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04:33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6 04:33
1940年5月10日,“法国战役”正式打响。德国共出动了132个师,约27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约7500门火炮,约5100架飞机投入战斗。法国、英国、比利时、荷兰组成了盟军部队,共出动134个师,约58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约14000门火炮,约2600架作战飞机投入战斗。
从上述数据来看,交战双方各有优势,因此当时许多人都认为这将会是一场势均力敌的较量。可事实上的结果却令绝大多数人都感到吃惊和难以理解。德军仅用不到20天时间就击溃了盟军主力。最终,“法国战役”以德军完胜告终。
“法国战役”之所以会出现一边倒的局面,最关键原因就是德军的“曼施坦因计划”实施得非常顺利。当时,德国B集团军正面进攻荷兰和比利时北部,成功将盟军主力全部吸引到了这一区域。而A集团军则悄悄通过被盟军认为不可逾越的阿登森林地区,并迂回包抄到盟军主力后方,对盟军形成包围夹击的态势。结果盟军迅速被击溃,残余部队*从海路逃往英国,史称“敦刻尔克大撤退”。那么问题来了,盟军与德军兵力差不多,为什么被包围后马上就输了呢?
一、兵力并非战场致胜的决定性因素。我们都知道“人多力量大”这个道理,但如果把这句话放到战场上却未必正确。与流氓打群架所不同的是,战场上存在太多不确定性,大多时候交战双方都不清楚对方的真实兵力以及军队部署。所以如果把十万军队对阵一万军队理解成十个人打一个人,那就可以说是大错特错了。因此,盟军与德军虽然在兵力、装备等方面条件都差不多,但这并不代表双方军队的战斗力也差不多。
二、决定军队战斗力的最重要因素是士气。当盟军得知自己被敌军“包饺子”后,士气必然跌入谷底。从将军到士兵内心都觉得“我们完了”,这样的军队还如何与敌人较量。反观德军这边顺利完成了合围,全军上下志在必得,即便是再怂的士兵都已经跃跃欲试,军队渴望战斗的热情达到了顶点。此消彼长,盟军与德军哪方更强自然不在话下。
三、后勤通道被中断。打仗不仅是双方军队的较量,同时也是双方后勤供应能力的比拼。盟军陷入包围后,从法国本土的后勤通道被阻断,数十万大军每天需要消耗巨量的食物、药品、弹药。当这一切供给都被中断后,姑且不论对士气的影响,就从客观方面来说,这场仗也已经是打不下去了。此外,身陷包围圈中的盟军与后方大本营的通讯也变得极为困难,在掌握战场情报方面也无法与德军相提并论。
因此,从上述几点来看,虽然表面上包围圈里面的军队与包围圈外面的军队实力相当,可实际上却已经是天壤之别。
有人可能还会疑问,为什么盟军不向后突围,却要选择“敦刻尔克大撤退”呢?其实这个问题也很容易想得通。我们中国有句老话叫“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由此可见在战场上,进攻方和防守方完全是处在不同频道上的。德军进入法国本土的兵力虽然远没有包围圈中的盟军人数多,但却可以以逸待劳守卫住那些关键节点。而且德军实施包围的A集团军配备了大量坦克、火炮等重型武器,盟军若是想靠兵力优势突出重围,结果只能是有去无回。
事实上,盟军也做过向后突围的尝试,但很快就发现这根本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过盟军的突围也并非全然是无用功。当时德军不少高级将领都担心A集团军的先头部队前进太快,在受到盟军反击后,德军统帅部立即下令先头部队放慢脚步,等待后续部队跟上。这为盟军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所以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盟军唯一的生机就是走海路撤往英国。如果在“敦刻尔克大撤退”期间德军*近的更紧迫些的话,恐怕盟军真的就只能被赶下大海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6 04:33
“法国战役”单方面失败的最重要原因是德国的“曼斯坦计划”执行得非常顺利。当时,德国B集团的前线袭击了荷兰和比利时北部,成功地将盟军的所有主要力量吸引到了该地区。 A集团军悄悄地越过了盟军认为不可逾越的阿尔登森林地区,并绕道走到盟军的后方,围困了盟军。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6 04:34
因为当时法国人并不想打仗,本人就没有要打仗的意思。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6 04:34
我认为法国战役被包围的最重要原因是德国的曼斯坦计划执行得非常顺利,这才让两个明明兵力差不多的法国战败。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6 04:35
因为那个时候德国的兵力还是非常强大凶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