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苹果iPod touch与iPod classic对决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08:13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8 10:12

  【IT168 评测】首先我得说,并且不含糊的说,我是索饭。但是也不是严格的索食主义者。纵观十年心路历程,卡带机早期的超厚级FX615到后来的最后一款超薄级经典神作EX921,CD机从正面还带着按键和屏幕的铁锹级(上平下圆,非常像铁锹)E808到世界最薄级EJ2000,MD从丑八怪级N910(自认为很丑,但是当时商店就这一种爱买不买没招儿就买了)到罕见级红色音质狂人R909,至于MP3,之前自从买了退市的韩版(诺基亚6300级)A828后,在一夜之间灵光闪现梦见自己光荣加入XK党时突然惊醒,醒来后抱头痛哭不得不财政赤字的伟大事实,并且赤字率达300%,于是乎本来还有左牵黄右擒苍的冲动,可是最终还是烈士暮年--虽壮心不已但是秒不动了....
  家丑不可外扬,这些糗事儿就不提当年了。话说我是索饭,但每当一见到索尼之外的那些琳琅满目,就连盛田昭夫都感叹世界发展太快的那些其他猛器神器,也不禁心跳不止。就说嘛,即使做素食主义者还得吃鸡蛋呢,能说鸡蛋是素食吗?和尚还娶妻生子,咱饭友也得敞开国门学习更多的先进科学文化技术才行。于是乎,松下CD-CT790,iriver-E150等等不乏经典之作也都麾之门下。
  好了,回归正题。第一次和苹果见面还得从老婆的ipod shuffle说起。一代还是二代我记不清了,总之内存是一个G的,没有屏幕,做工精致,小巧动人是留给我最多的印象。记得当时用它那原配的耳机(听说单买能买半个shuffle)接上一听,我随口说出了一句话:“哦,这就是苹果”。完全没有之前任何一部机器那种让我一听就哎呀我的妈的感觉,低音有那么一点,高音也有那么一点,中频,嗯,好像也有那么一点。对苹果的印象就这么糊里糊涂地过去了,后来也陆续听了一些NANO(好像目前来说已经春去春不回来的说),VIDEO,CLASSIC,TOUCH甚至是IPHONE等产品,也没认真的听,说实话也没想认真的听,因为苹果卖的不是音质,而是潮。不过近来随着CLASS3代等产品的推出,周围朋友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此机作为音源,这也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了自己,作为一个音频饭来讲是不是有点耍小聪明了?要知道,人家含辛茹苦几年或者几十年开发一款产品或者解码芯片,单凭一耳朵是很难辨个雌雄的。至此,我才有了这么一个特殊的想法,把当今叫好又卖座的音源机IPC与潮人必备IPT做一个横向对比,一方面让自己认清一些意识形态中的误区,另一方面也算帮着大家参谋参谋,毕竟都是上千的玩意儿,老爸老妈赚起来可不容易呢!
  没人喊“CUT”我就接着写下去,嘎嘎嘎...
  先从外观上说吧。IPT从外观讲已经是完美的,独一无二的,甚至可以说是上帝之笔。任何语言来形容它纤薄,靓丽,苗条的魔鬼身材都不足为过。整体造型,弧度,边缘,圆角等等所有的细节全部体现了苹果匠心独运的设计和高超的制作工艺。如果在十年前,如果世界上只有这一台IPT,我想它足以进入卢浮宫作镇馆之宝了。IPT的无比华丽大屏无疑是整个机器的核心所在,480x320像素分辨率,每英寸163像素,多点触摸,这些参数让它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掌机霸王(秒PSP),电影,游戏,上网,音乐全部通吃,我想这也应该是次时代视听娱乐设备终端未来的发展趋势吧!至少这点是走在了SONY的前面,即使XK的推出为索尼的触摸产品注入了一针有效的强心剂,但是在支持第三方开发,娱乐性等方面至少在短时间还不会像IPT这样火个全球大红大紫。用IPT的屏幕来耍手指功夫,一个字:爽!两个字:舒服!
  
苹果 iPod Touch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另外一个重量级人物--IPC。如果要拿IPC与IPT比身材那简直就是凤姐与林志玲的关系--说也说不清。不过凭借着近乎完美的工艺和用料来讲,IPC仍然不失为一款精品。我手头上这台IPC为黑色160GB版本,至于是第几代的问题,我想应该是第五代吧,那就断章取义一下,算它是第五代。黑色的铝合金面板显得非常的低调和华丽,我甚至认为这台IPC是所有IPOD史上比起任何NANO,TOUCH来讲都是最有贵族气质的机器,并且这种亚光的黑色黑的特别正点,有深度,有内涵,男人拿在手里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背面的用料和TOUCH是一样的,白色偏淡*的不锈钢,也是风度翩翩,不过在面子工程的后面隐藏着非常脆弱的内心,一旦不小心,这张“玉面”瞬间就会变成“花脸”.....
  
苹果 iPod Classic
  好了,说完了面子工程,我们也来谈谈具体的使用情况。IPT的multi-touch screen为它甚至是苹果家族都赚足了面子,精确的多点触控手感,美轮美奂的UI(名词解释User Interface用户界面)设计,细腻的颜色和屏幕分辨率....街机,人手一台,看来还是有道理的。接着说IPC的操控性能。IPC,就像它的名字Classic一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扮演着它身为中老年妇女的偶像这一职位,当然,经典之处,那个表面看似永远都不会动一下的控制轮就是大家对于苹果永恒的挥之不去的印象。微动控制轮+Cover Flow系统这一经典搭配在我看来,或者是说和IPT比起来就稍显笨拙了。无奈我怎样训练我手指的旋转力度,那个菜单就是无法准确定位到我想要的位置,这有点类似于笔记本的鼠标触摸板的感觉,每个本子必备,但是很少有人会去用它。其他的类似选歌EQ之类的操作我就不再赘述了,下面还是进入到重要的话题,来谈谈音质的对比。
  对比设备是iPod Touch 3代32GB *行货,iPod Classic 160GB*行货
  监听耳机:AKG,K271SMKI
  测试地点:Perth,Australia
  测试时间:2010年6月1日-6月3日 深夜 无噪声环境
  测试人员:alickjack(大龙,太郎,老赫)

AKG K271SMKI
  测试曲目:
  《亚瑟王》原声大碟-05-Another Brick In Hadrians W
  整张专辑都由当红电影音乐大师Hans Zimmer操刀,此人功力非同寻常,《加勒比海盗》系列,《达芬奇密码》,《碟中谍2》,《珍珠港》,《角斗士》,《狮子王》,《功夫熊猫》等传世经典均出自他的手笔。之所以选择这首Another Brick In Hadrians W是因为这首曲子不光在此专辑中是最为出彩的一首,甚至在Hans Zimmer所有的影视交响乐当中都是一部高水准作品,配器极为丰富,动态范围非常大,火候也十分到位的电影原声音乐。
  
《亚瑟王》原声大碟-05-Another Brick In Hadrians W
《向左走向右走电视版》原声音乐--07向左走向右走之美丽人生

  选这首曲子的原因在于相对简单的配器(只有钢琴和小提琴)能够体现对单独乐器细节的把握,属于某种意义上的轻音乐,没有过多的低频,旨在测试机器对中频以上等频率段的响应和表现力。

《向左走向右走电视版》原声音乐

  《珍珠港》原声大碟--02 Tennessee

  同样又是Hans Zimmer的得意之作,在*甚至是世界范围内的传唱度似乎有超过菊花台之嫌,不得不佩服!气势磅礴的弦乐组,夹杂着战争,犹豫,爱情,选择,种种情感结合到一起,像一首诗歌一样为你娓娓道来,对于声场的测试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

《珍珠港》原声大碟

  《天使爱美丽》原声大碟--04.Comptine D'un Autre Ete-L'Apres

  天使爱美丽在声音上花的功夫可以说是巨大的,所有人在看过这部电影,回过头来听背景音乐的时候,会有一种别样的感觉。 这首钢琴曲由法国当红作曲家杨•提尔森作曲并混音,由于是采样制作,而并非是真正的钢琴,所以在音色中所包含的还有点淡淡的电子味道,那种忽快忽慢的节奏,涓涓细流的旋律,很快就能引人入胜。

《天使爱美丽》原声大碟

  《渡口》

  蔡琴的渡口就像是中级车中的本田雅阁,高级车中的奔驰,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都拥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这首曲子已经成为了HIFI界大多数朋友所认同的音源,无论录音还是混音的效果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加州旅馆》

  像大多数朋友一样,我也是听着加州旅馆长大的。记得小时候用磁带机听这首歌时最讨厌的就是那段永远都放不完的前奏(鼓+吉他SOLO),每每播放该曲必先疯狂倒带快进,越过那长达一分零五秒的“是非之地”。而今,或者说随着年龄的成长和对器材的理解的加深,情况整个就反过来了。现在用这首曲子试音的时候,一般是不怎么听人声那部分了,取而代之的是前面那一分零五秒的“是非之地”,听的就是掌声,听的就是吉他,听的就是鼓,听的就是寂寞!

《加州旅馆》

  《芝加哥》原声大碟--01 - Overture All That Jazz

  作为一部音乐剧类型的电影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其中的音乐功底是可想而知的。本章专辑的第一首--序曲,由John Kander作曲,充分展现了当年百老汇音乐剧舞台的华丽。此曲乐器种类丰富,节奏明快,设备能否出色地解析各乐器之间的异同与细节上的发挥将是重要的参评标准。另外曲子后半部还有人声的加入,是个当之无愧的Big Band Jazz 式的华丽演绎。

  所有音频均为320KMP3文件。

《芝加哥》原声大碟
  第一首曲子是亚瑟王。亚瑟王的前面的一部分较为平静缓和,没有很多的内容,我用IPC试听这一部分时没有什么太多的感觉。然而当*部分开始的时候,好戏才真正开始上演。首先是超大动态的挑战。*部分绝对有着超乎想象的超大动态,那种战争好像犹如一场特大的暴风雨一般,瞬间扑向原本平静祥和的村庄,磅礴大雨,龙卷风暴在一时间就吞噬了一切,变成了战火连连,火海硝烟。对待如此强大的动能的释放,IPC做到了,并且把握的十分娴熟和老练。音量我已经开得很大了,虽然K271 55欧姆的阻抗算不上难推,但是较低的音量是无法满足这种气势上的绝对压倒的攻势的。就在音量开始爬升的那一时刻,我甚至担心IPC会不会推爆,可是事实证明了IPC放大器的优秀品质,整体的音色控制地非常好,在完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如歌如泣地描述着着史诗般的巨擘。高中低三段平衡感也很好,没有出现过多的修饰,可以说是火候正好。在声场方面,我的第一感觉是IPC的声场是左右突出型的,如果用语言来描述的话,仿佛就是在看一场宽屏电影,左右距离拉得非常宽,足够千军万马在里面展开一场生死之战。

  当我把音源换成IPT的时候,情况有了非常明显的变化。首先,在前半部分的弦乐重奏中,我能很明显得感觉到弦乐的声音的干湿比(wet and dry ratio)下降了,然而这个下降并不是坏事,至少对于这首曲子来说我认为是这样的。因为wet的成分增强,也就说明在混响体系当中直达声的减少或者说早期反射的增多,对于声音的质感有着一定的影响。对于弦乐部分的影响则是增加了声音的通透性,也更加地讨好了耳朵。那么这种变化是暂时性的还是对于IPT来说就是有着这样一种素质?在曲子进行到后面的时候我得出了更多的答案。*的到来使得IPT不得不接受与IPC一样的大动态的挑战,结果,仍然没问题,音量提升迅速,不拖沓,不犹豫,把耳机推得足够舒服,然后是细节上的表现。从这里开始,就已经发现了IPT的一些特殊之处。而这种特殊之处则体现为,纵向声场大范围的拉伸。刚才提到IPC的声场犹如一个宽屏电影,而IPT的声场则在宽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高,回到了4:3的怀抱。频率上来讲,IPT的动能仍然够,但是低频的能量被混响和环境所影响所以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分散,不过这些分散并没有导致很明显的后果,无论从质和量上来讲也都是可圈可点的。高频由于干湿比的下降也没有受到过多的干扰。声场在四个方向上都非常的开阔,表现出在左右都有军队进犯的同时,从正面的高出的山丘上又出现一群士兵。所以这些特征决定了IPT非常适合这首曲子或者这类的乐曲,气势恢弘的兵马纷争,IPT可以将场景还原的非常之大。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IPT可谓是为了加大声场而牺牲了解析。解析度的下降在这首音乐中还是比较明显的,好像加了一层淡淡的薄雾,让你看不清敌人的真正面孔。不过说实话,这点影响是非常微妙的,可以忽略不计。

  第二首曲子是向左走向右走之美丽人生。

  在这首乐曲中,钢琴和提琴的表现将是决定性的判定。由于这首歌并没有像亚瑟王那样巨大的动态范围和庞大的声场,也没有像overture那种丰富的配器,所以在表现乐器的细节上应该比较有说服力。虽然苹果的播放器往往被众多索饭或者其他饭冠以“白开水”的名号,但是作为以音质著称的IPC在“白开水的基础上”到底有着怎样与众不同的特质呢?在这首曲子中,我找到的答案是--泛音。泛音是录音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也成为谐音或者谐波。我们知道,当一个物体产生振动的同时,在这个物体本身的基频之上,还有无数的谐频参与振动,谐频的不同则导致了在相同的频率上音色的不同。就好比钢琴和提琴同时演奏一个DO音,但是我们听到的音色却截然不同,这就是谐频或者谐波的差异所产生的效果,也就是泛音。所以说,不同的回放电路,对于基频以上谐频的激励程度不同,也就导致了回放声音的差异,当然这也只是音色差异的一个原因而已,但是泛音的表现确实对声音来讲的影响是巨大的。一般来说,丰富的泛音会使音色变得饱满,平均,且富有色彩。当我用IPC在聆听这首曲子中钢琴部分的时候真的体会到了泛音在IPC的作用下被放大了,十分的悦耳和动听,这在我用电脑声卡收听的时候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音色的表现力,色彩等方面都有了一个比较良好的提升。而用IPT收听这首曲子的时候,泛音并没有像IPC一样地被突出的表达,取而代之的是明亮的提琴,温暖湿润的钢琴,和比较到位的整体感,而这也正是利用了IPT纵向声场的优势。

  第三首曲子是珍珠港。

  这首曲子是一首以弦乐组为主要发声对象的交响乐,声场宽度一般,动态也相对来说较小。无论IPC还是IPT在这首曲目中都有着较为出色的表现,区别不是很明显。

  第四首曲子是天使爱美丽。

  这首曲子的钢琴部分(也只有钢琴部分)与美丽人生相比较而言有着相似的特点,只不过电子采样的泛音程度要更加的明显。同样,IPC发挥的要比IPT出色,音质较为饱满和细腻,而IPT则是一种给人冷冷的钢琴声。

  第五首曲子是渡口

  大部分人在这么多年中都或多或少接受过索尼低音的*,那种精彩,澎湃,力道,释放,是让人们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忘怀的,当然我也是其中一员。但尽管如此,这次还是被IPC的低音给吓到了一把。K271是出了名的低频弱智儿童,没想到接到IPC在没有任何BOOSTER的情况下,那第一声鼓就把我从现实中带到了白痴状态,第二声又把我从白痴状态带回到了现实中!@#$%^&*不得不说,确实是有质又有量!下潜非常到位,每个频段的细节都展露无疑,毫发毕现,晕了,只为这还原精准的利器!人声响起的时候说实话什么样的效果也已经在我意料之中,当然,你要完全跳出白开水的意识形态才行:声音很有弹性,并不会让人感到干涩生硬,间夹在其中的吉他声清晰脆亮,提琴回转,与人声交织在一起十分动人;整体看来,能够拖出低音,拉住中音,对细节的把握也非常准确。这首歌中吉他的立体声声像是比较特别的,重心摆在了两边,所有再一次验证了IPC无比宽大的左右声场,让人美的找不着北..嘿嘿!同样,换到IPT播放渡口的时候,声场收缩的较为明显,主要从吉他声像宽度的表现就能很明显地体会出来,其他方面差别不大。

  第六首是加州旅馆

  我想看过这首曲子MV的同志们都知道,四个老头做成一排,所以声像也就是简单的一条线而已,没有过多立体的东西,所以理论上来说IPC发挥的应该能更好一点,不过事实也是如此。前半段的鼓声的细节尤其突出,甚至有些细节我在之前的任何一部生源中都没有发现,比如说鼓槌击打到鼓面上引起鼓腔边缘的振动,虽然是一种噪音,但是给人异常真实的感觉。更让人兴奋的是,鼓木的噪音并没有被能量充足的低音所淹没,即便是打开BOOSTER也是一样的明显细腻。欢呼声比较平淡了点,只是点缀一下而已,并没有过分地修饰。左右声像分配明显,声道映射真实,体现在话筒的串音的表达,这是非常有趣的一种现象,就比如说当四个老头并排时,第一个老头在SOLO的同时,声音不光被他自己的话筒所拾音,并且第二支,第三支话筒都能多多少少拾到他SOLO的声音,只是量的问题。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仔细感受一下,在58-1.12秒之间。

