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北极狼鼠”???详细一点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08:23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8 20:08
旅鼠是一种极普通、可爱的小动物,常年居住在北极,体形椭圆,四肢短小,比普通老鼠要小一些,最大可长到15厘米,尾巴粗短,耳朵很小,两眼闪着胆怯的光芒,但当被*得走投无路时,它也会勃然大怒,奋力反击。爱斯基摩人称其为来自天空的动物,而斯堪的纳维亚的农民则直接称之为“天鼠”。这是因为,在特定的年头,它们的数量会大增,就像是天兵天将,突然而至似的。
旅鼠虽为哺乳动物,但其繁殖能力是很强的。在北极的3月份,当北极狐为求偶而发出的粗哑尖叫声打破了宁静的苔原带时,旅鼠早已产下了第一窝仔,并在雪下忙于抚养其新生的子女。赶上好年头,一只母旅鼠一年可生产6~7窝,新生的小旅鼠出生后30天便可交配(最高的记录是出生后14天便可交配),经20天的妊娠期,即可生下一窝小旅鼠,每窝可生11个,据此速度,一只母鼠一年可生成千上万只后代,确实令人惊叹不已!
与高度繁殖力相适应,旅鼠为了补充繁殖时所消耗的能量,它的食量惊人,一顿可吃相当于自身重量两倍的食物,而且食性广,草根、草茎和苔藓之类几乎所有的北极植物均在其食谱之列,它一年可吃45公斤的食物,因此,人们戏称旅鼠为“肥胖忙碌的收割机”。
旅鼠的天敌颇多,像猫头鹰、贼鸥、雪鹗、北极狐、北极熊等均以旅鼠为食。一对雪鹗和它们的子女一天就可吃掉100只旅鼠。甚至于草食性的驯鹿,也会对旅鼠大开杀戒,用蹄将其踩死,然后吃掉,也算得上改善一下生活了。
最使人们感兴趣的还是旅鼠及其天敌具有周期性的数量波动。每隔3~4年,旅鼠数量会剧增,并且通常仅持续一年的时间便开始下降。调查结果证明,有些年份在北极狐的胃中可发现整窝旅鼠,说明北极狐是从雪下将旅鼠挖出来的。旅鼠数量的增加,给北极狐的繁殖提供了绝好的条件,这时100%苔原地区的狐狸洞都有北极狐居住,每窝平均产仔8只;当旅鼠数量降低后,北极狐食物来源严重不足,不得不以营养价值低的食物为食,雌狐体质下降,不怀孕,即使怀孕,生出的幼狐体弱多病,不久便会死亡。这样,连续1~2年的时间,北极狐的数量便会急剧降低。雪鹗主食旅鼠,情况也是如此,当旅鼠数量增加时,雪鹗的数量也会随之增加,而当旅鼠数量降低后,大量的雪鹗由于饥饿,*南迁。因此,在北美,每隔3~4年都可见到这种雪鹗的大量迁入,而在两次迁入之间,很少见到雪鹗。
在平常年份,旅鼠只进行少量繁殖,使其数量稍有增加,甚至保持不变。只有到了丰年,当气候适宜和食物充足时,才会齐心合力地大量繁殖,使其数量急剧增加,一旦达到一定密度,例如1公顷有几百只之后,奇怪的现象便发生了:这时候,几乎所有旅鼠突然都变得焦躁不安起来,它们东跑西颠,吵吵嚷嚷且永无休止,它们停止进食,似乎是大难临头,世界末日就要来临。这时它们便一反常态,不再是胆小怕事,见人就跑,而是恰恰相反,在任何天敌面前都面不改色,无所畏惧,有时甚至会主动进攻,真有点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更加不可思议的是,连它们的毛色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便于隐蔽的灰黑变成目标明显的桔红,以便吸引天敌的注意,来更多地吞食和消耗它们。与此同时,还显出一种强烈的迁徙意识,纷纷聚在一起,形成大群。先是到处乱窜,像是出发前的忙乱,接着不知由谁一声令下,则会沿着一定方向进发,星夜兼程,狂奔而去,而大海又总是它们最终的归宿。有趣的是,当它们进行这种死亡大迁移时,总会留下少数同类看家,并担当起传宗接代的神圣任务,使其不至于绝种。这一切,看上去似乎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周密安排好的。
旅鼠的“死亡大迁移”
在所有的北极动物中,小小的旅鼠也许是最为神秘莫测,令人费解的了。在其诸多的奥秘当中,最令人莫名其妙的则是所谓的“死亡大迁移”。
据记载,早在1868年,人们已注意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这年春天,晴空万里,阳光灿烂,一艘满载旅客的航船行驶在碧波荡漾的海面上,突然,人们发现在远离挪威海岸线的海中,有一大片东西在蠕动。原来是一大批旅鼠在海中游泳,一群接着一群从海岸边一直向海中游来,游在前面的,当体力用尽后,便溺死海中,紧随其后的旅鼠仍奋不顾身,继续前进,直到溺死为止。事后,海面上漂浮着数以万计溺死旅鼠的尸体。
时至今日,这种仍现象屡有发生。
至于旅鼠为什么会集体自杀,科学家们虽然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却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提不出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来。有人认为,旅鼠的集体自杀,可能与它们的高度繁殖能力有关。旅鼠喜独居,好争吵,当其种群数量太高时,它们会变得异常兴奋和烦躁不安,这时,它们便会在雪下洞穴中吱吱乱叫,东奔西跑,打架*。因此有人认为,由于其繁殖力过强,旅鼠得不到充足的食物和生存空间,只好奔走它乡。值得一提的是,旅鼠的分布极广,除北欧以外,在美洲西北部、俄罗斯南部草原、一直到蒙古一带均有其分布,但只有北欧挪威的旅鼠有周期性的集体跳海自杀行为。因此,有的生物学家进一步解释说,在数万年前,挪威海和北海比现在要窄得多,那时,旅鼠完全可以游到大海彼岸,长此以往,世代相传,形成了一种遗传本能。然而,由于地壳的运动,日前的挪威海和北海已今非昔比,比过去要宽得多,但旅鼠的遗传本能仍然在起作用,因此,旅鼠照样迁移,最后被溺死海中,演出了一幕幕旅鼠集体自杀的悲剧。
但是,这一学说存在严重的不足。因为旅鼠是啮齿类动物,它几乎以北极所有的植物为食,而且即使达到每公顷250只的密度也是地广鼠稀,所以旅鼠的迁移并非因为得不到足够的食物和生存空间。更加有说服力的是,旅鼠在迁移过程中即使遇到食物丰富,地域宽广的地区也决不停留。况且,旅鼠也迁入巴伦支海和沿北冰洋北上,若按上述观点,许多年前巴伦支海北部理应有陆地,否则,旅鼠又为何北迁呢?对此,前苏联的科学家又提出了新的解释,在10000年以前,地球正处在寒冷的冰期,北冰洋的洋面上结成了厚厚的一层冰,风和飞鸟分别把大量的沙土和植物的种子带到冰面,因此,每逢夏季,这里仍是草木青青,旅鼠完全可能在此生存。只是由于后来气候变化,才导致原来冰块的消失,而如今向北跳入巴伦支海的旅鼠,正是为了寻找昔日的居住地。这一解释虽然有道理,但缺乏充足的证据,因此仍不尽如人意。
另外一种学说则认为,由于种群数量的增加,导致旅鼠活动过度(紧张不安,东奔西跑)和社群压力增加,结果旅鼠的肾上腺增大,神经高度紧张,显得焦躁不安起来,而且运动的*十分强烈,于是便开始分散和迁移,有些企图横渡江河湖泊和大海,尽管旅鼠善于游泳,但终因体力不支而被溺死,有些刚跑到食物稀少的边缘地区,忍饥挨饿,旺盛的*随之下降,于是种群数量开始大规模降低。不过,此学说也有一定的缺陷,因为高密度的后果往往不会马上在当代就出现,而是在下一代才受影响。
总之,关于旅鼠集体自杀的问题,有外部环境条件的影响,也有旅鼠自身生理上、行为上,甚至遗传上的因素,面对如此复杂的问题,还有许多研究工作要做,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揭开旅鼠集体自杀之谜。
另外,研究旅鼠生命周期的科学家还发现,在其数量急剧增加的时期,旅鼠体内的化学过程和内分泌系统同时也发生变化。有人认为,这些变化可能正是生物体内控制其种群数量的开关,当其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促使该种群大量的集体死亡。但旅鼠到底是集体自杀,还是在迁移过程中误入歧途,坠入大海而溺死,至今仍然看法不一,这一直是生物界中一大难解之谜。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8 20:09
你应该听错了吧?
老鼠,是哺乳动物纲啮齿目大部分种类的通称。现在,世界上大约有1700种鼠类,它们遍布于除南极洲外的世界各*及海洋诸岛,可谓鼠丁兴旺,家族繁盛。
我国大连附近海域有个蛇岛,以蛇多而著称。按理说,那里应该是蛇的天下,而今天的蛇岛却有块“老鼠特区”。原来蛇岛上本无鼠,由于人们迷信,便从陆地捉来几只“老鼠代表”送给“小龙王”——蛇作为美餐,并期望如此使陆地上的鼠患灭绝,然而,吃惯海鸟的黑眉蝮蛇对老鼠不感兴趣,于是,这几只适应能力极强的鼠辈有了迅速繁殖的机会。开始,老鼠惧怕它们的天敌——蛇,不敢在岛上觅食,只在海边拣些小鱼、贝类充饥,后来见黑眉蝮蛇无动于衷,竟放胆向其进攻,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区”。到了冬天,岛上的黑眉蝮蛇失去自卫能力,反而成为老鼠的美餐。
这个例子说明了老鼠具备出色的生存本领,难怪它们在生存竞争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首先,它们个体小,125000只老鼠的体积才相当于一头大象。这样,它们能无孔不入,到处安家。其次,它们食性很广,各种昆虫、蠕虫,众多的植物,甚至肥皂、电线胶皮都能吃得津津有味。再则,其繁殖力极强,家鼠一年产6—7窝,每窝7—8仔,最高记录达32仔。此外,老鼠还有许多看家本领:听觉灵敏,嗅觉敏锐,抗毒性强,而且警惕性很高。老鼠的足迹遍布森林、草原、沙漠等各类生态环境,它们能够爬上笔直的墙,能在水里*800多米,甚至能在原子弹爆炸过的岛屿上生存下来。
从进化生态学的角度看,生物适应环境有两种基本的生态对策,即K—对策和r—对策。K—对策动物生活在相对稳定的栖息环境中,它们一般个体较大,出生率低,幼仔存活率高,具有很好的自我保护能力,如大象、鲸鱼等。老鼠是r—对策动物的典型代表,与K—对策者相反,它们具有个体小、出生率高、存活率低的特点,它们生活在易变的栖息环境中,种群数量不稳定。遇到不利的环境,它们的数量可以大幅度降低,但一旦环境转好,即可在较少的几个世代内迅速恢复种群水平。从长远的角度看,它们更能适应变化的环境。
根据天体运动导致生物绝灭的理论,也许再过1500万年,太阳伴星又将引起一场大灾变,地球生物的面貌也将大为改观。古生物学家狄克逊在《人类之后》一书中预测了未来的生物世界:“……大灾变导致许多物种的灭绝,空出来的生态位首先被啮齿类和兔形类所占据,各种鼠类后裔繁衍昌盛,将出现猪鼠、狼鼠、虎鼠等,在北极海域,鼠类将占据海豹和海象的地盘,鼠类还将取代沙漠中的骆驼……”。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8 20:09
北极旅鼠是北极分布最广的食草动物,在这小小动物身上呈现出的造化和神秘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1.旅鼠的超强繁殖之谜
旅鼠是北极所有动物中繁殖力最强的,它们一年能生7-8胎,每胎可生12个幼崽,而且只需20多天,幼崽即可成熟,并且开始生育。让我们来计算一下它的繁殖能力:如果一对旅鼠从 3月份开始生,假使它们一年*生了 7胎,每胎12只,一共就是84只,这是它们的第二代,也就是儿子和女儿。再假设每胎都是6公6母,则为6对。20天后,第一胎的6对开始...
