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是怎么和不好的含义联系在一起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08:29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9 05:32
我们今天经常用“*”来指称带有明显*意味的的东西,对此大家已经约定俗成。一样事物只要被冠以“*”二字,往往就是“扫”和“打”的对象。而在中国古代,*却是极其高贵的色彩,是皇家御用的,平民百姓还不准用呢。这中间的变化转换,主要是受了西方的影响。
1894年,英国创刊了一家杂志,名字就叫《黄杂志》,一批有世纪末文艺倾向的小说家、诗人、散文家、画家等,围绕该杂志形成一个被称为“颓废派”的文艺集团。他们的作品,有时带有一点*意味,但不能算淫秽。
然而第二年4月3日,当时极负盛名的英国剧作家王尔德(O.Wilde),因*的罪名遭到逮捕。而逮捕他时的一个小插曲,使得《黄杂志》名声大受损害。当时报纸上说,王尔德在被捕时胁下还夹了一本《黄杂志》,于是人们想当然地认为这杂志和王尔德同样是不名誉的,第二天就有人到《黄杂志》的出版商门前示威,用石头将橱窗玻璃砸得粉碎。
其实王尔德被捕那天,胁下夹的书是法国作家比尔·路易的小说《爱神》,碰巧这本小说和当时法国的许多廉价小说一样,也是黄封面的。这种小说称为“yellow book”,也被认为是不登大雅之堂的。
《黄杂志》也好,“yellow book”也好,都使得“*”与性、*、恶俗等等概念发生了联系。但就在同时,大洋彼岸的美国报业,则另有一番“*”景象。
当时纽约的《世界报》和《日报》,为了发行量而展开疯狂竞争。先是J.普利策买下了《世界报》,用绘声绘色、耸人听闻的报道和对**的攻击,赢得了全美报纸的最大发行量。1895年矿业巨头之子W.R.赫斯特买下了《世界报》的对手《日报》,他所采用的手段更是变本加厉,甚至把专为《星期日世界报》画极受读者欢迎的连环漫画《*小子》的画家也挖了过来。当时两报广泛采用通栏大字标题、彩色连环画、大量图片等等手法,竭力迎合读者。这段时期被称为“*新闻”时期。
这就是西方的“*”——*也好,媚俗也好,都被认为是低级的东西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9 05:32
在社会主义中国,*书刊音像是*淫秽、低级趣味、无耻下流的代名词。这些年来,境外黄货不断向*渗透入侵,加上国内极少数新闻文化工作者也模仿西方的作法,制造和传播了不少*“精神食粮”,致使黄毒为害甚烈,以至于我党我国不得不大张旗鼓地在全国范围内反复扫黄。*一词来源于*新闻,*新闻又是什么货色呢?�
一.*新闻的基础——煽情新闻
美国独立战争以后,报业获得长足发展。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一些精明的商人创办起一批广大读者买得起、看得懂、喜欢读的非党派商业性报纸。由于这种报纸售价低廉,所以被称为廉价报纸。
�
廉价报纸是经济独立的商业性报纸,其主要收入来源于刊登商业广告收取的广告费和卖报收费。为了扩大报纸发行量以增加获得利润的机会,廉价报纸在新闻业务上扩大新闻报道面,特别注重对本地新闻和社会新闻的报道,大量报道凶杀、堕落、两性、社交、金融和体育方面的新闻;在报道手法上强调人情味和煽情性,极力夸张、渲染甚至捏造,耸人听闻,哗众取宠,以煽动公众的情绪,迎合读者的低级趣味,产生社会轰动效应,从而达到扩大报纸发行量的目的。这种绘声绘色地揭露丑闻、渲染*、描写犯罪细节,以刺激读者感官的新闻,被叫做“煽情新闻”,*新闻就是继承并发展煽情新闻的结果,是煽情新闻的极端化。�
二.*新闻的出现——两报竞争�
*新闻,最早出现于美国两家大报的激烈的新闻竞争之中。普利策在1883年5月接办《纽约世界报》,并在后来的实践中把这张报纸办成了现代资产阶级报纸的典范。他之所以获得成功,除了他的办报宣言十分动听和经常运用报纸掀起社会运动来赢得报纸声誉并扩大发行量外,一个重要的手法就是继承和发展了廉价报纸时期的煽情新闻极力渲染新闻中的人情味成份,大搞煽情主义,依靠耸人听闻的刺激性新闻吸引读者打开销路。�
赫斯特于1895年买下了一家亏损的报纸,更名为《纽约新闻报》,决心与当时纽约的最大报纸(也是当时美国的最大报纸)《纽约世界报》展开竞争,决一雌雄。他模仿普利策的手法,也用煽情新闻来争取读者,扩大发行量。在《纽约新闻报》上,充斥着各种犯罪、暴力、*乱、灾祸、*等新闻,编辑记者们极尽渲染夸张刺激之能事,对读者大肆进行性挑逗,大登特登感官刺激类的新闻和图片。在煽情方面,赫斯特远远超过了普利策,把煽情新闻推到了史无前例的登峰造极的程度。�
不仅如此,赫斯特还挖空心思采用高薪挖人的卑劣手段从普利策手下挖走了不少骨干编辑记者。1896年1月,赫斯特派人暗中与《纽约世界报》星期日版的编辑人员联系,高薪请他们离开普利策来为赫斯特办报。普利策闻讯后立即以赫斯特开出的同样高薪挽留这些编辑人员,但是赫斯特马上又再度提高薪金。于是24小时内,《纽约世界报》星期日版的全体人员投奔了《纽约新闻报》。①�
*新闻一词,就出现于这场“挖*战”之中。《纽约世界报》星期日版上每期都刊登一幅画家奥特考特的彩色滑稽连环漫画。漫画内容以当时社会新闻为题材,以纽约贫民窟生活为背景。漫画通过一个光头、缺齿、傻笑,身穿*睡袍的小男孩所见所闻的形式连续发表,深受读者喜爱。�
漫画作者奥特考特随《纽约世界报》星期日版编辑人员一起被挖到《纽约新闻报》后,黄孩子漫画又在《纽约新闻报》上出现。普利策则另请人在《纽约世界报》上继续画黄孩子漫画。于是,黄孩子漫画就成了两家报纸竞争的一个象征。而这两家报纸又都在不遗余力地大肆刊登煽情新闻,版面上充满了刺激性新闻。因此,人们就把当这种流行于报纸上的用极度夸张以至捏造的手法渲染关于*、灾祸、犯罪的新闻报道称作*新闻。