  第七首芝加哥序曲

  这是一首能让人振奋的曲子,丰富的乐器种类,复杂的摆位,欢快的节奏都会让人眼前一亮。IPC在芝加哥上的表现也是让人惊喜的。IPC在解析上的实力再一次被完美地印证了,仿佛任何微小的细节通过它的表达都毫发毕现,把注重细节的爵士乐演绎得精彩纷呈。高频和中频都较好地得到了发挥,同样还是那种比较理性,客观的发挥,没有刻意的强调,低频有力道但是不突兀,与中高频相得益彰,乐器摆位真实还原,感觉人声稍微暗淡了一点。而IPT的表现再次惊艳了一番!即使是芝加哥这样没有过多的环境渲染的曲子,IPT仍然给了它充足的头部空间,但是缺点是解析力明显下降,小号的细节被明显地弱化了,不过看在整个环境气氛的提升下,这点也不足为过。

  总结,IPC优点高中低三段均衡,没有刻意渲染或者突出的频段,横向声场宽阔,头部空间较小,解析能力超强,聚焦能力强,适合作为监听后者高保真生源,缺点是声音比较干,没有特色,过于真实。

  IPT优点在于在保证横向声场不受影响的前提下,扩大了头部空间,声音有一定程度上的润色,比较适合有环境空间感的音乐,也较为讨好耳朵;缺点是解析力不如IPC,动态余量相对较低,聚焦能力弱。

iPod Touch 音乐播放

iPod Touch 赛车游戏

苹果 iPod Touch 桌面

苹果 iPod classic 包

苹果 iPod classic 背板

苹果 iPod classic 外观

苹果 iPod classic 耳机插孔

苹果 iPod classic 界面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30 11:10

  【IT168 评测】首先我得说,并且不含糊的说,我是索饭。但是也不是严格的索食主义者。纵观十年心路历程,卡带机早期的超厚级FX615到后来的最后一款超薄级经典神作EX921,CD机从正面还带着按键和屏幕的铁锹级(上平下圆,非常像铁锹)E808到世界最薄级EJ2000,MD从丑八怪级N910(自认为很丑,但是当时商店就这一种爱买不买没招儿就买了)到罕见级红色音质狂人R909,至于MP3,之前自从买了退市的韩版(诺基亚6300级)A828后,在一夜之间灵光闪现梦见自己光荣加入XK党时突然惊醒,醒来后抱头痛哭不得不财政赤字的伟大事实,并且赤字率达300%,于是乎本来还有左牵黄右擒苍的冲动,可是最终还是烈士暮年--虽壮心不已但是秒不动了....
  家丑不可外扬,这些糗事儿就不提当年了。话说我是索饭,但每当一见到索尼之外的那些琳琅满目,就连盛田昭夫都感叹世界发展太快的那些其他猛器神器,也不禁心跳不止。就说嘛,即使做素食主义者还得吃鸡蛋呢,能说鸡蛋是素食吗?和尚还娶妻生子,咱饭友也得敞开国门学习更多的先进科学文化技术才行。于是乎,松下CD-CT790,iriver-E150等等不乏经典之作也都麾之门下。
  好了,回归正题。第一次和苹果见面还得从老婆的ipod shuffle说起。一代还是二代我记不清了,总之内存是一个G的,没有屏幕,做工精致,小巧动人是留给我最多的印象。记得当时用它那原配的耳机(听说单买能买半个shuffle)接上一听,我随口说出了一句话:“哦,这就是苹果”。完全没有之前任何一部机器那种让我一听就哎呀我的妈的感觉,低音有那么一点,高音也有那么一点,中频,嗯,好像也有那么一点。对苹果的印象就这么糊里糊涂地过去了,后来也陆续听了一些NANO(好像目前来说已经春去春不回来的说),VIDEO,CLASSIC,TOUCH甚至是IPHONE等产品,也没认真的听,说实话也没想认真的听,因为苹果卖的不是音质,而是潮。不过近来随着CLASS3代等产品的推出,周围朋友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此机作为音源,这也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了自己,作为一个音频饭来讲是不是有点耍小聪明了?要知道,人家含辛茹苦几年或者几十年开发一款产品或者解码芯片,单凭一耳朵是很难辨个雌雄的。至此,我才有了这么一个特殊的想法,把当今叫好又卖座的音源机IPC与潮人必备IPT做一个横向对比,一方面让自己认清一些意识形态中的误区,另一方面也算帮着大家参谋参谋,毕竟都是上千的玩意儿,老爸老妈赚起来可不容易呢!
  没人喊“CUT”我就接着写下去,嘎嘎嘎...
  先从外观上说吧。IPT从外观讲已经是完美的,独一无二的,甚至可以说是上帝之笔。任何语言来形容它纤薄,靓丽,苗条的魔鬼身材都不足为过。整体造型,弧度,边缘,圆角等等所有的细节全部体现了苹果匠心独运的设计和高超的制作工艺。如果在十年前,如果世界上只有这一台IPT,我想它足以进入卢浮宫作镇馆之宝了。IPT的无比华丽大屏无疑是整个机器的核心所在,480x320像素分辨率,每英寸163像素,多点触摸,这些参数让它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掌机霸王(秒PSP),电影,游戏,上网,音乐全部通吃,我想这也应该是次时代视听娱乐设备终端未来的发展趋势吧!至少这点是走在了SONY的前面,即使XK的推出为索尼的触摸产品注入了一针有效的强心剂,但是在支持第三方开发,娱乐性等方面至少在短时间还不会像IPT这样火个全球大红大紫。用IPT的屏幕来耍手指功夫,一个字:爽!两个字:舒服!
  
苹果 iPod Touch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另外一个重量级人物--IPC。如果要拿IPC与IPT比身材那简直就是凤姐与林志玲的关系--说也说不清。不过凭借着近乎完美的工艺和用料来讲,IPC仍然不失为一款精品。我手头上这台IPC为黑色160GB版本,至于是第几代的问题,我想应该是第五代吧,那就断章取义一下,算它是第五代。黑色的铝合金面板显得非常的低调和华丽,我甚至认为这台IPC是所有IPOD史上比起任何NANO,TOUCH来讲都是最有贵族气质的机器,并且这种亚光的黑色黑的特别正点,有深度,有内涵,男人拿在手里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背面的用料和TOUCH是一样的,白色偏淡*的不锈钢,也是风度翩翩,不过在面子工程的后面隐藏着非常脆弱的内心,一旦不小心,这张“玉面”瞬间就会变成“花脸”.....
  
苹果 iPod Classic
  好了,说完了面子工程,我们也来谈谈具体的使用情况。IPT的multi-touch screen为它甚至是苹果家族都赚足了面子,精确的多点触控手感,美轮美奂的UI(名词解释User Interface用户界面)设计,细腻的颜色和屏幕分辨率....街机,人手一台,看来还是有道理的。接着说IPC的操控性能。IPC,就像它的名字Classic一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扮演着它身为中老年妇女的偶像这一职位,当然,经典之处,那个表面看似永远都不会动一下的控制轮就是大家对于苹果永恒的挥之不去的印象。微动控制轮+Cover Flow系统这一经典搭配在我看来,或者是说和IPT比起来就稍显笨拙了。无奈我怎样训练我手指的旋转力度,那个菜单就是无法准确定位到我想要的位置,这有点类似于笔记本的鼠标触摸板的感觉,每个本子必备,但是很少有人会去用它。其他的类似选歌EQ之类的操作我就不再赘述了,下面还是进入到重要的话题,来谈谈音质的对比。
  对比设备是iPod Touch 3代32GB *行货,iPod Classic 160GB*行货
  监听耳机:AKG,K271SMKI
  测试地点:Perth,Australia
  测试时间:2010年6月1日-6月3日 深夜 无噪声环境
  测试人员:alickjack(大龙,太郎,老赫)

AKG K271SMKI
  测试曲目:
  《亚瑟王》原声大碟-05-Another Brick In Hadrians W
  整张专辑都由当红电影音乐大师Hans Zimmer操刀,此人功力非同寻常,《加勒比海盗》系列,《达芬奇密码》,《碟中谍2》,《珍珠港》,《角斗士》,《狮子王》,《功夫熊猫》等传世经典均出自他的手笔。之所以选择这首Another Brick In Hadrians W是因为这首曲子不光在此专辑中是最为出彩的一首,甚至在Hans Zimmer所有的影视交响乐当中都是一部高水准作品,配器极为丰富,动态范围非常大,火候也十分到位的电影原声音乐。
  
《亚瑟王》原声大碟-05-Another Brick In Hadrians W
《向左走向右走电视版》原声音乐--07向左走向右走之美丽人生

  选这首曲子的原因在于相对简单的配器(只有钢琴和小提琴)能够体现对单独乐器细节的把握,属于某种意义上的轻音乐,没有过多的低频,旨在测试机器对中频以上等频率段的响应和表现力。

《向左走向右走电视版》原声音乐

  《珍珠港》原声大碟--02 Tennessee

  同样又是Hans Zimmer的得意之作,在*甚至是世界范围内的传唱度似乎有超过菊花台之嫌,不得不佩服!气势磅礴的弦乐组,夹杂着战争,犹豫,爱情,选择,种种情感结合到一起,像一首诗歌一样为你娓娓道来,对于声场的测试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

《珍珠港》原声大碟

  《天使爱美丽》原声大碟--04.Comptine D'un Autre Ete-L'Apres

  天使爱美丽在声音上花的功夫可以说是巨大的,所有人在看过这部电影,回过头来听背景音乐的时候,会有一种别样的感觉。 这首钢琴曲由法国当红作曲家杨•提尔森作曲并混音,由于是采样制作,而并非是真正的钢琴,所以在音色中所包含的还有点淡淡的电子味道,那种忽快忽慢的节奏,涓涓细流的旋律,很快就能引人入胜。

《天使爱美丽》原声大碟

  《渡口》

  蔡琴的渡口就像是中级车中的本田雅阁,高级车中的奔驰,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都拥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这首曲子已经成为了HIFI界大多数朋友所认同的音源,无论录音还是混音的效果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加州旅馆》

  像大多数朋友一样,我也是听着加州旅馆长大的。记得小时候用磁带机听这首歌时最讨厌的就是那段永远都放不完的前奏(鼓+吉他SOLO),每每播放该曲必先疯狂倒带快进,越过那长达一分零五秒的“是非之地”。而今,或者说随着年龄的成长和对器材的理解的加深,情况整个就反过来了。现在用这首曲子试音的时候,一般是不怎么听人声那部分了,取而代之的是前面那一分零五秒的“是非之地”,听的就是掌声,听的就是吉他,听的就是鼓,听的就是寂寞!

《加州旅馆》

  《芝加哥》原声大碟--01 - Overture All That Jazz

  作为一部音乐剧类型的电影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其中的音乐功底是可想而知的。本章专辑的第一首--序曲,由John Kander作曲,充分展现了当年百老汇音乐剧舞台的华丽。此曲乐器种类丰富,节奏明快,设备能否出色地解析各乐器之间的异同与细节上的发挥将是重要的参评标准。另外曲子后半部还有人声的加入,是个当之无愧的Big Band Jazz 式的华丽演绎。

  所有音频均为320KMP3文件。

《芝加哥》原声大碟
  第一首曲子是亚瑟王。亚瑟王的前面的一部分较为平静缓和,没有很多的内容,我用IPC试听这一部分时没有什么太多的感觉。然而当*部分开始的时候,好戏才真正开始上演。首先是超大动态的挑战。*部分绝对有着超乎想象的超大动态,那种战争好像犹如一场特大的暴风雨一般,瞬间扑向原本平静祥和的村庄,磅礴大雨,龙卷风暴在一时间就吞噬了一切,变成了战火连连,火海硝烟。对待如此强大的动能的释放,IPC做到了,并且把握的十分娴熟和老练。音量我已经开得很大了,虽然K271 55欧姆的阻抗算不上难推,但是较低的音量是无法满足这种气势上的绝对压倒的攻势的。就在音量开始爬升的那一时刻,我甚至担心IPC会不会推爆,可是事实证明了IPC放大器的优秀品质,整体的音色控制地非常好,在完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如歌如泣地描述着着史诗般的巨擘。高中低三段平衡感也很好,没有出现过多的修饰,可以说是火候正好。在声场方面,我的第一感觉是IPC的声场是左右突出型的,如果用语言来描述的话,仿佛就是在看一场宽屏电影,左右距离拉得非常宽,足够千军万马在里面展开一场生死之战。

  当我把音源换成IPT的时候,情况有了非常明显的变化。首先,在前半部分的弦乐重奏中,我能很明显得感觉到弦乐的声音的干湿比(wet and dry ratio)下降了,然而这个下降并不是坏事,至少对于这首曲子来说我认为是这样的。因为wet的成分增强,也就说明在混响体系当中直达声的减少或者说早期反射的增多,对于声音的质感有着一定的影响。对于弦乐部分的影响则是增加了声音的通透性,也更加地讨好了耳朵。那么这种变化是暂时性的还是对于IPT来说就是有着这样一种素质?在曲子进行到后面的时候我得出了更多的答案。*的到来使得IPT不得不接受与IPC一样的大动态的挑战,结果,仍然没问题,音量提升迅速,不拖沓,不犹豫,把耳机推得足够舒服,然后是细节上的表现。从这里开始,就已经发现了IPT的一些特殊之处。而这种特殊之处则体现为,纵向声场大范围的拉伸。刚才提到IPC的声场犹如一个宽屏电影,而IPT的声场则在宽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高,回到了4:3的怀抱。频率上来讲,IPT的动能仍然够,但是低频的能量被混响和环境所影响所以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分散,不过这些分散并没有导致很明显的后果,无论从质和量上来讲也都是可圈可点的。高频由于干湿比的下降也没有受到过多的干扰。声场在四个方向上都非常的开阔,表现出在左右都有军队进犯的同时,从正面的高出的山丘上又出现一群士兵。所以这些特征决定了IPT非常适合这首曲子或者这类的乐曲,气势恢弘的兵马纷争,IPT可以将场景还原的非常之大。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IPT可谓是为了加大声场而牺牲了解析。解析度的下降在这首音乐中还是比较明显的,好像加了一层淡淡的薄雾,让你看不清敌人的真正面孔。不过说实话,这点影响是非常微妙的,可以忽略不计。

  第二首曲子是向左走向右走之美丽人生。

  在这首乐曲中,钢琴和提琴的表现将是决定性的判定。由于这首歌并没有像亚瑟王那样巨大的动态范围和庞大的声场,也没有像overture那种丰富的配器,所以在表现乐器的细节上应该比较有说服力。虽然苹果的播放器往往被众多索饭或者其他饭冠以“白开水”的名号,但是作为以音质著称的IPC在“白开水的基础上”到底有着怎样与众不同的特质呢?在这首曲子中,我找到的答案是--泛音。泛音是录音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也成为谐音或者谐波。我们知道,当一个物体产生振动的同时,在这个物体本身的基频之上,还有无数的谐频参与振动,谐频的不同则导致了在相同的频率上音色的不同。就好比钢琴和提琴同时演奏一个DO音,但是我们听到的音色却截然不同,这就是谐频或者谐波的差异所产生的效果,也就是泛音。所以说,不同的回放电路,对于基频以上谐频的激励程度不同,也就导致了回放声音的差异,当然这也只是音色差异的一个原因而已,但是泛音的表现确实对声音来讲的影响是巨大的。一般来说,丰富的泛音会使音色变得饱满,平均,且富有色彩。当我用IPC在聆听这首曲子中钢琴部分的时候真的体会到了泛音在IPC的作用下被放大了,十分的悦耳和动听,这在我用电脑声卡收听的时候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音色的表现力,色彩等方面都有了一个比较良好的提升。而用IPT收听这首曲子的时候,泛音并没有像IPC一样地被突出的表达,取而代之的是明亮的提琴,温暖湿润的钢琴,和比较到位的整体感,而这也正是利用了IPT纵向声场的优势。

  第三首曲子是珍珠港。

  这首曲子是一首以弦乐组为主要发声对象的交响乐,声场宽度一般,动态也相对来说较小。无论IPC还是IPT在这首曲目中都有着较为出色的表现,区别不是很明显。

  第四首曲子是天使爱美丽。

  这首曲子的钢琴部分(也只有钢琴部分)与美丽人生相比较而言有着相似的特点,只不过电子采样的泛音程度要更加的明显。同样,IPC发挥的要比IPT出色,音质较为饱满和细腻,而IPT则是一种给人冷冷的钢琴声。

  第五首曲子是渡口

  大部分人在这么多年中都或多或少接受过索尼低音的*,那种精彩,澎湃,力道,释放,是让人们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忘怀的,当然我也是其中一员。但尽管如此,这次还是被IPC的低音给吓到了一把。K271是出了名的低频弱智儿童,没想到接到IPC在没有任何BOOSTER的情况下,那第一声鼓就把我从现实中带到了白痴状态,第二声又把我从白痴状态带回到了现实中!@#$%^&*不得不说,确实是有质又有量!下潜非常到位,每个频段的细节都展露无疑,毫发毕现,晕了,只为这还原精准的利器!人声响起的时候说实话什么样的效果也已经在我意料之中,当然,你要完全跳出白开水的意识形态才行:声音很有弹性,并不会让人感到干涩生硬,间夹在其中的吉他声清晰脆亮,提琴回转,与人声交织在一起十分动人;整体看来,能够拖出低音,拉住中音,对细节的把握也非常准确。这首歌中吉他的立体声声像是比较特别的,重心摆在了两边,所有再一次验证了IPC无比宽大的左右声场,让人美的找不着北..嘿嘿!同样,换到IPT播放渡口的时候,声场收缩的较为明显,主要从吉他声像宽度的表现就能很明显地体会出来,其他方面差别不大。

