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民风民俗(是陕南的,急,最好多些)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07:5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9 05:39
陕南的代表是秦岭,这一道山脉,划出了南与北截然不同的风光,分开了长江与黄河,柞水溶洞的溶岩,以及秦岭南麓的数个动物自然保护区中自然和谐的景观,实在不能不让人心动,一个秦岭,生出如此的万般姿态。
陕南哭嫁俗闻
“哭嫁”,是陕南姑娘出嫁时的一种仪式和传统风俗。“哭嫁”,不是真悲,实是“喜嫁”,哭里带喜的“唱嫁”。所谓“哭”,并非真哭,只是用特有凄凉韵调来表达、抒发出嫁者的感情,所以叫“哭嫁歌”。
“哭”的内容,可分为三种,一是“哭胞亲”,这是在喜期的先一天晚上或迎亲的人未到之前进行。“哭”罢父母,再“哭”兄弟姐妹,通过“哭”,叙述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未报,倾诉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情难以割舍;拜托兄嫂要孝敬年老的父母带好年少的弟妹等。
例如“哭兄嫂”:
哭一声哥也叫声嫂呀,难割难舍骨肉同胞哟;兄嫂待妹千般好,为妹费心又操劳;这大恩小妹还未报,又得拜托二年高,爹娘前代妹多行孝。
二是“哭”百客。姑娘出嫁前两天,亲戚、朋友就送物品来(如被、单、衣、鞋)等,群众叫“添箱”出嫁者便要逐人“哭”。
三是“哭迎亲”(又叫“哭冤家”)。这是在迎亲的来后进行,也是“哭嫁”的尾声。它是以“哭”、“笑”、“讽骂”的反意来唱的,例如“哭红叶和押礼”:
“迎亲的来得实在早哟,那树上鸦鹊还没回巢”。“押礼先生像条牛,走起路来慢悠悠,有心喂你一把草,怕你贪吃误时候。”
“红叶牵线吃两头,不是冤家不聚头”。
据说,这种“哭骂”是对迎亲者的欢迎和感谢。此种习俗在秦巴山区农村较为流行。
陕南“丈人节”
洋人有“圣诞节”,“情人节”,国人有“端午节”、“中秋节”,近年又设立了“母亲节”、“老年节”、“教师节”等等。那么有没有一个专为丈人设立的节日呢?陕南就有。这个流传已久的“丈人节”在农历的六月初六,届时丹江流域的女婿们全都赶到丈人家为岳父母大人庆贺节日,共事翁婿天伦之乐。
农历的六月初六前后,紧张的“三夏”已告尾声。麦子已碾打入柜,秋庄稼巳锄过二遍草,稻田的秧苗已分蘖拔节,庄稼人在喘气歇息的当中,首先想到的是要给岳父母大人报告夏季的收成;出嫁的女儿长时间忙于劳作,急切要回娘家探望父母;小孩子也想早点见到慈祥的外公和外婆。于是这个相约成俗的“丈人节”便应运而生了。