北极地区的苔原为动物的生长提供了食物资源,北极的食草动物有旅鼠、北极兔、驯鹿、麝牛等,其中旅鼠是一种不得不提的神秘动物。
旅鼠是一种小型的食草动物,无论是草根、草茎,还是苔藓植物,它都是“来者不拒”。一只小小的旅鼠一年“忙忙碌碌”,要吃掉四十至四十五公斤植物,是北极地区名符其实的“破坏绿化分子”。
作为一种“低等”动物,旅鼠不讲“计划生育”,一只旅鼠出生后30天便要当“父母”,有的甚至出生后14天便开始当“父母”,经过20天的“十月怀胎”,就会形成一个12至13口的“大家庭”。若遇上“风调雨顺”的好年头———植物繁茂,一只雌旅鼠一年可生6至7窝小旅鼠,一只雌旅鼠生了孩子,孩子再生孩子,这样子子孙孙计算起来,一只雌鼠一年后的子孙就会达到三千六百万。
旅鼠原本喜欢独居,随着数量的增加,逐渐开始增加“交往”,并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迁徙意识,纷纷聚集到一起,到处乱窜。整个鼠群向一个方向进发,星夜兼程狂奔而去,遇到悬崖峭壁,许多旅鼠会自动抱成一团,形成一个大肉球,勇敢地往下滚去。死者为后来的旅鼠“铺路”,活下来的继续前往;遇到河流,走在前面的会义无反顾地跳入水中,为后来者架起一座“鼠桥”。最后它们终于来到了大海边,在这里它们将完成空前的壮举———纷纷跳入海中,最终全军覆灭。据说这种“迁徙”在挪威沿海时有发生
科学家对旅鼠的这种神秘迁徙进行了长久的探索,提出了多种解释,但至今尚无一种*的结果,希望岛城儿女能解开这一谜团。“雪龙号”本报特约通讯员高爱国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8 20:08
旅鼠是一种极普通、可爱的小动物,常年居住在北极,体形椭圆,四肢短小,比普通老鼠要小一些,最大可长到15厘米,尾巴粗短,耳朵很小,两眼闪着胆怯的光芒,但当被*得走投无路时,它也会勃然大怒,奋力反击。爱斯基摩人称其为来自天空的动物,而斯堪的纳维亚的农民则直接称之为“天鼠”。这是因为,在特定的年头,它们的数量会大增,就像是天兵天将,突然而至似的。
旅鼠虽为哺乳动物,但其繁殖能力是很强的。在北极的3月份,当北极狐为求偶而发出的粗哑尖叫声打破了宁静的苔原带时,旅鼠早已产下了第一窝仔,并在雪下忙于抚养其新生的子女。赶上好年头,一只母旅鼠一年可生产6~7窝,新生的小旅鼠出生后30天便可交配(最高的记录是出生后14天便可交配),经20天的妊娠期,即可生下一窝小旅鼠,每窝可生11个,据此速度,一只母鼠一年可生成千上万只后代,确实令人惊叹不已!
与高度繁殖力相适应,旅鼠为了补充繁殖时所消耗的能量,它的食量惊人,一顿可吃相当于自身重量两倍的食物,而且食性广,草根、草茎和苔藓之类几乎所有的北极植物均在其食谱之列,它一年可吃45公斤的食物,因此,人们戏称旅鼠为“肥胖忙碌的收割机”。
旅鼠的天敌颇多,像猫头鹰、贼鸥、雪鹗、北极狐、北极熊等均以旅鼠为食。一对雪鹗和它们的子女一天就可吃掉100只旅鼠。甚至于草食性的驯鹿,也会对旅鼠大开杀戒,用蹄将其踩死,然后吃掉,也算得上改善一下生活了。
最使人们感兴趣的还是旅鼠及其天敌具有周期性的数量波动。每隔3~4年,旅鼠数量会剧增,并且通常仅持续一年的时间便开始下降。调查结果证明,有些年份在北极狐的胃中可发现整窝旅鼠,说明北极狐是从雪下将旅鼠挖出来的。旅鼠数量的增加,给北极狐的繁殖提供了绝好的条件,这时100%苔原地区的狐狸洞都有北极狐居住,每窝平均产仔8只;当旅鼠数量降低后,北极狐食物来源严重不足,不得不以营养价值低的食物为食,雌狐体质下降,不怀孕,即使怀孕,生出的幼狐体弱多病,不久便会死亡。这样,连续1~2年的时间,北极狐的数量便会急剧降低。雪鹗主食旅鼠,情况也是如此,当旅鼠数量增加时,雪鹗的数量也会随之增加,而当旅鼠数量降低后,大量的雪鹗由于饥饿,*南迁。因此,在北美,每隔3~4年都可见到这种雪鹗的大量迁入,而在两次迁入之间,很少见到雪鹗。
在平常年份,旅鼠只进行少量繁殖,使其数量稍有增加,甚至保持不变。只有到了丰年,当气候适宜和食物充足时,才会齐心合力地大量繁殖,使其数量急剧增加,一旦达到一定密度,例如1公顷有几百只之后,奇怪的现象便发生了:这时候,几乎所有旅鼠突然都变得焦躁不安起来,它们东跑西颠,吵吵嚷嚷且永无休止,它们停止进食,似乎是大难临头,世界末日就要来临。这时它们便一反常态,不再是胆小怕事,见人就跑,而是恰恰相反,在任何天敌面前都面不改色,无所畏惧,有时甚至会主动进攻,真有点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更加不可思议的是,连它们的毛色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便于隐蔽的灰黑变成目标明显的桔红,以便吸引天敌的注意,来更多地吞食和消耗它们。与此同时,还显出一种强烈的迁徙意识,纷纷聚在一起,形成大群。先是到处乱窜,像是出发前的忙乱,接着不知由谁一声令下,则会沿着一定方向进发,星夜兼程,狂奔而去,而大海又总是它们最终的归宿。有趣的是,当它们进行这种死亡大迁移时,总会留下少数同类看家,并担当起传宗接代的神圣任务,使其不至于绝种。这一切,看上去似乎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周密安排好的。
旅鼠的“死亡大迁移”
在所有的北极动物中,小小的旅鼠也许是最为神秘莫测,令人费解的了。在其诸多的奥秘当中,最令人莫名其妙的则是所谓的“死亡大迁移”。
据记载,早在1868年,人们已注意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这年春天,晴空万里,阳光灿烂,一艘满载旅客的航船行驶在碧波荡漾的海面上,突然,人们发现在远离挪威海岸线的海中,有一大片东西在蠕动。原来是一大批旅鼠在海中游泳,一群接着一群从海岸边一直向海中游来,游在前面的,当体力用尽后,便溺死海中,紧随其后的旅鼠仍奋不顾身,继续前进,直到溺死为止。事后,海面上漂浮着数以万计溺死旅鼠的尸体。
时至今日,这种仍现象屡有发生。
至于旅鼠为什么会集体自杀,科学家们虽然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却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提不出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来。有人认为,旅鼠的集体自杀,可能与它们的高度繁殖能力有关。旅鼠喜独居,好争吵,当其种群数量太高时,它们会变得异常兴奋和烦躁不安,这时,它们便会在雪下洞穴中吱吱乱叫,东奔西跑,打架*。因此有人认为,由于其繁殖力过强,旅鼠得不到充足的食物和生存空间,只好奔走它乡。值得一提的是,旅鼠的分布极广,除北欧以外,在美洲西北部、俄罗斯南部草原、一直到蒙古一带均有其分布,但只有北欧挪威的旅鼠有周期性的集体跳海自杀行为。因此,有的生物学家进一步解释说,在数万年前,挪威海和北海比现在要窄得多,那时,旅鼠完全可以游到大海彼岸,长此以往,世代相传,形成了一种遗传本能。然而,由于地壳的运动,日前的挪威海和北海已今非昔比,比过去要宽得多,但旅鼠的遗传本能仍然在起作用,因此,旅鼠照样迁移,最后被溺死海中,演出了一幕幕旅鼠集体自杀的悲剧。
但是,这一学说存在严重的不足。因为旅鼠是啮齿类动物,它几乎以北极所有的植物为食,而且即使达到每公顷250只的密度也是地广鼠稀,所以旅鼠的迁移并非因为得不到足够的食物和生存空间。更加有说服力的是,旅鼠在迁移过程中即使遇到食物丰富,地域宽广的地区也决不停留。况且,旅鼠也迁入巴伦支海和沿北冰洋北上,若按上述观点,许多年前巴伦支海北部理应有陆地,否则,旅鼠又为何北迁呢?对此,前苏联的科学家又提出了新的解释,在10000年以前,地球正处在寒冷的冰期,北冰洋的洋面上结成了厚厚的一层冰,风和飞鸟分别把大量的沙土和植物的种子带到冰面,因此,每逢夏季,这里仍是草木青青,旅鼠完全可能在此生存。只是由于后来气候变化,才导致原来冰块的消失,而如今向北跳入巴伦支海的旅鼠,正是为了寻找昔日的居住地。这一解释虽然有道理,但缺乏充足的证据,因此仍不尽如人意。
另外一种学说则认为,由于种群数量的增加,导致旅鼠活动过度(紧张不安,东奔西跑)和社群压力增加,结果旅鼠的肾上腺增大,神经高度紧张,显得焦躁不安起来,而且运动的*十分强烈,于是便开始分散和迁移,有些企图横渡江河湖泊和大海,尽管旅鼠善于游泳,但终因体力不支而被溺死,有些刚跑到食物稀少的边缘地区,忍饥挨饿,旺盛的*随之下降,于是种群数量开始大规模降低。不过,此学说也有一定的缺陷,因为高密度的后果往往不会马上在当代就出现,而是在下一代才受影响。
总之,关于旅鼠集体自杀的问题,有外部环境条件的影响,也有旅鼠自身生理上、行为上,甚至遗传上的因素,面对如此复杂的问题,还有许多研究工作要做,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揭开旅鼠集体自杀之谜。
另外,研究旅鼠生命周期的科学家还发现,在其数量急剧增加的时期,旅鼠体内的化学过程和内分泌系统同时也发生变化。有人认为,这些变化可能正是生物体内控制其种群数量的开关,当其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促使该种群大量的集体死亡。但旅鼠到底是集体自杀,还是在迁移过程中误入歧途,坠入大海而溺死,至今仍然看法不一,这一直是生物界中一大难解之谜。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8 20:08
旅鼠是一种极普通、可爱的小动物,常年居住在北极,体形椭圆,四肢短小,比普通老鼠要小一些,最大可长到15厘米,尾巴粗短,耳朵很小,两眼闪着胆怯的光芒,但当被*得走投无路时,它也会勃然大怒,奋力反击。爱斯基摩人称其为来自天空的动物,而斯堪的纳维亚的农民则直接称之为“天鼠”。这是因为,在特定的年头,它们的数量会大增,就像是天兵天将,突然而至似的。
旅鼠虽为哺乳动物,但其繁殖能力是很强的。在北极的3月份,当北极狐为求偶而发出的粗哑尖叫声打破了宁静的苔原带时,旅鼠早已产下了第一窝仔,并在雪下忙于抚养其新生的子女。赶上好年头,一只母旅鼠一年可生产6~7窝,新生的小旅鼠出生后30天便可交配(最高的记录是出生后14天便可交配),经20天的妊娠期,即可生下一窝小旅鼠,每窝可生11个,据此速度,一只母鼠一年可生成千上万只后代,确实令人惊叹不已!