  第六首是加州旅馆

  我想看过这首曲子MV的同志们都知道,四个老头做成一排,所以声像也就是简单的一条线而已,没有过多立体的东西,所以理论上来说IPC发挥的应该能更好一点,不过事实也是如此。前半段的鼓声的细节尤其突出,甚至有些细节我在之前的任何一部生源中都没有发现,比如说鼓槌击打到鼓面上引起鼓腔边缘的振动,虽然是一种噪音,但是给人异常真实的感觉。更让人兴奋的是,鼓木的噪音并没有被能量充足的低音所淹没,即便是打开BOOSTER也是一样的明显细腻。欢呼声比较平淡了点,只是点缀一下而已,并没有过分地修饰。左右声像分配明显,声道映射真实,体现在话筒的串音的表达,这是非常有趣的一种现象,就比如说当四个老头并排时,第一个老头在SOLO的同时,声音不光被他自己的话筒所拾音,并且第二支,第三支话筒都能多多少少拾到他SOLO的声音,只是量的问题。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仔细感受一下,在58-1.12秒之间。

  第七首芝加哥序曲

  这是一首能让人振奋的曲子,丰富的乐器种类,复杂的摆位,欢快的节奏都会让人眼前一亮。IPC在芝加哥上的表现也是让人惊喜的。IPC在解析上的实力再一次被完美地印证了,仿佛任何微小的细节通过它的表达都毫发毕现,把注重细节的爵士乐演绎得精彩纷呈。高频和中频都较好地得到了发挥,同样还是那种比较理性,客观的发挥,没有刻意的强调,低频有力道但是不突兀,与中高频相得益彰,乐器摆位真实还原,感觉人声稍微暗淡了一点。而IPT的表现再次惊艳了一番!即使是芝加哥这样没有过多的环境渲染的曲子,IPT仍然给了它充足的头部空间,但是缺点是解析力明显下降,小号的细节被明显地弱化了,不过看在整个环境气氛的提升下,这点也不足为过。

  总结,IPC优点高中低三段均衡,没有刻意渲染或者突出的频段,横向声场宽阔,头部空间较小,解析能力超强,聚焦能力强,适合作为监听后者高保真生源,缺点是声音比较干,没有特色,过于真实。

  IPT优点在于在保证横向声场不受影响的前提下,扩大了头部空间,声音有一定程度上的润色,比较适合有环境空间感的音乐,也较为讨好耳朵;缺点是解析力不如IPC,动态余量相对较低,聚焦能力弱。

iPod Touch 音乐播放

iPod Touch 赛车游戏

苹果 iPod Touch 桌面

苹果 iPod classic 包

苹果 iPod classic 背板

苹果 iPod classic 外观

苹果 iPod classic 耳机插孔

苹果 iPod classic 界面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8 10:12

  【IT168 评测】首先我得说,并且不含糊的说,我是索饭。但是也不是严格的索食主义者。纵观十年心路历程,卡带机早期的超厚级FX615到后来的最后一款超薄级经典神作EX921,CD机从正面还带着按键和屏幕的铁锹级(上平下圆,非常像铁锹)E808到世界最薄级EJ2000,MD从丑八怪级N910(自认为很丑,但是当时商店就这一种爱买不买没招儿就买了)到罕见级红色音质狂人R909,至于MP3,之前自从买了退市的韩版(诺基亚6300级)A828后,在一夜之间灵光闪现梦见自己光荣加入XK党时突然惊醒,醒来后抱头痛哭不得不财政赤字的伟大事实,并且赤字率达300%,于是乎本来还有左牵黄右擒苍的冲动,可是最终还是烈士暮年--虽壮心不已但是秒不动了....
  家丑不可外扬,这些糗事儿就不提当年了。话说我是索饭,但每当一见到索尼之外的那些琳琅满目,就连盛田昭夫都感叹世界发展太快的那些其他猛器神器,也不禁心跳不止。就说嘛,即使做素食主义者还得吃鸡蛋呢,能说鸡蛋是素食吗?和尚还娶妻生子,咱饭友也得敞开国门学习更多的先进科学文化技术才行。于是乎,松下CD-CT790,iriver-E150等等不乏经典之作也都麾之门下。
  好了,回归正题。第一次和苹果见面还得从老婆的ipod shuffle说起。一代还是二代我记不清了,总之内存是一个G的,没有屏幕,做工精致,小巧动人是留给我最多的印象。记得当时用它那原配的耳机(听说单买能买半个shuffle)接上一听,我随口说出了一句话:“哦,这就是苹果”。完全没有之前任何一部机器那种让我一听就哎呀我的妈的感觉,低音有那么一点,高音也有那么一点,中频,嗯,好像也有那么一点。对苹果的印象就这么糊里糊涂地过去了,后来也陆续听了一些NANO(好像目前来说已经春去春不回来的说),VIDEO,CLASSIC,TOUCH甚至是IPHONE等产品,也没认真的听,说实话也没想认真的听,因为苹果卖的不是音质,而是潮。不过近来随着CLASS3代等产品的推出,周围朋友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此机作为音源,这也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了自己,作为一个音频饭来讲是不是有点耍小聪明了?要知道,人家含辛茹苦几年或者几十年开发一款产品或者解码芯片,单凭一耳朵是很难辨个雌雄的。至此,我才有了这么一个特殊的想法,把当今叫好又卖座的音源机IPC与潮人必备IPT做一个横向对比,一方面让自己认清一些意识形态中的误区,另一方面也算帮着大家参谋参谋,毕竟都是上千的玩意儿,老爸老妈赚起来可不容易呢!
  没人喊“CUT”我就接着写下去,嘎嘎嘎...
  先从外观上说吧。IPT从外观讲已经是完美的,独一无二的,甚至可以说是上帝之笔。任何语言来形容它纤薄,靓丽,苗条的魔鬼身材都不足为过。整体造型,弧度,边缘,圆角等等所有的细节全部体现了苹果匠心独运的设计和高超的制作工艺。如果在十年前,如果世界上只有这一台IPT,我想它足以进入卢浮宫作镇馆之宝了。IPT的无比华丽大屏无疑是整个机器的核心所在,480x320像素分辨率,每英寸163像素,多点触摸,这些参数让它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掌机霸王(秒PSP),电影,游戏,上网,音乐全部通吃,我想这也应该是次时代视听娱乐设备终端未来的发展趋势吧!至少这点是走在了SONY的前面,即使XK的推出为索尼的触摸产品注入了一针有效的强心剂,但是在支持第三方开发,娱乐性等方面至少在短时间还不会像IPT这样火个全球大红大紫。用IPT的屏幕来耍手指功夫,一个字:爽!两个字:舒服!
  
苹果 iPod Touch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另外一个重量级人物--IPC。如果要拿IPC与IPT比身材那简直就是凤姐与林志玲的关系--说也说不清。不过凭借着近乎完美的工艺和用料来讲,IPC仍然不失为一款精品。我手头上这台IPC为黑色160GB版本,至于是第几代的问题,我想应该是第五代吧,那就断章取义一下,算它是第五代。黑色的铝合金面板显得非常的低调和华丽,我甚至认为这台IPC是所有IPOD史上比起任何NANO,TOUCH来讲都是最有贵族气质的机器,并且这种亚光的黑色黑的特别正点,有深度,有内涵,男人拿在手里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背面的用料和TOUCH是一样的,白色偏淡*的不锈钢,也是风度翩翩,不过在面子工程的后面隐藏着非常脆弱的内心,一旦不小心,这张“玉面”瞬间就会变成“花脸”.....
  
苹果 iPod Classic
  好了,说完了面子工程,我们也来谈谈具体的使用情况。IPT的multi-touch screen为它甚至是苹果家族都赚足了面子,精确的多点触控手感,美轮美奂的UI(名词解释User Interface用户界面)设计,细腻的颜色和屏幕分辨率....街机,人手一台,看来还是有道理的。接着说IPC的操控性能。IPC,就像它的名字Classic一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扮演着它身为中老年妇女的偶像这一职位,当然,经典之处,那个表面看似永远都不会动一下的控制轮就是大家对于苹果永恒的挥之不去的印象。微动控制轮+Cover Flow系统这一经典搭配在我看来,或者是说和IPT比起来就稍显笨拙了。无奈我怎样训练我手指的旋转力度,那个菜单就是无法准确定位到我想要的位置,这有点类似于笔记本的鼠标触摸板的感觉,每个本子必备,但是很少有人会去用它。其他的类似选歌EQ之类的操作我就不再赘述了,下面还是进入到重要的话题,来谈谈音质的对比。
  对比设备是iPod Touch 3代32GB *行货,iPod Classic 160GB*行货
  监听耳机:AKG,K271SMKI
  测试地点:Perth,Australia
  测试时间:2010年6月1日-6月3日 深夜 无噪声环境
  测试人员:alickjack(大龙,太郎,老赫)

AKG K271SMKI
  测试曲目:
  《亚瑟王》原声大碟-05-Another Brick In Hadrians W
  整张专辑都由当红电影音乐大师Hans Zimmer操刀,此人功力非同寻常,《加勒比海盗》系列,《达芬奇密码》,《碟中谍2》,《珍珠港》,《角斗士》,《狮子王》,《功夫熊猫》等传世经典均出自他的手笔。之所以选择这首Another Brick In Hadrians W是因为这首曲子不光在此专辑中是最为出彩的一首,甚至在Hans Zimmer所有的影视交响乐当中都是一部高水准作品,配器极为丰富,动态范围非常大,火候也十分到位的电影原声音乐。
  
《亚瑟王》原声大碟-05-Another Brick In Hadrians W
《向左走向右走电视版》原声音乐--07向左走向右走之美丽人生

  选这首曲子的原因在于相对简单的配器(只有钢琴和小提琴)能够体现对单独乐器细节的把握,属于某种意义上的轻音乐,没有过多的低频,旨在测试机器对中频以上等频率段的响应和表现力。

《向左走向右走电视版》原声音乐

  《珍珠港》原声大碟--02 Tennessee

  同样又是Hans Zimmer的得意之作,在*甚至是世界范围内的传唱度似乎有超过菊花台之嫌,不得不佩服!气势磅礴的弦乐组,夹杂着战争,犹豫,爱情,选择,种种情感结合到一起,像一首诗歌一样为你娓娓道来,对于声场的测试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

《珍珠港》原声大碟

  《天使爱美丽》原声大碟--04.Comptine D'un Autre Ete-L'Apres

  天使爱美丽在声音上花的功夫可以说是巨大的,所有人在看过这部电影,回过头来听背景音乐的时候,会有一种别样的感觉。 这首钢琴曲由法国当红作曲家杨•提尔森作曲并混音,由于是采样制作,而并非是真正的钢琴,所以在音色中所包含的还有点淡淡的电子味道,那种忽快忽慢的节奏,涓涓细流的旋律,很快就能引人入胜。

《天使爱美丽》原声大碟

  《渡口》

  蔡琴的渡口就像是中级车中的本田雅阁,高级车中的奔驰,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都拥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这首曲子已经成为了HIFI界大多数朋友所认同的音源,无论录音还是混音的效果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加州旅馆》

  像大多数朋友一样,我也是听着加州旅馆长大的。记得小时候用磁带机听这首歌时最讨厌的就是那段永远都放不完的前奏(鼓+吉他SOLO),每每播放该曲必先疯狂倒带快进,越过那长达一分零五秒的“是非之地”。而今,或者说随着年龄的成长和对器材的理解的加深,情况整个就反过来了。现在用这首曲子试音的时候,一般是不怎么听人声那部分了,取而代之的是前面那一分零五秒的“是非之地”,听的就是掌声,听的就是吉他,听的就是鼓,听的就是寂寞!

《加州旅馆》

  《芝加哥》原声大碟--01 - Overture All That Jazz

  作为一部音乐剧类型的电影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其中的音乐功底是可想而知的。本章专辑的第一首--序曲,由John Kander作曲,充分展现了当年百老汇音乐剧舞台的华丽。此曲乐器种类丰富,节奏明快,设备能否出色地解析各乐器之间的异同与细节上的发挥将是重要的参评标准。另外曲子后半部还有人声的加入,是个当之无愧的Big Band Jazz 式的华丽演绎。

  所有音频均为320KMP3文件。

《芝加哥》原声大碟
  第一首曲子是亚瑟王。亚瑟王的前面的一部分较为平静缓和,没有很多的内容,我用IPC试听这一部分时没有什么太多的感觉。然而当*部分开始的时候,好戏才真正开始上演。首先是超大动态的挑战。*部分绝对有着超乎想象的超大动态,那种战争好像犹如一场特大的暴风雨一般,瞬间扑向原本平静祥和的村庄,磅礴大雨,龙卷风暴在一时间就吞噬了一切,变成了战火连连,火海硝烟。对待如此强大的动能的释放,IPC做到了,并且把握的十分娴熟和老练。音量我已经开得很大了,虽然K271 55欧姆的阻抗算不上难推,但是较低的音量是无法满足这种气势上的绝对压倒的攻势的。就在音量开始爬升的那一时刻,我甚至担心IPC会不会推爆,可是事实证明了IPC放大器的优秀品质,整体的音色控制地非常好,在完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如歌如泣地描述着着史诗般的巨擘。高中低三段平衡感也很好,没有出现过多的修饰,可以说是火候正好。在声场方面,我的第一感觉是IPC的声场是左右突出型的,如果用语言来描述的话,仿佛就是在看一场宽屏电影,左右距离拉得非常宽,足够千军万马在里面展开一场生死之战。

  当我把音源换成IPT的时候,情况有了非常明显的变化。首先,在前半部分的弦乐重奏中,我能很明显得感觉到弦乐的声音的干湿比(wet and dry ratio)下降了,然而这个下降并不是坏事,至少对于这首曲子来说我认为是这样的。因为wet的成分增强,也就说明在混响体系当中直达声的减少或者说早期反射的增多,对于声音的质感有着一定的影响。对于弦乐部分的影响则是增加了声音的通透性,也更加地讨好了耳朵。那么这种变化是暂时性的还是对于IPT来说就是有着这样一种素质?在曲子进行到后面的时候我得出了更多的答案。*的到来使得IPT不得不接受与IPC一样的大动态的挑战,结果,仍然没问题,音量提升迅速,不拖沓,不犹豫,把耳机推得足够舒服,然后是细节上的表现。从这里开始,就已经发现了IPT的一些特殊之处。而这种特殊之处则体现为,纵向声场大范围的拉伸。刚才提到IPC的声场犹如一个宽屏电影,而IPT的声场则在宽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高,回到了4:3的怀抱。频率上来讲,IPT的动能仍然够,但是低频的能量被混响和环境所影响所以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分散,不过这些分散并没有导致很明显的后果,无论从质和量上来讲也都是可圈可点的。高频由于干湿比的下降也没有受到过多的干扰。声场在四个方向上都非常的开阔,表现出在左右都有军队进犯的同时,从正面的高出的山丘上又出现一群士兵。所以这些特征决定了IPT非常适合这首曲子或者这类的乐曲,气势恢弘的兵马纷争,IPT可以将场景还原的非常之大。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IPT可谓是为了加大声场而牺牲了解析。解析度的下降在这首音乐中还是比较明显的,好像加了一层淡淡的薄雾,让你看不清敌人的真正面孔。不过说实话,这点影响是非常微妙的,可以忽略不计。

  第二首曲子是向左走向右走之美丽人生。

  在这首乐曲中,钢琴和提琴的表现将是决定性的判定。由于这首歌并没有像亚瑟王那样巨大的动态范围和庞大的声场,也没有像overture那种丰富的配器,所以在表现乐器的细节上应该比较有说服力。虽然苹果的播放器往往被众多索饭或者其他饭冠以“白开水”的名号,但是作为以音质著称的IPC在“白开水的基础上”到底有着怎样与众不同的特质呢?在这首曲子中,我找到的答案是--泛音。泛音是录音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也成为谐音或者谐波。我们知道,当一个物体产生振动的同时,在这个物体本身的基频之上,还有无数的谐频参与振动,谐频的不同则导致了在相同的频率上音色的不同。就好比钢琴和提琴同时演奏一个DO音,但是我们听到的音色却截然不同,这就是谐频或者谐波的差异所产生的效果,也就是泛音。所以说,不同的回放电路,对于基频以上谐频的激励程度不同,也就导致了回放声音的差异,当然这也只是音色差异的一个原因而已,但是泛音的表现确实对声音来讲的影响是巨大的。一般来说,丰富的泛音会使音色变得饱满,平均,且富有色彩。当我用IPC在聆听这首曲子中钢琴部分的时候真的体会到了泛音在IPC的作用下被放大了,十分的悦耳和动听,这在我用电脑声卡收听的时候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音色的表现力,色彩等方面都有了一个比较良好的提升。而用IPT收听这首曲子的时候,泛音并没有像IPC一样地被突出的表达,取而代之的是明亮的提琴,温暖湿润的钢琴,和比较到位的整体感,而这也正是利用了IPT纵向声场的优势。

