带的记事本里,然后将它抛在一边,继续专心禅修。
如果真心想成就安般念,就必须将一切杂务放下。有些禅修者想要培育定力,但却又不能放下对世俗事的执着,结果他们的心变得非常散乱,时常在呼吸与世俗事之间来回奔走。即使他们努力要使心平静下来,却都无法办到,原因就只是他们不能放下对其他目标的执着。这种执着是禅修进展的一大障碍,所以你应当立下坚定的决心,在禅修期间暂时抛开世间的万缘,以平静安详的心来修行。
第三点:借着不断的练习来熟悉呼吸
在你确定全身已经放松,内心无忧无虑之后,就将你的心安置在呼吸与鼻孔外面皮肤接触的地方,亦即在鼻孔与上唇之间的区域。试着了知这个区域里的呼吸。当你能在此区域里的任何地方发现呼吸时,就让心一直知道那里的呼吸。应当像旁观者一样,以客观的态度来觉知自然的呼吸,不要去控制或改变它,因为那样会导致呼吸辛苦、胸口发闷。
让你的心觉知正在通过上述部位的呼吸,而不随着呼吸进入体内或出去体外。《清净道论》(Visuddhimagga)讲述一则守门人的譬喻:守门人不会去注意已经走入城里或走出城外的人,而只检查正在通过城门的人。同样地,接触部位好比是城门,禅修者不应注意已经进入体内或出去体外的呼吸,而应注意正在经过接触部位的呼吸(气息)。
另一件应当注意的事情是:应当专注于呼吸的本身,而不要注意呼吸里四界(四大)的特相。意思是不要去注意呼吸(气息)的硬、粗、重、软、滑、轻(地界的特相)、流动、黏结(水界的特相)、热、冷(火界的特相)、支持、推动(风界的特相)。如果去注意其中的任何一种,其余的特相也会变得愈来愈明显,因而会干扰你的定力。你应当做的只是以整体的概念单纯地觉知呼吸本身。
有些禅修者不能觉察自己的呼吸,因为他们的呼吸很微细,而他们还不习惯于觉知微细的呼吸。他们应当以冷静与警觉的心,将心保持在上述呼吸出现的部位,并且了解自己还在呼吸。只是保持知道自己还在呼吸就够了,不要故意使呼吸变得明显。在这个时候,保持清明的正念是很重要的。只要保持警觉心与耐心,渐渐地他们就能觉察微细的呼吸。若能习惯于觉知微细的呼吸,这对培育深厚的定力有很大的帮助。
你应当依循中道,也就是以适度的精进来修行。精进力不要用得过度,因为那会造成很多困扰,如绷紧、头痛、眼睛疲劳等等;精进力也不要用得不足,因为那会使你落入白日梦或打瞌睡。因此应当付出适度的精进力,让自己能够持续地知道呼吸就够了。
当你内心生起妄想时,不要去理会妄想,而要将心引导回来注意呼吸。对妄想或对你自己生气都是无济于事的,只会使你的心更加掉举。然而借着不理会妄想,你就能使自己渐渐疏远妄想;借着经常觉知呼吸,就能使自己渐渐熟悉呼吸。这就是处理妄想的正确方法。
如果你的心经常妄想纷飞,你可以在觉知呼吸的同时在心中默念:「吸,呼;吸,呼……」,藉此帮助心安住于呼吸。或者用数息的方法:在五到十之间选择一个数目,然后固定地从一数到那个数目。例如你选择数到八的话,则可以在吸气时心中默念「吸」;呼气时心中默念「呼」;呼气的末端心中默数「一」。同样地,在第二次呼气的末端心中默数「二」……如此从一数到八,然后再从一数到八,一再地重复。如此数息时,注意力仍然放在呼吸,而不是放在数字,因为数字只是帮助你将心安住于呼吸的工具而已。应当持续地数息,直到你的心平静稳定为止,然后可以停止数息,而单纯地只觉知呼吸。
第四点:专注于呼吸
当你能持续不断地觉知呼吸十五到二十分钟时,那表示你已经相当熟悉呼吸了,就可以将注意力的焦点集中于呼吸。在上一个要点里,在觉知呼吸的同时你也知道接触部位;而在这一个要点里,你试着将心的注意范围缩小到只集中于呼吸本身而已,如此做能使你的心愈来愈专注。
第五点:专注于每一刻的呼吸(全息)
当你能持续不断地专注于呼吸,时间达到三十分钟以上时,那样的定力已经相当好,你可以专注于呼吸的全息。意思就是当每一次呼吸从头到尾(开始、中间、结尾)的气息经过时,你都在接触部位毫无遗漏地专注到它们。如此专注于每一刻的呼吸,你的定力将会愈来愈强、愈来愈深,因为没有空隙让你的心去想其它的事情。
你会知道有时呼吸长,有时呼吸短。这里的长短是指时间的长度,而不是指距离。当呼吸慢时,呼吸的时间就长;当呼吸快时,呼吸的时间就短。然而不应故意使呼吸变长或变短,应当保持自然的呼吸。无论呼吸长或短,你都应当专注于全息。
若能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如此修行,定力就会愈来愈稳定。如果能在每一次静坐时都持续地专注于呼吸一小时以上,每天至少五次静坐,如此持续至少三天,不久你会发现呼吸转变成禅相 (nimitta),那时就能进到更上一层的境界。

