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15:52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23:50
一、涞的声母l,韵母ai,读作第二声。
二、释义:涞水,古水名,即今拒马河。今河北涞源、涞水(地名),都从涞水得名。
三、部首:氵
四、笔画:点、点、提、横、点、撇、横、竖、撇、捺
涞的相关组词:
1、进来[jìn lái]
从外面到里面来:你~,咱们俩好好谈谈心。门开着,谁都进得来;门一关,谁也进不来。
2、来自[lái zì]
表示来源,但通常不带有肇始之意,而指从原有的以另一形式存在的人或物,通过赋与、移转、演绎、模仿或再生而发生。
3、往来[wǎng lái]
去和来:大街上~的车辆很多。
4、从来[cóng lái]
从过去到现在(多用于否定式):他~不失信。这种事我~没听说过。
5、来到[lái dào]
从一处移动到某一目的地。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23:51
这是个挺有趣的实验,实验对象必须是受过教育的成年人,文盲和儿童是不行的。提问:三点水右边加一个“来”字,念什么?答曰:念“涞”。再问:三点水右边加一个“去”字呢?被问者至少有一半以上顿时语塞,有的甚至当即断然回答:根本就没这个字!而实际上,这个“法”字的使用频率远比“涞”字高得多。一般情况下,认识“涞”字的人不会不认识“法”字。那么问题出现在哪里呢?这就是思维定势的作用了。三点水加一个“涞”念成“涞”,这是汉字中典型的“左形右声字”。当你回答了这个简单的问题之后,一种思维定势便悄悄地左右了你的思路,当提问者借汉字中“来”与“去”相对应的定势发问时,你多半会立即按照“左形右声”的思维方式加以考虑,而“法”却并不念“去”,于是立即否定了这个常用字的存在。问题就是这么简单,却又如此令人不可思议。当然,这种定势必须有其成因——形成这种定势所需要的知识结构。若以同样的问题向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发问,“上当”的人就几乎没有。这是因为他们还不具备形成这种定势的知识结构。有一道智力的测验题,也可以用来说明“思维定势”的存在。一位农夫赶着马车,车后部坐着一个小孩。路人问小孩:赶车的是你的爸爸吗?小孩答:是。路人又问赶车人:车上坐着的是你的儿子吗?车夫答:不是。求解:车夫与小孩是什么关系?同样有很多人在这个问题面前苦思冥想,无可奈何。其实答案很简单:那小孩是车夫的女儿。只是由于提问者巧妙地利用概念的缩小设了一个“机关”,往往就使被问者不知不觉地陷入了自己的思维定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