与高度繁殖力相适应,旅鼠为了补充繁殖时所消耗的能量,它的食量惊人,一顿可吃相当于自身重量两倍的食物,而且食性广,草根、草茎和苔藓之类几乎所有的北极植物均在其食谱之列,它一年可吃45公斤的食物,因此,人们戏称旅鼠为“肥胖忙碌的收割机”。
旅鼠的天敌颇多,像猫头鹰、贼鸥、雪鹗、北极狐、北极熊等均以旅鼠为食。一对雪鹗和它们的子女一天就可吃掉100只旅鼠。甚至于草食性的驯鹿,也会对旅鼠大开杀戒,用蹄将其踩死,然后吃掉,也算得上改善一下生活了。
最使人们感兴趣的还是旅鼠及其天敌具有周期性的数量波动。每隔3~4年,旅鼠数量会剧增,并且通常仅持续一年的时间便开始下降。调查结果证明,有些年份在北极狐的胃中可发现整窝旅鼠,说明北极狐是从雪下将旅鼠挖出来的。旅鼠数量的增加,给北极狐的繁殖提供了绝好的条件,这时100%苔原地区的狐狸洞都有北极狐居住,每窝平均产仔8只;当旅鼠数量降低后,北极狐食物来源严重不足,不得不以营养价值低的食物为食,雌狐体质下降,不怀孕,即使怀孕,生出的幼狐体弱多病,不久便会死亡。这样,连续1~2年的时间,北极狐的数量便会急剧降低。雪鹗主食旅鼠,情况也是如此,当旅鼠数量增加时,雪鹗的数量也会随之增加,而当旅鼠数量降低后,大量的雪鹗由于饥饿,*南迁。因此,在北美,每隔3~4年都可见到这种雪鹗的大量迁入,而在两次迁入之间,很少见到雪鹗。
在平常年份,旅鼠只进行少量繁殖,使其数量稍有增加,甚至保持不变。只有到了丰年,当气候适宜和食物充足时,才会齐心合力地大量繁殖,使其数量急剧增加,一旦达到一定密度,例如1公顷有几百只之后,奇怪的现象便发生了:这时候,几乎所有旅鼠突然都变得焦躁不安起来,它们东跑西颠,吵吵嚷嚷且永无休止,它们停止进食,似乎是大难临头,世界末日就要来临。这时它们便一反常态,不再是胆小怕事,见人就跑,而是恰恰相反,在任何天敌面前都面不改色,无所畏惧,有时甚至会主动进攻,真有点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更加不可思议的是,连它们的毛色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便于隐蔽的灰黑变成目标明显的桔红,以便吸引天敌的注意,来更多地吞食和消耗它们。与此同时,还显出一种强烈的迁徙意识,纷纷聚在一起,形成大群。先是到处乱窜,像是出发前的忙乱,接着不知由谁一声令下,则会沿着一定方向进发,星夜兼程,狂奔而去,而大海又总是它们最终的归宿。有趣的是,当它们进行这种死亡大迁移时,总会留下少数同类看家,并担当起传宗接代的神圣任务,使其不至于绝种。这一切,看上去似乎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周密安排好的。
旅鼠的“死亡大迁移”
在所有的北极动物中,小小的旅鼠也许是最为神秘莫测,令人费解的了。在其诸多的奥秘当中,最令人莫名其妙的则是所谓的“死亡大迁移”。
据记载,早在1868年,人们已注意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这年春天,晴空万里,阳光灿烂,一艘满载旅客的航船行驶在碧波荡漾的海面上,突然,人们发现在远离挪威海岸线的海中,有一大片东西在蠕动。原来是一大批旅鼠在海中游泳,一群接着一群从海岸边一直向海中游来,游在前面的,当体力用尽后,便溺死海中,紧随其后的旅鼠仍奋不顾身,继续前进,直到溺死为止。事后,海面上漂浮着数以万计溺死旅鼠的尸体。
时至今日,这种仍现象屡有发生。
至于旅鼠为什么会集体自杀,科学家们虽然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却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提不出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来。有人认为,旅鼠的集体自杀,可能与它们的高度繁殖能力有关。旅鼠喜独居,好争吵,当其种群数量太高时,它们会变得异常兴奋和烦躁不安,这时,它们便会在雪下洞穴中吱吱乱叫,东奔西跑,打架*。因此有人认为,由于其繁殖力过强,旅鼠得不到充足的食物和生存空间,只好奔走它乡。值得一提的是,旅鼠的分布极广,除北欧以外,在美洲西北部、俄罗斯南部草原、一直到蒙古一带均有其分布,但只有北欧挪威的旅鼠有周期性的集体跳海自杀行为。因此,有的生物学家进一步解释说,在数万年前,挪威海和北海比现在要窄得多,那时,旅鼠完全可以游到大海彼岸,长此以往,世代相传,形成了一种遗传本能。然而,由于地壳的运动,日前的挪威海和北海已今非昔比,比过去要宽得多,但旅鼠的遗传本能仍然在起作用,因此,旅鼠照样迁移,最后被溺死海中,演出了一幕幕旅鼠集体自杀的悲剧。
但是,这一学说存在严重的不足。因为旅鼠是啮齿类动物,它几乎以北极所有的植物为食,而且即使达到每公顷250只的密度也是地广鼠稀,所以旅鼠的迁移并非因为得不到足够的食物和生存空间。更加有说服力的是,旅鼠在迁移过程中即使遇到食物丰富,地域宽广的地区也决不停留。况且,旅鼠也迁入巴伦支海和沿北冰洋北上,若按上述观点,许多年前巴伦支海北部理应有陆地,否则,旅鼠又为何北迁呢?对此,前苏联的科学家又提出了新的解释,在10000年以前,地球正处在寒冷的冰期,北冰洋的洋面上结成了厚厚的一层冰,风和飞鸟分别把大量的沙土和植物的种子带到冰面,因此,每逢夏季,这里仍是草木青青,旅鼠完全可能在此生存。只是由于后来气候变化,才导致原来冰块的消失,而如今向北跳入巴伦支海的旅鼠,正是为了寻找昔日的居住地。这一解释虽然有道理,但缺乏充足的证据,因此仍不尽如人意。
另外一种学说则认为,由于种群数量的增加,导致旅鼠活动过度(紧张不安,东奔西跑)和社群压力增加,结果旅鼠的肾上腺增大,神经高度紧张,显得焦躁不安起来,而且运动的*十分强烈,于是便开始分散和迁移,有些企图横渡江河湖泊和大海,尽管旅鼠善于游泳,但终因体力不支而被溺死,有些刚跑到食物稀少的边缘地区,忍饥挨饿,旺盛的*随之下降,于是种群数量开始大规模降低。不过,此学说也有一定的缺陷,因为高密度的后果往往不会马上在当代就出现,而是在下一代才受影响。
总之,关于旅鼠集体自杀的问题,有外部环境条件的影响,也有旅鼠自身生理上、行为上,甚至遗传上的因素,面对如此复杂的问题,还有许多研究工作要做,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揭开旅鼠集体自杀之谜。
另外,研究旅鼠生命周期的科学家还发现,在其数量急剧增加的时期,旅鼠体内的化学过程和内分泌系统同时也发生变化。有人认为,这些变化可能正是生物体内控制其种群数量的开关,当其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促使该种群大量的集体死亡。但旅鼠到底是集体自杀,还是在迁移过程中误入歧途,坠入大海而溺死,至今仍然看法不一,这一直是生物界中一大难解之谜。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8 20:09
你应该听错了吧?