  第三首曲子是珍珠港。

  这首曲子是一首以弦乐组为主要发声对象的交响乐,声场宽度一般,动态也相对来说较小。无论IPC还是IPT在这首曲目中都有着较为出色的表现,区别不是很明显。

  第四首曲子是天使爱美丽。

  这首曲子的钢琴部分(也只有钢琴部分)与美丽人生相比较而言有着相似的特点,只不过电子采样的泛音程度要更加的明显。同样,IPC发挥的要比IPT出色,音质较为饱满和细腻,而IPT则是一种给人冷冷的钢琴声。

  第五首曲子是渡口

  大部分人在这么多年中都或多或少接受过索尼低音的*,那种精彩,澎湃,力道,释放,是让人们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忘怀的,当然我也是其中一员。但尽管如此,这次还是被IPC的低音给吓到了一把。K271是出了名的低频弱智儿童,没想到接到IPC在没有任何BOOSTER的情况下,那第一声鼓就把我从现实中带到了白痴状态,第二声又把我从白痴状态带回到了现实中!@#$%^&*不得不说,确实是有质又有量!下潜非常到位,每个频段的细节都展露无疑,毫发毕现,晕了,只为这还原精准的利器!人声响起的时候说实话什么样的效果也已经在我意料之中,当然,你要完全跳出白开水的意识形态才行:声音很有弹性,并不会让人感到干涩生硬,间夹在其中的吉他声清晰脆亮,提琴回转,与人声交织在一起十分动人;整体看来,能够拖出低音,拉住中音,对细节的把握也非常准确。这首歌中吉他的立体声声像是比较特别的,重心摆在了两边,所有再一次验证了IPC无比宽大的左右声场,让人美的找不着北..嘿嘿!同样,换到IPT播放渡口的时候,声场收缩的较为明显,主要从吉他声像宽度的表现就能很明显地体会出来,其他方面差别不大。

  第六首是加州旅馆

  我想看过这首曲子MV的同志们都知道,四个老头做成一排,所以声像也就是简单的一条线而已,没有过多立体的东西,所以理论上来说IPC发挥的应该能更好一点,不过事实也是如此。前半段的鼓声的细节尤其突出,甚至有些细节我在之前的任何一部生源中都没有发现,比如说鼓槌击打到鼓面上引起鼓腔边缘的振动,虽然是一种噪音,但是给人异常真实的感觉。更让人兴奋的是,鼓木的噪音并没有被能量充足的低音所淹没,即便是打开BOOSTER也是一样的明显细腻。欢呼声比较平淡了点,只是点缀一下而已,并没有过分地修饰。左右声像分配明显,声道映射真实,体现在话筒的串音的表达,这是非常有趣的一种现象,就比如说当四个老头并排时,第一个老头在SOLO的同时,声音不光被他自己的话筒所拾音,并且第二支,第三支话筒都能多多少少拾到他SOLO的声音,只是量的问题。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仔细感受一下,在58-1.12秒之间。

  第七首芝加哥序曲

  这是一首能让人振奋的曲子,丰富的乐器种类,复杂的摆位,欢快的节奏都会让人眼前一亮。IPC在芝加哥上的表现也是让人惊喜的。IPC在解析上的实力再一次被完美地印证了,仿佛任何微小的细节通过它的表达都毫发毕现,把注重细节的爵士乐演绎得精彩纷呈。高频和中频都较好地得到了发挥,同样还是那种比较理性,客观的发挥,没有刻意的强调,低频有力道但是不突兀,与中高频相得益彰,乐器摆位真实还原,感觉人声稍微暗淡了一点。而IPT的表现再次惊艳了一番!即使是芝加哥这样没有过多的环境渲染的曲子,IPT仍然给了它充足的头部空间,但是缺点是解析力明显下降,小号的细节被明显地弱化了,不过看在整个环境气氛的提升下,这点也不足为过。

  总结,IPC优点高中低三段均衡,没有刻意渲染或者突出的频段,横向声场宽阔,头部空间较小,解析能力超强,聚焦能力强,适合作为监听后者高保真生源,缺点是声音比较干,没有特色,过于真实。

  IPT优点在于在保证横向声场不受影响的前提下,扩大了头部空间,声音有一定程度上的润色,比较适合有环境空间感的音乐,也较为讨好耳朵;缺点是解析力不如IPC,动态余量相对较低,聚焦能力弱。

iPod Touch 音乐播放

iPod Touch 赛车游戏

苹果 iPod Touch 桌面

苹果 iPod classic 包

苹果 iPod classic 背板

苹果 iPod classic 外观

苹果 iPod classic 耳机插孔

苹果 iPod classic 界面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8 10:12

  【IT168 评测】首先我得说,并且不含糊的说,我是索饭。但是也不是严格的索食主义者。纵观十年心路历程,卡带机早期的超厚级FX615到后来的最后一款超薄级经典神作EX921,CD机从正面还带着按键和屏幕的铁锹级(上平下圆,非常像铁锹)E808到世界最薄级EJ2000,MD从丑八怪级N910(自认为很丑,但是当时商店就这一种爱买不买没招儿就买了)到罕见级红色音质狂人R909,至于MP3,之前自从买了退市的韩版(诺基亚6300级)A828后,在一夜之间灵光闪现梦见自己光荣加入XK党时突然惊醒,醒来后抱头痛哭不得不财政赤字的伟大事实,并且赤字率达300%,于是乎本来还有左牵黄右擒苍的冲动,可是最终还是烈士暮年--虽壮心不已但是秒不动了....
  家丑不可外扬,这些糗事儿就不提当年了。话说我是索饭,但每当一见到索尼之外的那些琳琅满目,就连盛田昭夫都感叹世界发展太快的那些其他猛器神器,也不禁心跳不止。就说嘛,即使做素食主义者还得吃鸡蛋呢,能说鸡蛋是素食吗?和尚还娶妻生子,咱饭友也得敞开国门学习更多的先进科学文化技术才行。于是乎,松下CD-CT790,iriver-E150等等不乏经典之作也都麾之门下。
  好了,回归正题。第一次和苹果见面还得从老婆的ipod shuffle说起。一代还是二代我记不清了,总之内存是一个G的,没有屏幕,做工精致,小巧动人是留给我最多的印象。记得当时用它那原配的耳机(听说单买能买半个shuffle)接上一听,我随口说出了一句话:“哦,这就是苹果”。完全没有之前任何一部机器那种让我一听就哎呀我的妈的感觉,低音有那么一点,高音也有那么一点,中频,嗯,好像也有那么一点。对苹果的印象就这么糊里糊涂地过去了,后来也陆续听了一些NANO(好像目前来说已经春去春不回来的说),VIDEO,CLASSIC,TOUCH甚至是IPHONE等产品,也没认真的听,说实话也没想认真的听,因为苹果卖的不是音质,而是潮。不过近来随着CLASS3代等产品的推出,周围朋友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此机作为音源,这也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了自己,作为一个音频饭来讲是不是有点耍小聪明了?要知道,人家含辛茹苦几年或者几十年开发一款产品或者解码芯片,单凭一耳朵是很难辨个雌雄的。至此,我才有了这么一个特殊的想法,把当今叫好又卖座的音源机IPC与潮人必备IPT做一个横向对比,一方面让自己认清一些意识形态中的误区,另一方面也算帮着大家参谋参谋,毕竟都是上千的玩意儿,老爸老妈赚起来可不容易呢!
  没人喊“CUT”我就接着写下去,嘎嘎嘎...
  先从外观上说吧。IPT从外观讲已经是完美的,独一无二的,甚至可以说是上帝之笔。任何语言来形容它纤薄,靓丽,苗条的魔鬼身材都不足为过。整体造型,弧度,边缘,圆角等等所有的细节全部体现了苹果匠心独运的设计和高超的制作工艺。如果在十年前,如果世界上只有这一台IPT,我想它足以进入卢浮宫作镇馆之宝了。IPT的无比华丽大屏无疑是整个机器的核心所在,480x320像素分辨率,每英寸163像素,多点触摸,这些参数让它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掌机霸王(秒PSP),电影,游戏,上网,音乐全部通吃,我想这也应该是次时代视听娱乐设备终端未来的发展趋势吧!至少这点是走在了SONY的前面,即使XK的推出为索尼的触摸产品注入了一针有效的强心剂,但是在支持第三方开发,娱乐性等方面至少在短时间还不会像IPT这样火个全球大红大紫。用IPT的屏幕来耍手指功夫,一个字:爽!两个字:舒服!
  
苹果 iPod Touch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另外一个重量级人物--IPC。如果要拿IPC与IPT比身材那简直就是凤姐与林志玲的关系--说也说不清。不过凭借着近乎完美的工艺和用料来讲,IPC仍然不失为一款精品。我手头上这台IPC为黑色160GB版本,至于是第几代的问题,我想应该是第五代吧,那就断章取义一下,算它是第五代。黑色的铝合金面板显得非常的低调和华丽,我甚至认为这台IPC是所有IPOD史上比起任何NANO,TOUCH来讲都是最有贵族气质的机器,并且这种亚光的黑色黑的特别正点,有深度,有内涵,男人拿在手里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背面的用料和TOUCH是一样的,白色偏淡*的不锈钢,也是风度翩翩,不过在面子工程的后面隐藏着非常脆弱的内心,一旦不小心,这张“玉面”瞬间就会变成“花脸”.....
  
苹果 iPod Classic
  好了,说完了面子工程,我们也来谈谈具体的使用情况。IPT的multi-touch screen为它甚至是苹果家族都赚足了面子,精确的多点触控手感,美轮美奂的UI(名词解释User Interface用户界面)设计,细腻的颜色和屏幕分辨率....街机,人手一台,看来还是有道理的。接着说IPC的操控性能。IPC,就像它的名字Classic一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扮演着它身为中老年妇女的偶像这一职位,当然,经典之处,那个表面看似永远都不会动一下的控制轮就是大家对于苹果永恒的挥之不去的印象。微动控制轮+Cover Flow系统这一经典搭配在我看来,或者是说和IPT比起来就稍显笨拙了。无奈我怎样训练我手指的旋转力度,那个菜单就是无法准确定位到我想要的位置,这有点类似于笔记本的鼠标触摸板的感觉,每个本子必备,但是很少有人会去用它。其他的类似选歌EQ之类的操作我就不再赘述了,下面还是进入到重要的话题,来谈谈音质的对比。
  对比设备是iPod Touch 3代32GB *行货,iPod Classic 160GB*行货
  监听耳机:AKG,K271SMKI
  测试地点:Perth,Australia
  测试时间:2010年6月1日-6月3日 深夜 无噪声环境
  测试人员:alickjack(大龙,太郎,老赫)

AKG K271SMKI
  测试曲目:
  《亚瑟王》原声大碟-05-Another Brick In Hadrians W
  整张专辑都由当红电影音乐大师Hans Zimmer操刀,此人功力非同寻常,《加勒比海盗》系列,《达芬奇密码》,《碟中谍2》,《珍珠港》,《角斗士》,《狮子王》,《功夫熊猫》等传世经典均出自他的手笔。之所以选择这首Another Brick In Hadrians W是因为这首曲子不光在此专辑中是最为出彩的一首,甚至在Hans Zimmer所有的影视交响乐当中都是一部高水准作品,配器极为丰富,动态范围非常大,火候也十分到位的电影原声音乐。
  
《亚瑟王》原声大碟-05-Another Brick In Hadrians W
《向左走向右走电视版》原声音乐--07向左走向右走之美丽人生

  选这首曲子的原因在于相对简单的配器(只有钢琴和小提琴)能够体现对单独乐器细节的把握,属于某种意义上的轻音乐,没有过多的低频,旨在测试机器对中频以上等频率段的响应和表现力。

《向左走向右走电视版》原声音乐

  《珍珠港》原声大碟--02 Tennessee

  同样又是Hans Zimmer的得意之作,在*甚至是世界范围内的传唱度似乎有超过菊花台之嫌,不得不佩服!气势磅礴的弦乐组,夹杂着战争,犹豫,爱情,选择,种种情感结合到一起,像一首诗歌一样为你娓娓道来,对于声场的测试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

《珍珠港》原声大碟

  《天使爱美丽》原声大碟--04.Comptine D'un Autre Ete-L'Apres

  天使爱美丽在声音上花的功夫可以说是巨大的,所有人在看过这部电影,回过头来听背景音乐的时候,会有一种别样的感觉。 这首钢琴曲由法国当红作曲家杨•提尔森作曲并混音,由于是采样制作,而并非是真正的钢琴,所以在音色中所包含的还有点淡淡的电子味道,那种忽快忽慢的节奏,涓涓细流的旋律,很快就能引人入胜。

《天使爱美丽》原声大碟

  《渡口》

  蔡琴的渡口就像是中级车中的本田雅阁,高级车中的奔驰,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都拥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这首曲子已经成为了HIFI界大多数朋友所认同的音源,无论录音还是混音的效果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加州旅馆》

  像大多数朋友一样,我也是听着加州旅馆长大的。记得小时候用磁带机听这首歌时最讨厌的就是那段永远都放不完的前奏(鼓+吉他SOLO),每每播放该曲必先疯狂倒带快进,越过那长达一分零五秒的“是非之地”。而今,或者说随着年龄的成长和对器材的理解的加深,情况整个就反过来了。现在用这首曲子试音的时候,一般是不怎么听人声那部分了,取而代之的是前面那一分零五秒的“是非之地”,听的就是掌声,听的就是吉他,听的就是鼓,听的就是寂寞!

《加州旅馆》

  《芝加哥》原声大碟--01 - Overture All That Jazz

  作为一部音乐剧类型的电影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其中的音乐功底是可想而知的。本章专辑的第一首--序曲,由John Kander作曲,充分展现了当年百老汇音乐剧舞台的华丽。此曲乐器种类丰富,节奏明快,设备能否出色地解析各乐器之间的异同与细节上的发挥将是重要的参评标准。另外曲子后半部还有人声的加入,是个当之无愧的Big Band Jazz 式的华丽演绎。

  所有音频均为320KMP3文件。

《芝加哥》原声大碟
  第一首曲子是亚瑟王。亚瑟王的前面的一部分较为平静缓和,没有很多的内容,我用IPC试听这一部分时没有什么太多的感觉。然而当*部分开始的时候,好戏才真正开始上演。首先是超大动态的挑战。*部分绝对有着超乎想象的超大动态,那种战争好像犹如一场特大的暴风雨一般,瞬间扑向原本平静祥和的村庄,磅礴大雨,龙卷风暴在一时间就吞噬了一切,变成了战火连连,火海硝烟。对待如此强大的动能的释放,IPC做到了,并且把握的十分娴熟和老练。音量我已经开得很大了,虽然K271 55欧姆的阻抗算不上难推,但是较低的音量是无法满足这种气势上的绝对压倒的攻势的。就在音量开始爬升的那一时刻,我甚至担心IPC会不会推爆,可是事实证明了IPC放大器的优秀品质,整体的音色控制地非常好,在完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如歌如泣地描述着着史诗般的巨擘。高中低三段平衡感也很好,没有出现过多的修饰,可以说是火候正好。在声场方面,我的第一感觉是IPC的声场是左右突出型的,如果用语言来描述的话,仿佛就是在看一场宽屏电影,左右距离拉得非常宽,足够千军万马在里面展开一场生死之战。

  当我把音源换成IPT的时候,情况有了非常明显的变化。首先,在前半部分的弦乐重奏中,我能很明显得感觉到弦乐的声音的干湿比(wet and dry ratio)下降了,然而这个下降并不是坏事,至少对于这首曲子来说我认为是这样的。因为wet的成分增强,也就说明在混响体系当中直达声的减少或者说早期反射的增多,对于声音的质感有着一定的影响。对于弦乐部分的影响则是增加了声音的通透性,也更加地讨好了耳朵。那么这种变化是暂时性的还是对于IPT来说就是有着这样一种素质?在曲子进行到后面的时候我得出了更多的答案。*的到来使得IPT不得不接受与IPC一样的大动态的挑战,结果,仍然没问题,音量提升迅速,不拖沓,不犹豫,把耳机推得足够舒服,然后是细节上的表现。从这里开始,就已经发现了IPT的一些特殊之处。而这种特殊之处则体现为,纵向声场大范围的拉伸。刚才提到IPC的声场犹如一个宽屏电影,而IPT的声场则在宽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高,回到了4:3的怀抱。频率上来讲,IPT的动能仍然够,但是低频的能量被混响和环境所影响所以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分散,不过这些分散并没有导致很明显的后果,无论从质和量上来讲也都是可圈可点的。高频由于干湿比的下降也没有受到过多的干扰。声场在四个方向上都非常的开阔,表现出在左右都有军队进犯的同时,从正面的高出的山丘上又出现一群士兵。所以这些特征决定了IPT非常适合这首曲子或者这类的乐曲,气势恢弘的兵马纷争,IPT可以将场景还原的非常之大。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IPT可谓是为了加大声场而牺牲了解析。解析度的下降在这首音乐中还是比较明显的,好像加了一层淡淡的薄雾,让你看不清敌人的真正面孔。不过说实话,这点影响是非常微妙的,可以忽略不计。

