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量饮酒会导致什么疾病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8-03 06:5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6 05:56
摘要:我国每年喝酒致死的人数都有很多,特别是节假日和年节期间亲朋好友团聚,饭桌上总少不了要喝几杯,但是饮酒要适量,量饮酒对肝脏、脑部及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都是有很大危害的,喝酒容易得肝硬化、心脏病、肾衰竭、肝硬化、胰腺炎、大脑损伤等病症。少喝一点酒可以疏通血管,增加血液流动。会喝酒的长寿,但乱喝酒的短命!过量饮酒的危害1、一次性喝酒过多的危害一次性喝酒过多,通常就是喝醉了,喝大了,喝断片了。实际上,如果酒精摄入过多,对身体的危害往往是很大的,有可能引起以下方面的问题:
①酒精摄入过多,导致神经系统抑制
我身边就见到过这样的例子,喝酒喝到晕倒,要送医院洗胃才能醒过来,酒精摄入过多,又不耐受的个体,会引起酒精摄入量过大的昏迷,一定要注意。
②大量呕吐引发消化道出血
喝酒过量会刺激胃黏膜大量分泌胃酸,导致呕吐的发生,强烈的呕吐会冲击消化道粘膜,弄不好就会出现胃出血等情况,一定要注意,如果出现胃出血,一定要快速就医处理。
③酒精对胰腺细胞具有毒性作用
因此很多一次性喝酒过多的人,会导致急性胰腺炎的发作,不但疼痛难忍,而且胰腺分泌不足的问题,会进而影响蛋白质、脂肪和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和利用,会导致酒精性的营养不良。
2、长期喝酒过多的危害长期过量饮酒对身体的危害就更大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①对肝脏的影响
肝脏是代谢酒精的器官,长期过量饮酒会导致酒精性的脂肪肝,甚至进而发展成肝硬化,甚至肝癌。
②对脑部及神经系统的影响
酒精进入人体后,30秒就可以达到脑部,影响脑部及神经系统,长期大量饮酒会导致老年性痴呆、帕金森病等的发作几率大大升高。
③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长期大量饮酒,长期的过量摄入酒精,会影响心肌的正常能力,最终心肌会越来越无力,而心脏则会代偿性的增大,最终的结果就是演变为慢性的心衰。
④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大量饮酒刺激胃酸分泌,导致上吐下泻,同时还影响胰腺的分泌,导致营养吸收的问题,因此,很多长期酗酒的人会有贫血的状况发生,就是因为长期的过量酒精摄入,影响了人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最终导致营养不良性的贫血。
喝酒容易得什么病1、心脏病随着时间的推移,过量饮酒会导致心脏肌肉力量虚弱,致使血液流动不规则。酗酒者往往会受到心肌病的困扰,它会造成心脏肌肉松弛和下垂。心肌病患者通常会呼吸急促、心律失常、疲劳、肝脏肿大和持续咳嗽。饮酒还会增加人们心脏病发作、中风和高血压的风险。
2、大脑损伤饮酒最初会让大脑有一种兴奋感,随后就会带来破坏性的影响。饮酒会减缓神经递质间的信息传递,存在于酒精中的乙醇会对大脑的多个部位造成损伤。大脑神经递质长期遭受损害会导致饮酒者的行为和情绪发生变化,出现焦虑、抑郁、记忆力丧失和癫痫发作。如果饮酒者的营养状况欠佳,就会出现脑水肿,随之而来的症状就是记忆丧失、混乱、幻觉、肌肉协调能力丧失和无法形成新的记忆。