老鼠,是哺乳动物纲啮齿目大部分种类的通称。现在,世界上大约有1700种鼠类,它们遍布于除南极洲外的世界各*及海洋诸岛,可谓鼠丁兴旺,家族繁盛。
我国大连附近海域有个蛇岛,以蛇多而著称。按理说,那里应该是蛇的天下,而今天的蛇岛却有块“老鼠特区”。原来蛇岛上本无鼠,由于人们迷信,便从陆地捉来几只“老鼠代表”送给“小龙王”——蛇作为美餐,并期望如此使陆地上的鼠患灭绝,然而,吃惯海鸟的黑眉蝮蛇对老鼠不感兴趣,于是,这几只适应能力极强的鼠辈有了迅速繁殖的机会。开始,老鼠惧怕它们的天敌——蛇,不敢在岛上觅食,只在海边拣些小鱼、贝类充饥,后来见黑眉蝮蛇无动于衷,竟放胆向其进攻,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区”。到了冬天,岛上的黑眉蝮蛇失去自卫能力,反而成为老鼠的美餐。
这个例子说明了老鼠具备出色的生存本领,难怪它们在生存竞争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首先,它们个体小,125000只老鼠的体积才相当于一头大象。这样,它们能无孔不入,到处安家。其次,它们食性很广,各种昆虫、蠕虫,众多的植物,甚至肥皂、电线胶皮都能吃得津津有味。再则,其繁殖力极强,家鼠一年产6—7窝,每窝7—8仔,最高记录达32仔。此外,老鼠还有许多看家本领:听觉灵敏,嗅觉敏锐,抗毒性强,而且警惕性很高。老鼠的足迹遍布森林、草原、沙漠等各类生态环境,它们能够爬上笔直的墙,能在水里*800多米,甚至能在原子弹爆炸过的岛屿上生存下来。
从进化生态学的角度看,生物适应环境有两种基本的生态对策,即K—对策和r—对策。K—对策动物生活在相对稳定的栖息环境中,它们一般个体较大,出生率低,幼仔存活率高,具有很好的自我保护能力,如大象、鲸鱼等。老鼠是r—对策动物的典型代表,与K—对策者相反,它们具有个体小、出生率高、存活率低的特点,它们生活在易变的栖息环境中,种群数量不稳定。遇到不利的环境,它们的数量可以大幅度降低,但一旦环境转好,即可在较少的几个世代内迅速恢复种群水平。从长远的角度看,它们更能适应变化的环境。
根据天体运动导致生物绝灭的理论,也许再过1500万年,太阳伴星又将引起一场大灾变,地球生物的面貌也将大为改观。古生物学家狄克逊在《人类之后》一书中预测了未来的生物世界:“……大灾变导致许多物种的灭绝,空出来的生态位首先被啮齿类和兔形类所占据,各种鼠类后裔繁衍昌盛,将出现猪鼠、狼鼠、虎鼠等,在北极海域,鼠类将占据海豹和海象的地盘,鼠类还将取代沙漠中的骆驼……”。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8 20:09
北极旅鼠是北极分布最广的食草动物,在这小小动物身上呈现出的造化和神秘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1.旅鼠的超强繁殖之谜
旅鼠是北极所有动物中繁殖力最强的,它们一年能生7-8胎,每胎可生12个幼崽,而且只需20多天,幼崽即可成熟,并且开始生育。让我们来计算一下它的繁殖能力:如果一对旅鼠从 3月份开始生,假使它们一年*生了 7胎,每胎12只,一共就是84只,这是它们的第二代,也就是儿子和女儿。再假设每胎都是6公6母,则为6对。20天后,第一胎的6对开始...
北极地区的苔原为动物的生长提供了食物资源,北极的食草动物有旅鼠、北极兔、驯鹿、麝牛等,其中旅鼠是一种不得不提的神秘动物。
旅鼠是一种小型的食草动物,无论是草根、草茎,还是苔藓植物,它都是“来者不拒”。一只小小的旅鼠一年“忙忙碌碌”,要吃掉四十至四十五公斤植物,是北极地区名符其实的“破坏绿化分子”。
作为一种“低等”动物,旅鼠不讲“计划生育”,一只旅鼠出生后30天便要当“父母”,有的甚至出生后14天便开始当“父母”,经过20天的“十月怀胎”,就会形成一个12至13口的“大家庭”。若遇上“风调雨顺”的好年头———植物繁茂,一只雌旅鼠一年可生6至7窝小旅鼠,一只雌旅鼠生了孩子,孩子再生孩子,这样子子孙孙计算起来,一只雌鼠一年后的子孙就会达到三千六百万。
旅鼠原本喜欢独居,随着数量的增加,逐渐开始增加“交往”,并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迁徙意识,纷纷聚集到一起,到处乱窜。整个鼠群向一个方向进发,星夜兼程狂奔而去,遇到悬崖峭壁,许多旅鼠会自动抱成一团,形成一个大肉球,勇敢地往下滚去。死者为后来的旅鼠“铺路”,活下来的继续前往;遇到河流,走在前面的会义无反顾地跳入水中,为后来者架起一座“鼠桥”。最后它们终于来到了大海边,在这里它们将完成空前的壮举———纷纷跳入海中,最终全军覆灭。据说这种“迁徙”在挪威沿海时有发生
科学家对旅鼠的这种神秘迁徙进行了长久的探索,提出了多种解释,但至今尚无一种*的结果,希望岛城儿女能解开这一谜团。“雪龙号”本报特约通讯员高爱国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8 20:09
你应该听错了吧?
老鼠,是哺乳动物纲啮齿目大部分种类的通称。现在,世界上大约有1700种鼠类,它们遍布于除南极洲外的世界各*及海洋诸岛,可谓鼠丁兴旺,家族繁盛。
我国大连附近海域有个蛇岛,以蛇多而著称。按理说,那里应该是蛇的天下,而今天的蛇岛却有块“老鼠特区”。原来蛇岛上本无鼠,由于人们迷信,便从陆地捉来几只“老鼠代表”送给“小龙王”——蛇作为美餐,并期望如此使陆地上的鼠患灭绝,然而,吃惯海鸟的黑眉蝮蛇对老鼠不感兴趣,于是,这几只适应能力极强的鼠辈有了迅速繁殖的机会。开始,老鼠惧怕它们的天敌——蛇,不敢在岛上觅食,只在海边拣些小鱼、贝类充饥,后来见黑眉蝮蛇无动于衷,竟放胆向其进攻,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区”。到了冬天,岛上的黑眉蝮蛇失去自卫能力,反而成为老鼠的美餐。
这个例子说明了老鼠具备出色的生存本领,难怪它们在生存竞争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首先,它们个体小,125000只老鼠的体积才相当于一头大象。这样,它们能无孔不入,到处安家。其次,它们食性很广,各种昆虫、蠕虫,众多的植物,甚至肥皂、电线胶皮都能吃得津津有味。再则,其繁殖力极强,家鼠一年产6—7窝,每窝7—8仔,最高记录达32仔。此外,老鼠还有许多看家本领:听觉灵敏,嗅觉敏锐,抗毒性强,而且警惕性很高。老鼠的足迹遍布森林、草原、沙漠等各类生态环境,它们能够爬上笔直的墙,能在水里*800多米,甚至能在原子弹爆炸过的岛屿上生存下来。
从进化生态学的角度看,生物适应环境有两种基本的生态对策,即K—对策和r—对策。K—对策动物生活在相对稳定的栖息环境中,它们一般个体较大,出生率低,幼仔存活率高,具有很好的自我保护能力,如大象、鲸鱼等。老鼠是r—对策动物的典型代表,与K—对策者相反,它们具有个体小、出生率高、存活率低的特点,它们生活在易变的栖息环境中,种群数量不稳定。遇到不利的环境,它们的数量可以大幅度降低,但一旦环境转好,即可在较少的几个世代内迅速恢复种群水平。从长远的角度看,它们更能适应变化的环境。
根据天体运动导致生物绝灭的理论,也许再过1500万年,太阳伴星又将引起一场大灾变,地球生物的面貌也将大为改观。古生物学家狄克逊在《人类之后》一书中预测了未来的生物世界:“……大灾变导致许多物种的灭绝,空出来的生态位首先被啮齿类和兔形类所占据,各种鼠类后裔繁衍昌盛,将出现猪鼠、狼鼠、虎鼠等,在北极海域,鼠类将占据海豹和海象的地盘,鼠类还将取代沙漠中的骆驼……”。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8 20:09
北极旅鼠是北极分布最广的食草动物,在这小小动物身上呈现出的造化和神秘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1.旅鼠的超强繁殖之谜
旅鼠是北极所有动物中繁殖力最强的,它们一年能生7-8胎,每胎可生12个幼崽,而且只需20多天,幼崽即可成熟,并且开始生育。让我们来计算一下它的繁殖能力:如果一对旅鼠从 3月份开始生,假使它们一年*生了 7胎,每胎12只,一共就是84只,这是它们的第二代,也就是儿子和女儿。再假设每胎都是6公6母,则为6对。20天后,第一胎的6对开始...
北极地区的苔原为动物的生长提供了食物资源,北极的食草动物有旅鼠、北极兔、驯鹿、麝牛等,其中旅鼠是一种不得不提的神秘动物。
旅鼠是一种小型的食草动物,无论是草根、草茎,还是苔藓植物,它都是“来者不拒”。一只小小的旅鼠一年“忙忙碌碌”,要吃掉四十至四十五公斤植物,是北极地区名符其实的“破坏绿化分子”。
作为一种“低等”动物,旅鼠不讲“计划生育”,一只旅鼠出生后30天便要当“父母”,有的甚至出生后14天便开始当“父母”,经过20天的“十月怀胎”,就会形成一个12至13口的“大家庭”。若遇上“风调雨顺”的好年头———植物繁茂,一只雌旅鼠一年可生6至7窝小旅鼠,一只雌旅鼠生了孩子,孩子再生孩子,这样子子孙孙计算起来,一只雌鼠一年后的子孙就会达到三千六百万。
旅鼠原本喜欢独居,随着数量的增加,逐渐开始增加“交往”,并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迁徙意识,纷纷聚集到一起,到处乱窜。整个鼠群向一个方向进发,星夜兼程狂奔而去,遇到悬崖峭壁,许多旅鼠会自动抱成一团,形成一个大肉球,勇敢地往下滚去。死者为后来的旅鼠“铺路”,活下来的继续前往;遇到河流,走在前面的会义无反顾地跳入水中,为后来者架起一座“鼠桥”。最后它们终于来到了大海边,在这里它们将完成空前的壮举———纷纷跳入海中,最终全军覆灭。据说这种“迁徙”在挪威沿海时有发生
科学家对旅鼠的这种神秘迁徙进行了长久的探索,提出了多种解释,但至今尚无一种*的结果,希望岛城儿女能解开这一谜团。“雪龙号”本报特约通讯员高爱国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8 20:08
旅鼠是一种极普通、可爱的小动物,常年居住在北极,体形椭圆,四肢短小,比普通老鼠要小一些,最大可长到15厘米,尾巴粗短,耳朵很小,两眼闪着胆怯的光芒,但当被*得走投无路时,它也会勃然大怒,奋力反击。爱斯基摩人称其为来自天空的动物,而斯堪的纳维亚的农民则直接称之为“天鼠”。这是因为,在特定的年头,它们的数量会大增,就像是天兵天将,突然而至似的。
旅鼠虽为哺乳动物,但其繁殖能力是很强的。在北极的3月份,当北极狐为求偶而发出的粗哑尖叫声打破了宁静的苔原带时,旅鼠早已产下了第一窝仔,并在雪下忙于抚养其新生的子女。赶上好年头,一只母旅鼠一年可生产6~7窝,新生的小旅鼠出生后30天便可交配(最高的记录是出生后14天便可交配),经20天的妊娠期,即可生下一窝小旅鼠,每窝可生11个,据此速度,一只母鼠一年可生成千上万只后代,确实令人惊叹不已!