  第二首曲子是向左走向右走之美丽人生。

  在这首乐曲中,钢琴和提琴的表现将是决定性的判定。由于这首歌并没有像亚瑟王那样巨大的动态范围和庞大的声场,也没有像overture那种丰富的配器,所以在表现乐器的细节上应该比较有说服力。虽然苹果的播放器往往被众多索饭或者其他饭冠以“白开水”的名号,但是作为以音质著称的IPC在“白开水的基础上”到底有着怎样与众不同的特质呢?在这首曲子中,我找到的答案是--泛音。泛音是录音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也成为谐音或者谐波。我们知道,当一个物体产生振动的同时,在这个物体本身的基频之上,还有无数的谐频参与振动,谐频的不同则导致了在相同的频率上音色的不同。就好比钢琴和提琴同时演奏一个DO音,但是我们听到的音色却截然不同,这就是谐频或者谐波的差异所产生的效果,也就是泛音。所以说,不同的回放电路,对于基频以上谐频的激励程度不同,也就导致了回放声音的差异,当然这也只是音色差异的一个原因而已,但是泛音的表现确实对声音来讲的影响是巨大的。一般来说,丰富的泛音会使音色变得饱满,平均,且富有色彩。当我用IPC在聆听这首曲子中钢琴部分的时候真的体会到了泛音在IPC的作用下被放大了,十分的悦耳和动听,这在我用电脑声卡收听的时候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音色的表现力,色彩等方面都有了一个比较良好的提升。而用IPT收听这首曲子的时候,泛音并没有像IPC一样地被突出的表达,取而代之的是明亮的提琴,温暖湿润的钢琴,和比较到位的整体感,而这也正是利用了IPT纵向声场的优势。

  第三首曲子是珍珠港。

  这首曲子是一首以弦乐组为主要发声对象的交响乐,声场宽度一般,动态也相对来说较小。无论IPC还是IPT在这首曲目中都有着较为出色的表现,区别不是很明显。

  第四首曲子是天使爱美丽。

  这首曲子的钢琴部分(也只有钢琴部分)与美丽人生相比较而言有着相似的特点,只不过电子采样的泛音程度要更加的明显。同样,IPC发挥的要比IPT出色,音质较为饱满和细腻,而IPT则是一种给人冷冷的钢琴声。

  第五首曲子是渡口

  大部分人在这么多年中都或多或少接受过索尼低音的*,那种精彩,澎湃,力道,释放,是让人们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忘怀的,当然我也是其中一员。但尽管如此,这次还是被IPC的低音给吓到了一把。K271是出了名的低频弱智儿童,没想到接到IPC在没有任何BOOSTER的情况下,那第一声鼓就把我从现实中带到了白痴状态,第二声又把我从白痴状态带回到了现实中!@#$%^&*不得不说,确实是有质又有量!下潜非常到位,每个频段的细节都展露无疑,毫发毕现,晕了,只为这还原精准的利器!人声响起的时候说实话什么样的效果也已经在我意料之中,当然,你要完全跳出白开水的意识形态才行:声音很有弹性,并不会让人感到干涩生硬,间夹在其中的吉他声清晰脆亮,提琴回转,与人声交织在一起十分动人;整体看来,能够拖出低音,拉住中音,对细节的把握也非常准确。这首歌中吉他的立体声声像是比较特别的,重心摆在了两边,所有再一次验证了IPC无比宽大的左右声场,让人美的找不着北..嘿嘿!同样,换到IPT播放渡口的时候,声场收缩的较为明显,主要从吉他声像宽度的表现就能很明显地体会出来,其他方面差别不大。

  第六首是加州旅馆

  我想看过这首曲子MV的同志们都知道,四个老头做成一排,所以声像也就是简单的一条线而已,没有过多立体的东西,所以理论上来说IPC发挥的应该能更好一点,不过事实也是如此。前半段的鼓声的细节尤其突出,甚至有些细节我在之前的任何一部生源中都没有发现,比如说鼓槌击打到鼓面上引起鼓腔边缘的振动,虽然是一种噪音,但是给人异常真实的感觉。更让人兴奋的是,鼓木的噪音并没有被能量充足的低音所淹没,即便是打开BOOSTER也是一样的明显细腻。欢呼声比较平淡了点,只是点缀一下而已,并没有过分地修饰。左右声像分配明显,声道映射真实,体现在话筒的串音的表达,这是非常有趣的一种现象,就比如说当四个老头并排时,第一个老头在SOLO的同时,声音不光被他自己的话筒所拾音,并且第二支,第三支话筒都能多多少少拾到他SOLO的声音,只是量的问题。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仔细感受一下,在58-1.12秒之间。

  第七首芝加哥序曲

  这是一首能让人振奋的曲子,丰富的乐器种类,复杂的摆位,欢快的节奏都会让人眼前一亮。IPC在芝加哥上的表现也是让人惊喜的。IPC在解析上的实力再一次被完美地印证了,仿佛任何微小的细节通过它的表达都毫发毕现,把注重细节的爵士乐演绎得精彩纷呈。高频和中频都较好地得到了发挥,同样还是那种比较理性,客观的发挥,没有刻意的强调,低频有力道但是不突兀,与中高频相得益彰,乐器摆位真实还原,感觉人声稍微暗淡了一点。而IPT的表现再次惊艳了一番!即使是芝加哥这样没有过多的环境渲染的曲子,IPT仍然给了它充足的头部空间,但是缺点是解析力明显下降,小号的细节被明显地弱化了,不过看在整个环境气氛的提升下,这点也不足为过。

  总结,IPC优点高中低三段均衡,没有刻意渲染或者突出的频段,横向声场宽阔,头部空间较小,解析能力超强,聚焦能力强,适合作为监听后者高保真生源,缺点是声音比较干,没有特色,过于真实。

  IPT优点在于在保证横向声场不受影响的前提下,扩大了头部空间,声音有一定程度上的润色,比较适合有环境空间感的音乐,也较为讨好耳朵;缺点是解析力不如IPC,动态余量相对较低,聚焦能力弱。

iPod Touch 音乐播放

iPod Touch 赛车游戏

苹果 iPod Touch 桌面

苹果 iPod classic 包

苹果 iPod classic 背板

苹果 iPod classic 外观

苹果 iPod classic 耳机插孔

苹果 iPod classic 界面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30 11:10

  【IT168 评测】首先我得说,并且不含糊的说,我是索饭。但是也不是严格的索食主义者。纵观十年心路历程,卡带机早期的超厚级FX615到后来的最后一款超薄级经典神作EX921,CD机从正面还带着按键和屏幕的铁锹级(上平下圆,非常像铁锹)E808到世界最薄级EJ2000,MD从丑八怪级N910(自认为很丑,但是当时商店就这一种爱买不买没招儿就买了)到罕见级红色音质狂人R909,至于MP3,之前自从买了退市的韩版(诺基亚6300级)A828后,在一夜之间灵光闪现梦见自己光荣加入XK党时突然惊醒,醒来后抱头痛哭不得不财政赤字的伟大事实,并且赤字率达300%,于是乎本来还有左牵黄右擒苍的冲动,可是最终还是烈士暮年--虽壮心不已但是秒不动了....
  家丑不可外扬,这些糗事儿就不提当年了。话说我是索饭,但每当一见到索尼之外的那些琳琅满目,就连盛田昭夫都感叹世界发展太快的那些其他猛器神器,也不禁心跳不止。就说嘛,即使做素食主义者还得吃鸡蛋呢,能说鸡蛋是素食吗?和尚还娶妻生子,咱饭友也得敞开国门学习更多的先进科学文化技术才行。于是乎,松下CD-CT790,iriver-E150等等不乏经典之作也都麾之门下。
  好了,回归正题。第一次和苹果见面还得从老婆的ipod shuffle说起。一代还是二代我记不清了,总之内存是一个G的,没有屏幕,做工精致,小巧动人是留给我最多的印象。记得当时用它那原配的耳机(听说单买能买半个shuffle)接上一听,我随口说出了一句话:“哦,这就是苹果”。完全没有之前任何一部机器那种让我一听就哎呀我的妈的感觉,低音有那么一点,高音也有那么一点,中频,嗯,好像也有那么一点。对苹果的印象就这么糊里糊涂地过去了,后来也陆续听了一些NANO(好像目前来说已经春去春不回来的说),VIDEO,CLASSIC,TOUCH甚至是IPHONE等产品,也没认真的听,说实话也没想认真的听,因为苹果卖的不是音质,而是潮。不过近来随着CLASS3代等产品的推出,周围朋友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此机作为音源,这也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了自己,作为一个音频饭来讲是不是有点耍小聪明了?要知道,人家含辛茹苦几年或者几十年开发一款产品或者解码芯片,单凭一耳朵是很难辨个雌雄的。至此,我才有了这么一个特殊的想法,把当今叫好又卖座的音源机IPC与潮人必备IPT做一个横向对比,一方面让自己认清一些意识形态中的误区,另一方面也算帮着大家参谋参谋,毕竟都是上千的玩意儿,老爸老妈赚起来可不容易呢!
  没人喊“CUT”我就接着写下去,嘎嘎嘎...
  先从外观上说吧。IPT从外观讲已经是完美的,独一无二的,甚至可以说是上帝之笔。任何语言来形容它纤薄,靓丽,苗条的魔鬼身材都不足为过。整体造型,弧度,边缘,圆角等等所有的细节全部体现了苹果匠心独运的设计和高超的制作工艺。如果在十年前,如果世界上只有这一台IPT,我想它足以进入卢浮宫作镇馆之宝了。IPT的无比华丽大屏无疑是整个机器的核心所在,480x320像素分辨率,每英寸163像素,多点触摸,这些参数让它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掌机霸王(秒PSP),电影,游戏,上网,音乐全部通吃,我想这也应该是次时代视听娱乐设备终端未来的发展趋势吧!至少这点是走在了SONY的前面,即使XK的推出为索尼的触摸产品注入了一针有效的强心剂,但是在支持第三方开发,娱乐性等方面至少在短时间还不会像IPT这样火个全球大红大紫。用IPT的屏幕来耍手指功夫,一个字:爽!两个字:舒服!
  
苹果 iPod Touch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另外一个重量级人物--IPC。如果要拿IPC与IPT比身材那简直就是凤姐与林志玲的关系--说也说不清。不过凭借着近乎完美的工艺和用料来讲,IPC仍然不失为一款精品。我手头上这台IPC为黑色160GB版本,至于是第几代的问题,我想应该是第五代吧,那就断章取义一下,算它是第五代。黑色的铝合金面板显得非常的低调和华丽,我甚至认为这台IPC是所有IPOD史上比起任何NANO,TOUCH来讲都是最有贵族气质的机器,并且这种亚光的黑色黑的特别正点,有深度,有内涵,男人拿在手里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背面的用料和TOUCH是一样的,白色偏淡*的不锈钢,也是风度翩翩,不过在面子工程的后面隐藏着非常脆弱的内心,一旦不小心,这张“玉面”瞬间就会变成“花脸”.....
  
苹果 iPod Classic
  好了,说完了面子工程,我们也来谈谈具体的使用情况。IPT的multi-touch screen为它甚至是苹果家族都赚足了面子,精确的多点触控手感,美轮美奂的UI(名词解释User Interface用户界面)设计,细腻的颜色和屏幕分辨率....街机,人手一台,看来还是有道理的。接着说IPC的操控性能。IPC,就像它的名字Classic一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扮演着它身为中老年妇女的偶像这一职位,当然,经典之处,那个表面看似永远都不会动一下的控制轮就是大家对于苹果永恒的挥之不去的印象。微动控制轮+Cover Flow系统这一经典搭配在我看来,或者是说和IPT比起来就稍显笨拙了。无奈我怎样训练我手指的旋转力度,那个菜单就是无法准确定位到我想要的位置,这有点类似于笔记本的鼠标触摸板的感觉,每个本子必备,但是很少有人会去用它。其他的类似选歌EQ之类的操作我就不再赘述了,下面还是进入到重要的话题,来谈谈音质的对比。
  对比设备是iPod Touch 3代32GB *行货,iPod Classic 160GB*行货
  监听耳机:AKG,K271SMKI
  测试地点:Perth,Australia
  测试时间:2010年6月1日-6月3日 深夜 无噪声环境
  测试人员:alickjack(大龙,太郎,老赫)

AKG K271SMKI
  测试曲目:
  《亚瑟王》原声大碟-05-Another Brick In Hadrians W
  整张专辑都由当红电影音乐大师Hans Zimmer操刀,此人功力非同寻常,《加勒比海盗》系列,《达芬奇密码》,《碟中谍2》,《珍珠港》,《角斗士》,《狮子王》,《功夫熊猫》等传世经典均出自他的手笔。之所以选择这首Another Brick In Hadrians W是因为这首曲子不光在此专辑中是最为出彩的一首,甚至在Hans Zimmer所有的影视交响乐当中都是一部高水准作品,配器极为丰富,动态范围非常大,火候也十分到位的电影原声音乐。
  
《亚瑟王》原声大碟-05-Another Brick In Hadrians W
《向左走向右走电视版》原声音乐--07向左走向右走之美丽人生

  选这首曲子的原因在于相对简单的配器(只有钢琴和小提琴)能够体现对单独乐器细节的把握,属于某种意义上的轻音乐,没有过多的低频,旨在测试机器对中频以上等频率段的响应和表现力。

《向左走向右走电视版》原声音乐

  《珍珠港》原声大碟--02 Tennessee

  同样又是Hans Zimmer的得意之作,在*甚至是世界范围内的传唱度似乎有超过菊花台之嫌,不得不佩服!气势磅礴的弦乐组,夹杂着战争,犹豫,爱情,选择,种种情感结合到一起,像一首诗歌一样为你娓娓道来,对于声场的测试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

《珍珠港》原声大碟

  《天使爱美丽》原声大碟--04.Comptine D'un Autre Ete-L'Apres

  天使爱美丽在声音上花的功夫可以说是巨大的,所有人在看过这部电影,回过头来听背景音乐的时候,会有一种别样的感觉。 这首钢琴曲由法国当红作曲家杨•提尔森作曲并混音,由于是采样制作,而并非是真正的钢琴,所以在音色中所包含的还有点淡淡的电子味道,那种忽快忽慢的节奏,涓涓细流的旋律,很快就能引人入胜。

《天使爱美丽》原声大碟

  《渡口》

  蔡琴的渡口就像是中级车中的本田雅阁,高级车中的奔驰,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都拥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这首曲子已经成为了HIFI界大多数朋友所认同的音源,无论录音还是混音的效果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加州旅馆》

  像大多数朋友一样,我也是听着加州旅馆长大的。记得小时候用磁带机听这首歌时最讨厌的就是那段永远都放不完的前奏(鼓+吉他SOLO),每每播放该曲必先疯狂倒带快进,越过那长达一分零五秒的“是非之地”。而今,或者说随着年龄的成长和对器材的理解的加深,情况整个就反过来了。现在用这首曲子试音的时候,一般是不怎么听人声那部分了,取而代之的是前面那一分零五秒的“是非之地”,听的就是掌声,听的就是吉他,听的就是鼓,听的就是寂寞!