*新闻象流行性传染病一样,很快在全美国报纸上泛滥开来,而且,还迅速蔓延到了欧洲等地的资本主义国家,从而形成了一种国际性新闻现象。时至今日,*新闻仍在西方资产阶级报纸上盛行不衰。�
三.*新闻的根源——私人占有�
*新闻作为现代资产阶级新闻业的一个显著特征,近一个世纪以来在资产阶级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传媒上经久不息,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制度。�
在资本主义社会,包括新闻传播领域里的生产资料在内的所有生产资料都属私人占有。报业资本家办报的直接目的和最终目的只有一个——赚钱。在资本主义商品社会里,报纸作为资本主义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是广告。一份报纸每期几十个版甚至几百个版,75%以上都是广告;报纸总收入的80%来源于广告收费。②要赚钱,就要招揽更多的广告客户。而吸引广告客户的,主要是报纸的发行量,发行量愈大,广告的宣传面愈宽。所以,依赖于广告收入的报业资本家就千方百计不择手段地扩大报纸发行量,怎样才能扩大发行量呢?廉价报纸的经验是刊登煽情新闻,19世纪末兴起的现代资产阶级报业遗留下来的传统则不仅仅是刊登煽情新闻,而且要发展一步,大肆刊登*新闻,以迎合读者的低级趣味,刺激读者的情绪,促使更多的人成为报纸的读者。�
资产阶级新闻理论十分推崇的新闻趣味性,在实践中更多的就变成了新闻猎奇和对*新闻的追求。一些资产阶级有识之士从*新闻的泛滥中看到了*新闻的危害,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呼吁抵制*新闻,但成效甚微,*新闻依旧在资本主义社会我行我素。原因就在于,从为了获取利润到拚命扩大发行量到追求*新闻,这是唯利是图的报业资本家的必由之路,因为报纸是资本家私人占有的资本主义企业,他必须赚钱。所以,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永远消除不了*新闻现象。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9 05:32
我们今天经常用“*”来指称带有明显*意味的的东西,对此大家已经约定俗成。一样事物只要被冠以“*”二字,往往就是“扫”和“打”的对象。而在中国古代,*却是极其高贵的色彩,是皇家御用的,平民百姓还不准用呢。这中间的变化转换,主要是受了西方的影响。
1894年,英国创刊了一家杂志,名字就叫《黄杂志》,一批有世纪末文艺倾向的小说家、诗人、散文家、画家等,围绕该杂志形成一个被称为“颓废派”的文艺集团。他们的作品,有时带有一点*意味,但不能算淫秽。
然而第二年4月3日,当时极负盛名的英国剧作家王尔德(O.Wilde),因*的罪名遭到逮捕。而逮捕他时的一个小插曲,使得《黄杂志》名声大受损害。当时报纸上说,王尔德在被捕时胁下还夹了一本《黄杂志》,于是人们想当然地认为这杂志和王尔德同样是不名誉的,第二天就有人到《黄杂志》的出版商门前示威,用石头将橱窗玻璃砸得粉碎。
其实王尔德被捕那天,胁下夹的书是法国作家比尔·路易的小说《爱神》,碰巧这本小说和当时法国的许多廉价小说一样,也是黄封面的。这种小说称为“yellow book”,也被认为是不登大雅之堂的。
《黄杂志》也好,“yellow book”也好,都使得“*”与性、*、恶俗等等概念发生了联系。但就在同时,大洋彼岸的美国报业,则另有一番“*”景象。
当时纽约的《世界报》和《日报》,为了发行量而展开疯狂竞争。先是J.普利策买下了《世界报》,用绘声绘色、耸人听闻的报道和对**的攻击,赢得了全美报纸的最大发行量。1895年矿业巨头之子W.R.赫斯特买下了《世界报》的对手《日报》,他所采用的手段更是变本加厉,甚至把专为《星期日世界报》画极受读者欢迎的连环漫画《*小子》的画家也挖了过来。当时两报广泛采用通栏大字标题、彩色连环画、大量图片等等手法,竭力迎合读者。这段时期被称为“*新闻”时期。
这就是西方的“*”——*也好,媚俗也好,都被认为是低级的东西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9 05:32
在社会主义中国,*书刊音像是*淫秽、低级趣味、无耻下流的代名词。这些年来,境外黄货不断向*渗透入侵,加上国内极少数新闻文化工作者也模仿西方的作法,制造和传播了不少*“精神食粮”,致使黄毒为害甚烈,以至于我党我国不得不大张旗鼓地在全国范围内反复扫黄。*一词来源于*新闻,*新闻又是什么货色呢?�
一.*新闻的基础——煽情新闻
美国独立战争以后,报业获得长足发展。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一些精明的商人创办起一批广大读者买得起、看得懂、喜欢读的非党派商业性报纸。由于这种报纸售价低廉,所以被称为廉价报纸。
�
廉价报纸是经济独立的商业性报纸,其主要收入来源于刊登商业广告收取的广告费和卖报收费。为了扩大报纸发行量以增加获得利润的机会,廉价报纸在新闻业务上扩大新闻报道面,特别注重对本地新闻和社会新闻的报道,大量报道凶杀、堕落、两性、社交、金融和体育方面的新闻;在报道手法上强调人情味和煽情性,极力夸张、渲染甚至捏造,耸人听闻,哗众取宠,以煽动公众的情绪,迎合读者的低级趣味,产生社会轰动效应,从而达到扩大报纸发行量的目的。这种绘声绘色地揭露丑闻、渲染*、描写犯罪细节,以刺激读者感官的新闻,被叫做“煽情新闻”,*新闻就是继承并发展煽情新闻的结果,是煽情新闻的极端化。�
二.*新闻的出现——两报竞争�
*新闻,最早出现于美国两家大报的激烈的新闻竞争之中。普利策在1883年5月接办《纽约世界报》,并在后来的实践中把这张报纸办成了现代资产阶级报纸的典范。他之所以获得成功,除了他的办报宣言十分动听和经常运用报纸掀起社会运动来赢得报纸声誉并扩大发行量外,一个重要的手法就是继承和发展了廉价报纸时期的煽情新闻极力渲染新闻中的人情味成份,大搞煽情主义,依靠耸人听闻的刺激性新闻吸引读者打开销路。�
赫斯特于1895年买下了一家亏损的报纸,更名为《纽约新闻报》,决心与当时纽约的最大报纸(也是当时美国的最大报纸)《纽约世界报》展开竞争,决一雌雄。他模仿普利策的手法,也用煽情新闻来争取读者,扩大发行量。在《纽约新闻报》上,充斥着各种犯罪、暴力、*乱、灾祸、*等新闻,编辑记者们极尽渲染夸张刺激之能事,对读者大肆进行性挑逗,大登特登感官刺激类的新闻和图片。在煽情方面,赫斯特远远超过了普利策,把煽情新闻推到了史无前例的登峰造极的程度。�
不仅如此,赫斯特还挖空心思采用高薪挖人的卑劣手段从普利策手下挖走了不少骨干编辑记者。1896年1月,赫斯特派人暗中与《纽约世界报》星期日版的编辑人员联系,高薪请他们离开普利策来为赫斯特办报。普利策闻讯后立即以赫斯特开出的同样高薪挽留这些编辑人员,但是赫斯特马上又再度提高薪金。于是24小时内,《纽约世界报》星期日版的全体人员投奔了《纽约新闻报》。①�
*新闻一词,就出现于这场“挖*战”之中。《纽约世界报》星期日版上每期都刊登一幅画家奥特考特的彩色滑稽连环漫画。漫画内容以当时社会新闻为题材,以纽约贫民窟生活为背景。漫画通过一个光头、缺齿、傻笑,身穿*睡袍的小男孩所见所闻的形式连续发表,深受读者喜爱。�
漫画作者奥特考特随《纽约世界报》星期日版编辑人员一起被挖到《纽约新闻报》后,黄孩子漫画又在《纽约新闻报》上出现。普利策则另请人在《纽约世界报》上继续画黄孩子漫画。于是,黄孩子漫画就成了两家报纸竞争的一个象征。而这两家报纸又都在不遗余力地大肆刊登煽情新闻,版面上充满了刺激性新闻。因此,人们就把当这种流行于报纸上的用极度夸张以至捏造的手法渲染关于*、灾祸、犯罪的新闻报道称作*新闻。
*新闻象流行性传染病一样,很快在全美国报纸上泛滥开来,而且,还迅速蔓延到了欧洲等地的资本主义国家,从而形成了一种国际性新闻现象。时至今日,*新闻仍在西方资产阶级报纸上盛行不衰。�
三.*新闻的根源——私人占有�
*新闻作为现代资产阶级新闻业的一个显著特征,近一个世纪以来在资产阶级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传媒上经久不息,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制度。�
在资本主义社会,包括新闻传播领域里的生产资料在内的所有生产资料都属私人占有。报业资本家办报的直接目的和最终目的只有一个——赚钱。在资本主义商品社会里,报纸作为资本主义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是广告。一份报纸每期几十个版甚至几百个版,75%以上都是广告;报纸总收入的80%来源于广告收费。②要赚钱,就要招揽更多的广告客户。而吸引广告客户的,主要是报纸的发行量,发行量愈大,广告的宣传面愈宽。所以,依赖于广告收入的报业资本家就千方百计不择手段地扩大报纸发行量,怎样才能扩大发行量呢?廉价报纸的经验是刊登煽情新闻,19世纪末兴起的现代资产阶级报业遗留下来的传统则不仅仅是刊登煽情新闻,而且要发展一步,大肆刊登*新闻,以迎合读者的低级趣味,刺激读者的情绪,促使更多的人成为报纸的读者。�
资产阶级新闻理论十分推崇的新闻趣味性,在实践中更多的就变成了新闻猎奇和对*新闻的追求。一些资产阶级有识之士从*新闻的泛滥中看到了*新闻的危害,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呼吁抵制*新闻,但成效甚微,*新闻依旧在资本主义社会我行我素。原因就在于,从为了获取利润到拚命扩大发行量到追求*新闻,这是唯利是图的报业资本家的必由之路,因为报纸是资本家私人占有的资本主义企业,他必须赚钱。所以,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永远消除不了*新闻现象。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9 05:32
我们今天经常用“*”来指称带有明显*意味的的东西,对此大家已经约定俗成。一样事物只要被冠以“*”二字,往往就是“扫”和“打”的对象。而在中国古代,*却是极其高贵的色彩,是皇家御用的,平民百姓还不准用呢。这中间的变化转换,主要是受了西方的影响。
1894年,英国创刊了一家杂志,名字就叫《黄杂志》,一批有世纪末文艺倾向的小说家、诗人、散文家、画家等,围绕该杂志形成一个被称为“颓废派”的文艺集团。他们的作品,有时带有一点*意味,但不能算淫秽。
然而第二年4月3日,当时极负盛名的英国剧作家王尔德(O.Wilde),因*的罪名遭到逮捕。而逮捕他时的一个小插曲,使得《黄杂志》名声大受损害。当时报纸上说,王尔德在被捕时胁下还夹了一本《黄杂志》,于是人们想当然地认为这杂志和王尔德同样是不名誉的,第二天就有人到《黄杂志》的出版商门前示威,用石头将橱窗玻璃砸得粉碎。
其实王尔德被捕那天,胁下夹的书是法国作家比尔·路易的小说《爱神》,碰巧这本小说和当时法国的许多廉价小说一样,也是黄封面的。这种小说称为“yellow book”,也被认为是不登大雅之堂的。
《黄杂志》也好,“yellow book”也好,都使得“*”与性、*、恶俗等等概念发生了联系。但就在同时,大洋彼岸的美国报业,则另有一番“*”景象。
当时纽约的《世界报》和《日报》,为了发行量而展开疯狂竞争。先是J.普利策买下了《世界报》,用绘声绘色、耸人听闻的报道和对**的攻击,赢得了全美报纸的最大发行量。1895年矿业巨头之子W.R.赫斯特买下了《世界报》的对手《日报》,他所采用的手段更是变本加厉,甚至把专为《星期日世界报》画极受读者欢迎的连环漫画《*小子》的画家也挖了过来。当时两报广泛采用通栏大字标题、彩色连环画、大量图片等等手法,竭力迎合读者。这段时期被称为“*新闻”时期。