详细的修行方法,请见帕奥禅师《正念之道》

参考资料:帕奥禅师《正念之道》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5 04:04

建议你学习佛教

佛教是*的科学的宗教

是正确的*方式

-----------------------------------------------
基本含义
“禅”是外不着相,不执着一切境界相是为禅;“定”是内不动心。
禅,英文Buddha's Mind,禅者佛之心。当下这念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对外境不起攀缘染著,自内照而不昏沉无记是也。
在《君友会佛教大辞典》中关于禅定的基本含义描述:由「凡人」到「成佛」整个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的是「禅定」,没有它发挥积极作用,「凡人」是无法达到「成佛」的境界。
禅定,是佛教译语中特别的译法,「禅」,是印度梵语禅那的简称,其义为「定」、「思维修」、「功德丛林」等,故「禅定」是华、梵兼称。这是从其名称上来解说的。
若从其意义上来说,一个修行人,能摄受散乱心专注一境,即是所谓「定」;摄心系念一种法门,能出生种种三昧,即是「思维修」;依于禅定能出生种种功德,即所谓「功德丛林」。总括起来说,禅定是修菩萨道者的一种调心方法,它的目的是净化心理、锻炼智慧,以进入诸法*的境界。
由此看来;禅定是修菩萨行所必经过程的手段,而不是目的;禅味不可着,死水不藏龙,正是纠正认手段为目的的错误。有人要问:为什么要修禅定?因为常人处于复杂的社会中,没有「定力」的人,心猿意马,不能把握事物的*,好像狂醉的人对事物的好丑是非,都失掉判别的能力,我们「散乱心」正是这样。虽然,有些人知识丰富;有一定的较高的判断能力,但毕竟不是从禅定中出生的智慧而终有所蔽;好像风中点灯,虽能发光照物,也仍是模糊不清。有禅定功力的人,能彻底洞悉万事万物的实相,这叫做「禅定波罗蜜」。
编辑本段
释义
禅定,又名「三昧」,所谓「念佛三昧,三昧之王。」「禅」「定」亦即「止」「观」,止是放下,观是看破。禅定是指「心一境性」,让混乱的思绪平静下来,外禅内定,专注一境。禅定必须先由「入静」开始,而到「至静」,才能达到「寂静」,此时已经是忘我的境界,从「身空」、「心空」而进入到虚空法界。然而坐禅