《加州旅馆》

  《芝加哥》原声大碟--01 - Overture All That Jazz

  作为一部音乐剧类型的电影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其中的音乐功底是可想而知的。本章专辑的第一首--序曲,由John Kander作曲,充分展现了当年百老汇音乐剧舞台的华丽。此曲乐器种类丰富,节奏明快,设备能否出色地解析各乐器之间的异同与细节上的发挥将是重要的参评标准。另外曲子后半部还有人声的加入,是个当之无愧的Big Band Jazz 式的华丽演绎。

  所有音频均为320KMP3文件。

《芝加哥》原声大碟
  第一首曲子是亚瑟王。亚瑟王的前面的一部分较为平静缓和,没有很多的内容,我用IPC试听这一部分时没有什么太多的感觉。然而当*部分开始的时候,好戏才真正开始上演。首先是超大动态的挑战。*部分绝对有着超乎想象的超大动态,那种战争好像犹如一场特大的暴风雨一般,瞬间扑向原本平静祥和的村庄,磅礴大雨,龙卷风暴在一时间就吞噬了一切,变成了战火连连,火海硝烟。对待如此强大的动能的释放,IPC做到了,并且把握的十分娴熟和老练。音量我已经开得很大了,虽然K271 55欧姆的阻抗算不上难推,但是较低的音量是无法满足这种气势上的绝对压倒的攻势的。就在音量开始爬升的那一时刻,我甚至担心IPC会不会推爆,可是事实证明了IPC放大器的优秀品质,整体的音色控制地非常好,在完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如歌如泣地描述着着史诗般的巨擘。高中低三段平衡感也很好,没有出现过多的修饰,可以说是火候正好。在声场方面,我的第一感觉是IPC的声场是左右突出型的,如果用语言来描述的话,仿佛就是在看一场宽屏电影,左右距离拉得非常宽,足够千军万马在里面展开一场生死之战。

  当我把音源换成IPT的时候,情况有了非常明显的变化。首先,在前半部分的弦乐重奏中,我能很明显得感觉到弦乐的声音的干湿比(wet and dry ratio)下降了,然而这个下降并不是坏事,至少对于这首曲子来说我认为是这样的。因为wet的成分增强,也就说明在混响体系当中直达声的减少或者说早期反射的增多,对于声音的质感有着一定的影响。对于弦乐部分的影响则是增加了声音的通透性,也更加地讨好了耳朵。那么这种变化是暂时性的还是对于IPT来说就是有着这样一种素质?在曲子进行到后面的时候我得出了更多的答案。*的到来使得IPT不得不接受与IPC一样的大动态的挑战,结果,仍然没问题,音量提升迅速,不拖沓,不犹豫,把耳机推得足够舒服,然后是细节上的表现。从这里开始,就已经发现了IPT的一些特殊之处。而这种特殊之处则体现为,纵向声场大范围的拉伸。刚才提到IPC的声场犹如一个宽屏电影,而IPT的声场则在宽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高,回到了4:3的怀抱。频率上来讲,IPT的动能仍然够,但是低频的能量被混响和环境所影响所以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分散,不过这些分散并没有导致很明显的后果,无论从质和量上来讲也都是可圈可点的。高频由于干湿比的下降也没有受到过多的干扰。声场在四个方向上都非常的开阔,表现出在左右都有军队进犯的同时,从正面的高出的山丘上又出现一群士兵。所以这些特征决定了IPT非常适合这首曲子或者这类的乐曲,气势恢弘的兵马纷争,IPT可以将场景还原的非常之大。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IPT可谓是为了加大声场而牺牲了解析。解析度的下降在这首音乐中还是比较明显的,好像加了一层淡淡的薄雾,让你看不清敌人的真正面孔。不过说实话,这点影响是非常微妙的,可以忽略不计。

  第二首曲子是向左走向右走之美丽人生。

  在这首乐曲中,钢琴和提琴的表现将是决定性的判定。由于这首歌并没有像亚瑟王那样巨大的动态范围和庞大的声场,也没有像overture那种丰富的配器,所以在表现乐器的细节上应该比较有说服力。虽然苹果的播放器往往被众多索饭或者其他饭冠以“白开水”的名号,但是作为以音质著称的IPC在“白开水的基础上”到底有着怎样与众不同的特质呢?在这首曲子中,我找到的答案是--泛音。泛音是录音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也成为谐音或者谐波。我们知道,当一个物体产生振动的同时,在这个物体本身的基频之上,还有无数的谐频参与振动,谐频的不同则导致了在相同的频率上音色的不同。就好比钢琴和提琴同时演奏一个DO音,但是我们听到的音色却截然不同,这就是谐频或者谐波的差异所产生的效果,也就是泛音。所以说,不同的回放电路,对于基频以上谐频的激励程度不同,也就导致了回放声音的差异,当然这也只是音色差异的一个原因而已,但是泛音的表现确实对声音来讲的影响是巨大的。一般来说,丰富的泛音会使音色变得饱满,平均,且富有色彩。当我用IPC在聆听这首曲子中钢琴部分的时候真的体会到了泛音在IPC的作用下被放大了,十分的悦耳和动听,这在我用电脑声卡收听的时候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音色的表现力,色彩等方面都有了一个比较良好的提升。而用IPT收听这首曲子的时候,泛音并没有像IPC一样地被突出的表达,取而代之的是明亮的提琴,温暖湿润的钢琴,和比较到位的整体感,而这也正是利用了IPT纵向声场的优势。

  第三首曲子是珍珠港。

  这首曲子是一首以弦乐组为主要发声对象的交响乐,声场宽度一般,动态也相对来说较小。无论IPC还是IPT在这首曲目中都有着较为出色的表现,区别不是很明显。

  第四首曲子是天使爱美丽。

  这首曲子的钢琴部分(也只有钢琴部分)与美丽人生相比较而言有着相似的特点,只不过电子采样的泛音程度要更加的明显。同样,IPC发挥的要比IPT出色,音质较为饱满和细腻,而IPT则是一种给人冷冷的钢琴声。

  第五首曲子是渡口

  大部分人在这么多年中都或多或少接受过索尼低音的*,那种精彩,澎湃,力道,释放,是让人们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忘怀的,当然我也是其中一员。但尽管如此,这次还是被IPC的低音给吓到了一把。K271是出了名的低频弱智儿童,没想到接到IPC在没有任何BOOSTER的情况下,那第一声鼓就把我从现实中带到了白痴状态,第二声又把我从白痴状态带回到了现实中!@#$%^&*不得不说,确实是有质又有量!下潜非常到位,每个频段的细节都展露无疑,毫发毕现,晕了,只为这还原精准的利器!人声响起的时候说实话什么样的效果也已经在我意料之中,当然,你要完全跳出白开水的意识形态才行:声音很有弹性,并不会让人感到干涩生硬,间夹在其中的吉他声清晰脆亮,提琴回转,与人声交织在一起十分动人;整体看来,能够拖出低音,拉住中音,对细节的把握也非常准确。这首歌中吉他的立体声声像是比较特别的,重心摆在了两边,所有再一次验证了IPC无比宽大的左右声场,让人美的找不着北..嘿嘿!同样,换到IPT播放渡口的时候,声场收缩的较为明显,主要从吉他声像宽度的表现就能很明显地体会出来,其他方面差别不大。

  第六首是加州旅馆

  我想看过这首曲子MV的同志们都知道,四个老头做成一排,所以声像也就是简单的一条线而已,没有过多立体的东西,所以理论上来说IPC发挥的应该能更好一点,不过事实也是如此。前半段的鼓声的细节尤其突出,甚至有些细节我在之前的任何一部生源中都没有发现,比如说鼓槌击打到鼓面上引起鼓腔边缘的振动,虽然是一种噪音,但是给人异常真实的感觉。更让人兴奋的是,鼓木的噪音并没有被能量充足的低音所淹没,即便是打开BOOSTER也是一样的明显细腻。欢呼声比较平淡了点,只是点缀一下而已,并没有过分地修饰。左右声像分配明显,声道映射真实,体现在话筒的串音的表达,这是非常有趣的一种现象,就比如说当四个老头并排时,第一个老头在SOLO的同时,声音不光被他自己的话筒所拾音,并且第二支,第三支话筒都能多多少少拾到他SOLO的声音,只是量的问题。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仔细感受一下,在58-1.12秒之间。

  第七首芝加哥序曲

  这是一首能让人振奋的曲子,丰富的乐器种类,复杂的摆位,欢快的节奏都会让人眼前一亮。IPC在芝加哥上的表现也是让人惊喜的。IPC在解析上的实力再一次被完美地印证了,仿佛任何微小的细节通过它的表达都毫发毕现,把注重细节的爵士乐演绎得精彩纷呈。高频和中频都较好地得到了发挥,同样还是那种比较理性,客观的发挥,没有刻意的强调,低频有力道但是不突兀,与中高频相得益彰,乐器摆位真实还原,感觉人声稍微暗淡了一点。而IPT的表现再次惊艳了一番!即使是芝加哥这样没有过多的环境渲染的曲子,IPT仍然给了它充足的头部空间,但是缺点是解析力明显下降,小号的细节被明显地弱化了,不过看在整个环境气氛的提升下,这点也不足为过。

  总结,IPC优点高中低三段均衡,没有刻意渲染或者突出的频段,横向声场宽阔,头部空间较小,解析能力超强,聚焦能力强,适合作为监听后者高保真生源,缺点是声音比较干,没有特色,过于真实。

  IPT优点在于在保证横向声场不受影响的前提下,扩大了头部空间,声音有一定程度上的润色,比较适合有环境空间感的音乐,也较为讨好耳朵;缺点是解析力不如IPC,动态余量相对较低,聚焦能力弱。

iPod Touch 音乐播放

iPod Touch 赛车游戏

苹果 iPod Touch 桌面

苹果 iPod classic 包

苹果 iPod classic 背板

苹果 iPod classic 外观

苹果 iPod classic 耳机插孔

苹果 iPod classic 界面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8 10:12

  【IT168 评测】首先我得说,并且不含糊的说,我是索饭。但是也不是严格的索食主义者。纵观十年心路历程,卡带机早期的超厚级FX615到后来的最后一款超薄级经典神作EX921,CD机从正面还带着按键和屏幕的铁锹级(上平下圆,非常像铁锹)E808到世界最薄级EJ2000,MD从丑八怪级N910(自认为很丑,但是当时商店就这一种爱买不买没招儿就买了)到罕见级红色音质狂人R909,至于MP3,之前自从买了退市的韩版(诺基亚6300级)A828后,在一夜之间灵光闪现梦见自己光荣加入XK党时突然惊醒,醒来后抱头痛哭不得不财政赤字的伟大事实,并且赤字率达300%,于是乎本来还有左牵黄右擒苍的冲动,可是最终还是烈士暮年--虽壮心不已但是秒不动了....
  家丑不可外扬,这些糗事儿就不提当年了。话说我是索饭,但每当一见到索尼之外的那些琳琅满目,就连盛田昭夫都感叹世界发展太快的那些其他猛器神器,也不禁心跳不止。就说嘛,即使做素食主义者还得吃鸡蛋呢,能说鸡蛋是素食吗?和尚还娶妻生子,咱饭友也得敞开国门学习更多的先进科学文化技术才行。于是乎,松下CD-CT790,iriver-E150等等不乏经典之作也都麾之门下。
  好了,回归正题。第一次和苹果见面还得从老婆的ipod shuffle说起。一代还是二代我记不清了,总之内存是一个G的,没有屏幕,做工精致,小巧动人是留给我最多的印象。记得当时用它那原配的耳机(听说单买能买半个shuffle)接上一听,我随口说出了一句话:“哦,这就是苹果”。完全没有之前任何一部机器那种让我一听就哎呀我的妈的感觉,低音有那么一点,高音也有那么一点,中频,嗯,好像也有那么一点。对苹果的印象就这么糊里糊涂地过去了,后来也陆续听了一些NANO(好像目前来说已经春去春不回来的说),VIDEO,CLASSIC,TOUCH甚至是IPHONE等产品,也没认真的听,说实话也没想认真的听,因为苹果卖的不是音质,而是潮。不过近来随着CLASS3代等产品的推出,周围朋友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此机作为音源,这也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了自己,作为一个音频饭来讲是不是有点耍小聪明了?要知道,人家含辛茹苦几年或者几十年开发一款产品或者解码芯片,单凭一耳朵是很难辨个雌雄的。至此,我才有了这么一个特殊的想法,把当今叫好又卖座的音源机IPC与潮人必备IPT做一个横向对比,一方面让自己认清一些意识形态中的误区,另一方面也算帮着大家参谋参谋,毕竟都是上千的玩意儿,老爸老妈赚起来可不容易呢!
  没人喊“CUT”我就接着写下去,嘎嘎嘎...
  先从外观上说吧。IPT从外观讲已经是完美的,独一无二的,甚至可以说是上帝之笔。任何语言来形容它纤薄,靓丽,苗条的魔鬼身材都不足为过。整体造型,弧度,边缘,圆角等等所有的细节全部体现了苹果匠心独运的设计和高超的制作工艺。如果在十年前,如果世界上只有这一台IPT,我想它足以进入卢浮宫作镇馆之宝了。IPT的无比华丽大屏无疑是整个机器的核心所在,480x320像素分辨率,每英寸163像素,多点触摸,这些参数让它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掌机霸王(秒PSP),电影,游戏,上网,音乐全部通吃,我想这也应该是次时代视听娱乐设备终端未来的发展趋势吧!至少这点是走在了SONY的前面,即使XK的推出为索尼的触摸产品注入了一针有效的强心剂,但是在支持第三方开发,娱乐性等方面至少在短时间还不会像IPT这样火个全球大红大紫。用IPT的屏幕来耍手指功夫,一个字:爽!两个字:舒服!
  
苹果 iPod Touch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另外一个重量级人物--IPC。如果要拿IPC与IPT比身材那简直就是凤姐与林志玲的关系--说也说不清。不过凭借着近乎完美的工艺和用料来讲,IPC仍然不失为一款精品。我手头上这台IPC为黑色160GB版本,至于是第几代的问题,我想应该是第五代吧,那就断章取义一下,算它是第五代。黑色的铝合金面板显得非常的低调和华丽,我甚至认为这台IPC是所有IPOD史上比起任何NANO,TOUCH来讲都是最有贵族气质的机器,并且这种亚光的黑色黑的特别正点,有深度,有内涵,男人拿在手里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背面的用料和TOUCH是一样的,白色偏淡*的不锈钢,也是风度翩翩,不过在面子工程的后面隐藏着非常脆弱的内心,一旦不小心,这张“玉面”瞬间就会变成“花脸”.....
  
苹果 iPod Classic
  好了,说完了面子工程,我们也来谈谈具体的使用情况。IPT的multi-touch screen为它甚至是苹果家族都赚足了面子,精确的多点触控手感,美轮美奂的UI(名词解释User Interface用户界面)设计,细腻的颜色和屏幕分辨率....街机,人手一台,看来还是有道理的。接着说IPC的操控性能。IPC,就像它的名字Classic一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扮演着它身为中老年妇女的偶像这一职位,当然,经典之处,那个表面看似永远都不会动一下的控制轮就是大家对于苹果永恒的挥之不去的印象。微动控制轮+Cover Flow系统这一经典搭配在我看来,或者是说和IPT比起来就稍显笨拙了。无奈我怎样训练我手指的旋转力度,那个菜单就是无法准确定位到我想要的位置,这有点类似于笔记本的鼠标触摸板的感觉,每个本子必备,但是很少有人会去用它。其他的类似选歌EQ之类的操作我就不再赘述了,下面还是进入到重要的话题,来谈谈音质的对比。
  对比设备是iPod Touch 3代32GB *行货,iPod Classic 160GB*行货
  监听耳机:AKG,K271SMKI
  测试地点:Perth,Australia
  测试时间:2010年6月1日-6月3日 深夜 无噪声环境
  测试人员:alickjack(大龙,太郎,老赫)

AKG K271SMKI
  测试曲目:
  《亚瑟王》原声大碟-05-Another Brick In Hadrians W
  整张专辑都由当红电影音乐大师Hans Zimmer操刀,此人功力非同寻常,《加勒比海盗》系列,《达芬奇密码》,《碟中谍2》,《珍珠港》,《角斗士》,《狮子王》,《功夫熊猫》等传世经典均出自他的手笔。之所以选择这首Another Brick In Hadrians W是因为这首曲子不光在此专辑中是最为出彩的一首,甚至在Hans Zimmer所有的影视交响乐当中都是一部高水准作品,配器极为丰富,动态范围非常大,火候也十分到位的电影原声音乐。
  
《亚瑟王》原声大碟-05-Another Brick In Hadrians W
《向左走向右走电视版》原声音乐--07向左走向右走之美丽人生

  选这首曲子的原因在于相对简单的配器(只有钢琴和小提琴)能够体现对单独乐器细节的把握,属于某种意义上的轻音乐,没有过多的低频,旨在测试机器对中频以上等频率段的响应和表现力。

《向左走向右走电视版》原声音乐

  《珍珠港》原声大碟--02 Tennessee

  同样又是Hans Zimmer的得意之作,在*甚至是世界范围内的传唱度似乎有超过菊花台之嫌,不得不佩服!气势磅礴的弦乐组,夹杂着战争,犹豫,爱情,选择,种种情感结合到一起,像一首诗歌一样为你娓娓道来,对于声场的测试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

《珍珠港》原声大碟

  《天使爱美丽》原声大碟--04.Comptine D'un Autre Ete-L'Apres

  天使爱美丽在声音上花的功夫可以说是巨大的,所有人在看过这部电影,回过头来听背景音乐的时候,会有一种别样的感觉。 这首钢琴曲由法国当红作曲家杨•提尔森作曲并混音,由于是采样制作,而并非是真正的钢琴,所以在音色中所包含的还有点淡淡的电子味道,那种忽快忽慢的节奏,涓涓细流的旋律,很快就能引人入胜。

《天使爱美丽》原声大碟

  《渡口》

  蔡琴的渡口就像是中级车中的本田雅阁,高级车中的奔驰,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都拥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这首曲子已经成为了HIFI界大多数朋友所认同的音源,无论录音还是混音的效果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加州旅馆》

  像大多数朋友一样,我也是听着加州旅馆长大的。记得小时候用磁带机听这首歌时最讨厌的就是那段永远都放不完的前奏(鼓+吉他SOLO),每每播放该曲必先疯狂倒带快进,越过那长达一分零五秒的“是非之地”。而今,或者说随着年龄的成长和对器材的理解的加深,情况整个就反过来了。现在用这首曲子试音的时候,一般是不怎么听人声那部分了,取而代之的是前面那一分零五秒的“是非之地”,听的就是掌声,听的就是吉他,听的就是鼓,听的就是寂寞!