这就是西方的“*”——*也好,媚俗也好,都被认为是低级的东西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9 05:32
在社会主义中国,*书刊音像是*淫秽、低级趣味、无耻下流的代名词。这些年来,境外黄货不断向*渗透入侵,加上国内极少数新闻文化工作者也模仿西方的作法,制造和传播了不少*“精神食粮”,致使黄毒为害甚烈,以至于我党我国不得不大张旗鼓地在全国范围内反复扫黄。*一词来源于*新闻,*新闻又是什么货色呢?�
一.*新闻的基础——煽情新闻
美国独立战争以后,报业获得长足发展。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一些精明的商人创办起一批广大读者买得起、看得懂、喜欢读的非党派商业性报纸。由于这种报纸售价低廉,所以被称为廉价报纸。
�
廉价报纸是经济独立的商业性报纸,其主要收入来源于刊登商业广告收取的广告费和卖报收费。为了扩大报纸发行量以增加获得利润的机会,廉价报纸在新闻业务上扩大新闻报道面,特别注重对本地新闻和社会新闻的报道,大量报道凶杀、堕落、两性、社交、金融和体育方面的新闻;在报道手法上强调人情味和煽情性,极力夸张、渲染甚至捏造,耸人听闻,哗众取宠,以煽动公众的情绪,迎合读者的低级趣味,产生社会轰动效应,从而达到扩大报纸发行量的目的。这种绘声绘色地揭露丑闻、渲染*、描写犯罪细节,以刺激读者感官的新闻,被叫做“煽情新闻”,*新闻就是继承并发展煽情新闻的结果,是煽情新闻的极端化。�
二.*新闻的出现——两报竞争�
*新闻,最早出现于美国两家大报的激烈的新闻竞争之中。普利策在1883年5月接办《纽约世界报》,并在后来的实践中把这张报纸办成了现代资产阶级报纸的典范。他之所以获得成功,除了他的办报宣言十分动听和经常运用报纸掀起社会运动来赢得报纸声誉并扩大发行量外,一个重要的手法就是继承和发展了廉价报纸时期的煽情新闻极力渲染新闻中的人情味成份,大搞煽情主义,依靠耸人听闻的刺激性新闻吸引读者打开销路。�
赫斯特于1895年买下了一家亏损的报纸,更名为《纽约新闻报》,决心与当时纽约的最大报纸(也是当时美国的最大报纸)《纽约世界报》展开竞争,决一雌雄。他模仿普利策的手法,也用煽情新闻来争取读者,扩大发行量。在《纽约新闻报》上,充斥着各种犯罪、暴力、*乱、灾祸、*等新闻,编辑记者们极尽渲染夸张刺激之能事,对读者大肆进行性挑逗,大登特登感官刺激类的新闻和图片。在煽情方面,赫斯特远远超过了普利策,把煽情新闻推到了史无前例的登峰造极的程度。�
不仅如此,赫斯特还挖空心思采用高薪挖人的卑劣手段从普利策手下挖走了不少骨干编辑记者。1896年1月,赫斯特派人暗中与《纽约世界报》星期日版的编辑人员联系,高薪请他们离开普利策来为赫斯特办报。普利策闻讯后立即以赫斯特开出的同样高薪挽留这些编辑人员,但是赫斯特马上又再度提高薪金。于是24小时内,《纽约世界报》星期日版的全体人员投奔了《纽约新闻报》。①�
*新闻一词,就出现于这场“挖*战”之中。《纽约世界报》星期日版上每期都刊登一幅画家奥特考特的彩色滑稽连环漫画。漫画内容以当时社会新闻为题材,以纽约贫民窟生活为背景。漫画通过一个光头、缺齿、傻笑,身穿*睡袍的小男孩所见所闻的形式连续发表,深受读者喜爱。�
漫画作者奥特考特随《纽约世界报》星期日版编辑人员一起被挖到《纽约新闻报》后,黄孩子漫画又在《纽约新闻报》上出现。普利策则另请人在《纽约世界报》上继续画黄孩子漫画。于是,黄孩子漫画就成了两家报纸竞争的一个象征。而这两家报纸又都在不遗余力地大肆刊登煽情新闻,版面上充满了刺激性新闻。因此,人们就把当这种流行于报纸上的用极度夸张以至捏造的手法渲染关于*、灾祸、犯罪的新闻报道称作*新闻。
*新闻象流行性传染病一样,很快在全美国报纸上泛滥开来,而且,还迅速蔓延到了欧洲等地的资本主义国家,从而形成了一种国际性新闻现象。时至今日,*新闻仍在西方资产阶级报纸上盛行不衰。�
三.*新闻的根源——私人占有�
*新闻作为现代资产阶级新闻业的一个显著特征,近一个世纪以来在资产阶级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传媒上经久不息,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制度。�
在资本主义社会,包括新闻传播领域里的生产资料在内的所有生产资料都属私人占有。报业资本家办报的直接目的和最终目的只有一个——赚钱。在资本主义商品社会里,报纸作为资本主义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是广告。一份报纸每期几十个版甚至几百个版,75%以上都是广告;报纸总收入的80%来源于广告收费。②要赚钱,就要招揽更多的广告客户。而吸引广告客户的,主要是报纸的发行量,发行量愈大,广告的宣传面愈宽。所以,依赖于广告收入的报业资本家就千方百计不择手段地扩大报纸发行量,怎样才能扩大发行量呢?廉价报纸的经验是刊登煽情新闻,19世纪末兴起的现代资产阶级报业遗留下来的传统则不仅仅是刊登煽情新闻,而且要发展一步,大肆刊登*新闻,以迎合读者的低级趣味,刺激读者的情绪,促使更多的人成为报纸的读者。�
资产阶级新闻理论十分推崇的新闻趣味性,在实践中更多的就变成了新闻猎奇和对*新闻的追求。一些资产阶级有识之士从*新闻的泛滥中看到了*新闻的危害,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呼吁抵制*新闻,但成效甚微,*新闻依旧在资本主义社会我行我素。原因就在于,从为了获取利润到拚命扩大发行量到追求*新闻,这是唯利是图的报业资本家的必由之路,因为报纸是资本家私人占有的资本主义企业,他必须赚钱。所以,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永远消除不了*新闻现象。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9 05:32
