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04:23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16:56
加强从全国到地方对各级*财政预算的具体方法:
是《预算法》的立法宗旨应予修订。二审稿未对现行《预算法》第1 条“立法宗旨”作任何更改,这不能不说是一大缺陷。因为,《预算法》的立法宗旨体现着预算法的根本价值追求和基本精神,它不仅对《预算法》的各项具*度建构( 包括*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制度)具有统领作用,而且对预算实践也深具指导意义。而我国现行《预算法》颁布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初期的1994年,迄今已过去19年,其立法宗旨更是几乎照搬了1991 年*发布的《国家预算管理条例》第1 条的规定,过于强调国家的中心地位与预算的宏观*等管理工具性职能,由此导致《预算法》的具*度设计中*行政主导色彩十分浓厚,而各级*及其常委会对预算的审查、监督的规定则相当抽象、单薄,纳税人人民对*预算的监督规定更是空白。预算实践中*及其常委会对预算的审查监督也被视为可有可无的东西,而这显然不符合近20 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的我国现实情况的需要。
是预算编制的全面性、完整性的规定应进一步细化和完善,预算编制部门应予以大力充实和加强。预算编制的完整、准确、真实、统一是实施有效的预算审查、监督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与全面预算审查监督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在不少国家除了在《预算法》( 或财*) 甚至《*》中明确规定全面预算管理原则外,还多以法律的形式对预算编制的主体及编制依据、原则、程序、规则等作出明确细致的规定。我国《预算法》修订二审稿虽然在第4 条、第5条明确规定了全口径预算体系、全面预算管理原则等内容,并在第三章预算收支范围、第四章预算编制中增订、补充了若干预算编制依据、原则要求等方面的规定,但总体来讲这些规定主要或者说基本上只是针对最狭义的公共预算编制而言的,而对于我国现已总额多达6、7 万亿元之巨的*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预算,二审稿不仅规定其收支范围按照*的规定执行,其有关编制、执行和实施步骤,也空白授权由*依据《预算法》作出规定,瑏琐在法律层面形同空白,这实际上存在使这三类预算游离于*监督之外的制度性风险。再加上我国现行《预算法》对预算编制的时间缺乏规定,各部门、各单位预算实践中按《预算法实施条例》规定编制预算草案只有一、二个月时间,我国财政部门审核、汇编预算的人员又非常有限,所以*提交给*审查监督的预算草案简陋粗疏也就可以想见。对此,我们需要通过修定《预算法》细化各类预算编制的具体程序和规则,延长预算编制周期,大力充实现有预算汇编部门力量,最好是新设专门编制部门加以改变。笔者建议在*成立正部级的行政管理与预算编制办公室,在各预算部门亦成立相应的预算编制办公室,在总理、各部门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预算编制办公室应实行公务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相结合的管理制度,以吸引优秀专门人才。同时,为做好财经规划和预算工作的组织协调,建议成立*财经规划和审核委员会,作为跨部委的财政预算决策协调机构,其职责是规划中长期总体财经*、确定年度财政预算整体方针和方案、审查各预算部门预算草案、在特别情况下协调部门预算编制工作。
是*对预决算实质审查规定的相关配套制度仍然有待改革和完善。《预算法》修订二审稿新增了不少规定,诸如要求报送各级*审查和批准的预算草案应当细化; *有关专门委员会、常委会有关工作机构对预算草案、调整预算草案、决算草案提前审查,提出初步审查意见,要求*及*有关部门研究处理并反馈意见; 结合审计报告审查决算等。这为各级*及其常委会克服会期短、代表审查能力不足而又需要实质审查预决算草案提供了较为现实的解决办法。目前依然存在的问题是,我国各级*财经专门委员会和常委会有关预算工作机构的人员职数很少、职权任务过重、预决算审查能力严重不足。对此,建议在各级*新设预算专门委员会专司预决算草案审查、审议、监督、评价等方面的工作,同时,应大力充实现有各级*常委会预算工作机构中的专业人员,增强其预决算审查、*分析的能力。另外,本应作为*重要依靠力量的预决算专业审查机构——国家审计机关在我国现行*上却隶属于*,这让各级*对预决算草案的实质审查深受影响,与国际上较为通行的惯例是隶属于国会或直接对法律负责也相左,从长远发展看我国应将审计机关改属*,但这需要修改我国《*》、《审计法》等法律的相关规定。
是引入公民参与预算,强化公民对*公共收支的社会监督以及对*履职的再监督。现代预算是公共预算、民主预算,赋予公民对预算结果享有知情权、对预算决策过程享有一定形式和程度的参与权,不仅是预算民主( 直接民主) 的逻辑必然,也是克服代议制民主弊端( 即在间接民主中公民个人能力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代议者*又可能怠于或者滥用预算权力) 的现实需要,这不仅有利于公民直接监督*的公共收支行为,而且可以通过对监督者*的再监督督促其切实履行审查监督的职责。这在我国当前各级*预算监督普遍乏力的情况下尤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公民参与预算的基本前提和最低要求是预算事务和预算信息的公开,这首先要求在法律层面应确立预算公开制度,就预算公开的主体、公开的内容、公开的程序等作出明确规定,这一点在《预算法》二审稿增订第11 条中已经有了初步规定,但该条第4 款“预算、预算调整、决算公开的具体办法,由*规定”却依然折射出强烈的行政主导色彩,对此必须加以改正,必须强调由*立法主导预算公开的内容及其进程,并对不依法公开的行为实施问责。至于公民对预算事务的参与,不应仅仅停留于“知情”的层次,而应通过在预算决策、执行与绩效评估过程中安排相应的公众参与制度,如预算征询制度、预算草案会议前公开制度、*会议旁听制度、预算听证制度、预算绩效公众评价制度、纳税人公益诉讼制度等来实现社会公众参与预算的程序化、规范化。
