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六句话点出深意你能做这些事情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31 15:1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5 19:00
无论是谁熟悉《论语》,无论是谁能感受到孔子的深意和道理,他肯定明白孔子是非常重视学习的。一个人之所以能取得巨大的成就,绝对和他不断勤奋的学习有关。这样的人,一出口就能击中要害或者指出重点。
孔子的一些道理看似浅显易懂,实则博大精深,难以实践。说:子曰:“学而不言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知道就不要绅士?”
《论语学而篇第一》前面列举的孔子的话,大家绝对不知道!子曰:“所学之事,须时时检讨。不是很惬意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如果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会生气怨恨。那不是绅士吗?"
“边学边学”这句话还有另外一种解决方法。傅佩荣认为,虽然“时”在古代多被翻译为“学后常练”,但“时”并不是“常”的意思,而是“适当的时候”。所以这句话应该翻译成“学到了做人做事的道理,并在适当的时候确认了实践”。
他不是一个完全有道德的人吗?尽管人们可能不注意他,他也不会感到不安。
短短六句话,点出了三个深刻的含义。不知道这三件事哪一件最难做到:“学习、复习、实践”、“以喜悦之心对待远方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和“不被理解不生气”?我觉得第三个最难做。
因为不管有没有才华,人都是希望被理解的,或者是希望展现自己好的一面。同时,他们自然希望别人看到并认同他们。所以,当别人不能理解自己,不能感知自己的好的时候,难免会感到不安。要知道,当一个人心情不和谐的时候,内心独白难免会复杂很多。那么,“君子”的境界不会很难达到吗?
持之以恒的坚持和努力难道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
至于“边学边学,不如说”,更难做到的应该是能够养成真正的快乐!因为,为了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学生时不时复习所学知识的情况并不少见。更难的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看到吸收的知识越来越大,越来越稳定,很难真正产生愉悦感。毕竟读书对很多人来说不是太有趣!有时候,它甚至成了中学时期追求美的痛苦之源。所以社会上很多人都在讨论如何让学生带着兴趣学习,避免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被阅读的巨大压力压垮。
偶尔想想前人的例子,对自己可能会有积极的作用!古代不缺刻苦学习,有所成就的人。比如北宋的范仲淹,为了避免陷入情网,影响读书效率,就用雪水洗脸。因为家里穷,他只好晚上煮一锅粥,等到第二天早上,再切成四块。他早上吃了两片,晚上吃了两片。当然,他没有配菜吃。
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范仲淹还能坚持学习吗?他有多喜欢读书?读书对他来说应该是一种享受,让他暂时忘记家庭的艰辛,沉浸在浩瀚灿烂的知识中。但是郁闷是绝对少不了的,因为遇到难懂的知识,自然需要时间去消化,更需要时间去思考。但一旦思维顺畅,对他来说又是另一个新世界。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似乎有点难。但是,难点应该是真正的好朋友很难找到。如果真的交了一个知心朋友,而这个知心人偶然远道而来拜访,让他们畅所欲言,岂不是人生一大乐事?
看啊!孔子的六个短句可以讨论很久,更何况是喜欢在成百上千卷的古书中苦读的人。在学习了很多先贤的道理后,他们的内心为什么不能自然地自问自答,逐步巩固自己的答案呢?这就是学习的好处!
看了孔子的名句,看了前人的这些例子,我真的觉得,如果我们像孔子一样热爱学习,应该对自己有很多好处,没有坏处!通过纠正自己的言行,培养自己的知识,努力思考,你应该可以在各方面都取得进步!当我们专心学习,甚至全心全意热爱学习的时候,如果不能成为优秀的人,那就更难了!
注:这段话来自傅佩荣《论语》,第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