与高度繁殖力相适应,旅鼠为了补充繁殖时所消耗的能量,它的食量惊人,一顿可吃相当于自身重量两倍的食物,而且食性广,草根、草茎和苔藓之类几乎所有的北极植物均在其食谱之列,它一年可吃45公斤的食物,因此,人们戏称旅鼠为“肥胖忙碌的收割机”。
旅鼠的天敌颇多,像猫头鹰、贼鸥、雪鹗、北极狐、北极熊等均以旅鼠为食。一对雪鹗和它们的子女一天就可吃掉100只旅鼠。甚至于草食性的驯鹿,也会对旅鼠大开杀戒,用蹄将其踩死,然后吃掉,也算得上改善一下生活了。
最使人们感兴趣的还是旅鼠及其天敌具有周期性的数量波动。每隔3~4年,旅鼠数量会剧增,并且通常仅持续一年的时间便开始下降。调查结果证明,有些年份在北极狐的胃中可发现整窝旅鼠,说明北极狐是从雪下将旅鼠挖出来的。旅鼠数量的增加,给北极狐的繁殖提供了绝好的条件,这时100%苔原地区的狐狸洞都有北极狐居住,每窝平均产仔8只;当旅鼠数量降低后,北极狐食物来源严重不足,不得不以营养价值低的食物为食,雌狐体质下降,不怀孕,即使怀孕,生出的幼狐体弱多病,不久便会死亡。这样,连续1~2年的时间,北极狐的数量便会急剧降低。雪鹗主食旅鼠,情况也是如此,当旅鼠数量增加时,雪鹗的数量也会随之增加,而当旅鼠数量降低后,大量的雪鹗由于饥饿,*南迁。因此,在北美,每隔3~4年都可见到这种雪鹗的大量迁入,而在两次迁入之间,很少见到雪鹗。
在平常年份,旅鼠只进行少量繁殖,使其数量稍有增加,甚至保持不变。只有到了丰年,当气候适宜和食物充足时,才会齐心合力地大量繁殖,使其数量急剧增加,一旦达到一定密度,例如1公顷有几百只之后,奇怪的现象便发生了:这时候,几乎所有旅鼠突然都变得焦躁不安起来,它们东跑西颠,吵吵嚷嚷且永无休止,它们停止进食,似乎是大难临头,世界末日就要来临。这时它们便一反常态,不再是胆小怕事,见人就跑,而是恰恰相反,在任何天敌面前都面不改色,无所畏惧,有时甚至会主动进攻,真有点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更加不可思议的是,连它们的毛色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便于隐蔽的灰黑变成目标明显的桔红,以便吸引天敌的注意,来更多地吞食和消耗它们。与此同时,还显出一种强烈的迁徙意识,纷纷聚在一起,形成大群。先是到处乱窜,像是出发前的忙乱,接着不知由谁一声令下,则会沿着一定方向进发,星夜兼程,狂奔而去,而大海又总是它们最终的归宿。有趣的是,当它们进行这种死亡大迁移时,总会留下少数同类看家,并担当起传宗接代的神圣任务,使其不至于绝种。这一切,看上去似乎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周密安排好的。
旅鼠的“死亡大迁移”
在所有的北极动物中,小小的旅鼠也许是最为神秘莫测,令人费解的了。在其诸多的奥秘当中,最令人莫名其妙的则是所谓的“死亡大迁移”。
据记载,早在1868年,人们已注意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这年春天,晴空万里,阳光灿烂,一艘满载旅客的航船行驶在碧波荡漾的海面上,突然,人们发现在远离挪威海岸线的海中,有一大片东西在蠕动。原来是一大批旅鼠在海中游泳,一群接着一群从海岸边一直向海中游来,游在前面的,当体力用尽后,便溺死海中,紧随其后的旅鼠仍奋不顾身,继续前进,直到溺死为止。事后,海面上漂浮着数以万计溺死旅鼠的尸体。
时至今日,这种仍现象屡有发生。
至于旅鼠为什么会集体自杀,科学家们虽然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却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提不出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来。有人认为,旅鼠的集体自杀,可能与它们的高度繁殖能力有关。旅鼠喜独居,好争吵,当其种群数量太高时,它们会变得异常兴奋和烦躁不安,这时,它们便会在雪下洞穴中吱吱乱叫,东奔西跑,打架*。因此有人认为,由于其繁殖力过强,旅鼠得不到充足的食物和生存空间,只好奔走它乡。值得一提的是,旅鼠的分布极广,除北欧以外,在美洲西北部、俄罗斯南部草原、一直到蒙古一带均有其分布,但只有北欧挪威的旅鼠有周期性的集体跳海自杀行为。因此,有的生物学家进一步解释说,在数万年前,挪威海和北海比现在要窄得多,那时,旅鼠完全可以游到大海彼岸,长此以往,世代相传,形成了一种遗传本能。然而,由于地壳的运动,日前的挪威海和北海已今非昔比,比过去要宽得多,但旅鼠的遗传本能仍然在起作用,因此,旅鼠照样迁移,最后被溺死海中,演出了一幕幕旅鼠集体自杀的悲剧。
但是,这一学说存在严重的不足。因为旅鼠是啮齿类动物,它几乎以北极所有的植物为食,而且即使达到每公顷250只的密度也是地广鼠稀,所以旅鼠的迁移并非因为得不到足够的食物和生存空间。更加有说服力的是,旅鼠在迁移过程中即使遇到食物丰富,地域宽广的地区也决不停留。况且,旅鼠也迁入巴伦支海和沿北冰洋北上,若按上述观点,许多年前巴伦支海北部理应有陆地,否则,旅鼠又为何北迁呢?对此,前苏联的科学家又提出了新的解释,在10000年以前,地球正处在寒冷的冰期,北冰洋的洋面上结成了厚厚的一层冰,风和飞鸟分别把大量的沙土和植物的种子带到冰面,因此,每逢夏季,这里仍是草木青青,旅鼠完全可能在此生存。只是由于后来气候变化,才导致原来冰块的消失,而如今向北跳入巴伦支海的旅鼠,正是为了寻找昔日的居住地。这一解释虽然有道理,但缺乏充足的证据,因此仍不尽如人意。
另外一种学说则认为,由于种群数量的增加,导致旅鼠活动过度(紧张不安,东奔西跑)和社群压力增加,结果旅鼠的肾上腺增大,神经高度紧张,显得焦躁不安起来,而且运动的*十分强烈,于是便开始分散和迁移,有些企图横渡江河湖泊和大海,尽管旅鼠善于游泳,但终因体力不支而被溺死,有些刚跑到食物稀少的边缘地区,忍饥挨饿,旺盛的*随之下降,于是种群数量开始大规模降低。不过,此学说也有一定的缺陷,因为高密度的后果往往不会马上在当代就出现,而是在下一代才受影响。
总之,关于旅鼠集体自杀的问题,有外部环境条件的影响,也有旅鼠自身生理上、行为上,甚至遗传上的因素,面对如此复杂的问题,还有许多研究工作要做,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揭开旅鼠集体自杀之谜。
另外,研究旅鼠生命周期的科学家还发现,在其数量急剧增加的时期,旅鼠体内的化学过程和内分泌系统同时也发生变化。有人认为,这些变化可能正是生物体内控制其种群数量的开关,当其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促使该种群大量的集体死亡。但旅鼠到底是集体自杀,还是在迁移过程中误入歧途,坠入大海而溺死,至今仍然看法不一,这一直是生物界中一大难解之谜。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8 20:08
旅鼠是一种极普通、可爱的小动物,常年居住在北极,体形椭圆,四肢短小,比普通老鼠要小一些,最大可长到15厘米,尾巴粗短,耳朵很小,两眼闪着胆怯的光芒,但当被*得走投无路时,它也会勃然大怒,奋力反击。爱斯基摩人称其为来自天空的动物,而斯堪的纳维亚的农民则直接称之为“天鼠”。这是因为,在特定的年头,它们的数量会大增,就像是天兵天将,突然而至似的。
旅鼠虽为哺乳动物,但其繁殖能力是很强的。在北极的3月份,当北极狐为求偶而发出的粗哑尖叫声打破了宁静的苔原带时,旅鼠早已产下了第一窝仔,并在雪下忙于抚养其新生的子女。赶上好年头,一只母旅鼠一年可生产6~7窝,新生的小旅鼠出生后30天便可交配(最高的记录是出生后14天便可交配),经20天的妊娠期,即可生下一窝小旅鼠,每窝可生11个,据此速度,一只母鼠一年可生成千上万只后代,确实令人惊叹不已!