(清愚)
要进入禅定的境界,也必须要具备「超越的精神」,才能突破一切生理、心理及潜意识的障碍。

(清愚)
禅的意义就是在定中产生无上的智慧,以无上的智慧来印证,证明一切事物的真如实相的智慧,这叫作禅。
《六祖坛经讲话·坐禅品》:「禅定者,外在无住无染的活用是禅,心内清楚明了的安住是定,所谓外禅内定,就是禅定一如。对外,面对五欲六尘、世间生死诸相能不动心,就是禅;对内,心里面了无贪爱染著,就是定。参究禅定,那就如暗室放光了!」
《心经》:「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所谓「行深」,就是禅定、深定。观自在菩萨在禅定中发现,当五蕴皆空——也就是「无我」的时候,一切的烦恼与痛苦就解脱了,观自在菩萨就是在定中得到这个清净的大智慧而证得大自在成就。
一般来说,禅定不一定能悟道解脱,但要悟道解脱却离不开禅定。
但是对上根利智者而言,禅定并无一定之形式。所谓:「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十字街头好参禅。」「如来於二六时中常起观照。」只要念念觉照,当下「一念清净一念佛,念念清净念念佛。」,「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时时刻刻保任,修无修修,行无行行,修一切善而不执著所修之善,断一切恶且故不为一切恶所缚,当下这念心便是归於中道。
编辑本段
禅定六法
静:缓和身心,消除紧张。
定:专注不移,一心一意。
止:摆脱杂念,头脑休息。
观:一心观想,坚强意志。
觉:感觉敏锐,思绪空明。
同:无限可能,创意无限。
编辑本段
种类
禅定的种类很多,《瑜伽》卷十一《三摩多地》中归纳为四类,即静虑、解脱、等持、等至。
一、静虑 (禅那)
静虑,为梵语“禅那”之汉译,即于一所缘境系念寂静、正审思虑之意。静虑有四种,就是通常所说的四禅。
(一)初禅,离生喜乐。即离欲界诸恶不善法(身恶、语恶),有寻有伺,于寻伺未见过患,及有对治欲界诸恶之善寻伺。喜乐者,已获得所希求之色界初禅定境,内心喜悦,于喜乐未见过失,一切粗重(指身心不自在性)皆得远离,得广大轻安,身心调畅,有堪能性。
此初禅具足五支:寻、伺(为取所缘)、喜(为受境界)、乐(为除粗重)、定(心一境性,为禅所依)。《瑜伽》卷十一中说,由断除五法、修满五法而证此定。
所断五法者:(1)欲所引喜,于妙五欲,或见或闻,或曾领受,忆念欢喜。(2)欲所引忧,即于妙五欲若求不遂,或得已便失,多生忧恼。(3)不善所引忧,即由忧苦的心情而行杀业,乃至起邪见。(4)不善所引喜,即由喜乐的心情而行杀业,或生邪见等。(5)不善所引舍,如任由部属造杀业等,或放任自己,思惟作恶方便,或于诸恶放任不断;又不善现前,随顺而行。
所修五法者:(1)欢,因清净持戒,生起无悔,心意适悦。(2)喜,由正修方便,心生欣悦。(3)安,谓离粗重,身心调适。(4)乐,由离身心粗重故,于诸(欲界)烦恼而得解脱。(5)定,即于所缘,审正观察,心专一境。
(二)二禅,定生喜乐。有四支:内等净(为取所缘)、喜、乐、定。即于初禅有寻有伺三摩地相心能弃舍,于无寻无伺三摩地相系念安住;对快速变化的所缘境界能正远离,于较为稳定的境界中安住其心,内心一味寂静,乃至极寂静。这种舍念正知,离寻伺乱,就是内等净。定者,超过初禅寻伺有间缺位,能正获得无间缺位。喜乐者,由超越寻伺,离初禅地诸烦恼品所有粗重,有广大轻安,身心调柔,有堪能乐,于彼喜相未见过患。
(三)三禅,离喜妙乐。有五支:舍、正知、念(三者均为取所缘)、乐、定。舍者,于前喜相深见过患,于喜离欲,由离寻、伺、喜故,名之为舍。由有舍故,安住所有正念。正知者,若由失念,或有前喜俱行想及作意现行,立即以慧觉知,方便弃舍。乐者,由离令心踊跃之喜,内心寂静,便唯有乐受及轻安乐。
(四)四禅,舍念清净。有四支:舍清净、念清净(二者为取所缘)、舍受、定。入此第四禅者,进一步舍断第三禅中之乐。至此,一切寻、伺、喜、乐、入息、出息都断尽无余;心住无动,一切*皆悉远离,故说舍念清净。
二、解脱 (观想)
“解脱”类定,包括了八解脱、八胜处、十遍处三种,略说如次:
(一)八解脱:(1)有色观诸色解脱——已离欲界得色界定者,为于欲界色(如死尸等相)得观想自在,而于欲界诸色以光明相专注思惟,而成就观想。(2)内无色想观外诸色解脱——已离色界欲,无色界定不现在前,又不思维彼想光明相(属于色界),但于外色(属欲界)而作观想。(3)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于第四静虑解脱诸障,令得根本*。净,即第四禅中离诸障而舍念*清净;解脱者,能解脱净不净变化生起烦恼障;身即意身(体);作证,由于智断而证;具足住,第四静虑根本*,为圣所住。(4)空无边处解脱——于彼空处已得离欲,即于虚空思维观想。(空无边处定者,即心除遣诸色、想之后,起无边虚空观想而安住之)(5)识无边处解脱——于彼识处已得离欲,即于此识思维观想。(识无边处定,是先舍前虚空无边处想,即于能观之识起无边行相)(6)无所有处解脱——于无所有处已得离欲,而于识无边思维观想。(无所有处定者,从识无边处求上进时,离其识外,更求余境,都无所得,由此令心安住)(7)非想非非想处解脱——于非想非非想处已得离欲,即遍于想可生处,应作观想。(非想非非想处定,是从无所有处求上进时,超过无所有处之想,及识处以下有所有想,名非有想;非无想者,谓非如无想及灭尽定,一切诸想皆悉灭尽。得自在故。(8)想受灭(即灭尽定)解脱——修习暂背弃受想,令离定障。