这天,四乡八党的夫妻们领着孩子,带着用新收获的小麦精粉蒸制的桃样蒸馍和从果园里采摘的鲜桃、大杏及李梅,各自喜滋滋地奔向丈人家去。竹林关一带的群众则是再煮一锅棕子,作为拜望丈人的礼品。丈人们也是及早整治好招待女婿、女儿及外孙的酒莱,盼望女婿一家早些来临。在酒席上,给老人们敬过酒后,就可以划拳畅饮,翁婿间喊“两相好”也不算违规犯上。尤其是女儿多的家庭就更加热闹,通常是“老女婿灌新女婿”,“大女婿灌小女婿”,不灌醉放倒绝不罢休。这场酒喝得玉兔生光,小外孙才背上外公外婆特意烙制的花馍“囫囵”,陪着各自的父母返回自己的家。
哭 丧 歌
陕南一带老人去世后,一般要通过洗尸、停尸、入棺、闭棺和出殡几道程序。过去一般为三天,现在多为一天一夜。从守灵一开始,哭丧歌就是丧礼仪式中少不了的演唱形式。
在守灵期间,丧家为了悼念亡灵,慰藉人心,便会请歌手来唱孝敬,也有歌手不请自来的。歌手大多是业余性质的,他们会唱多种孝歌,有的还能即兴创作,针对死者的年龄、性别和家庭情况来唱,有一人唱的,有对唱的,也有一人领唱,众人续唱或合唱的。哭丧歌伴奏的乐器是鼓和锣,或边敲边唱,或唱一段再敲打一定的套数,如《三点水》,《麻雀闹阵》。
停尸的当天,室内灵堂巳安排就绪,室外庭院点燃香、烛和火纸,燃放鞭炮。歌手的开场锣鼓是叙述灵堂摆设和孝男孝女的“孝道”,守灵的子女不禁失声哭泣。
在守灵期间,孝男孝女要出门接待前来吊孝的亲友乡邻,陪祭的人一进灵堂,歌手便引唱孝歌。亲家有亲家的孝歌,朋友有朋友的孝歌,如有一段亲家的孝歌是:
“亲家犹如一只蚕,
一生勤奋又节俭,
为儿为女吃尽了苦,
才积得这份薄家产,
只说你长寿享清福,
谁知早早平离人间,
……
你有一双好儿女,
也能含笑在九泉。”
天晚了,灵堂内外灯火通明,丧家招待歌手和前来悼念的亲友。饭后不久,歌手继续唱哭丧歌,如《十二月想爹娘》《送亡灵归西》。亲友也有唱劝人孝敬老人的孝歌,如《二十四孝》《十二大贤》等。到了半夜,由领头人按顺时针方向绕灵柩一周,孝子捧香在后,名曰“转香”。在歌手间歇的时候,丧家以茶点招待歌手,并用糖水润喉。到了天亮,歌手慢慢走出灵堂,来到室外,改唱《还阳》歌。送灵时,歌手又唱进灵歌,孝子随后焚香叩头。
“尸不见天,棺不二掩”,封棺前,孝家和近亲要看一眼死者面容,即“辞容”,然后封棺。
第二天早上出殡。棺木用木杠抬,木杠前后刻有龙头龙尾,歌手一唱“启龙歌’,孝儿孝女牵着灵柩上系的白纤在前,众亲友在后送行。在送葬的路上,歌手鸣锣敲鼓开道,遇山唱山,遇树唱树,遇水唱水,并以祈祷歌给抬杠的人加油。
在锣鼓鞭炮声中,孝歌一直唱到坟地,下葬时先撒“五谷”,孝子接五福,植土,谢恩。
哭丧歌是陕南长期流行的一种仪式歌,曲词直婉事变,内容有乐施劝善的,也有封建迷信的。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提倡火葬,哭丧歌也有了新内容。
陕南把嫂叫姐趣谈
陕南农家,分明是媳妇,可家里年小的弟妹都叫她“姐姐”。不叫嫂子,为什么把嫂子叫姐姐哩?