与高度繁殖力相适应,旅鼠为了补充繁殖时所消耗的能量,它的食量惊人,一顿可吃相当于自身重量两倍的食物,而且食性广,草根、草茎和苔藓之类几乎所有的北极植物均在其食谱之列,它一年可吃45公斤的食物,因此,人们戏称旅鼠为“肥胖忙碌的收割机”。
旅鼠的天敌颇多,像猫头鹰、贼鸥、雪鹗、北极狐、北极熊等均以旅鼠为食。一对雪鹗和它们的子女一天就可吃掉100只旅鼠。甚至于草食性的驯鹿,也会对旅鼠大开杀戒,用蹄将其踩死,然后吃掉,也算得上改善一下生活了。
最使人们感兴趣的还是旅鼠及其天敌具有周期性的数量波动。每隔3~4年,旅鼠数量会剧增,并且通常仅持续一年的时间便开始下降。调查结果证明,有些年份在北极狐的胃中可发现整窝旅鼠,说明北极狐是从雪下将旅鼠挖出来的。旅鼠数量的增加,给北极狐的繁殖提供了绝好的条件,这时100%苔原地区的狐狸洞都有北极狐居住,每窝平均产仔8只;当旅鼠数量降低后,北极狐食物来源严重不足,不得不以营养价值低的食物为食,雌狐体质下降,不怀孕,即使怀孕,生出的幼狐体弱多病,不久便会死亡。这样,连续1~2年的时间,北极狐的数量便会急剧降低。雪鹗主食旅鼠,情况也是如此,当旅鼠数量增加时,雪鹗的数量也会随之增加,而当旅鼠数量降低后,大量的雪鹗由于饥饿,*南迁。因此,在北美,每隔3~4年都可见到这种雪鹗的大量迁入,而在两次迁入之间,很少见到雪鹗。
在平常年份,旅鼠只进行少量繁殖,使其数量稍有增加,甚至保持不变。只有到了丰年,当气候适宜和食物充足时,才会齐心合力地大量繁殖,使其数量急剧增加,一旦达到一定密度,例如1公顷有几百只之后,奇怪的现象便发生了:这时候,几乎所有旅鼠突然都变得焦躁不安起来,它们东跑西颠,吵吵嚷嚷且永无休止,它们停止进食,似乎是大难临头,世界末日就要来临。这时它们便一反常态,不再是胆小怕事,见人就跑,而是恰恰相反,在任何天敌面前都面不改色,无所畏惧,有时甚至会主动进攻,真有点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更加不可思议的是,连它们的毛色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便于隐蔽的灰黑变成目标明显的桔红,以便吸引天敌的注意,来更多地吞食和消耗它们。与此同时,还显出一种强烈的迁徙意识,纷纷聚在一起,形成大群。先是到处乱窜,像是出发前的忙乱,接着不知由谁一声令下,则会沿着一定方向进发,星夜兼程,狂奔而去,而大海又总是它们最终的归宿。有趣的是,当它们进行这种死亡大迁移时,总会留下少数同类看家,并担当起传宗接代的神圣任务,使其不至于绝种。这一切,看上去似乎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周密安排好的。
旅鼠的“死亡大迁移”
在所有的北极动物中,小小的旅鼠也许是最为神秘莫测,令人费解的了。在其诸多的奥秘当中,最令人莫名其妙的则是所谓的“死亡大迁移”。
据记载,早在1868年,人们已注意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这年春天,晴空万里,阳光灿烂,一艘满载旅客的航船行驶在碧波荡漾的海面上,突然,人们发现在远离挪威海岸线的海中,有一大片东西在蠕动。原来是一大批旅鼠在海中游泳,一群接着一群从海岸边一直向海中游来,游在前面的,当体力用尽后,便溺死海中,紧随其后的旅鼠仍奋不顾身,继续前进,直到溺死为止。事后,海面上漂浮着数以万计溺死旅鼠的尸体。
时至今日,这种仍现象屡有发生。
至于旅鼠为什么会集体自杀,科学家们虽然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却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提不出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来。有人认为,旅鼠的集体自杀,可能与它们的高度繁殖能力有关。旅鼠喜独居,好争吵,当其种群数量太高时,它们会变得异常兴奋和烦躁不安,这时,它们便会在雪下洞穴中吱吱乱叫,东奔西跑,打架*。因此有人认为,由于其繁殖力过强,旅鼠得不到充足的食物和生存空间,只好奔走它乡。值得一提的是,旅鼠的分布极广,除北欧以外,在美洲西北部、俄罗斯南部草原、一直到蒙古一带均有其分布,但只有北欧挪威的旅鼠有周期性的集体跳海自杀行为。因此,有的生物学家进一步解释说,在数万年前,挪威海和北海比现在要窄得多,那时,旅鼠完全可以游到大海彼岸,长此以往,世代相传,形成了一种遗传本能。然而,由于地壳的运动,日前的挪威海和北海已今非昔比,比过去要宽得多,但旅鼠的遗传本能仍然在起作用,因此,旅鼠照样迁移,最后被溺死海中,演出了一幕幕旅鼠集体自杀的悲剧。
但是,这一学说存在严重的不足。因为旅鼠是啮齿类动物,它几乎以北极所有的植物为食,而且即使达到每公顷250只的密度也是地广鼠稀,所以旅鼠的迁移并非因为得不到足够的食物和生存空间。更加有说服力的是,旅鼠在迁移过程中即使遇到食物丰富,地域宽广的地区也决不停留。况且,旅鼠也迁入巴伦支海和沿北冰洋北上,若按上述观点,许多年前巴伦支海北部理应有陆地,否则,旅鼠又为何北迁呢?对此,前苏联的科学家又提出了新的解释,在10000年以前,地球正处在寒冷的冰期,北冰洋的洋面上结成了厚厚的一层冰,风和飞鸟分别把大量的沙土和植物的种子带到冰面,因此,每逢夏季,这里仍是草木青青,旅鼠完全可能在此生存。只是由于后来气候变化,才导致原来冰块的消失,而如今向北跳入巴伦支海的旅鼠,正是为了寻找昔日的居住地。这一解释虽然有道理,但缺乏充足的证据,因此仍不尽如人意。
另外一种学说则认为,由于种群数量的增加,导致旅鼠活动过度(紧张不安,东奔西跑)和社群压力增加,结果旅鼠的肾上腺增大,神经高度紧张,显得焦躁不安起来,而且运动的*十分强烈,于是便开始分散和迁移,有些企图横渡江河湖泊和大海,尽管旅鼠善于游泳,但终因体力不支而被溺死,有些刚跑到食物稀少的边缘地区,忍饥挨饿,旺盛的*随之下降,于是种群数量开始大规模降低。不过,此学说也有一定的缺陷,因为高密度的后果往往不会马上在当代就出现,而是在下一代才受影响。
总之,关于旅鼠集体自杀的问题,有外部环境条件的影响,也有旅鼠自身生理上、行为上,甚至遗传上的因素,面对如此复杂的问题,还有许多研究工作要做,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揭开旅鼠集体自杀之谜。
另外,研究旅鼠生命周期的科学家还发现,在其数量急剧增加的时期,旅鼠体内的化学过程和内分泌系统同时也发生变化。有人认为,这些变化可能正是生物体内控制其种群数量的开关,当其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促使该种群大量的集体死亡。但旅鼠到底是集体自杀,还是在迁移过程中误入歧途,坠入大海而溺死,至今仍然看法不一,这一直是生物界中一大难解之谜。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8 20:09
你应该听错了吧?
老鼠,是哺乳动物纲啮齿目大部分种类的通称。现在,世界上大约有1700种鼠类,它们遍布于除南极洲外的世界各*及海洋诸岛,可谓鼠丁兴旺,家族繁盛。
我国大连附近海域有个蛇岛,以蛇多而著称。按理说,那里应该是蛇的天下,而今天的蛇岛却有块“老鼠特区”。原来蛇岛上本无鼠,由于人们迷信,便从陆地捉来几只“老鼠代表”送给“小龙王”——蛇作为美餐,并期望如此使陆地上的鼠患灭绝,然而,吃惯海鸟的黑眉蝮蛇对老鼠不感兴趣,于是,这几只适应能力极强的鼠辈有了迅速繁殖的机会。开始,老鼠惧怕它们的天敌——蛇,不敢在岛上觅食,只在海边拣些小鱼、贝类充饥,后来见黑眉蝮蛇无动于衷,竟放胆向其进攻,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区”。到了冬天,岛上的黑眉蝮蛇失去自卫能力,反而成为老鼠的美餐。
这个例子说明了老鼠具备出色的生存本领,难怪它们在生存竞争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首先,它们个体小,125000只老鼠的体积才相当于一头大象。这样,它们能无孔不入,到处安家。其次,它们食性很广,各种昆虫、蠕虫,众多的植物,甚至肥皂、电线胶皮都能吃得津津有味。再则,其繁殖力极强,家鼠一年产6—7窝,每窝7—8仔,最高记录达32仔。此外,老鼠还有许多看家本领:听觉灵敏,嗅觉敏锐,抗毒性强,而且警惕性很高。老鼠的足迹遍布森林、草原、沙漠等各类生态环境,它们能够爬上笔直的墙,能在水里*800多米,甚至能在原子弹爆炸过的岛屿上生存下来。
从进化生态学的角度看,生物适应环境有两种基本的生态对策,即K—对策和r—对策。K—对策动物生活在相对稳定的栖息环境中,它们一般个体较大,出生率低,幼仔存活率高,具有很好的自我保护能力,如大象、鲸鱼等。老鼠是r—对策动物的典型代表,与K—对策者相反,它们具有个体小、出生率高、存活率低的特点,它们生活在易变的栖息环境中,种群数量不稳定。遇到不利的环境,它们的数量可以大幅度降低,但一旦环境转好,即可在较少的几个世代内迅速恢复种群水平。从长远的角度看,它们更能适应变化的环境。
根据天体运动导致生物绝灭的理论,也许再过1500万年,太阳伴星又将引起一场大灾变,地球生物的面貌也将大为改观。古生物学家狄克逊在《人类之后》一书中预测了未来的生物世界:“……大灾变导致许多物种的灭绝,空出来的生态位首先被啮齿类和兔形类所占据,各种鼠类后裔繁衍昌盛,将出现猪鼠、狼鼠、虎鼠等,在北极海域,鼠类将占据海豹和海象的地盘,鼠类还将取代沙漠中的骆驼……”。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8 20:09
你应该听错了吧?
