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8-03 04:1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4 09:35
《雍正王朝》中,胤礽起初是皇位的法定继承人,他的一言一行,某种程度上都代表着朝廷的一种信号。但是,在康熙面前,他依旧是儿臣,他的意见,必须要符合圣意。胤禛下江南筹款赈灾,而胤礽却当着众人的面有意贬低他,很明显是没有领会康熙的用意。因此,康熙才会转移话题,以此提醒胤礽和上书房的大臣。
对胤禛“江南行”的认可治小国花小钱,治大国花大钱。大清是一个大国,疆域辽阔,人员众多,不是这里赈灾花钱,就是那里打仗花钱,但当时的国库却没钱。胤禩执掌户部期间,为了笼络人心,竟然将国库的银子,全部无息贷给臣子,至于黄河发大水时,朝廷竟然连赈灾的钱也拿不出来。如果不赈灾,灾民就会越来越多,到时就会出现大规模*,朝廷的统治地位也岌岌可危。
所以,康熙发愁啊,愁的是谁能站出来筹款,帮忙解决实际问题。在这种背景下,胤禛找到太子,毛遂自荐,主动为君父分忧,下江南筹款赈灾。
胤禛虽然完成了任务,但他手段激烈,把整个江南的士大夫都给得罪了,连京城的八爷党和大阿哥心里也不开森了。这下人家就有意见了,纷纷上书*胤禛。
消息传到京城,几位上书房的大臣议论纷纷,佟国维、马齐“和稀泥”,没有明确表态;张廷玉立场鲜明,直接支持胤禛,“这大清的江山,真需要四爷这样的人痛加整顿不可。”康熙接过马齐的话:
“老百姓说:天不惊,地不惊,就怕四爷调回京,这口风截然不同。”
这话有两层含义,一是告诉在场的大臣,我康熙的情报系统很发达,没什么能瞒得住我,你们知道*们的意见,我还知道老百姓的*;二是指出胤禛虽然针对*,但代表了老百姓的利益,间接地认可了他下江南的作为,让你们这些大臣议,是要帮胤禛解“*”之围以及如何奖励。
但胤礽没有明白康熙的弦外之音,看着胤禛有作为,立下大功,他心里不是滋味,于是就在康熙面前贬低胤禛。康熙肯定不能埋没有功之臣,也不可能处置帮老百姓办实事的人,于是,借着转移话题的同时,也否定了胤礽对胤禛的评价。
秋媚说:如果康熙不吱声,任由胤礽继续“黑”下去,那上书房大臣就会以为康熙默认胤礽的态度,到时整个朝堂都会形成一股“倒胤禛”的风气。那时,谁还敢承担得罪人的事?谁还敢帮老百姓办事?谁还敢追缴户部欠款?因此,康熙必须及时制止胤礽对胤禛的贬低。
委婉地批评胤礽要做一个合格的储君,既要有容人的胸怀以及过人的能力,也要有敏锐的“嗅觉”,能从皇帝的只言片语中领会出真实用意。胤礽坐在储君的位置,将来也是大清的继位人,康熙对他的期待与要求也是蛮高的,但胤礽的表现显然是让人失望的,黄河发大水你给不出解决方案,侄儿病了你不去探望,弟弟立功了你包容不了。康熙借天津桂顺斋的萨其马转移话题,实际上隐含着对胤礽的批评教育:
“那个天津桂顺斋进上来的萨其马,用的是真狗奶昔加蜜,跟御膳房做的不一样。”
一、桂顺斋寓意着地方和民间,御膳房代表朝廷。下过地方的人,了解的是实际情况,掌握着第一手资料,更接地气,与你这天天待在宫里不问世事的储君还是不一样的。大家不要光顾着吃京里的东西,听京官的汇报,还要多接触去过地方的一线人员,兼听则明。
二、胤礽所处的位置也不容易,在康熙没有准备换帅时,储君的权威还是需要维护的。如果直接批评,大臣和皇子就会不服胤礽,以后他就会难以服众,许多事就没办法开展。所以,只能用这种委婉的方式加以教育,期待他能够稍微有点长进,以后胸怀能够大度点,拿出人君的气宇团结兄弟和臣子。
三、胤禛现在是你胤礽的小跟班,也是你推荐去江南筹款赈灾的,你抹黑他,不就是抹黑你自己吗?现在老百姓都支持胤禛,你是要让朝廷站在百姓的对立面吗?赶紧刹车吧,我康熙要代表天下大多数黎民百姓的利益,谁跟我是同道中人,我就重用谁。
秋媚说:胤礽的几句话,反映出他狭小的格局与嫉贤妒能的品性,只着眼于眼前得失,根本没有以大清江山社稷的长远利益为重。反观胤禛,初试身手就赢得康熙赏识,为了大清江山而不计较个人得失,在与众皇子的对比中,高下立判,这也为日后的夺嫡之路增添一块砝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