是应补充和完善预算法律责任规定。我国现行《预算法》关于预算违法行为责任追究的条款只有寥寥三条,预算违法行为种类规定过于简单、预算违法行为责任形式单一( 仅为行政责任) 且过轻,实践中更多的预算违法行为的查处是依照低位阶的《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的规定进行的。这种状况使得对预算违法行为惩处的威慑性不够、责任追究又总体上停留在行政体系内部,*及其常委会对预算审查、监督的权威性、有效性未能借助于相应的法律责任设定、责任惩处追究机制加以确立。二审稿中虽然相对细化了预算违法行为的种类、增加了追究刑事责任的规定,瑏瑥但预算违法行为追究依然是以行政处分为主。因此,应考虑在法律责任一章中进一步细化预算违法行为的种类、适当增加经济责任规定。当然如能在条件成熟时修订《*》增加有关预算违法行为的*责任,将更有利于*对*预算全方位监督的实现。
是应加快财政、预算、税收等财税立法步伐,提高立法层次,切实实现*及其常委会对预算全过程的立法监督。立法监督是*对*预算全方位审查监督中的十分重要甚至是最重要的一环,只有健全和完善了财政、预算、税收、规费等方面的法律,减少对*部门立法的空白授权、概括授权,真正做到财政、税收事项的“法律保留”与“法律优位”,确立法律的权威,才有可能切实实现预算编制、执行、监督、责任追究等严格依法地进行,才有可能把*及其所代表的人民的意志贯穿在预算过程的始终,保障人民大众的公共需要最大化实现。
*对*预算全方位审查监督的要义与目的:
对*预算进行审查、监督,是我国《*》、《预算法》、《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审计法》等法律赋予各级*及其常设机关( 常委会) 的职权,②其目的在于保障国家的最高主权者——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其选举的代表规范、控制和监督*的财政收支行为,以确保财政收支规模科学适度、财政收入课赋公平合理、财政资金支出使用公正有效,保障公*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进而保证人民大众的公共财政福利和社会公共需要能够得到最大化的实现。
*预算作为现代公共财政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弥补市场失灵、服务于社会公共需要的公共预算。它是对某一财政预算年度内的*收入和支出的预先估算,是由众多法定主体依法定职权、按法定程序和规则编制、审查和批准的*年度财政收支计划,是统筹可得公共经济资源( 即财政收入)在潜在的支出项目中权衡、抉择以求社会公共需要最大化实现的公共选择行为。这种选择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从表象上看,*预算的结果体现为经*或地方立法机构审议批准的一系列静态纸面预算文件,是按一定标准分门别类地列入了*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特定表格及相应文字说明; 而从实质内容审视,*预算体现为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调整、决算、监督等一系列既有相对独立程序而又相互交叉影响的动态决策过程——*预算的编制、审批是对*财政收支计划的安排,预算的执行是对财政收入的筹集和支出的使用,财政决算是对预算执行情况的总结,预算的调整与监督则是对预算编制、执行的调适、变更与监控、纠正。对*预算的理解必须从静态的纸面形式和动态的活动过程两方面来整体把握,否则即有可能片面。因此,各级*及其常委会作为人民的代表对*预算实施全方位的审查、监督,或称全口径预算管理。预算的全面性、完整性管理,其实质要义是指*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应当纳入预算,实施规范化、法治化的动态管理、监督和控制。详言之,各级*对*预算全方位的审查、监督,不仅要求将*的全部财政收支技术性地、规则性地列示于统一的静态预算文件,其更深层的意义在于要借由动态的预算过程将*的一切收支活动纳入规范化、法治化的轨道,纳入人民及其代表( *) 的监控视野,实现现代民主法治国家的最高主权者、预算资金的来源者暨预算支出的受益者——人民对*财政收支活动的直接或者间接的参与、控制和监督,实现代国家的公共财政暨公共*治理,进而实现预算委托人暨受益者的人民的公共福利最大化。
因而,要真正实现各级*对*预算全方位的审查监督,我们就必须高度重视和确立预算的全面性、完整性原则,同时对此又绝不能仅仅从静态的纸面来理解,而是更应从人民及其代表是否能够切实对整个预算过程实施规范化、法治化的动态监督和控制来予以评断,应从*预算“静态纸面编列全面”与“动态过程监控完整”来全面把握这一原则,并据此统筹设计,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相关的预算审查、批准和监督的具*度。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16:56
1、建立*常委会与*财政国库支付系统联网程序,以便及时掌握预算执行情况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