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31 09:1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6 07:33
解析黄麻岭郑小琼如下:
郑小琼组诗《黄麻岭》,表现远离故土到城市打工的青年女性那异常丰富的内心世界,抒写一代青年女性面对大城市的巨大压力所表现出来的以忧伤为主调的复杂情感,是一组信息量大、情感独立、思想深刻、形式独到的好诗。
首先是主题的独到性与深刻性。正如标题所示,诗人的根基是一个叫黄麻岭的乡村,在那里她度过了自己的童年。
从诗中我们得知,从川东来到南方城市的青年女性,却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故乡,正是故土让她感到一丝温暖;虽然她有着青春的忧伤,却也有着爱情的幸福;虽然有孤独的情怀,却也有一颗温暖而明亮的心。
此组诗着重于挖掘自我与世界的联系,女性在现代社会中所感受到的烦躁与困惑,是很有深度与广度的;诗人从自我的人生经历与生命体验入手,虽然并没有出现多少具体的地名,却具有相当的表现力与震动力。
诗人自我的忧伤、困惑、烦躁与忆旧之情,自始至终,没有间断。从诗的小标题,我们就可以看出“安慰”、“厌倦”两大主题。其实,诗中的情感是非常复杂的:既有对朋友的担心,也有对自我的烦恼;既有对过去的回忆,更有对未来的向往。
可以说,举凡在喧嚣的城市中生活的女子所可能受到的种种压力,以及在这种压力下会产生的种种心情,都在诗中得到了体现。如果我们说诗中表现了歌唱时代的高昂主题,那自然是一个笑话;但也不全是灰色、哀愁的,而占主体的内容是工作的压力、家庭的压力、青春的压力。
其次,此组诗在艺术表达上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点,表明诗人不仅具有一种诗性思维,并且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将主观的心理兑换为客观的意象,一切无形的东西转化为有形的存在。这是一组有关女性心理与情感的诗,女性的细致的情感流程与心理形态,都得到了一种集中的表达。而诗人是如何表现自己的内心情感的呢?
将内在的情绪转化为客观的物象,将抽象的东西化为实有,这是最为独到的一种追求。第一首抒写自我常从回忆中得到“安慰”,审视自己那一颗明亮而固执的心:有希望、疼痛、疾病与幸福,也有爱情、青春与忧伤。
这些都是抽象而无形的,可是诗人说它们“似一枝古老发黑的枝条,等待某个春天来临”,这就化为了一种具体的意象,不仅新颖,而且深刻。并进一步进行强化:“我的往昔已沉入蔚蓝的天空,剩下回忆似星辰/若隐若现,安慰着我孤独而温暖的心”。
第四首《火车》表达的情感也非常丰富,有对“故乡”的思念:“我的体内收藏一个辽阔的田野,一列火车/正在它上面经过,而秋天正在深处”;有对“命运”的观察:“我知道命运,像不尽的山陵,河流,平原/或者一条弯曲的河流,它们跟在火车后面低低的蠕动”;
有对“亲情”的感觉:“远近的山头站着衣衫褴褛的树木,散淡的不真实的影子/跟着火车行走,一棵,两棵……它站在灰茫茫的原野/我对那些树木说着,那是我的朋友或者亲人”。
亲情、命运、思念中的故乡都是一种抽象的情感,而在诗中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意象群落,阔大的空间表现了诗人那遥远的思念与运动着的思想。
二是新颖的隐喻不仅让情感得到独到的抒写,而且加深了思想表达的力度。现代诗人不再注重运用一般意义上的比喻,那样的将女人比做花的比喻实在不能体现诗人对事物的发现能力与高度的想象力;
现代诗人比较注重的是远距离比喻与看不出比喻的比喻,那就是非常隐藏的艺术表达方式。第二首《走着》中有这样的诗句:“慢慢走着,朝着灵魂,朝着比海洋更深的/爱,朝着一颗比天空更宏伟的心,朝着/比青草更为敏感的悲悯”。
“爱”、“心”、“悲悯”等都与个人的感情相关,如果直接进行抒写的话,那也许没有任何深度,也没有任何力量;当诗人以“比海洋更深的”来说“爱”,以“一颗比天空更宏伟的”来说“心”,以“比青草更为敏感的”来说“悲悯”,那就放大与加深了诗人的自我。
在艺术表达上,诗人喜欢以铺陈的方式进行抒情,形成了意象的流动性形态,适合于表达那样一种连绵不断的情绪,并让诗情产生了一种动感。如第三首《厌倦》中的五个“她厌倦了”。
其他还有人称代词的换用,不仅让抒情角度不再单一化,且加强了诗意的空间感,在此就不再细说。
邹建军,著名诗歌批评家,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