我们今天经常用“*”来指称带有明显*意味的的东西,对此大家已经约定俗成。一样事物只要被冠以“*”二字,往往就是“扫”和“打”的对象。而在中国古代,*却是极其高贵的色彩,是皇家御用的,平民百姓还不准用呢。这中间的变化转换,主要是受了西方的影响。
1894年,英国创刊了一家杂志,名字就叫《黄杂志》,一批有世纪末文艺倾向的小说家、诗人、散文家、画家等,围绕该杂志形成一个被称为“颓废派”的文艺集团。他们的作品,有时带有一点*意味,但不能算淫秽。
然而第二年4月3日,当时极负盛名的英国剧作家王尔德(O.Wilde),因*的罪名遭到逮捕。而逮捕他时的一个小插曲,使得《黄杂志》名声大受损害。当时报纸上说,王尔德在被捕时胁下还夹了一本《黄杂志》,于是人们想当然地认为这杂志和王尔德同样是不名誉的,第二天就有人到《黄杂志》的出版商门前示威,用石头将橱窗玻璃砸得粉碎。
其实王尔德被捕那天,胁下夹的书是法国作家比尔·路易的小说《爱神》,碰巧这本小说和当时法国的许多廉价小说一样,也是黄封面的。这种小说称为“yellow book”,也被认为是不登大雅之堂的。
《黄杂志》也好,“yellow book”也好,都使得“*”与性、*、恶俗等等概念发生了联系。但就在同时,大洋彼岸的美国报业,则另有一番“*”景象。
当时纽约的《世界报》和《日报》,为了发行量而展开疯狂竞争。先是J.普利策买下了《世界报》,用绘声绘色、耸人听闻的报道和对**的攻击,赢得了全美报纸的最大发行量。1895年矿业巨头之子W.R.赫斯特买下了《世界报》的对手《日报》,他所采用的手段更是变本加厉,甚至把专为《星期日世界报》画极受读者欢迎的连环漫画《*小子》的画家也挖了过来。当时两报广泛采用通栏大字标题、彩色连环画、大量图片等等手法,竭力迎合读者。这段时期被称为“*新闻”时期。
这就是西方的“*”——*也好,媚俗也好,都被认为是低级的东西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9 05:32
在社会主义中国,*书刊音像是*淫秽、低级趣味、无耻下流的代名词。这些年来,境外黄货不断向*渗透入侵,加上国内极少数新闻文化工作者也模仿西方的作法,制造和传播了不少*“精神食粮”,致使黄毒为害甚烈,以至于我党我国不得不大张旗鼓地在全国范围内反复扫黄。*一词来源于*新闻,*新闻又是什么货色呢?�
一.*新闻的基础——煽情新闻
美国独立战争以后,报业获得长足发展。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一些精明的商人创办起一批广大读者买得起、看得懂、喜欢读的非党派商业性报纸。由于这种报纸售价低廉,所以被称为廉价报纸。
�
廉价报纸是经济独立的商业性报纸,其主要收入来源于刊登商业广告收取的广告费和卖报收费。为了扩大报纸发行量以增加获得利润的机会,廉价报纸在新闻业务上扩大新闻报道面,特别注重对本地新闻和社会新闻的报道,大量报道凶杀、堕落、两性、社交、金融和体育方面的新闻;在报道手法上强调人情味和煽情性,极力夸张、渲染甚至捏造,耸人听闻,哗众取宠,以煽动公众的情绪,迎合读者的低级趣味,产生社会轰动效应,从而达到扩大报纸发行量的目的。这种绘声绘色地揭露丑闻、渲染*、描写犯罪细节,以刺激读者感官的新闻,被叫做“煽情新闻”,*新闻就是继承并发展煽情新闻的结果,是煽情新闻的极端化。�
二.*新闻的出现——两报竞争�
*新闻,最早出现于美国两家大报的激烈的新闻竞争之中。普利策在1883年5月接办《纽约世界报》,并在后来的实践中把这张报纸办成了现代资产阶级报纸的典范。他之所以获得成功,除了他的办报宣言十分动听和经常运用报纸掀起社会运动来赢得报纸声誉并扩大发行量外,一个重要的手法就是继承和发展了廉价报纸时期的煽情新闻极力渲染新闻中的人情味成份,大搞煽情主义,依靠耸人听闻的刺激性新闻吸引读者打开销路。�
赫斯特于1895年买下了一家亏损的报纸,更名为《纽约新闻报》,决心与当时纽约的最大报纸(也是当时美国的最大报纸)《纽约世界报》展开竞争,决一雌雄。他模仿普利策的手法,也用煽情新闻来争取读者,扩大发行量。在《纽约新闻报》上,充斥着各种犯罪、暴力、*乱、灾祸、*等新闻,编辑记者们极尽渲染夸张刺激之能事,对读者大肆进行性挑逗,大登特登感官刺激类的新闻和图片。在煽情方面,赫斯特远远超过了普利策,把煽情新闻推到了史无前例的登峰造极的程度。�
不仅如此,赫斯特还挖空心思采用高薪挖人的卑劣手段从普利策手下挖走了不少骨干编辑记者。1896年1月,赫斯特派人暗中与《纽约世界报》星期日版的编辑人员联系,高薪请他们离开普利策来为赫斯特办报。普利策闻讯后立即以赫斯特开出的同样高薪挽留这些编辑人员,但是赫斯特马上又再度提高薪金。于是24小时内,《纽约世界报》星期日版的全体人员投奔了《纽约新闻报》。①�
*新闻一词,就出现于这场“挖*战”之中。《纽约世界报》星期日版上每期都刊登一幅画家奥特考特的彩色滑稽连环漫画。漫画内容以当时社会新闻为题材,以纽约贫民窟生活为背景。漫画通过一个光头、缺齿、傻笑,身穿*睡袍的小男孩所见所闻的形式连续发表,深受读者喜爱。�
漫画作者奥特考特随《纽约世界报》星期日版编辑人员一起被挖到《纽约新闻报》后,黄孩子漫画又在《纽约新闻报》上出现。普利策则另请人在《纽约世界报》上继续画黄孩子漫画。于是,黄孩子漫画就成了两家报纸竞争的一个象征。而这两家报纸又都在不遗余力地大肆刊登煽情新闻,版面上充满了刺激性新闻。因此,人们就把当这种流行于报纸上的用极度夸张以至捏造的手法渲染关于*、灾祸、犯罪的新闻报道称作*新闻。
*新闻象流行性传染病一样,很快在全美国报纸上泛滥开来,而且,还迅速蔓延到了欧洲等地的资本主义国家,从而形成了一种国际性新闻现象。时至今日,*新闻仍在西方资产阶级报纸上盛行不衰。�
三.*新闻的根源——私人占有�
*新闻作为现代资产阶级新闻业的一个显著特征,近一个世纪以来在资产阶级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传媒上经久不息,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制度。�
在资本主义社会,包括新闻传播领域里的生产资料在内的所有生产资料都属私人占有。报业资本家办报的直接目的和最终目的只有一个——赚钱。在资本主义商品社会里,报纸作为资本主义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是广告。一份报纸每期几十个版甚至几百个版,75%以上都是广告;报纸总收入的80%来源于广告收费。②要赚钱,就要招揽更多的广告客户。而吸引广告客户的,主要是报纸的发行量,发行量愈大,广告的宣传面愈宽。所以,依赖于广告收入的报业资本家就千方百计不择手段地扩大报纸发行量,怎样才能扩大发行量呢?廉价报纸的经验是刊登煽情新闻,19世纪末兴起的现代资产阶级报业遗留下来的传统则不仅仅是刊登煽情新闻,而且要发展一步,大肆刊登*新闻,以迎合读者的低级趣味,刺激读者的情绪,促使更多的人成为报纸的读者。�
资产阶级新闻理论十分推崇的新闻趣味性,在实践中更多的就变成了新闻猎奇和对*新闻的追求。一些资产阶级有识之士从*新闻的泛滥中看到了*新闻的危害,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呼吁抵制*新闻,但成效甚微,*新闻依旧在资本主义社会我行我素。原因就在于,从为了获取利润到拚命扩大发行量到追求*新闻,这是唯利是图的报业资本家的必由之路,因为报纸是资本家私人占有的资本主义企业,他必须赚钱。所以,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永远消除不了*新闻现象。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9 05:32
我们今天经常用“*”来指称带有明显*意味的的东西,对此大家已经约定俗成。一样事物只要被冠以“*”二字,往往就是“扫”和“打”的对象。而在中国古代,*却是极其高贵的色彩,是皇家御用的,平民百姓还不准用呢。这中间的变化转换,主要是受了西方的影响。
1894年,英国创刊了一家杂志,名字就叫《黄杂志》,一批有世纪末文艺倾向的小说家、诗人、散文家、画家等,围绕该杂志形成一个被称为“颓废派”的文艺集团。他们的作品,有时带有一点*意味,但不能算淫秽。
然而第二年4月3日,当时极负盛名的英国剧作家王尔德(O.Wilde),因*的罪名遭到逮捕。而逮捕他时的一个小插曲,使得《黄杂志》名声大受损害。当时报纸上说,王尔德在被捕时胁下还夹了一本《黄杂志》,于是人们想当然地认为这杂志和王尔德同样是不名誉的,第二天就有人到《黄杂志》的出版商门前示威,用石头将橱窗玻璃砸得粉碎。
其实王尔德被捕那天,胁下夹的书是法国作家比尔·路易的小说《爱神》,碰巧这本小说和当时法国的许多廉价小说一样,也是黄封面的。这种小说称为“yellow book”,也被认为是不登大雅之堂的。
《黄杂志》也好,“yellow book”也好,都使得“*”与性、*、恶俗等等概念发生了联系。但就在同时,大洋彼岸的美国报业,则另有一番“*”景象。
当时纽约的《世界报》和《日报》,为了发行量而展开疯狂竞争。先是J.普利策买下了《世界报》,用绘声绘色、耸人听闻的报道和对**的攻击,赢得了全美报纸的最大发行量。1895年矿业巨头之子W.R.赫斯特买下了《世界报》的对手《日报》,他所采用的手段更是变本加厉,甚至把专为《星期日世界报》画极受读者欢迎的连环漫画《*小子》的画家也挖了过来。当时两报广泛采用通栏大字标题、彩色连环画、大量图片等等手法,竭力迎合读者。这段时期被称为“*新闻”时期。
这就是西方的“*”——*也好,媚俗也好,都被认为是低级的东西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9 05:32
我们今天经常用“*”来指称带有明显*意味的的东西,对此大家已经约定俗成。一样事物只要被冠以“*”二字,往往就是“扫”和“打”的对象。而在中国古代,*却是极其高贵的色彩,是皇家御用的,平民百姓还不准用呢。这中间的变化转换,主要是受了西方的影响。
1894年,英国创刊了一家杂志,名字就叫《黄杂志》,一批有世纪末文艺倾向的小说家、诗人、散文家、画家等,围绕该杂志形成一个被称为“颓废派”的文艺集团。他们的作品,有时带有一点*意味,但不能算淫秽。
然而第二年4月3日,当时极负盛名的英国剧作家王尔德(O.Wilde),因*的罪名遭到逮捕。而逮捕他时的一个小插曲,使得《黄杂志》名声大受损害。当时报纸上说,王尔德在被捕时胁下还夹了一本《黄杂志》,于是人们想当然地认为这杂志和王尔德同样是不名誉的,第二天就有人到《黄杂志》的出版商门前示威,用石头将橱窗玻璃砸得粉碎。
其实王尔德被捕那天,胁下夹的书是法国作家比尔·路易的小说《爱神》,碰巧这本小说和当时法国的许多廉价小说一样,也是黄封面的。这种小说称为“yellow book”,也被认为是不登大雅之堂的。
《黄杂志》也好,“yellow book”也好,都使得“*”与性、*、恶俗等等概念发生了联系。但就在同时,大洋彼岸的美国报业,则另有一番“*”景象。
当时纽约的《世界报》和《日报》,为了发行量而展开疯狂竞争。先是J.普利策买下了《世界报》,用绘声绘色、耸人听闻的报道和对**的攻击,赢得了全美报纸的最大发行量。1895年矿业巨头之子W.R.赫斯特买下了《世界报》的对手《日报》,他所采用的手段更是变本加厉,甚至把专为《星期日世界报》画极受读者欢迎的连环漫画《*小子》的画家也挖了过来。当时两报广泛采用通栏大字标题、彩色连环画、大量图片等等手法,竭力迎合读者。这段时期被称为“*新闻”时期。