《加州旅馆》

  《芝加哥》原声大碟--01 - Overture All That Jazz

  作为一部音乐剧类型的电影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其中的音乐功底是可想而知的。本章专辑的第一首--序曲,由John Kander作曲,充分展现了当年百老汇音乐剧舞台的华丽。此曲乐器种类丰富,节奏明快,设备能否出色地解析各乐器之间的异同与细节上的发挥将是重要的参评标准。另外曲子后半部还有人声的加入,是个当之无愧的Big Band Jazz 式的华丽演绎。

  所有音频均为320KMP3文件。

《芝加哥》原声大碟
  第一首曲子是亚瑟王。亚瑟王的前面的一部分较为平静缓和,没有很多的内容,我用IPC试听这一部分时没有什么太多的感觉。然而当*部分开始的时候,好戏才真正开始上演。首先是超大动态的挑战。*部分绝对有着超乎想象的超大动态,那种战争好像犹如一场特大的暴风雨一般,瞬间扑向原本平静祥和的村庄,磅礴大雨,龙卷风暴在一时间就吞噬了一切,变成了战火连连,火海硝烟。对待如此强大的动能的释放,IPC做到了,并且把握的十分娴熟和老练。音量我已经开得很大了,虽然K271 55欧姆的阻抗算不上难推,但是较低的音量是无法满足这种气势上的绝对压倒的攻势的。就在音量开始爬升的那一时刻,我甚至担心IPC会不会推爆,可是事实证明了IPC放大器的优秀品质,整体的音色控制地非常好,在完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如歌如泣地描述着着史诗般的巨擘。高中低三段平衡感也很好,没有出现过多的修饰,可以说是火候正好。在声场方面,我的第一感觉是IPC的声场是左右突出型的,如果用语言来描述的话,仿佛就是在看一场宽屏电影,左右距离拉得非常宽,足够千军万马在里面展开一场生死之战。

  当我把音源换成IPT的时候,情况有了非常明显的变化。首先,在前半部分的弦乐重奏中,我能很明显得感觉到弦乐的声音的干湿比(wet and dry ratio)下降了,然而这个下降并不是坏事,至少对于这首曲子来说我认为是这样的。因为wet的成分增强,也就说明在混响体系当中直达声的减少或者说早期反射的增多,对于声音的质感有着一定的影响。对于弦乐部分的影响则是增加了声音的通透性,也更加地讨好了耳朵。那么这种变化是暂时性的还是对于IPT来说就是有着这样一种素质?在曲子进行到后面的时候我得出了更多的答案。*的到来使得IPT不得不接受与IPC一样的大动态的挑战,结果,仍然没问题,音量提升迅速,不拖沓,不犹豫,把耳机推得足够舒服,然后是细节上的表现。从这里开始,就已经发现了IPT的一些特殊之处。而这种特殊之处则体现为,纵向声场大范围的拉伸。刚才提到IPC的声场犹如一个宽屏电影,而IPT的声场则在宽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高,回到了4:3的怀抱。频率上来讲,IPT的动能仍然够,但是低频的能量被混响和环境所影响所以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分散,不过这些分散并没有导致很明显的后果,无论从质和量上来讲也都是可圈可点的。高频由于干湿比的下降也没有受到过多的干扰。声场在四个方向上都非常的开阔,表现出在左右都有军队进犯的同时,从正面的高出的山丘上又出现一群士兵。所以这些特征决定了IPT非常适合这首曲子或者这类的乐曲,气势恢弘的兵马纷争,IPT可以将场景还原的非常之大。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IPT可谓是为了加大声场而牺牲了解析。解析度的下降在这首音乐中还是比较明显的,好像加了一层淡淡的薄雾,让你看不清敌人的真正面孔。不过说实话,这点影响是非常微妙的,可以忽略不计。

  第二首曲子是向左走向右走之美丽人生。

  在这首乐曲中,钢琴和提琴的表现将是决定性的判定。由于这首歌并没有像亚瑟王那样巨大的动态范围和庞大的声场,也没有像overture那种丰富的配器,所以在表现乐器的细节上应该比较有说服力。虽然苹果的播放器往往被众多索饭或者其他饭冠以“白开水”的名号,但是作为以音质著称的IPC在“白开水的基础上”到底有着怎样与众不同的特质呢?在这首曲子中,我找到的答案是--泛音。泛音是录音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也成为谐音或者谐波。我们知道,当一个物体产生振动的同时,在这个物体本身的基频之上,还有无数的谐频参与振动,谐频的不同则导致了在相同的频率上音色的不同。就好比钢琴和提琴同时演奏一个DO音,但是我们听到的音色却截然不同,这就是谐频或者谐波的差异所产生的效果,也就是泛音。所以说,不同的回放电路,对于基频以上谐频的激励程度不同,也就导致了回放声音的差异,当然这也只是音色差异的一个原因而已,但是泛音的表现确实对声音来讲的影响是巨大的。一般来说,丰富的泛音会使音色变得饱满,平均,且富有色彩。当我用IPC在聆听这首曲子中钢琴部分的时候真的体会到了泛音在IPC的作用下被放大了,十分的悦耳和动听,这在我用电脑声卡收听的时候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音色的表现力,色彩等方面都有了一个比较良好的提升。而用IPT收听这首曲子的时候,泛音并没有像IPC一样地被突出的表达,取而代之的是明亮的提琴,温暖湿润的钢琴,和比较到位的整体感,而这也正是利用了IPT纵向声场的优势。

  第三首曲子是珍珠港。

  这首曲子是一首以弦乐组为主要发声对象的交响乐,声场宽度一般,动态也相对来说较小。无论IPC还是IPT在这首曲目中都有着较为出色的表现,区别不是很明显。

  第四首曲子是天使爱美丽。

  这首曲子的钢琴部分(也只有钢琴部分)与美丽人生相比较而言有着相似的特点,只不过电子采样的泛音程度要更加的明显。同样,IPC发挥的要比IPT出色,音质较为饱满和细腻,而IPT则是一种给人冷冷的钢琴声。

  第五首曲子是渡口

  大部分人在这么多年中都或多或少接受过索尼低音的*,那种精彩,澎湃,力道,释放,是让人们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忘怀的,当然我也是其中一员。但尽管如此,这次还是被IPC的低音给吓到了一把。K271是出了名的低频弱智儿童,没想到接到IPC在没有任何BOOSTER的情况下,那第一声鼓就把我从现实中带到了白痴状态,第二声又把我从白痴状态带回到了现实中!@#$%^&*不得不说,确实是有质又有量!下潜非常到位,每个频段的细节都展露无疑,毫发毕现,晕了,只为这还原精准的利器!人声响起的时候说实话什么样的效果也已经在我意料之中,当然,你要完全跳出白开水的意识形态才行:声音很有弹性,并不会让人感到干涩生硬,间夹在其中的吉他声清晰脆亮,提琴回转,与人声交织在一起十分动人;整体看来,能够拖出低音,拉住中音,对细节的把握也非常准确。这首歌中吉他的立体声声像是比较特别的,重心摆在了两边,所有再一次验证了IPC无比宽大的左右声场,让人美的找不着北..嘿嘿!同样,换到IPT播放渡口的时候,声场收缩的较为明显,主要从吉他声像宽度的表现就能很明显地体会出来,其他方面差别不大。

  第六首是加州旅馆

  我想看过这首曲子MV的同志们都知道,四个老头做成一排,所以声像也就是简单的一条线而已,没有过多立体的东西,所以理论上来说IPC发挥的应该能更好一点,不过事实也是如此。前半段的鼓声的细节尤其突出,甚至有些细节我在之前的任何一部生源中都没有发现,比如说鼓槌击打到鼓面上引起鼓腔边缘的振动,虽然是一种噪音,但是给人异常真实的感觉。更让人兴奋的是,鼓木的噪音并没有被能量充足的低音所淹没,即便是打开BOOSTER也是一样的明显细腻。欢呼声比较平淡了点,只是点缀一下而已,并没有过分地修饰。左右声像分配明显,声道映射真实,体现在话筒的串音的表达,这是非常有趣的一种现象,就比如说当四个老头并排时,第一个老头在SOLO的同时,声音不光被他自己的话筒所拾音,并且第二支,第三支话筒都能多多少少拾到他SOLO的声音,只是量的问题。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仔细感受一下,在58-1.12秒之间。

  第七首芝加哥序曲

  这是一首能让人振奋的曲子,丰富的乐器种类,复杂的摆位,欢快的节奏都会让人眼前一亮。IPC在芝加哥上的表现也是让人惊喜的。IPC在解析上的实力再一次被完美地印证了,仿佛任何微小的细节通过它的表达都毫发毕现,把注重细节的爵士乐演绎得精彩纷呈。高频和中频都较好地得到了发挥,同样还是那种比较理性,客观的发挥,没有刻意的强调,低频有力道但是不突兀,与中高频相得益彰,乐器摆位真实还原,感觉人声稍微暗淡了一点。而IPT的表现再次惊艳了一番!即使是芝加哥这样没有过多的环境渲染的曲子,IPT仍然给了它充足的头部空间,但是缺点是解析力明显下降,小号的细节被明显地弱化了,不过看在整个环境气氛的提升下,这点也不足为过。

  总结,IPC优点高中低三段均衡,没有刻意渲染或者突出的频段,横向声场宽阔,头部空间较小,解析能力超强,聚焦能力强,适合作为监听后者高保真生源,缺点是声音比较干,没有特色,过于真实。

  IPT优点在于在保证横向声场不受影响的前提下,扩大了头部空间,声音有一定程度上的润色,比较适合有环境空间感的音乐,也较为讨好耳朵;缺点是解析力不如IPC,动态余量相对较低,聚焦能力弱。

iPod Touch 音乐播放

iPod Touch 赛车游戏

苹果 iPod Touch 桌面

苹果 iPod classic 包

苹果 iPod classic 背板

苹果 iPod classic 外观

苹果 iPod classic 耳机插孔

苹果 iPod classic 界面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8 10:12

  【IT168 评测】首先我得说,并且不含糊的说,我是索饭。但是也不是严格的索食主义者。纵观十年心路历程,卡带机早期的超厚级FX615到后来的最后一款超薄级经典神作EX921,CD机从正面还带着按键和屏幕的铁锹级(上平下圆,非常像铁锹)E808到世界最薄级EJ2000,MD从丑八怪级N910(自认为很丑,但是当时商店就这一种爱买不买没招儿就买了)到罕见级红色音质狂人R909,至于MP3,之前自从买了退市的韩版(诺基亚6300级)A828后,在一夜之间灵光闪现梦见自己光荣加入XK党时突然惊醒,醒来后抱头痛哭不得不财政赤字的伟大事实,并且赤字率达300%,于是乎本来还有左牵黄右擒苍的冲动,可是最终还是烈士暮年--虽壮心不已但是秒不动了....
  家丑不可外扬,这些糗事儿就不提当年了。话说我是索饭,但每当一见到索尼之外的那些琳琅满目,就连盛田昭夫都感叹世界发展太快的那些其他猛器神器,也不禁心跳不止。就说嘛,即使做素食主义者还得吃鸡蛋呢,能说鸡蛋是素食吗?和尚还娶妻生子,咱饭友也得敞开国门学习更多的先进科学文化技术才行。于是乎,松下CD-CT790,iriver-E150等等不乏经典之作也都麾之门下。
  好了,回归正题。第一次和苹果见面还得从老婆的ipod shuffle说起。一代还是二代我记不清了,总之内存是一个G的,没有屏幕,做工精致,小巧动人是留给我最多的印象。记得当时用它那原配的耳机(听说单买能买半个shuffle)接上一听,我随口说出了一句话:“哦,这就是苹果”。完全没有之前任何一部机器那种让我一听就哎呀我的妈的感觉,低音有那么一点,高音也有那么一点,中频,嗯,好像也有那么一点。对苹果的印象就这么糊里糊涂地过去了,后来也陆续听了一些NANO(好像目前来说已经春去春不回来的说),VIDEO,CLASSIC,TOUCH甚至是IPHONE等产品,也没认真的听,说实话也没想认真的听,因为苹果卖的不是音质,而是潮。不过近来随着CLASS3代等产品的推出,周围朋友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此机作为音源,这也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了自己,作为一个音频饭来讲是不是有点耍小聪明了?要知道,人家含辛茹苦几年或者几十年开发一款产品或者解码芯片,单凭一耳朵是很难辨个雌雄的。至此,我才有了这么一个特殊的想法,把当今叫好又卖座的音源机IPC与潮人必备IPT做一个横向对比,一方面让自己认清一些意识形态中的误区,另一方面也算帮着大家参谋参谋,毕竟都是上千的玩意儿,老爸老妈赚起来可不容易呢!
  没人喊“CUT”我就接着写下去,嘎嘎嘎...
  先从外观上说吧。IPT从外观讲已经是完美的,独一无二的,甚至可以说是上帝之笔。任何语言来形容它纤薄,靓丽,苗条的魔鬼身材都不足为过。整体造型,弧度,边缘,圆角等等所有的细节全部体现了苹果匠心独运的设计和高超的制作工艺。如果在十年前,如果世界上只有这一台IPT,我想它足以进入卢浮宫作镇馆之宝了。IPT的无比华丽大屏无疑是整个机器的核心所在,480x320像素分辨率,每英寸163像素,多点触摸,这些参数让它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掌机霸王(秒PSP),电影,游戏,上网,音乐全部通吃,我想这也应该是次时代视听娱乐设备终端未来的发展趋势吧!至少这点是走在了SONY的前面,即使XK的推出为索尼的触摸产品注入了一针有效的强心剂,但是在支持第三方开发,娱乐性等方面至少在短时间还不会像IPT这样火个全球大红大紫。用IPT的屏幕来耍手指功夫,一个字:爽!两个字:舒服!
  
苹果 iPod Touch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另外一个重量级人物--IPC。如果要拿IPC与IPT比身材那简直就是凤姐与林志玲的关系--说也说不清。不过凭借着近乎完美的工艺和用料来讲,IPC仍然不失为一款精品。我手头上这台IPC为黑色160GB版本,至于是第几代的问题,我想应该是第五代吧,那就断章取义一下,算它是第五代。黑色的铝合金面板显得非常的低调和华丽,我甚至认为这台IPC是所有IPOD史上比起任何NANO,TOUCH来讲都是最有贵族气质的机器,并且这种亚光的黑色黑的特别正点,有深度,有内涵,男人拿在手里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背面的用料和TOUCH是一样的,白色偏淡*的不锈钢,也是风度翩翩,不过在面子工程的后面隐藏着非常脆弱的内心,一旦不小心,这张“玉面”瞬间就会变成“花脸”.....
  
苹果 iPod Classic
  好了,说完了面子工程,我们也来谈谈具体的使用情况。IPT的multi-touch screen为它甚至是苹果家族都赚足了面子,精确的多点触控手感,美轮美奂的UI(名词解释User Interface用户界面)设计,细腻的颜色和屏幕分辨率....街机,人手一台,看来还是有道理的。接着说IPC的操控性能。IPC,就像它的名字Classic一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扮演着它身为中老年妇女的偶像这一职位,当然,经典之处,那个表面看似永远都不会动一下的控制轮就是大家对于苹果永恒的挥之不去的印象。微动控制轮+Cover Flow系统这一经典搭配在我看来,或者是说和IPT比起来就稍显笨拙了。无奈我怎样训练我手指的旋转力度,那个菜单就是无法准确定位到我想要的位置,这有点类似于笔记本的鼠标触摸板的感觉,每个本子必备,但是很少有人会去用它。其他的类似选歌EQ之类的操作我就不再赘述了,下面还是进入到重要的话题,来谈谈音质的对比。
  对比设备是iPod Touch 3代32GB *行货,iPod Classic 160GB*行货
  监听耳机:AKG,K271SMKI
  测试地点:Perth,Australia
  测试时间:2010年6月1日-6月3日 深夜 无噪声环境
  测试人员:alickjack(大龙,太郎,老赫)

AKG K271SMKI
  测试曲目:
  《亚瑟王》原声大碟-05-Another Brick In Hadrians W
  整张专辑都由当红电影音乐大师Hans Zimmer操刀,此人功力非同寻常,《加勒比海盗》系列,《达芬奇密码》,《碟中谍2》,《珍珠港》,《角斗士》,《狮子王》,《功夫熊猫》等传世经典均出自他的手笔。之所以选择这首Another Brick In Hadrians W是因为这首曲子不光在此专辑中是最为出彩的一首,甚至在Hans Zimmer所有的影视交响乐当中都是一部高水准作品,配器极为丰富,动态范围非常大,火候也十分到位的电影原声音乐。
  
《亚瑟王》原声大碟-05-Another Brick In Hadrians W
《向左走向右走电视版》原声音乐--07向左走向右走之美丽人生

  选这首曲子的原因在于相对简单的配器(只有钢琴和小提琴)能够体现对单独乐器细节的把握,属于某种意义上的轻音乐,没有过多的低频,旨在测试机器对中频以上等频率段的响应和表现力。

《向左走向右走电视版》原声音乐

  《珍珠港》原声大碟--02 Tennessee

  同样又是Hans Zimmer的得意之作,在*甚至是世界范围内的传唱度似乎有超过菊花台之嫌,不得不佩服!气势磅礴的弦乐组,夹杂着战争,犹豫,爱情,选择,种种情感结合到一起,像一首诗歌一样为你娓娓道来,对于声场的测试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

《珍珠港》原声大碟

  《天使爱美丽》原声大碟--04.Comptine D'un Autre Ete-L'Apres

  天使爱美丽在声音上花的功夫可以说是巨大的,所有人在看过这部电影,回过头来听背景音乐的时候,会有一种别样的感觉。 这首钢琴曲由法国当红作曲家杨•提尔森作曲并混音,由于是采样制作,而并非是真正的钢琴,所以在音色中所包含的还有点淡淡的电子味道,那种忽快忽慢的节奏,涓涓细流的旋律,很快就能引人入胜。

《天使爱美丽》原声大碟

  《渡口》

  蔡琴的渡口就像是中级车中的本田雅阁,高级车中的奔驰,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都拥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这首曲子已经成为了HIFI界大多数朋友所认同的音源,无论录音还是混音的效果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加州旅馆》

  像大多数朋友一样,我也是听着加州旅馆长大的。记得小时候用磁带机听这首歌时最讨厌的就是那段永远都放不完的前奏(鼓+吉他SOLO),每每播放该曲必先疯狂倒带快进,越过那长达一分零五秒的“是非之地”。而今,或者说随着年龄的成长和对器材的理解的加深,情况整个就反过来了。现在用这首曲子试音的时候,一般是不怎么听人声那部分了,取而代之的是前面那一分零五秒的“是非之地”,听的就是掌声,听的就是吉他,听的就是鼓,听的就是寂寞!