(二)八胜处:(1)内有色相观外色少——以色界定观于欲界有情诸不净相,及少分资具之好、恶、胜、劣,于彼诸相能随意隐蔽、自在回转(改变),得如实相。(2)内有色相观外色多——以色界定观欲界广大之外色(如宫殿、房舍等),令得清净。(3)内无色相观外色多——无色相,即离色界欲,得无色界定。(4)内无色相观外色少。(5)(6)(7)(8)内无色相观外色青、黄、赤、白。
此八胜处,体即是前三解脱。初二胜处,由初解脱出;次二胜处,由第二解脱所出;后四胜处,由第三解脱所出。由三解脱故,得胜定自在。此以解脱为因,胜处为果。又此八胜处与修三种缘色解脱作所依止,此即以胜处为因,解脱为果。要之,前解脱中得观想自在,今于胜处得制伏自在。
(三)十遍处:即地、水、火、风、青、黄、赤、白、空无边、识无边十种遍处。于所观想之事,能成就普遍广大之境,故名遍处。
初八遍处,唯从第三解脱流出,后二遍处,即是空无边、识无边二种解脱。对前八色遍处修习纯熟,能引贤圣观想神通,乃于诸事转变神通,其所变事,堪有所用。由识遍处修习纯熟,便能引发无诤、愿、智、无碍解等诸胜功德。由空遍处修习熟练,于一切物随其所欲,皆能转空。
修观行者,由解脱—→胜处—→遍处,次第而进。因先于所缘得思维观想自在,次能制伏,后即于此遍一切处,则能如其所欲而作观想。遍处、胜处是诸解脱能清净道,是故此三,如是次第。
三、等持
梵语三摩地,汉译等持,平等持心之意。此通摄一切有心位中“心一境性”,亦通散位定,如欲界定。有关三摩地(等持),《瑜伽》卷十二中说有十种,略解如下:
(一)三三摩地:即空、无相、无愿三种等持。解有二种:
1.行境别相。空三摩地——于远离有情、命者及养育者、数取趣等,即空离蕴“我”,而心住一缘。空性略有四种:一观察空,谓观察诸法空、无常、无我、无我所;二彼果空,谓不动心解脱,空无贪等一切烦恼;三内空,谓于自身空,无计我我所及我慢等一切僻执;四外空,谓于五欲空无欲爱。初观察空是有学圣者所修,后三空是无学圣人所行。无愿三摩地——于五取蕴思维无常、苦,无所愿欲,心住一缘。无相三摩地——于五蕴灭思维寂静,心住一缘。
2.行别境同相,即依一真如观,而具三义:空性三摩地——即于此处无有彼物,由此道理,观之为空。无愿三摩地——即所观空,无所希愿。无相三摩地——观此远离一切行相。
(二)有寻有伺等三摩地:1.有寻有伺三摩地,即三摩地寻伺相应者,如初禅。2.无寻唯伺三摩地,即三摩地唯伺相应者,如中间禅(初禅以上,二禅之近分定)。3.无寻无伺三摩地,即三摩地寻伺二种俱不相应,于寻伺心生弃舍,唯由一味于内所缘而作观想,又唯一味平等显现。此如二禅至有顶(非想非非想处定),唯除无漏诸三摩地。
(三)大、小、无量三摩地:小三摩地者,或由观少色故小,或由思维的范围狭小,如小信、小欲、观想的区域狭小,此属于欲界定。大三摩地者,由观多色名大,但所观色又非无边无际;或由上信、上欲及想诸天光明而令显现等,此属色界定。无量三摩地者,由于无量无边无际观诸色等而名无量定;或由无量无边信、欲等名无量定,如四无量心。
(四)四无量三摩地:即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为所缘之定。四无量心,解释分二:
1.建立所依及行相:有情有三种,即不苦不乐者、有苦者、有乐者。于不苦不乐者思维与乐——慈,于有苦者思维拔苦——悲,于有乐者思维其乐不相离而生随喜——喜,又即于前三欲与乐等,思维令不坚执、不染污(离贪或嗔)——舍。又于一切众生无怨(离恶念头)即慈,无敌(离现乖争)即悲,无恼即喜,不害(离不饶益)即舍。
2.无量之义:指慈相应等心,即欲利益、安乐之饶益相,一切无量之所显示:所缘广大,利益安乐思维最殊胜,极为纯熟,且能得无量果。要之,以强盛之心力,于所观慈等相令*、普遍、清白,而且专注,即四无量心。又圣者修四无量心达至极境相应之定:修慈者,极于遍净(第三禅);忆念空无边处,修习悲心最为第一;修喜定者,以识无边处为最胜;修舍定者,以无所有处为最胜(因无所有处是无漏心地最为后边故)。
(五)喜、乐、舍俱三摩地:喜俱者,是初、二禅;乐俱者,是第三禅;舍俱者,是第四禅以上诸定。
(六)四种修定:(1)为得四现法乐住(即四根本禅)修定。即为得四根本定故,修近分定(近于根本定之定),或为令根本定清净*之所修习。(2)为得智见(天眼)修定。以四根本定修天眼,所以修四根本定及前加行、无间道(即将证根本定之无间断惑之道)所有修定皆属之。修者应先于光明相殷勤恳切审谛而取。修成后于诸色境能照能观,即见;能知天等诸趣名字、种类等,名智。(3)生分别慧修定。见道前诸心或四无碍解(于法、义、辞、乐说四种无碍智),名分别慧。即为得见道修诸加行道或为得无碍解修四禅,皆属于此。(4)为尽诸漏修定,即是为证阿罗汉所修金刚喻定及加行道。
(七)五圣智三摩地
1.自体智:即法智,在见道前断除烦恼,令定清净,是圣(善、无漏)、无染、无执。
2.补特伽罗智:即类智,是见道入无相位所得圣定。