这就是西方的“*”——*也好,媚俗也好,都被认为是低级的东西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9 05:32
在社会主义中国,*书刊音像是*淫秽、低级趣味、无耻下流的代名词。这些年来,境外黄货不断向*渗透入侵,加上国内极少数新闻文化工作者也模仿西方的作法,制造和传播了不少*“精神食粮”,致使黄毒为害甚烈,以至于我党我国不得不大张旗鼓地在全国范围内反复扫黄。*一词来源于*新闻,*新闻又是什么货色呢?�
一.*新闻的基础——煽情新闻
美国独立战争以后,报业获得长足发展。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一些精明的商人创办起一批广大读者买得起、看得懂、喜欢读的非党派商业性报纸。由于这种报纸售价低廉,所以被称为廉价报纸。
�
廉价报纸是经济独立的商业性报纸,其主要收入来源于刊登商业广告收取的广告费和卖报收费。为了扩大报纸发行量以增加获得利润的机会,廉价报纸在新闻业务上扩大新闻报道面,特别注重对本地新闻和社会新闻的报道,大量报道凶杀、堕落、两性、社交、金融和体育方面的新闻;在报道手法上强调人情味和煽情性,极力夸张、渲染甚至捏造,耸人听闻,哗众取宠,以煽动公众的情绪,迎合读者的低级趣味,产生社会轰动效应,从而达到扩大报纸发行量的目的。这种绘声绘色地揭露丑闻、渲染*、描写犯罪细节,以刺激读者感官的新闻,被叫做“煽情新闻”,*新闻就是继承并发展煽情新闻的结果,是煽情新闻的极端化。�
二.*新闻的出现——两报竞争�
*新闻,最早出现于美国两家大报的激烈的新闻竞争之中。普利策在1883年5月接办《纽约世界报》,并在后来的实践中把这张报纸办成了现代资产阶级报纸的典范。他之所以获得成功,除了他的办报宣言十分动听和经常运用报纸掀起社会运动来赢得报纸声誉并扩大发行量外,一个重要的手法就是继承和发展了廉价报纸时期的煽情新闻极力渲染新闻中的人情味成份,大搞煽情主义,依靠耸人听闻的刺激性新闻吸引读者打开销路。�
赫斯特于1895年买下了一家亏损的报纸,更名为《纽约新闻报》,决心与当时纽约的最大报纸(也是当时美国的最大报纸)《纽约世界报》展开竞争,决一雌雄。他模仿普利策的手法,也用煽情新闻来争取读者,扩大发行量。在《纽约新闻报》上,充斥着各种犯罪、暴力、*乱、灾祸、*等新闻,编辑记者们极尽渲染夸张刺激之能事,对读者大肆进行性挑逗,大登特登感官刺激类的新闻和图片。在煽情方面,赫斯特远远超过了普利策,把煽情新闻推到了史无前例的登峰造极的程度。�
不仅如此,赫斯特还挖空心思采用高薪挖人的卑劣手段从普利策手下挖走了不少骨干编辑记者。1896年1月,赫斯特派人暗中与《纽约世界报》星期日版的编辑人员联系,高薪请他们离开普利策来为赫斯特办报。普利策闻讯后立即以赫斯特开出的同样高薪挽留这些编辑人员,但是赫斯特马上又再度提高薪金。于是24小时内,《纽约世界报》星期日版的全体人员投奔了《纽约新闻报》。①�
*新闻一词,就出现于这场“挖*战”之中。《纽约世界报》星期日版上每期都刊登一幅画家奥特考特的彩色滑稽连环漫画。漫画内容以当时社会新闻为题材,以纽约贫民窟生活为背景。漫画通过一个光头、缺齿、傻笑,身穿*睡袍的小男孩所见所闻的形式连续发表,深受读者喜爱。�
漫画作者奥特考特随《纽约世界报》星期日版编辑人员一起被挖到《纽约新闻报》后,黄孩子漫画又在《纽约新闻报》上出现。普利策则另请人在《纽约世界报》上继续画黄孩子漫画。于是,黄孩子漫画就成了两家报纸竞争的一个象征。而这两家报纸又都在不遗余力地大肆刊登煽情新闻,版面上充满了刺激性新闻。因此,人们就把当这种流行于报纸上的用极度夸张以至捏造的手法渲染关于*、灾祸、犯罪的新闻报道称作*新闻。
*新闻象流行性传染病一样,很快在全美国报纸上泛滥开来,而且,还迅速蔓延到了欧洲等地的资本主义国家,从而形成了一种国际性新闻现象。时至今日,*新闻仍在西方资产阶级报纸上盛行不衰。�
三.*新闻的根源——私人占有�
*新闻作为现代资产阶级新闻业的一个显著特征,近一个世纪以来在资产阶级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传媒上经久不息,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制度。�
在资本主义社会,包括新闻传播领域里的生产资料在内的所有生产资料都属私人占有。报业资本家办报的直接目的和最终目的只有一个——赚钱。在资本主义商品社会里,报纸作为资本主义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是广告。一份报纸每期几十个版甚至几百个版,75%以上都是广告;报纸总收入的80%来源于广告收费。②要赚钱,就要招揽更多的广告客户。而吸引广告客户的,主要是报纸的发行量,发行量愈大,广告的宣传面愈宽。所以,依赖于广告收入的报业资本家就千方百计不择手段地扩大报纸发行量,怎样才能扩大发行量呢?廉价报纸的经验是刊登煽情新闻,19世纪末兴起的现代资产阶级报业遗留下来的传统则不仅仅是刊登煽情新闻,而且要发展一步,大肆刊登*新闻,以迎合读者的低级趣味,刺激读者的情绪,促使更多的人成为报纸的读者。�
资产阶级新闻理论十分推崇的新闻趣味性,在实践中更多的就变成了新闻猎奇和对*新闻的追求。一些资产阶级有识之士从*新闻的泛滥中看到了*新闻的危害,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呼吁抵制*新闻,但成效甚微,*新闻依旧在资本主义社会我行我素。原因就在于,从为了获取利润到拚命扩大发行量到追求*新闻,这是唯利是图的报业资本家的必由之路,因为报纸是资本家私人占有的资本主义企业,他必须赚钱。所以,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永远消除不了*新闻现象。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9 05:32
