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1:3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1 18:06
“殷人之屡迁,前八而后五”
东汉张衡《西京赋》谓,“殷人之屡迁,前八而后五”。说的是成汤代夏前的商先公曾有八次迁都,即《史记·殷本纪》所谓的“自契至汤八迁”,殷人称之为先公时期;成汤代夏后的各代商王曾有五次迁都。“后五”即《尚书·盘庚》篇中的“先王有服,恪谨天命,滋扰不常宁,不常厥邑,于今五邦”。
关于“八迁”契居番,王国维先生进行了考证:契居番,是迁。昭明居迁砥石,是二迁。昭明于迁商,是三迁。相土东迁泰山下,后复归商丘,是四迁,五迁。殷候(上甲微)迁于殷,又复归商丘,是六迁,七迁。至汤始居亳,从先王居,则为“八迁”。
“后五”则一般认为:仲丁迁于隞,河亶甲迁于相,祖乙迁于邢,南庚迁于奄,但盘庚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故此,“至纣王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都徙”,故商又可称为殷或殷商。
由此可见,商朝的都城其实是很多的,但是最出名的只有三个。就是一开始商汤所建立的都城“亳”——成汤故里,再就是商王盘庚所建立的“殷”——安阳殷墟,最后是纣王所建立的“朝歌”——亡国之都。
殷墟的都城地位
(一)从文献资料来看
在迄今所见到的古代文献中,涉及盘庚迁殷地望的最早记载,当推古本《竹书纪年》,但因简牍散佚,各家所引又不尽相同。
《太平御览》八三《皇王部》载:“《纪年》曰:‘盘庚旬自奄迁于北蒙,日殷。”
《水经·洹水注》载:“《竹书纪年》曰:‘盘庚即位,自奄迁于北蒙,日殷。”
《尚书·盘庚》正义载:“《汲冢古文》云:‘盘庚自奄迁于殷,殷在邺南三十里。”
从这些不尽相同的记载中,大体可以肯定,盘庚所迁之殷在北蒙,地在邺南三四十里处。由以上记载来看,“殷”的地望当在今安阳一带。
另外,安阳一带发现了大量甲骨卜辞,这些卜辞基本上均与商王及王室生活相关,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年代从武丁一直延续到帝乙、帝辛时期,这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这里可能就是当时的*中心所在地。
(二)从考古发掘来看
1.殷墟具有都城要素
从目前的考古发掘成果来看,殷墟的现今范围,东界大致为京广铁路一线,北界在家庄、小营至秋口一线,西界以安阳钢铁公司西墙的南北延伸线为界(北辛庄以西),南界为戚家庄、刘家庄一线(大致以万金渠为界),包括重点区、一般区和外围区三部分。
从以上资料分析来看,殷墟具有都城的要素。因此,安阳殷墟遗址应为都城遗址。
2.殷墟作为都城的时问
就现阶段殷墟考古情况来看,殷墟很有可能从盘庚时期开始建设,殷墟文化中存在着早于武丁的文化遗存,包括甲骨文、宫殿基址、墓葬及出土器物等。而殷墟都城的下限,则和《竹书纪年》记载的“更不徙都”比较一致,直到到帝辛灭亡之时。
殷墟文化的发展趋势,是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连续发展的,其中三、四期多连续使用,帝乙、帝辛时期的遗址面积大、分布也最广,居住遗址内的窖穴、灰坑密集,这说明殷末时期,在安阳一带居住的人口非常稠密,并没有*中心迁移后出现的衰落、中断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