3.清净智:即尽智,是一来、不还圣者所得之定,能损减贪等烦恼,断尽欲界诸惑。此非世间道(欣上厌下)、寂静(烦恼寂静)、微妙(于自地烦恼不生爱味)。
4.果智:是无生智,通不还及阿罗汉所得之定。此得安隐道(所得之道无退转),证心一趣(已得无寻无伺地),现在安乐(能得现法乐住),后乐异熟(能引无余涅盘)。
5.入出定相智:即道智,唯在无学位,常处无相心。是正念而入(善取能入定相无忘失),正念而出(善取能出定相无忘失)。
此五种定,其体是一,而行相分五,故说五行相智。又唯善、无漏,名五圣智。
(八)圣五支三摩地:即四根本禅中所有圣贤心一境性及安立审谛观察,名圣三摩地。四根本定立为四支,依审谛观察法并为断除余结缚,立第五支。
鸠摩罗什译《成实论》中所立圣五支三摩地又与上不同:初、二禅之喜乐合为一,第三禅离喜之乐别为一,第四禅中清净心为第三,依前三支能生明相、观相为二。后观相、明相为因能坏裂五阴。观五阴空,名为观相。能证涅盘,说名为圣。
(九)有因有具圣正三摩地:指八正道中,前七道支能与圣正三摩地为因、为具。
定因者,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与正三摩地为前导次第。次第义者,是说先了知世间实有阿罗汉圣者,便于出离深生希求,获得正见;次当思维如何出离居家迫迮等;从出家后,受学尸罗(正语、正业),修治净命(正命)。
定具者,正见、正精进、正念能为正三摩地作资具。依正见等五,配合闻、思、修,如实了知正见、邪见,乃至正命、邪命。为欲断除邪见等,及为*正见等,发勤精进。若由精进,能断所治,集能治法(正见等)令其*,即是正念。此正念也即是正三摩地部分。
此三摩地因为是善、是无漏,所以名圣。舍邪见等令得不生,修正见等令得*,因此名正。
(十)金刚喻定:断除有顶(非想非非想处)惑,最后加行道生,最细惑之观行、种子已灭。最后无间道生,最细随眠(烦恼种子)已灭,总此二名金刚喻定。此定是定中之尊,因为能断惑集善,成办无学之果,于有学圣者之修道行中是最尊最胜;又极坚牢,上无烦恼能摧伏之,而能摧伏一切烦恼,犹如金刚,能摧坏一切,而不为其所摧坏,由此得金刚之名。
四、等至
梵语三摩钵底,译为等至,是等引(指胜定地,离昏沉、掉举等,平等能引诸功德)之果,故名等至。此通指一切有心、无心诸定位中所有定体,包括了五现见等至、八胜处、十遍处、四无色定(此三已如前说)、二无心定(无想定和灭尽定)等。这里侧重说明五现见等至和二无心定。
(一)五现见等至:是见道以上的圣者修习五种观行,能亲所见、明了见,故名现见等至。圣者于修道所断烦恼,制伏对治有二:初不净观,为令贪欲不生现行,以四念住(身、受、心、法四种念住)为依止,观察内身种种不净,即内身中毛、发、爪、齿,乃至泪、汗、屎、尿等,属内身污秽不净,此即是初现见等至。第二不净观,也以四念住为依止,观察外身(即死后)青瘀、脓烂等,是外身污秽不净。或观彩画、木、石、泥等所作骨锁(骨人之相),令诸贪欲不起现行,这便是第二现见等至。
圣者又于烦恼修断灭对治,也分二:或观生身展转相续,谓粗观察行缘识等(即十二缘起),这是第三现见等至。或观刹那心识生灭不断、展转相续,谓细观察有贪心、离贪心等种种心识异生、异灭,迅速流变。即是第四现见等至。
若观察圣者由断烦恼之深浅所得住于世间的情况,即是第五现见等至。观察初二果人,兼住此世、他世(欲界人、天);不还果人,唯住他世(上界色、无色处);阿罗汉都无所住。
(二)无想等至:即无想定,指已离遍净(第三禅)欲,未离上欲(第四禅),永出离想思惟为先,诸心心法灭。修者观“想”如病、如痈、如箭,入第四静虑,修背想思维,于所生起种种想中厌背而住,唯谓“无想”寂静、微妙。于无想中持心而住,如是渐离诸所缘,心便寂灭。于此生中,可入可出;若生无想天者,唯入不出,“想”若生起,即从无想天中死没。
(三)灭尽等至:即灭尽定,谓离无所有处欲,暂安住想思维为先,诸心心法灭。
若诸圣者,已离无所有处欲,或依非想非非想处相而入于定:先于下地粗想及与无想深生厌舍,尔时唯微细想缘,无相境转,依于彼处思维为先,心求上进,求上所缘,竟无所得;因无所得,灭而不转,心便寂灭。或依灭尽相而入于定:即依无相定(于一切相不作思维),依此为依进趣所缘,因皆灭尽,心便寂灭。
入灭定时,次第灭三种行:即身行(出入息)、语行(寻、伺)、意行(受、想)。于初禅时,有寻有伺,至第二禅,无寻伺,名灭语行;第四禅无出入息,名灭身行;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心求上进,竟无所得,因无受想,名灭意行。
出灭定时,触三种触。触为受因,出灭定时,受想当生,故说触三种触。此三种触,由三境生:由有所缘以为境界,名由有境;于此境中无有我慢扰动其心,故说触不动触。由唯有事以为所缘,名由境境;于此境中无贪所有、无嗔所有、无痴所有,因此说为触无所有触。由无相界以为所缘,名由灭境;于此境中不思惟一切相,故说触无相触。
以上四大类型的禅定,其中四静虑是最基本的,它遍通于有漏无漏、大乘小乘,又是其它三类禅定的基础,其它禅定有些是建立在它的基础之上(如八解脱等),或依于它则容易成功(如三三摩地、四无量三摩地等),所以习禅者应先以四禅为初课而次第修习之。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5 04:05