在社会主义中国,*书刊音像是*淫秽、低级趣味、无耻下流的代名词。这些年来,境外黄货不断向*渗透入侵,加上国内极少数新闻文化工作者也模仿西方的作法,制造和传播了不少*“精神食粮”,致使黄毒为害甚烈,以至于我党我国不得不大张旗鼓地在全国范围内反复扫黄。*一词来源于*新闻,*新闻又是什么货色呢?�
一.*新闻的基础——煽情新闻
美国独立战争以后,报业获得长足发展。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一些精明的商人创办起一批广大读者买得起、看得懂、喜欢读的非党派商业性报纸。由于这种报纸售价低廉,所以被称为廉价报纸。
�
廉价报纸是经济独立的商业性报纸,其主要收入来源于刊登商业广告收取的广告费和卖报收费。为了扩大报纸发行量以增加获得利润的机会,廉价报纸在新闻业务上扩大新闻报道面,特别注重对本地新闻和社会新闻的报道,大量报道凶杀、堕落、两性、社交、金融和体育方面的新闻;在报道手法上强调人情味和煽情性,极力夸张、渲染甚至捏造,耸人听闻,哗众取宠,以煽动公众的情绪,迎合读者的低级趣味,产生社会轰动效应,从而达到扩大报纸发行量的目的。这种绘声绘色地揭露丑闻、渲染*、描写犯罪细节,以刺激读者感官的新闻,被叫做“煽情新闻”,*新闻就是继承并发展煽情新闻的结果,是煽情新闻的极端化。�
二.*新闻的出现——两报竞争�
*新闻,最早出现于美国两家大报的激烈的新闻竞争之中。普利策在1883年5月接办《纽约世界报》,并在后来的实践中把这张报纸办成了现代资产阶级报纸的典范。他之所以获得成功,除了他的办报宣言十分动听和经常运用报纸掀起社会运动来赢得报纸声誉并扩大发行量外,一个重要的手法就是继承和发展了廉价报纸时期的煽情新闻极力渲染新闻中的人情味成份,大搞煽情主义,依靠耸人听闻的刺激性新闻吸引读者打开销路。�
赫斯特于1895年买下了一家亏损的报纸,更名为《纽约新闻报》,决心与当时纽约的最大报纸(也是当时美国的最大报纸)《纽约世界报》展开竞争,决一雌雄。他模仿普利策的手法,也用煽情新闻来争取读者,扩大发行量。在《纽约新闻报》上,充斥着各种犯罪、暴力、*乱、灾祸、*等新闻,编辑记者们极尽渲染夸张刺激之能事,对读者大肆进行性挑逗,大登特登感官刺激类的新闻和图片。在煽情方面,赫斯特远远超过了普利策,把煽情新闻推到了史无前例的登峰造极的程度。�
不仅如此,赫斯特还挖空心思采用高薪挖人的卑劣手段从普利策手下挖走了不少骨干编辑记者。1896年1月,赫斯特派人暗中与《纽约世界报》星期日版的编辑人员联系,高薪请他们离开普利策来为赫斯特办报。普利策闻讯后立即以赫斯特开出的同样高薪挽留这些编辑人员,但是赫斯特马上又再度提高薪金。于是24小时内,《纽约世界报》星期日版的全体人员投奔了《纽约新闻报》。①�
*新闻一词,就出现于这场“挖*战”之中。《纽约世界报》星期日版上每期都刊登一幅画家奥特考特的彩色滑稽连环漫画。漫画内容以当时社会新闻为题材,以纽约贫民窟生活为背景。漫画通过一个光头、缺齿、傻笑,身穿*睡袍的小男孩所见所闻的形式连续发表,深受读者喜爱。�
漫画作者奥特考特随《纽约世界报》星期日版编辑人员一起被挖到《纽约新闻报》后,黄孩子漫画又在《纽约新闻报》上出现。普利策则另请人在《纽约世界报》上继续画黄孩子漫画。于是,黄孩子漫画就成了两家报纸竞争的一个象征。而这两家报纸又都在不遗余力地大肆刊登煽情新闻,版面上充满了刺激性新闻。因此,人们就把当这种流行于报纸上的用极度夸张以至捏造的手法渲染关于*、灾祸、犯罪的新闻报道称作*新闻。
*新闻象流行性传染病一样,很快在全美国报纸上泛滥开来,而且,还迅速蔓延到了欧洲等地的资本主义国家,从而形成了一种国际性新闻现象。时至今日,*新闻仍在西方资产阶级报纸上盛行不衰。�
三.*新闻的根源——私人占有�
*新闻作为现代资产阶级新闻业的一个显著特征,近一个世纪以来在资产阶级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传媒上经久不息,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制度。�
在资本主义社会,包括新闻传播领域里的生产资料在内的所有生产资料都属私人占有。报业资本家办报的直接目的和最终目的只有一个——赚钱。在资本主义商品社会里,报纸作为资本主义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是广告。一份报纸每期几十个版甚至几百个版,75%以上都是广告;报纸总收入的80%来源于广告收费。②要赚钱,就要招揽更多的广告客户。而吸引广告客户的,主要是报纸的发行量,发行量愈大,广告的宣传面愈宽。所以,依赖于广告收入的报业资本家就千方百计不择手段地扩大报纸发行量,怎样才能扩大发行量呢?廉价报纸的经验是刊登煽情新闻,19世纪末兴起的现代资产阶级报业遗留下来的传统则不仅仅是刊登煽情新闻,而且要发展一步,大肆刊登*新闻,以迎合读者的低级趣味,刺激读者的情绪,促使更多的人成为报纸的读者。�
资产阶级新闻理论十分推崇的新闻趣味性,在实践中更多的就变成了新闻猎奇和对*新闻的追求。一些资产阶级有识之士从*新闻的泛滥中看到了*新闻的危害,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呼吁抵制*新闻,但成效甚微,*新闻依旧在资本主义社会我行我素。原因就在于,从为了获取利润到拚命扩大发行量到追求*新闻,这是唯利是图的报业资本家的必由之路,因为报纸是资本家私人占有的资本主义企业,他必须赚钱。所以,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永远消除不了*新闻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