3、肝硬化肝脏对于食物的消化、营养物质的吸收、控制感染和清除体内毒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美国,每年有200万人因为饮酒过度而导致肝脏疾病。肝硬化被列为美国人死亡的第十二大主要原因,其中有近半数的病例与饮酒有关。美国有约1/3需要进行肝移植手术的病例也是由饮酒造成的。
4、胰腺炎饮酒过度会扰乱胰腺的功能,让它在内部分泌过多的酶,而不是把酶输送到小肠中去,酶在胰腺中的堆积最终会导致炎症,即所谓的胰腺炎。胰腺炎既有可能急性发作,其症状包括腹痛、恶心、呕吐、心率增加、腹泻和发烧;也有可能慢性发作,即胰腺功能缓慢恶化,导致糖尿病,甚至是死亡。
5、肾衰竭酒精对肝脏的损害作用还会拓展到肾脏。由于酒精具有利尿作用,肾脏无法正常调节体液的流动,造成钠、钾、氯离子的分布紊乱,引起电解质失衡。过度饮酒还会导致高血压,它是引起肾功能衰竭的第二大原因。
6、破坏神经系统很多喝醉的患者送到急诊时都神志不清。这是因为酒精让中枢神经处于兴奋或抑制状态,严重者可导致呼吸、循环系统及肝功能障碍,甚至因中枢神经麻痹而死亡。
7、消化道被严重灼伤酒精会对食管黏膜、胃黏膜和肠黏膜产生化学性灼伤,导致肠功能紊乱、胃出血、胃炎等,还会增加肝癌、胰腺癌、食道癌等的风险。本身就有消化道疾病的患者更易因天寒、抵抗力下降、饮酒等原因导致急性消化道出血。
怎么喝酒最伤身1、一口闷喝酒最伤身:很多人喝酒喜欢“一口闷”,一口把一杯就全干了,不过专家却说这样喝最伤身。专家提醒,“一口闷”格外伤身,会加重脏器短时间内承受酒精的负担,喝酒千万别过猛过快。
2、不同种类酒混着喝:很多人喝酒都是喝完白酒喝啤酒,或者喝完白酒喝红酒。不同种类的酒不能混合喝,这样很容易导致“酒精中毒”。以啤酒为例,虽然是低酒精饮料,但其中含有二氧化碳和大量水分,与白酒混喝后,会加速酒精在全身的渗透作用,对肝脏、胃肠和肾脏等器官产生强烈的刺激和严重的危害,影响消化酶的产生,使胃酸分泌减少,导致胃痉挛、急性胃肠炎、十二指肠炎和引起出血等症,对心脑血管危害大。
3、喝酒搭配错误食物:喝什么酒搭配什么食物也很重要,比如有些人喜欢喝啤酒吃海鲜,殊不知血液中的尿酸在急剧飙升。还有很多人喜欢吃火锅喝白酒,认为这样才暖和。其实不然,火锅+白酒会加剧白酒的热性,让身体呈现多种上火表现。
4、光喝不吃伤胃黏膜:酒桌上喝起酒的人常常会忘了吃饭、吃菜,这样一来,大多数人就会变成空腹喝酒,这不仅会让人更容易喝醉,还会对人的肝脏和胃黏膜造成一定的损伤。专家提醒,空腹喝酒时,血液吸收酒精的速度会变快,血液中的酒精浓度更容易达到一定值,所以更容易喝醉。另外,酒精会直接刺激胃壁、损伤胃黏膜,进而导致胃炎、胃部疼痛等不适。
5、一喝酒喝好几个小时:在酒桌上一起喝酒的人往往会在一些事情上产生共鸣,有很多说不完的话,结果一说起话来就收不住,不知不觉间,在酒桌上的时间就会变长。酒精进入人体会从乙醇变成乙醛,再从乙醛变成乙酸,最后变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人体对酒精有一个耐受的过程,如果喝得过猛,乙醛在体内蓄积排不出去就有可能发生脸红、呕吐甚至酒精中毒,所以,喝酒应放慢速度。但如果酒桌上拉的战线过长,把时间拖到很晚,影响人的体力和精力,第二天的情绪、工作等就会变得没有精气神儿。
饮酒过量猝死的前兆1、血糖降低酒精主要在肝脏代谢,肝脏代谢酒精需要增加肝细胞中酶的消耗,会出现低血糖的现象。喝酒后低血糖的人,会有脸色苍白,心悸,多汗的表现,严重的人甚至会发生昏迷。如果低血糖昏迷持续超过6小时,患者会因为长时间低血糖导致脑水肿、中枢神经损害,即使得到救治,也会留下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损伤,甚至可能发生死亡。