过去,陕南人只把谈婚期间的嫂子叫姐,表示对姑娘尊重和亲热,到过门后就改叫嫂子。随着生活的改替,人们的家庭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婆媳之间不是冤家对头。许多婆婆心疼媳妇,把媳妇当女儿看待:而媳妇尊敬婆婆,胜过亲娘。所以弟妹们把嫂叫姐,认为这样更亲切。天长日久,大家觉到这样称呼有利于家庭和睦。互相学习,就渐渐形成了一种风格。
陕南食肉俗事
陕南杀猪很有讲究,首先要选择单日为吉日,其次杀猪时刀锋要向外,将猪杀倒后,还要用一张白纸糊上猪血贴在猪栏上,叫“贴血钱”,表示槽头兴旺。随后敢要招呼女婿亲朋故旧和杀猪人“吃泡汤”,厨师做菜时,要从猪头到猪尾割一块来做,意为一年喂猪,有头有尾,然后将猪肉腌熏起来。
陕南人走亲访友,猪肉是最好的馈赠礼品。在巴山一带,吃猪肉讲究更大。无论什么时候,小孩不许吃猪脚趾,据说吃了要和大人分权,不许吃猪尾巴,据说是吃了要经常追随大人外出。肘子一般留给女婿食用,特别是头一次上门的女婿,总是用肘子款待,表示对女婿的厚爱和对女儿婚事赞许,还有女婿有腿常上门的意思。
待女儿出嫁那天,女婿也要提两只或四只用红纸包着的肘子奉献给岳父母。出亲前,岳父母还要赠带两只肘子,表示有腿来有腿回,常来常往之意。以后每年杀猪时,还要准备几方上等的猪肉送给女婿。在山大林深的留坝县,新娘出嫁,由新郎提着肘子在前边引路,由新娘弟弟背上新娘,男家成婚,以示新娘高贵。
乡土美味——陕南腊肉
腊肉,又叫熏肉,是陕南秦巴山区一带的地方特产,是陕南人请客送礼的传统佳品,相传,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据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张鲁称汉王,兵败南下走陕南,途经汉中红庙塘时,汉中人用上等腊肉招待过他;又传,清光绪二十六年,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避难西安,陕南地方官吏曾进贡腊肉御用,慈禧食后,赞不绝口。
陕南秦巴山区人,加工制作腊肉的传统习惯不仅久远,而且普遍。每逢冬腊月,即“小雪”至“立春”前,家家户户杀猪宰羊,除留够过年用的鲜肉外,其余乘鲜用食盐,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大茴、八角、桂皮、丁香等香料,腌入缸中。七~十五天后,用棕叶绳索串挂起来,滴干水,进行加工制作。选用柏树枝、甘蔗皮、椿树皮或柴草火慢慢熏烤,然后挂起来用烟火慢慢熏干而成。或挂于烧柴火的灶头顶上,或吊于烧柴火的烤火炉上空,利用烟火慢慢熏干。秦巴山区林茂草丰,几乎家家都烧柴草做饭或取暖,是熏制腊肉的有利条件。即使城里人,虽不杀猪宰羊,但每到冬腊月,也要在那市场上挑那上好的白条肉,或肥或瘦,买上一些,回家如法腌制,熏上几块腊肉,品品腊味。如自家不烧柴火,便托乡下亲友熏上几块。
熏好的腊肉,表里一致,煮熟切成片,透明发亮,色泽鲜艳,黄里透红,吃起来味道醇香,肥不腻口,瘦不塞牙,不仅风味独特,营养丰富,而且具有开胃、去寒、消食等功能。陕南腊肉保持了色、香、味、形俱佳的特点,素有“一家煮肉百家香”的赞语。
腊肉从鲜肉加工、制作到存放,肉质不变,长期保持香味,还有久放不坏的特点。此肉因系柏枝熏制,故夏季蚊蝇不爬,经三伏而不变质,成为别具一格的地方风味食品,传说西安有名的“樊记腊肉”,就是陕南人传给的技艺。
陕南宰杀的年猪年羊,均供自食,每年旺为淡贮,终年享用。佐餐、下酒、宴客、馈友、逢年过节,都离不开腊肉。因此,一般农家,均以此为家常必备之乡食,遂成乡土美味。特别是深山人家,以家藏腊肉的多寡,来衡量*的标志。《汉阴县志》记有:
“虽篷室柴门,食必兼肉。”这里说的肉,即指腊肉。
陕南民风民俗(是陕南的,急,最好多些)
腊肉,又叫熏肉,是陕南秦巴山区一带的地方特产,是陕南人请客送礼的传统佳品,相传,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据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张鲁称汉王,兵败南下走陕南,途经汉中红庙塘时,汉中人用上等腊肉招待过他;又传,清光绪二十六年,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避难西安,陕南地方官吏曾进贡腊肉御用,慈禧食后,赞不绝口。 陕南秦巴山区...