《加州旅馆》

  《芝加哥》原声大碟--01 - Overture All That Jazz

  作为一部音乐剧类型的电影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其中的音乐功底是可想而知的。本章专辑的第一首--序曲,由John Kander作曲,充分展现了当年百老汇音乐剧舞台的华丽。此曲乐器种类丰富,节奏明快,设备能否出色地解析各乐器之间的异同与细节上的发挥将是重要的参评标准。另外曲子后半部还有人声的加入,是个当之无愧的Big Band Jazz 式的华丽演绎。

  所有音频均为320KMP3文件。

《芝加哥》原声大碟
  第一首曲子是亚瑟王。亚瑟王的前面的一部分较为平静缓和,没有很多的内容,我用IPC试听这一部分时没有什么太多的感觉。然而当*部分开始的时候,好戏才真正开始上演。首先是超大动态的挑战。*部分绝对有着超乎想象的超大动态,那种战争好像犹如一场特大的暴风雨一般,瞬间扑向原本平静祥和的村庄,磅礴大雨,龙卷风暴在一时间就吞噬了一切,变成了战火连连,火海硝烟。对待如此强大的动能的释放,IPC做到了,并且把握的十分娴熟和老练。音量我已经开得很大了,虽然K271 55欧姆的阻抗算不上难推,但是较低的音量是无法满足这种气势上的绝对压倒的攻势的。就在音量开始爬升的那一时刻,我甚至担心IPC会不会推爆,可是事实证明了IPC放大器的优秀品质,整体的音色控制地非常好,在完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如歌如泣地描述着着史诗般的巨擘。高中低三段平衡感也很好,没有出现过多的修饰,可以说是火候正好。在声场方面,我的第一感觉是IPC的声场是左右突出型的,如果用语言来描述的话,仿佛就是在看一场宽屏电影,左右距离拉得非常宽,足够千军万马在里面展开一场生死之战。

  当我把音源换成IPT的时候,情况有了非常明显的变化。首先,在前半部分的弦乐重奏中,我能很明显得感觉到弦乐的声音的干湿比(wet and dry ratio)下降了,然而这个下降并不是坏事,至少对于这首曲子来说我认为是这样的。因为wet的成分增强,也就说明在混响体系当中直达声的减少或者说早期反射的增多,对于声音的质感有着一定的影响。对于弦乐部分的影响则是增加了声音的通透性,也更加地讨好了耳朵。那么这种变化是暂时性的还是对于IPT来说就是有着这样一种素质?在曲子进行到后面的时候我得出了更多的答案。*的到来使得IPT不得不接受与IPC一样的大动态的挑战,结果,仍然没问题,音量提升迅速,不拖沓,不犹豫,把耳机推得足够舒服,然后是细节上的表现。从这里开始,就已经发现了IPT的一些特殊之处。而这种特殊之处则体现为,纵向声场大范围的拉伸。刚才提到IPC的声场犹如一个宽屏电影,而IPT的声场则在宽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高,回到了4:3的怀抱。频率上来讲,IPT的动能仍然够,但是低频的能量被混响和环境所影响所以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分散,不过这些分散并没有导致很明显的后果,无论从质和量上来讲也都是可圈可点的。高频由于干湿比的下降也没有受到过多的干扰。声场在四个方向上都非常的开阔,表现出在左右都有军队进犯的同时,从正面的高出的山丘上又出现一群士兵。所以这些特征决定了IPT非常适合这首曲子或者这类的乐曲,气势恢弘的兵马纷争,IPT可以将场景还原的非常之大。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IPT可谓是为了加大声场而牺牲了解析。解析度的下降在这首音乐中还是比较明显的,好像加了一层淡淡的薄雾,让你看不清敌人的真正面孔。不过说实话,这点影响是非常微妙的,可以忽略不计。

  第二首曲子是向左走向右走之美丽人生。

  在这首乐曲中,钢琴和提琴的表现将是决定性的判定。由于这首歌并没有像亚瑟王那样巨大的动态范围和庞大的声场,也没有像overture那种丰富的配器,所以在表现乐器的细节上应该比较有说服力。虽然苹果的播放器往往被众多索饭或者其他饭冠以“白开水”的名号,但是作为以音质著称的IPC在“白开水的基础上”到底有着怎样与众不同的特质呢?在这首曲子中,我找到的答案是--泛音。泛音是录音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也成为谐音或者谐波。我们知道,当一个物体产生振动的同时,在这个物体本身的基频之上,还有无数的谐频参与振动,谐频的不同则导致了在相同的频率上音色的不同。就好比钢琴和提琴同时演奏一个DO音,但是我们听到的音色却截然不同,这就是谐频或者谐波的差异所产生的效果,也就是泛音。所以说,不同的回放电路,对于基频以上谐频的激励程度不同,也就导致了回放声音的差异,当然这也只是音色差异的一个原因而已,但是泛音的表现确实对声音来讲的影响是巨大的。一般来说,丰富的泛音会使音色变得饱满,平均,且富有色彩。当我用IPC在聆听这首曲子中钢琴部分的时候真的体会到了泛音在IPC的作用下被放大了,十分的悦耳和动听,这在我用电脑声卡收听的时候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音色的表现力,色彩等方面都有了一个比较良好的提升。而用IPT收听这首曲子的时候,泛音并没有像IPC一样地被突出的表达,取而代之的是明亮的提琴,温暖湿润的钢琴,和比较到位的整体感,而这也正是利用了IPT纵向声场的优势。

  第三首曲子是珍珠港。

  这首曲子是一首以弦乐组为主要发声对象的交响乐,声场宽度一般,动态也相对来说较小。无论IPC还是IPT在这首曲目中都有着较为出色的表现,区别不是很明显。

  第四首曲子是天使爱美丽。

  这首曲子的钢琴部分(也只有钢琴部分)与美丽人生相比较而言有着相似的特点,只不过电子采样的泛音程度要更加的明显。同样,IPC发挥的要比IPT出色,音质较为饱满和细腻,而IPT则是一种给人冷冷的钢琴声。

  第五首曲子是渡口

  大部分人在这么多年中都或多或少接受过索尼低音的*,那种精彩,澎湃,力道,释放,是让人们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忘怀的,当然我也是其中一员。但尽管如此,这次还是被IPC的低音给吓到了一把。K271是出了名的低频弱智儿童,没想到接到IPC在没有任何BOOSTER的情况下,那第一声鼓就把我从现实中带到了白痴状态,第二声又把我从白痴状态带回到了现实中!@#$%^&*不得不说,确实是有质又有量!下潜非常到位,每个频段的细节都展露无疑,毫发毕现,晕了,只为这还原精准的利器!人声响起的时候说实话什么样的效果也已经在我意料之中,当然,你要完全跳出白开水的意识形态才行:声音很有弹性,并不会让人感到干涩生硬,间夹在其中的吉他声清晰脆亮,提琴回转,与人声交织在一起十分动人;整体看来,能够拖出低音,拉住中音,对细节的把握也非常准确。这首歌中吉他的立体声声像是比较特别的,重心摆在了两边,所有再一次验证了IPC无比宽大的左右声场,让人美的找不着北..嘿嘿!同样,换到IPT播放渡口的时候,声场收缩的较为明显,主要从吉他声像宽度的表现就能很明显地体会出来,其他方面差别不大。

  第六首是加州旅馆

  我想看过这首曲子MV的同志们都知道,四个老头做成一排,所以声像也就是简单的一条线而已,没有过多立体的东西,所以理论上来说IPC发挥的应该能更好一点,不过事实也是如此。前半段的鼓声的细节尤其突出,甚至有些细节我在之前的任何一部生源中都没有发现,比如说鼓槌击打到鼓面上引起鼓腔边缘的振动,虽然是一种噪音,但是给人异常真实的感觉。更让人兴奋的是,鼓木的噪音并没有被能量充足的低音所淹没,即便是打开BOOSTER也是一样的明显细腻。欢呼声比较平淡了点,只是点缀一下而已,并没有过分地修饰。左右声像分配明显,声道映射真实,体现在话筒的串音的表达,这是非常有趣的一种现象,就比如说当四个老头并排时,第一个老头在SOLO的同时,声音不光被他自己的话筒所拾音,并且第二支,第三支话筒都能多多少少拾到他SOLO的声音,只是量的问题。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仔细感受一下,在58-1.12秒之间。

  第七首芝加哥序曲

  这是一首能让人振奋的曲子,丰富的乐器种类,复杂的摆位,欢快的节奏都会让人眼前一亮。IPC在芝加哥上的表现也是让人惊喜的。IPC在解析上的实力再一次被完美地印证了,仿佛任何微小的细节通过它的表达都毫发毕现,把注重细节的爵士乐演绎得精彩纷呈。高频和中频都较好地得到了发挥,同样还是那种比较理性,客观的发挥,没有刻意的强调,低频有力道但是不突兀,与中高频相得益彰,乐器摆位真实还原,感觉人声稍微暗淡了一点。而IPT的表现再次惊艳了一番!即使是芝加哥这样没有过多的环境渲染的曲子,IPT仍然给了它充足的头部空间,但是缺点是解析力明显下降,小号的细节被明显地弱化了,不过看在整个环境气氛的提升下,这点也不足为过。

  总结,IPC优点高中低三段均衡,没有刻意渲染或者突出的频段,横向声场宽阔,头部空间较小,解析能力超强,聚焦能力强,适合作为监听后者高保真生源,缺点是声音比较干,没有特色,过于真实。

  IPT优点在于在保证横向声场不受影响的前提下,扩大了头部空间,声音有一定程度上的润色,比较适合有环境空间感的音乐,也较为讨好耳朵;缺点是解析力不如IPC,动态余量相对较低,聚焦能力弱。

iPod Touch 音乐播放

iPod Touch 赛车游戏

苹果 iPod Touch 桌面

苹果 iPod classic 包

苹果 iPod classic 背板

苹果 iPod classic 外观

苹果 iPod classic 耳机插孔

苹果 iPod classic 界面
ipod classic和ipod touch哪个更好一些?

这两者实际差别很大,classic屏幕比起touch不是差一截而是一个天一个地的差距(指和touch4相比),ipod touch4用的是和iphone4相似的retina显示屏,配备的A4处理器非常强劲。如果是看电影的话touch能看更加高清制式的视频,更何况那上万的游戏和软件支持,而且可以WIFI上网。classic的优势在于其大容量存储...

苹果的iPod classic和touch,哪一款音质更好?

音质的话应该是classic略好一点,但是区别也不大,毕竟技术水平都差不多,女士用的话,本身是touch更时尚,更漂亮,功能更强大,但是如果单从听歌的角度来说,就不如classic了,毕竟classic容量比touch大很多很多(touch最大为32G,classic有120G的),而且如果要当硬盘用,就必须是classic了,因为touch本身...

ipodnano ipodclassic ipod touch 那个听音乐音质好?

ipodtouch的音质好一些,nano的音质不好,只在用它本身带的耳机时好一些,别的耳机音质都不行,classic还好,但是总的来说新出的touch比较好一些

请问一下Ipodtouch和Ipodclassic哪个的音质更好?

一定是classic!touch有破音。送的耳机还有极大的电流声。有时剧烈运动一下耳机还漏电

iPod touch 和 iPod classic 哪个听歌更牛叉啊???

这就要看你的需求了,如果你主要是想玩游戏、上网、看图片、看电影的话就选择ipod touch,如果你是追求大容量、音质同时也可以看电影的话,那就选择ipod classic,二者侧重点不同,所以无法比较哪个更值。

我买ipod是买touch还是classic呢

classic的优势肯定是容量大了 如果楼主需要大号的硬盘,那毋庸置疑是classic,如果楼主有大号的u盘之类的,或是对多种功能感兴趣的,就touch吧 要楼主不放心,上苹果官网上查查好了 http://www.apple.com.cn/store/ipodclassic/ http://www.apple.com.cn/store/ipodtouch/ 个人推荐touch ...

苹果ipod系列哪个音质最好

classic>touch>nano>shuffle 其中NANO和touch每代声音也有不一样的,NANO忘了是几代了,touch的话4代比前面几个好些 但是要论声音,还是IPC【既IPODCLASSIC】

1600元,买ipod touch3还是classic3

通过wifi,你还可以利用touch上QQ,收发email,,,touch还支持蓝牙,所以你可以利用蓝牙耳机听音乐,官方是卖1598元,到市场上,肯定还要贵点,就这样 http://www.apple.com.cn/ipodtouch/features/ http://www.apple.com.cn/ipodnano/ http://www.apple.com.cn/ipodclassic/ ...

纯粹为了听歌。买什么MP3最好呢?最好是IPOD的

纯粹为听歌么...如果资金低于1000元就选iPod shuffle 资金充足点但低于1600元就选iPod nano吧,向别人炫和时尚都俱全 资金十分充足且高于2000元,就选iPod classic吧,容量大,音质最好,虽说没有扬声器 除iPod touch外,其他几个属于纯粹听歌的,其他3个音质哪个都比iPod touch好 ...

iPod MP4哪个型号好啊

如果偏向于看视频的话,毫无疑问,肯定是iPod touch,而且扩展能力很强,能有很多软件和游戏的支持,玩起来蛮有意思的。但是,如果音乐视频有有偏向,而资金比较充足,推荐iPod classic2代。能买的起touch就绝对买得起classic。classic是目前iPod所有产品中音质最好的。当然,屏幕也 不算非常小,比较合适...

苹果ipodclassic3 苹果classical 苹果classic多少钱 iPod classic 苹果classic 音质 苹果classic哪个音质最好 苹果classic有蓝牙吗 ipodclassic4 ipodclassic3参数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在韩国怎样申请到电视台观看综艺节目?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哪个的会计学要好,各自就业怎么样... 思享公益丨法学高校巡回中南财专场:直系学姐带来亚洲最大法学院的超全... 中南财大每年推免的比例大概是多少? 英国学生公寓户型全解析 第一次办港澳通行证,湖南人在广东,如果办的话在广东可不可以办? 湖南人第一次可以在佛山办港澳通行证 求CLANNAD动漫图片要渚跟她女儿的图片像这种的要好看的只要多好看悬赏我... 求CLANNAD动画里所有人的图片 91wan街机三国元宝2000个多少? 大学英语六级来帮帮我 younote怎么保存 韭菜花卷的做法大全图解 怎样做花卷的步骤和图解? 彩色花卷的做法大全图解窍门 花卷的做法图解有几种? 蝴蝶花卷的各种做法图解 贝壳花卷的各种做法图解 红枣花卷的做法大全图解 英雄联盟手游里面添加好友显示请输入完整账号是怎么回事? lol手游日服加好友就显示什么送信再试试? lol手游进别人的小队自己有资格吗? 英雄联盟手游日韩服间可以加好友吗? 英雄联盟手游微信好友有的显示为加好友 为什么lol手游发送好友总是申请失败? 英雄联盟手游日服怎么加好友? 英雄联盟手游怎么加好友?去哪里下? 英雄联盟手游为什么加不了好友? lol手游峡谷之旅加好友任务怎么过 lol手游信誉分不足咋加好友? 大哥大姐,帮帮忙翻译一下毕业论文,非常感谢啊! 帮我翻译以下的一段论文摘要,我感激不尽啊,高分悬赏(只要人工的,不要机器) 哪位兄弟姐妹帮忙把下面的几句话翻译成英文,谢谢 参照物怎样是谁相对于谁,质点是什么概念 怎样,是谁的歌? 我急需一篇作文,题目是:《怎样的谁》 怎样是谁唱的 设问你,谁怎么样是谁靠的是什么靠谁 签名上写那谁,祝你怎样怎样的那谁一般是指谁? 这个女孩怎么样 是谁啊 怎么知道自己是谁? 怎样问人是谁比较礼貌,直接问“某某某是谁”好像不礼貌,怎样问才让别人觉得我很礼貌 近期证券倒了,科技倒了、白酒崩了,股市还剩下什么? 怎么知道是谁 什么 能 怎样 谁 哪个不是同类 近期我国证券市场价格波动的情况和主要表现 关于我是谁应该怎样定义? 2020年近期全球金融证券投资市场出现了大规模的暴跌,可能是哪些原因引起的? 怎么才能知道他是谁呢? 李斯丹妮又怎样是谁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