能意识而不干扰,能觉知而不控制,这个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体验,而后应用于坐禅止观中。
比如体育锻炼,慢跑,呼吸加快时,是能够意识到的,而此时,无须干扰呼吸,等到心跳也加快时,也能够意识到心跳加快,无须干扰心跳,一任自然,久久纯熟,就可以在坐禅中自如对待。
在做梦的时候,最初的意识都是下意识的,当违背常规时,你就会在梦中觉知,也会不自觉地加以控制,这是觉知思想而加以控制,如果能够在梦中不加以控制,你就能体验到觉知而不控制是怎么回事了。如果能够把这种返照自心的功夫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应用,久而久之,也是可以察觉到自己的意识流的。这个功夫,正如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第一步“初于闻中,入*所”,入流了,也没有着于境相。
如果师兄正在*止观法门,当以《修习止观坐禅法要》、《成实论》卷十五止观品、《大乘止观法门》卷一、《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卷七、《华严五教止观》等经教为依据,在下所提供的意见只能作为参考。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5 04:06

首先确认一下,你的意思是不是想观查它又不想去扰乱它,是不是这个意思?
如果是,其实有个办法提实用,就是转移目标,如果想不打扰呼吸那就把注意力放到你所用的呼吸方式是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觉,达到你要的感觉并延续下去,自然就不会干扰到你的呼吸方式,“觉知思想而不控制思想”那就以行动作参考,把你的思想付诸于行动,并在行动中不断完善思想,我想才能得到你想要的东西!

