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8-03 05:29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2 11:57
淋巴结、骨髓等免疫器官,免疫细胞以及其分泌的免疫因子,构成了人体免疫的几大屏障。同时,免疫系统又分为非特异性免疫系统和特异性免疫系统。前者与生俱来,是人类在漫长进化过程中获得的一种遗传特性;后者则是经过感染或人工预防接种,使机体获得抵抗感染的能力。
航天员在太空,处于微重力环境和辐射环境下。同时他们置身于狭小空间,长期与外界隔离,还要承受高强度、大压力任务负荷。前两者属于自然环境,后者属于社会环境,都会影响航天员的免疫力。在失重状态下,免疫系统表现得就像身体被感染时一样,因为人体不知道该做什么,于是试图开启所有可能的防护系统。
失重条件下的免疫功能下降,在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系统中都有体现。包括淋巴细胞,以及干扰素、细胞分泌、抗炎症因子等各种介素。在地面模拟失重效应的实验以及天上的动物实验里,动物的淋巴器官都出现了萎缩,这是导致免疫力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此导致的反应之一就是EB病毒,即带状疱疹的激活。每个人都是EB病毒携带者,当身体状态不好时,它就会被激活。研究发现,该病毒在太空中的激活率更高,曾有个别航天员因此而返回。失重状态下,微生物的繁殖能力增强,分泌的毒素效应也加大。此消彼长,导致航天员发生疾病的危险增大。
除了失重,航天员还要应对辐射。如果遭受大剂量辐射暴露,或者是被重离子击中使染色体断裂,可能导致呕吐甚至急性死亡。但人们关心的更多还是辐射慢性积累产生的效应。因为淋巴系统是辐射的敏感器官,如果受到辐射影响,也会降低免疫功能。
从本质上说,免疫功能在太空跟在地面没有区别,不外乎三个基底:天生素质、后天环境以及个人状态。目前对太空免疫系统的认知,仍基于地面免疫学的研究,只不过太空环境为这项研究提供了独特的平台。随着我国载人航天任务的推进,以及医学、生物学等领域发展,对太空免疫力的认识也越来越丰富。目前在免疫系统划分,免疫系统的生理、心理防护,微生物防控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在历次载人飞行任务中,科研人员从任务前、在轨期间到返回后,会对航天员的健康状况进行持续跟踪观察,采取各种医疗保障方案积极应对。例如航天员在天上有多种形式的锻炼和保健;神舟十一号任务中搭载了超声设备,可以运用影像学观察航天员的血管结构等,与心率、心电图等功能性检查相结合。此外,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航天员心理状态的重要性。相比早期紧张的飞行任务,如今在任务设计上加强了心理支持,更注重让航天员享受飞行,以保持良好心态。“比如神舟十一号升空时,景海鹏问陈冬‘爽不爽’,这就是帮他建立享受太空的良好心态,有利于免疫功能的维持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2 11:58
航天员在太空,处于微重力环境和辐射环境下。同时他们置身于狭小空间,长期与外界隔离,还要承受高强度、大压力任务负荷。李莹辉说,前两者属于自然环境,后者属于社会环境,都会影响航天员的免疫力。除了失重,航天员还要应对辐射。李莹辉说,如果遭受大剂量辐射暴露,或者是被重离子击中使染色体断裂,可能导致呕吐甚至急性死亡。但人们关心的更多还是辐射慢性积累产生的效应。因为淋巴系统是辐射的敏感器官,如果受到辐射影响,也会降低免疫功能。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2 11:59
为什么航天员在外太空连感冒都抵不了?您说的这种情况应该是不可能的吧,宇航员穿着宇航服里头根本接触不了外太空的天空,再说外太空也没有氧气,根本就涉及不到有感冒的细菌问题,不可能的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2 11:59
淋巴结、骨髓等免疫器官,免疫细胞以及其分泌的免疫因子,构成了人体免疫的几大屏障。同时,免疫系统又分为非特异性免疫系统和特异性免疫系统。前者与生俱来,是人类在漫长进化过程中获得的一种遗传特性;后者则是经过感染或人工预防接种,使机体获得抵抗感染的能力。航天员在太空,处于微重力环境和辐射环境下。同时他们置身于狭小空间,长期与外界隔离,还要承受高强度、大压力任务负荷。李莹辉说,前两者属于自然环境,后者属于社会环境,都会影响航天员的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