老鼠,是哺乳动物纲啮齿目大部分种类的通称。现在,世界上大约有1700种鼠类,它们遍布于除南极洲外的世界各*及海洋诸岛,可谓鼠丁兴旺,家族繁盛。
我国大连附近海域有个蛇岛,以蛇多而著称。按理说,那里应该是蛇的天下,而今天的蛇岛却有块“老鼠特区”。原来蛇岛上本无鼠,由于人们迷信,便从陆地捉来几只“老鼠代表”送给“小龙王”——蛇作为美餐,并期望如此使陆地上的鼠患灭绝,然而,吃惯海鸟的黑眉蝮蛇对老鼠不感兴趣,于是,这几只适应能力极强的鼠辈有了迅速繁殖的机会。开始,老鼠惧怕它们的天敌——蛇,不敢在岛上觅食,只在海边拣些小鱼、贝类充饥,后来见黑眉蝮蛇无动于衷,竟放胆向其进攻,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区”。到了冬天,岛上的黑眉蝮蛇失去自卫能力,反而成为老鼠的美餐。
这个例子说明了老鼠具备出色的生存本领,难怪它们在生存竞争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首先,它们个体小,125000只老鼠的体积才相当于一头大象。这样,它们能无孔不入,到处安家。其次,它们食性很广,各种昆虫、蠕虫,众多的植物,甚至肥皂、电线胶皮都能吃得津津有味。再则,其繁殖力极强,家鼠一年产6—7窝,每窝7—8仔,最高记录达32仔。此外,老鼠还有许多看家本领:听觉灵敏,嗅觉敏锐,抗毒性强,而且警惕性很高。老鼠的足迹遍布森林、草原、沙漠等各类生态环境,它们能够爬上笔直的墙,能在水里*800多米,甚至能在原子弹爆炸过的岛屿上生存下来。
从进化生态学的角度看,生物适应环境有两种基本的生态对策,即K—对策和r—对策。K—对策动物生活在相对稳定的栖息环境中,它们一般个体较大,出生率低,幼仔存活率高,具有很好的自我保护能力,如大象、鲸鱼等。老鼠是r—对策动物的典型代表,与K—对策者相反,它们具有个体小、出生率高、存活率低的特点,它们生活在易变的栖息环境中,种群数量不稳定。遇到不利的环境,它们的数量可以大幅度降低,但一旦环境转好,即可在较少的几个世代内迅速恢复种群水平。从长远的角度看,它们更能适应变化的环境。
根据天体运动导致生物绝灭的理论,也许再过1500万年,太阳伴星又将引起一场大灾变,地球生物的面貌也将大为改观。古生物学家狄克逊在《人类之后》一书中预测了未来的生物世界:“……大灾变导致许多物种的灭绝,空出来的生态位首先被啮齿类和兔形类所占据,各种鼠类后裔繁衍昌盛,将出现猪鼠、狼鼠、虎鼠等,在北极海域,鼠类将占据海豹和海象的地盘,鼠类还将取代沙漠中的骆驼……”。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8 20:08
旅鼠是一种极普通、可爱的小动物,常年居住在北极,体形椭圆,四肢短小,比普通老鼠要小一些,最大可长到15厘米,尾巴粗短,耳朵很小,两眼闪着胆怯的光芒,但当被*得走投无路时,它也会勃然大怒,奋力反击。爱斯基摩人称其为来自天空的动物,而斯堪的纳维亚的农民则直接称之为“天鼠”。这是因为,在特定的年头,它们的数量会大增,就像是天兵天将,突然而至似的。
旅鼠虽为哺乳动物,但其繁殖能力是很强的。在北极的3月份,当北极狐为求偶而发出的粗哑尖叫声打破了宁静的苔原带时,旅鼠早已产下了第一窝仔,并在雪下忙于抚养其新生的子女。赶上好年头,一只母旅鼠一年可生产6~7窝,新生的小旅鼠出生后30天便可交配(最高的记录是出生后14天便可交配),经20天的妊娠期,即可生下一窝小旅鼠,每窝可生11个,据此速度,一只母鼠一年可生成千上万只后代,确实令人惊叹不已!
与高度繁殖力相适应,旅鼠为了补充繁殖时所消耗的能量,它的食量惊人,一顿可吃相当于自身重量两倍的食物,而且食性广,草根、草茎和苔藓之类几乎所有的北极植物均在其食谱之列,它一年可吃45公斤的食物,因此,人们戏称旅鼠为“肥胖忙碌的收割机”。
旅鼠的天敌颇多,像猫头鹰、贼鸥、雪鹗、北极狐、北极熊等均以旅鼠为食。一对雪鹗和它们的子女一天就可吃掉100只旅鼠。甚至于草食性的驯鹿,也会对旅鼠大开杀戒,用蹄将其踩死,然后吃掉,也算得上改善一下生活了。
最使人们感兴趣的还是旅鼠及其天敌具有周期性的数量波动。每隔3~4年,旅鼠数量会剧增,并且通常仅持续一年的时间便开始下降。调查结果证明,有些年份在北极狐的胃中可发现整窝旅鼠,说明北极狐是从雪下将旅鼠挖出来的。旅鼠数量的增加,给北极狐的繁殖提供了绝好的条件,这时100%苔原地区的狐狸洞都有北极狐居住,每窝平均产仔8只;当旅鼠数量降低后,北极狐食物来源严重不足,不得不以营养价值低的食物为食,雌狐体质下降,不怀孕,即使怀孕,生出的幼狐体弱多病,不久便会死亡。这样,连续1~2年的时间,北极狐的数量便会急剧降低。雪鹗主食旅鼠,情况也是如此,当旅鼠数量增加时,雪鹗的数量也会随之增加,而当旅鼠数量降低后,大量的雪鹗由于饥饿,*南迁。因此,在北美,每隔3~4年都可见到这种雪鹗的大量迁入,而在两次迁入之间,很少见到雪鹗。
在平常年份,旅鼠只进行少量繁殖,使其数量稍有增加,甚至保持不变。只有到了丰年,当气候适宜和食物充足时,才会齐心合力地大量繁殖,使其数量急剧增加,一旦达到一定密度,例如1公顷有几百只之后,奇怪的现象便发生了:这时候,几乎所有旅鼠突然都变得焦躁不安起来,它们东跑西颠,吵吵嚷嚷且永无休止,它们停止进食,似乎是大难临头,世界末日就要来临。这时它们便一反常态,不再是胆小怕事,见人就跑,而是恰恰相反,在任何天敌面前都面不改色,无所畏惧,有时甚至会主动进攻,真有点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更加不可思议的是,连它们的毛色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便于隐蔽的灰黑变成目标明显的桔红,以便吸引天敌的注意,来更多地吞食和消耗它们。与此同时,还显出一种强烈的迁徙意识,纷纷聚在一起,形成大群。先是到处乱窜,像是出发前的忙乱,接着不知由谁一声令下,则会沿着一定方向进发,星夜兼程,狂奔而去,而大海又总是它们最终的归宿。有趣的是,当它们进行这种死亡大迁移时,总会留下少数同类看家,并担当起传宗接代的神圣任务,使其不至于绝种。这一切,看上去似乎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周密安排好的。
旅鼠的“死亡大迁移”
在所有的北极动物中,小小的旅鼠也许是最为神秘莫测,令人费解的了。在其诸多的奥秘当中,最令人莫名其妙的则是所谓的“死亡大迁移”。
据记载,早在1868年,人们已注意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这年春天,晴空万里,阳光灿烂,一艘满载旅客的航船行驶在碧波荡漾的海面上,突然,人们发现在远离挪威海岸线的海中,有一大片东西在蠕动。原来是一大批旅鼠在海中游泳,一群接着一群从海岸边一直向海中游来,游在前面的,当体力用尽后,便溺死海中,紧随其后的旅鼠仍奋不顾身,继续前进,直到溺死为止。事后,海面上漂浮着数以万计溺死旅鼠的尸体。
时至今日,这种仍现象屡有发生。
至于旅鼠为什么会集体自杀,科学家们虽然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却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提不出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来。有人认为,旅鼠的集体自杀,可能与它们的高度繁殖能力有关。旅鼠喜独居,好争吵,当其种群数量太高时,它们会变得异常兴奋和烦躁不安,这时,它们便会在雪下洞穴中吱吱乱叫,东奔西跑,打架*。因此有人认为,由于其繁殖力过强,旅鼠得不到充足的食物和生存空间,只好奔走它乡。值得一提的是,旅鼠的分布极广,除北欧以外,在美洲西北部、俄罗斯南部草原、一直到蒙古一带均有其分布,但只有北欧挪威的旅鼠有周期性的集体跳海自杀行为。因此,有的生物学家进一步解释说,在数万年前,挪威海和北海比现在要窄得多,那时,旅鼠完全可以游到大海彼岸,长此以往,世代相传,形成了一种遗传本能。然而,由于地壳的运动,日前的挪威海和北海已今非昔比,比过去要宽得多,但旅鼠的遗传本能仍然在起作用,因此,旅鼠照样迁移,最后被溺死海中,演出了一幕幕旅鼠集体自杀的悲剧。
但是,这一学说存在严重的不足。因为旅鼠是啮齿类动物,它几乎以北极所有的植物为食,而且即使达到每公顷250只的密度也是地广鼠稀,所以旅鼠的迁移并非因为得不到足够的食物和生存空间。更加有说服力的是,旅鼠在迁移过程中即使遇到食物丰富,地域宽广的地区也决不停留。况且,旅鼠也迁入巴伦支海和沿北冰洋北上,若按上述观点,许多年前巴伦支海北部理应有陆地,否则,旅鼠又为何北迁呢?对此,前苏联的科学家又提出了新的解释,在10000年以前,地球正处在寒冷的冰期,北冰洋的洋面上结成了厚厚的一层冰,风和飞鸟分别把大量的沙土和植物的种子带到冰面,因此,每逢夏季,这里仍是草木青青,旅鼠完全可能在此生存。只是由于后来气候变化,才导致原来冰块的消失,而如今向北跳入巴伦支海的旅鼠,正是为了寻找昔日的居住地。这一解释虽然有道理,但缺乏充足的证据,因此仍不尽如人意。
另外一种学说则认为,由于种群数量的增加,导致旅鼠活动过度(紧张不安,东奔西跑)和社群压力增加,结果旅鼠的肾上腺增大,神经高度紧张,显得焦躁不安起来,而且运动的*十分强烈,于是便开始分散和迁移,有些企图横渡江河湖泊和大海,尽管旅鼠善于游泳,但终因体力不支而被溺死,有些刚跑到食物稀少的边缘地区,忍饥挨饿,旺盛的*随之下降,于是种群数量开始大规模降低。不过,此学说也有一定的缺陷,因为高密度的后果往往不会马上在当代就出现,而是在下一代才受影响。
总之,关于旅鼠集体自杀的问题,有外部环境条件的影响,也有旅鼠自身生理上、行为上,甚至遗传上的因素,面对如此复杂的问题,还有许多研究工作要做,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揭开旅鼠集体自杀之谜。
另外,研究旅鼠生命周期的科学家还发现,在其数量急剧增加的时期,旅鼠体内的化学过程和内分泌系统同时也发生变化。有人认为,这些变化可能正是生物体内控制其种群数量的开关,当其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促使该种群大量的集体死亡。但旅鼠到底是集体自杀,还是在迁移过程中误入歧途,坠入大海而溺死,至今仍然看法不一,这一直是生物界中一大难解之谜。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8 20:09
你应该听错了吧?