答对给分哦!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5 04:06

让我们来看看怎样意识呼吸而不干扰呼吸、觉知思想而不控制思想。首先,要学会放松,可以通过冥想或者使用安静的音乐来帮助你放松。其次,要学会客观地观察你的思维活动。当你有一个想法时,要学会停下来去审视这个想法是否有效、是否有用、是否对你有好处。然后,可以采用正念练习去培养一种新的意识方式,即将注意力集中在当前的呼吸上,而不是去理会外界事物的变化或者内心的思维流动。最后,要培养一种“内在”意识方式;即保护好你内心的宁静之地;将注意力集中在此时此刻所处之处——这样就能帮助你抑制不必要的思维浪费和血气方刚了。
怎么意识呼吸而不干扰呼吸、觉知思想而不控制思想?

关于如何意识呼吸而不干扰呼吸、觉知思想而不控制思想,以下是根据佛陀教导的修行方法进行整理的几个要点:1. 正确姿势与全身放松:选择合适的坐姿,保持身体正直,并从头部到脚部逐渐放松全身肌肉,避免紧张或绷紧。2. 放下杂念,保持心平:将万缘放下,不对任何杂念产生执着,保持心平气和的态度,专注...

怎么意识呼吸而不干扰呼吸、觉知思想而不控制思想?

应当像旁观者一样,以客观的态度来觉知自然的呼吸,不要去控制或改变它,因为那样会导致呼吸辛苦、胸口发闷。让你的心觉知正在通过上述部位的呼吸,而不随着呼吸进入体内或出去体外。《清净道论》(Visuddhimagga)讲述一则守门人的譬喻:守门人不会去注意已经走入城里或走出城外的人,而只检查正在通过城门的人。同样地,...

普通人如何能做到冥想呢?

3. 专注的开始观察和觉知呼吸 尽量把意识都放在每一个吸气、呼气、呼吸之间的精微停顿。通过专注呼吸,可以有效帮助当下停下其他的杂乱思绪和念头。这过程里,肯定会一不注意就走神了,这是正常现象不用焦虑,发现意识溜走了的时候就用几个深呼吸慢慢把思想重新带回到呼吸上。这样反复练习,从1分钟开始到...

正常呼吸没有任何感觉,如果自己可以去感受自己的呼吸频率,或者刻意调整...

能意识而不干扰,能觉知而不控制,这个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体验,而后应用于坐禅止观中。比如体育锻炼,慢跑,呼吸加快时,是能够意识到的,而此时,无须干扰呼吸,等到心跳也加快时,也能够意识到心跳加快,无须干扰心跳,一任自然,久久纯熟,就可以在坐禅中自如对待。在做梦的时候,最初的意识都是下意识...

如何学习安那般那呼吸法门呢? 没有任何基础的,也不懂

就是说练者妄念纷纷,思想不能专一,是因为你的气在散乱,气乱则心乱。所以修习禅定主张先练气,修习者用意念守住呼吸,把呼吸调顺了,心自然就不会再散乱。社会上许多人练多年,还是身体经常出毛病,追其原因就是自己体内的气息调顺不好的缘故。道家还有句至理名言:“天地玄珠,万气本根”。从这句话中就能看出气的...

思想不受自己控制怎么办?

3. 学习冥想:冥想是培养思维控制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冥想,我们可以学会观察和引导思维,而不被其左右。通过专注于呼吸、身体感知或特定的冥想练习,我们可以逐渐培养对思维的觉察和控制,从而减少思维的干扰。4.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我们无法自行处理思想不受控制的问题,寻求专业帮助是明智的选择。心理...