陕南民风民俗
陕南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腊肉作为传统特产,历史悠久,用盐和香料腌制,熏烤出独特的风味,富含营养,是节日餐桌的必备佳肴。农家视腊肉为生活象征,象征着贫富,即使生活简朴,食物中也必有腊肉的陪伴。秦巴山区的中华猕猴桃酒崭露头角,富含维生素C,是健康饮品的新选择,历史悠久,深受消费者喜爱,多次获...
学生的发言稿对民俗民风的精彩开头和精彩结尾
民风民俗的作文 陕南地区,有山坳、河沿和平坝,居民根据地势、原料等条件,建有多种居民,传统的住房有石头房、竹木房、吊脚楼、三合院及四合院等.石头房:多建于山区,镇巴、安康、西乡山区很普通遍,顾名思义,石头房以石为基本材料.通常是后墙靠山崖,三边以石头砌墙,屋顶木架上铺以油页石板.石头房经风...
汉中民风民俗
1.乡土美味——陕南腊肉 腊肉,又叫熏肉,是陕南秦巴山区一带的地方特产,是陕南人请客送礼的传统佳品2 .陕南把嫂叫姐趣谈 陕南农家,分明是媳妇,可家里年小的弟妹都叫她“姐姐”。3:秦巴中华猕猴桃酒 如今,在陕西果酒家族中,又增添一名新秀:秦巴中华猕猴桃洒.4:汉 中 滑 竿 汉中盆地位于秦岭和...
汉中民风民俗
陕南悬台芯子社火尤为著名,多层钢架上迭次饰立戏剧人物造型,有多至五六层者,惊险异常。还有舞狮、彩莲船、竹马、龙灯、板凳舞、贝壳舞等形式。焰火 又称“放花”。一般于春节或元宵节等喜庆节日放焰火。洋县磨子桥焰火自清代以来为最著名者,曾奉调入京参加国庆焰火晚会。主要有竿子花、笸篮花、马花...
水韵山魂 美在陕南都有哪些方面内容?
陕南哭嫁俗闻 “哭嫁”,是陕南姑娘出嫁时的一种仪式和传统风俗。“哭嫁”,不是真悲,实是“喜嫁”,哭里带喜的“唱嫁”。所谓“哭”,并非真哭,只是用特有凄凉韵调来表达、抒发出嫁者的感情,所以叫“哭嫁歌”。“哭”的内容,可分为三种,一是“哭胞亲”,这是在喜期的先一天晚上或迎亲的...
陕西民俗文化有哪些陕西民俗文化介绍
1、陕西民俗文化有鼓乐、芯子、高跷、竹马、旱船、秧歌、舞龙、舞狮、花灯等。陕北的佳县、洛川、榆林等地称社火为“打社火”,“地傩子”,陕南的商南、洛南、商县等地称社火为“花灯会”,关中扮演社火则被称为“耍社火”,“耍狮子”,“耍龙灯”,“耍竹马”等。2、陕西是中华民族文化发祥地之一...
陕南过春节习俗
春节民俗,在全国各地大同小异。陕西民风古朴,春节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 春节,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农历的岁首。古代的“年” 不是在腊月二十九或者三十,而是在“腊日”,即后来的“腊八”。南 北朝以后才把腊祭移至岁末。到了民国时,改用阳历,才把阴历的 “年”叫作春节,因为春节—般都在“立春...
有关陕西纯朴的民风民俗的详细介绍(100字以内)
十大陕西风俗习惯 面条像腰带、锅盔像锅盖、辣子是道菜、泡馍大碗卖、碗盆难分开、帕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不坐蹲起来、唱戏吼起来。陕西十大怪其实是一种独特的生活。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在陕西这块黄土地上,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陕西人(关中人)在衣、食、住...
陕西民风民俗作文600字
渭河两岸五谷丰登、桃李连片、绿荫成行。陕南盆地风景如画,鱼虾满塘、稻谷飘香。汉江上下百舸争流,莺歌燕舞,四季好风光。茶叶、丝绸、五谷杂粮销往世界各地市场,苹果、香菇、木耳尤其在美洲人眼里吃香。我的家乡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这里自古文化发达,世代英才辈出。曾涌现出众多的侠肝义胆之士、经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