老鼠,是哺乳动物纲啮齿目大部分种类的通称。现在,世界上大约有1700种鼠类,它们遍布于除南极洲外的世界各*及海洋诸岛,可谓鼠丁兴旺,家族繁盛。
我国大连附近海域有个蛇岛,以蛇多而著称。按理说,那里应该是蛇的天下,而今天的蛇岛却有块“老鼠特区”。原来蛇岛上本无鼠,由于人们迷信,便从陆地捉来几只“老鼠代表”送给“小龙王”——蛇作为美餐,并期望如此使陆地上的鼠患灭绝,然而,吃惯海鸟的黑眉蝮蛇对老鼠不感兴趣,于是,这几只适应能力极强的鼠辈有了迅速繁殖的机会。开始,老鼠惧怕它们的天敌——蛇,不敢在岛上觅食,只在海边拣些小鱼、贝类充饥,后来见黑眉蝮蛇无动于衷,竟放胆向其进攻,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区”。到了冬天,岛上的黑眉蝮蛇失去自卫能力,反而成为老鼠的美餐。
这个例子说明了老鼠具备出色的生存本领,难怪它们在生存竞争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首先,它们个体小,125000只老鼠的体积才相当于一头大象。这样,它们能无孔不入,到处安家。其次,它们食性很广,各种昆虫、蠕虫,众多的植物,甚至肥皂、电线胶皮都能吃得津津有味。再则,其繁殖力极强,家鼠一年产6—7窝,每窝7—8仔,最高记录达32仔。此外,老鼠还有许多看家本领:听觉灵敏,嗅觉敏锐,抗毒性强,而且警惕性很高。老鼠的足迹遍布森林、草原、沙漠等各类生态环境,它们能够爬上笔直的墙,能在水里*800多米,甚至能在原子弹爆炸过的岛屿上生存下来。
从进化生态学的角度看,生物适应环境有两种基本的生态对策,即K—对策和r—对策。K—对策动物生活在相对稳定的栖息环境中,它们一般个体较大,出生率低,幼仔存活率高,具有很好的自我保护能力,如大象、鲸鱼等。老鼠是r—对策动物的典型代表,与K—对策者相反,它们具有个体小、出生率高、存活率低的特点,它们生活在易变的栖息环境中,种群数量不稳定。遇到不利的环境,它们的数量可以大幅度降低,但一旦环境转好,即可在较少的几个世代内迅速恢复种群水平。从长远的角度看,它们更能适应变化的环境。
根据天体运动导致生物绝灭的理论,也许再过1500万年,太阳伴星又将引起一场大灾变,地球生物的面貌也将大为改观。古生物学家狄克逊在《人类之后》一书中预测了未来的生物世界:“……大灾变导致许多物种的灭绝,空出来的生态位首先被啮齿类和兔形类所占据,各种鼠类后裔繁衍昌盛,将出现猪鼠、狼鼠、虎鼠等,在北极海域,鼠类将占据海豹和海象的地盘,鼠类还将取代沙漠中的骆驼……”。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8 20:09
北极旅鼠是北极分布最广的食草动物,在这小小动物身上呈现出的造化和神秘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1.旅鼠的超强繁殖之谜
旅鼠是北极所有动物中繁殖力最强的,它们一年能生7-8胎,每胎可生12个幼崽,而且只需20多天,幼崽即可成熟,并且开始生育。让我们来计算一下它的繁殖能力:如果一对旅鼠从 3月份开始生,假使它们一年*生了 7胎,每胎12只,一共就是84只,这是它们的第二代,也就是儿子和女儿。再假设每胎都是6公6母,则为6对。20天后,第一胎的6对开始...
北极地区的苔原为动物的生长提供了食物资源,北极的食草动物有旅鼠、北极兔、驯鹿、麝牛等,其中旅鼠是一种不得不提的神秘动物。
旅鼠是一种小型的食草动物,无论是草根、草茎,还是苔藓植物,它都是“来者不拒”。一只小小的旅鼠一年“忙忙碌碌”,要吃掉四十至四十五公斤植物,是北极地区名符其实的“破坏绿化分子”。
作为一种“低等”动物,旅鼠不讲“计划生育”,一只旅鼠出生后30天便要当“父母”,有的甚至出生后14天便开始当“父母”,经过20天的“十月怀胎”,就会形成一个12至13口的“大家庭”。若遇上“风调雨顺”的好年头———植物繁茂,一只雌旅鼠一年可生6至7窝小旅鼠,一只雌旅鼠生了孩子,孩子再生孩子,这样子子孙孙计算起来,一只雌鼠一年后的子孙就会达到三千六百万。
旅鼠原本喜欢独居,随着数量的增加,逐渐开始增加“交往”,并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迁徙意识,纷纷聚集到一起,到处乱窜。整个鼠群向一个方向进发,星夜兼程狂奔而去,遇到悬崖峭壁,许多旅鼠会自动抱成一团,形成一个大肉球,勇敢地往下滚去。死者为后来的旅鼠“铺路”,活下来的继续前往;遇到河流,走在前面的会义无反顾地跳入水中,为后来者架起一座“鼠桥”。最后它们终于来到了大海边,在这里它们将完成空前的壮举———纷纷跳入海中,最终全军覆灭。据说这种“迁徙”在挪威沿海时有发生
科学家对旅鼠的这种神秘迁徙进行了长久的探索,提出了多种解释,但至今尚无一种*的结果,希望岛城儿女能解开这一谜团。“雪龙号”本报特约通讯员高爱国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8 20:09
北极旅鼠是北极分布最广的食草动物,在这小小动物身上呈现出的造化和神秘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1.旅鼠的超强繁殖之谜
旅鼠是北极所有动物中繁殖力最强的,它们一年能生7-8胎,每胎可生12个幼崽,而且只需20多天,幼崽即可成熟,并且开始生育。让我们来计算一下它的繁殖能力:如果一对旅鼠从 3月份开始生,假使它们一年*生了 7胎,每胎12只,一共就是84只,这是它们的第二代,也就是儿子和女儿。再假设每胎都是6公6母,则为6对。20天后,第一胎的6对开始...
北极地区的苔原为动物的生长提供了食物资源,北极的食草动物有旅鼠、北极兔、驯鹿、麝牛等,其中旅鼠是一种不得不提的神秘动物。
旅鼠是一种小型的食草动物,无论是草根、草茎,还是苔藓植物,它都是“来者不拒”。一只小小的旅鼠一年“忙忙碌碌”,要吃掉四十至四十五公斤植物,是北极地区名符其实的“破坏绿化分子”。
作为一种“低等”动物,旅鼠不讲“计划生育”,一只旅鼠出生后30天便要当“父母”,有的甚至出生后14天便开始当“父母”,经过20天的“十月怀胎”,就会形成一个12至13口的“大家庭”。若遇上“风调雨顺”的好年头———植物繁茂,一只雌旅鼠一年可生6至7窝小旅鼠,一只雌旅鼠生了孩子,孩子再生孩子,这样子子孙孙计算起来,一只雌鼠一年后的子孙就会达到三千六百万。
旅鼠原本喜欢独居,随着数量的增加,逐渐开始增加“交往”,并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迁徙意识,纷纷聚集到一起,到处乱窜。整个鼠群向一个方向进发,星夜兼程狂奔而去,遇到悬崖峭壁,许多旅鼠会自动抱成一团,形成一个大肉球,勇敢地往下滚去。死者为后来的旅鼠“铺路”,活下来的继续前往;遇到河流,走在前面的会义无反顾地跳入水中,为后来者架起一座“鼠桥”。最后它们终于来到了大海边,在这里它们将完成空前的壮举———纷纷跳入海中,最终全军覆灭。据说这种“迁徙”在挪威沿海时有发生
科学家对旅鼠的这种神秘迁徙进行了长久的探索,提出了多种解释,但至今尚无一种*的结果,希望岛城儿女能解开这一谜团。“雪龙号”本报特约通讯员高爱国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8 20:09
北极旅鼠是北极分布最广的食草动物,在这小小动物身上呈现出的造化和神秘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1.旅鼠的超强繁殖之谜
旅鼠是北极所有动物中繁殖力最强的,它们一年能生7-8胎,每胎可生12个幼崽,而且只需20多天,幼崽即可成熟,并且开始生育。让我们来计算一下它的繁殖能力:如果一对旅鼠从 3月份开始生,假使它们一年*生了 7胎,每胎12只,一共就是84只,这是它们的第二代,也就是儿子和女儿。再假设每胎都是6公6母,则为6对。20天后,第一胎的6对开始...
北极地区的苔原为动物的生长提供了食物资源,北极的食草动物有旅鼠、北极兔、驯鹿、麝牛等,其中旅鼠是一种不得不提的神秘动物。
旅鼠是一种小型的食草动物,无论是草根、草茎,还是苔藓植物,它都是“来者不拒”。一只小小的旅鼠一年“忙忙碌碌”,要吃掉四十至四十五公斤植物,是北极地区名符其实的“破坏绿化分子”。
作为一种“低等”动物,旅鼠不讲“计划生育”,一只旅鼠出生后30天便要当“父母”,有的甚至出生后14天便开始当“父母”,经过20天的“十月怀胎”,就会形成一个12至13口的“大家庭”。若遇上“风调雨顺”的好年头———植物繁茂,一只雌旅鼠一年可生6至7窝小旅鼠,一只雌旅鼠生了孩子,孩子再生孩子,这样子子孙孙计算起来,一只雌鼠一年后的子孙就会达到三千六百万。
旅鼠原本喜欢独居,随着数量的增加,逐渐开始增加“交往”,并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迁徙意识,纷纷聚集到一起,到处乱窜。整个鼠群向一个方向进发,星夜兼程狂奔而去,遇到悬崖峭壁,许多旅鼠会自动抱成一团,形成一个大肉球,勇敢地往下滚去。死者为后来的旅鼠“铺路”,活下来的继续前往;遇到河流,走在前面的会义无反顾地跳入水中,为后来者架起一座“鼠桥”。最后它们终于来到了大海边,在这里它们将完成空前的壮举———纷纷跳入海中,最终全军覆灭。据说这种“迁徙”在挪威沿海时有发生
科学家对旅鼠的这种神秘迁徙进行了长久的探索,提出了多种解释,但至今尚无一种*的结果,希望岛城儿女能解开这一谜团。“雪龙号”本报特约通讯员高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