如何培养觉知力?

深呼吸:当你感到焦虑或紧张时,停下来进行几个深呼吸。聚焦于呼吸进入和离开身体的感觉,帮助你放松并重建觉知。觉察身体感受:定期扫描你的身体感受,注意到任何紧张、疼痛或不适的感觉,并试着接受它们而不进行评价或抵抗。观察情绪:注意你所经历的情绪,而不是被情绪所控制。让情绪流过你,不要试图...

正确的呼吸带来平和的情绪,并与宇宙同频

深呼吸最明显的一个好处就是让人马上就感到意识地放松。意识也就跟着马上变得清明起来,那么情绪就会缓和下来,在学习控制呼吸的练习中,就会发现原来控制呼吸会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结果。在我们的世界,我们无法控制外部世界的千变万化,我们唯一能做到的就是通过各种的训练,来控制自己的意识,感官反应和...

如何习惯腹式呼吸?不刻意 自发的呼吸受潜意识控制?潜意识和神经有什么关...

自发地呼吸是受潜意识控制,就如同自发地心跳一样,具体部位是脑干,所以人的后脑勺如果遭到打击可能会导致心跳骤停或呼吸停止而导致死亡。潜意识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只要是你意识不到的神经活动都可以看做是潜意识的活动,所以你意识到的信息是你获取的信息的数十分之一,其实,每个人都是可以一目十行...

如何入定与冥想?

1、简单常用的冥想方法是“呼吸冥想”,也叫调息。因为冥想的目的是求心境平稳,而心境与呼吸有着密切的关系。每天花 5-10 分钟,坐在椅子上,将背打直、肚子放松,无意识的呼吸。刚开始操作时,受自己思绪干扰、产生杂念是正常的。试着将注意力拉回当下的呼吸,仔细感受空气通过鼻腔、进入身体而使...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迷茫时发朋友圈的句子 戴尔Precision M4600(酷睿I5 2520M/4GB/500GB/1366x768)基本参数_百度... 发动机通电不自检,,风扇一直转 决战平安京铃鹿御前技能介绍 最强射手正式上线 ...顺序介绍_《决战!平安京》泷夜叉姬技能连招顺序是什么 如何去除牙石?溶解牙石疗法有哪些啊? 暴力罗曼史剧情简介 暴力罗曼史中到第几集大家发现朴武烈的保姆是坏人的? 暴力罗曼史 爱普生635k针式打印机 用的进销存软件 打印出单据来不正不是偏左就是... 打坐时如何观呼吸? 东方的呼吸技巧 横向呼吸法,最完整的呼吸方法一,要怎么做? 如何运用呼吸,提高自己的专注力 在拼多多发布的机会商品有人买了商家可以在别的货源网站下单吗_百度问一问 拼多多没有货源,可以发机会商品吗? 电大办公室管理复习资料 会计判断题1,请大家帮忙 哪位大佬有潜力激活与创造力开发全套试题的答案 急2010公文写作复习题答案 国际贸易的常识问题 柯南每集的片名 VOVGV19X27手机售后服务电话? V19(X27))手机小工具怎么弄出来? v19(x27)支持不支持OTG功能? vivox6系统修复模式 solidworks与中望3D这两款软件哪个更容易上手? solidworks里面的插件您都用的什么?像电机、气缸标准库里面没有的模型 谁有solidworks国标零件图和工程图模板,求发一份,谢谢。thkv@yahoo.cn 谁有solidworks,零部件库。比如能生成气动元件,液压元件,和电机之类的,谁有下载地址 为什么深呼吸还不能提高专注力,有什么方法可以提高专注力? 什么是意念呼吸法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练习观呼吸 宝宝一岁亲子照有什么需要注意事项 冥想如何提升专注力? 宝宝的周岁照应该怎么拍? 有效的呼吸方法会缓解分娩时的疼痛吗? 怎么拍亲子照会更好? 这四种方式可以帮助你快速恢复精力! 冥想的时候,应该如何呼吸跟想什么? 呼吸训练法-7:运用呼吸,让身心平静喜悦—《正念的奇迹》第28弹 怎样才能拍摄出好看的亲子照? 亲子照怎么拍? 亲子照的注意事项 亲子照的拍摄技巧 宝宝几岁适合拍亲子照 亲子照可以在影楼拍吗 vivo手机怎么退出系统修复模式? Excel里可以建立一个内容数据库吗? 男生在春夏季有哪些可供选择的日常系外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