2、呼吸费力大量喝酒会让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活性曾金海,血压升高,脑流血量增加。同时酒精可以直接抑制血小板的生成与成熟,容易导致脑出血。饮酒脑出血会让喝酒的人意识模糊,呼吸费力,嘴唇变青紫色。有眩晕发作,站立不稳,面色苍白,恶心等表现。严重的会导致死亡。
3、酒后上腹剧痛酒精刺激胃酸分泌增多,进一步刺激胰腺分泌增多,会导致急性胰腺炎的发生。急性胰腺炎时呼吸系统并发症相当多见,约有70%的急性胰腺炎病人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功能不全表现。有些人还有持续剧烈的腹痛,经常在喝酒后几个小时左右突发左或右上腹剧痛。急性胰腺炎可诱发心脏停博或猝死,不及时治疗死亡率较高。
酒后不能做的8件事1、酒后不能吃药在喝酒之后体内所含乙醛的量比较高,与药物会产生化学反应,产生有毒物质,酒后服下药物如降压药、降糖药、感冒药等,最严重后果就是死亡。
2、酒后不要马上睡觉喝酒后,人体内的酒精需要依靠肝脏来消化,喝酒后立马躺下睡觉,人体的新陈代谢会减慢,很不利于肝脏代谢分解酒毒,容易患酒精肝。
3、酒后不要呆在寒冷的地方喝酒后酒精进入人体之后散热会增加,血管也会扩张。喝酒后呆在寒冷的地方,低温会让身体产生心律失常、高凝血症等突发性疾病,会导致猝死。
5、酒后不要立刻洗澡酒后洗热水澡或者蒸桑拿,会加重醉意,导致呕吐、晕倒。冷水澡也不要洗,会刺激血管收缩,导致感冒和血管破裂。
6、酒后不要睡电热毯酒后睡电热毯,会容易发冷。如果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会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血管扩张,诱发心梗,心绞痛等疾病。
7、酒后不要运动酒精具有利尿作用,醉酒后体内水分流失更多,容易发生脱水,此时再锻炼会加重脱水危险。酒后游泳更危险,会使身体散热突然加快,引起头晕、低血糖性晕厥、腿部抽筋等。
8、酒后不能开车酒驾是一定禁止的,为了自己和别人的安全,喝酒后一定不能开车。
适量饮酒有益健康1、可佐餐助兴、适情怡神
适年过节、家人团聚、宾朋相会,以美酒佐餐,气氛会顿显热烈,令人精神格外觉得愉快。
2、适量饮酒的确对心血管有益
科学家们把心血管疾病发生率以及它导致的死亡率与喝酒的量对比,发现“适量饮酒”的人群中二者都比完全不喝酒的人群要低。当然,喝酒比较多的人群中,这二者又升高了。而且,不仅仅是葡萄酒,啤酒和白酒也有类似的结果。
3、可消除疲劳、促进睡眠。
有经验表明,当人们因为过分紧张或精神不宁难以入睡时,适量饮酒可以有帮助治疗失眠,在睡前小酌一杯,能帮助你缓解失眠,早早入睡,让你的身体尽快进入深度睡眠状态。对于长期失眠的朋友们很有帮助。
4、可防腐杀菌
皮肤和器械的消毒、外用药水的配置都少不了酒。葡萄酒可以降低胆汁胆固醇,有预防胆结石的作用,还可防治贫血。欧洲人甚至常以饮用葡萄酒治疗感冒。啤酒可以帮助治疗神经衰弱、脚气病。许多药酒更是良好的医药辅助剂。
5、饮酒增加致癌风险
饮酒无论多少,都有致癌风险。如喉癌、食道癌、肝癌和女性的乳腺癌。世界上大约4%至30%的癌症死亡案例可以归结于饮酒。重要的是就算有节制地饮酒,也会导致多种疾病的风险明显增加。原发性高血压增加43%,肝硬化增加1.9倍,慢性胰腺炎增加34%。饮酒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研究相比,饮酒与其他疾病风险的研究还比较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