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骆驼样子》的心得与摘记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15:24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17:09
朝花夕拾 鲁迅
简介
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一九二 七年七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改名《朝花夕 拾》,于一九二八年九月由北京未名社初版,列为作者所编的《未名新集》之一。 一九二九年二月再版。一九三二年九月第三版改由上海北新书局重排出版。书的封 面为陶元庆所绘。
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 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了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 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这些篇章,文笔 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关于翻译本书,鲁迅在一九三四年四月十一日致增田涉信中说:“《朝花夕拾 》如有出版处所,译出来也好,但其中有关中国风俗和琐事太多,不多加注释恐不 易看懂,注释一多,读起来又乏味了。”鲁迅在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二日致增田涉的 信中,提到增田涉和佐藤春夫合译《鲁迅选集》时说:“只有《藤野先生》一文, 请译出补进去,《范爱农》写法较差,还是割爱为好。”
这部小说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它展示出一幅旧中国的真实图景,生活气息浓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好胜要强的祥子指望做一个“自由的洋车夫”,并与刘四爷的女儿虎妞成亲,不久虎妞难产而死。拉车二强子的女儿小福子却对祥子产生感情,可是因穷困却不能他们结合。当对未来充满希望的祥子来找小福子时,小福子已死。好强的祥子最终也被吃人的社会吞没。
我仿佛看到了天桥、鼓楼、白塔,是牌楼、街道、小巷,是车厂、大杂院和熙熙攘攘的人群,这就是几十年前的老北京,但是这儿没有丝毫田园诗一般的快乐, 而是祥子的那双大脚马不停蹄地跑过大街,穿过小巷,烈日下,雨雪中处处有他艰难的身影。兵匪的鞭子,杨先生的盘剥,刘四爷的臭骂,孙侦探的明抢,洋大夫的冷漠,这是一座千真万确的地狱!最后虎妞惨死了,小福子上吊了,老马头倒毙在街头,祥子也终于穷途潦倒,逐渐消失在一座城门洞里……这就是一二十年代北京底层广大劳动大众的生活,这*真的描写让我体会到了人力车夫们不可逾越的悲惨命运,让我深刻地认识了“地狱究竟是什么样子”。
祥子的悲剧,是他所置身的社会生活环境的产物。小说通过祥子周围人物及人际关系的描写,真实地展现了那个黑暗社会的生活面目,展现了军阀、特务、车厂主们的丑恶面目,以及由他们织成的统治之网对祥子们的压迫与被压迫关系的一种变形反映
回答者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17:10
读《朝花夕拾》有感
这次暑假作业要写篇读后感,本人可能是一时头脑发昏,也可能是觉得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人会比较多,不好写,而《骆驼祥子》,又因为太憎恨当时社会,这本书读不下去。所以选了鲁迅老先生的《朝花夕拾》来写,谁知,读了一个下午,还是没完全读透。T-T下面就来说说我的一点点收获——
鲁迅先生自称《朝花夕拾》的10篇散文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但它既不是思古之幽情,也没有沉湎于往事的单纯回忆,既不是因为心的劳累而单纯的怀旧,也不是为了减轻创作疲劳的消遣之作。他是把他的亲身经历、感受和与现实社会的斗争相结合而创作的散文。
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仅仅是回忆儿童时代的经历,还写了对当时社会的不满。这篇文章先写在百草园的快乐时光,又写孩子们入了私塾,有问题不可以问,只能不知所云、极其枯燥沉闷的读着《论语》《诗经》等书。固然是写儿童教育、封建教育制度方面的问题,同时我们也可以读出当时社会的荒谬、不合理,更可以读出鲁迅先生对当时对社会的不满。
再比如《锁记》,讲一些说不上重大事件的生活图景,却极为生动、有力的表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不做根本的变革和彻底的改造,无论做其他的什么改变,都必定以失败告终,这不也让我们读出除回忆以外,鲁迅先生当时的立场吗?
这应该可以算是《朝花夕拾》一个最为明显的特点吧!
我还发现了《朝花夕拾》中的一些特点——
一、《朝花夕拾》写人,总将他们放在一定的时代与社会背景之中,重视表现他们与社会的内在联系。
如果《藤野先生》没有写出当时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弱国,一些充满民族偏见的日本学生是如何歧视中国留学生的,那么藤野先生对中国人民的友好就不易表现出来,那么我们也就不可能看到现在这样可敬可亲的藤野先生,而作者敬重这位老师也就少了许多依据。
再比如《父亲的病》,如果没有写出当时的社会背景,那我们就读不出中医与西医的区别,也就读不出中医的荒唐可笑了。
二、《朝花夕拾》写人,总是抓住一些特征鲜明的东西,然后细细勾画。
比如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老先生,当学生大声读书时他也大声读书。鲁迅还加上了老先生读书时的尾音,不但使我们从无声的文字中听到那抑扬顿挫的声调,还使人听出他对此表示肯定的心情。后又写老先生读书时的动作:“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寥寥几笔,把老先生读书时痴迷入神的情态表现的惟妙惟肖。这段文字也不多,可见鲁迅先生水平之高,不多浪费笔墨。
再比如《藤野先生》从穿着、肖像、讲课时的神态以及对鲁迅的教诲等几个侧面,传神地描绘出一个朴实、热诚、严谨的日本学者的形象。还添加藤野先生生活和教学中富有特征的细节描写,充分表现出藤野先生简朴的生活作风、认真的教学态度。
三、鲁迅对回忆中好的方面加以赞扬。像藤野先生,他对待生活很随便,但对于教学,他很严谨,也很器重鲁迅,这可能就是鲁迅敬重他的原因吧!作者作结的文字让我们看出藤野先生给鲁迅带来的深远影响,也使作者回忆的尊师之情得以完美的抒发。
而鲁迅对于不好的方面表达了他的憎恨之情。《父亲的病》是代表作,开头讲了父亲看病的经过。在讲这个故事时,作者并没有加以评论,但我们还是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出鲁迅对这所谓的“名医”的反感,我们也可以在读这篇文章时勾画出这所谓的“名医”的可憎嘴脸:不学无术、名不副实,但善于随机应变,所以才可以一直招摇撞骗。
四、《朝花夕拾》中的每一篇散文都有鲁迅的讽刺。还是《父亲的病》是代表作(我能读懂得文章中)。在这篇文章的后半部分,鲁迅又写一位名医陈莲河开的药方的药引:蟋蟀一对,旁注小字:要原配即在一巢中。这也是讽刺了庸医的荒唐可笑,而且对封建社会的制度也进行了随手抨击。
虽说每篇都有讽刺,但手法不一样。例如《父亲的病》前半部是含蓄的讽刺,且还带些幽默,而后半部是在一段叙事后再加上少许点评。
不过,虽说每篇都有讽刺,我也能凭感觉找出有讽刺的语段,可不知是讽刺了什么,比如《狗·猫·鼠》中,说老鼠“那姿态比名人、教授还轩昂。”这不是讽刺是什么?是讽刺人吧!可为什么要扯上名人和教授呢?我理解能力实在有限,只能在以后再慢慢研究了!
这《朝花夕拾》真不愧是20年代最优秀散文集之一啊!选材包括着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具有特别的思想,表现了鲁迅对当时社会生活的深刻认识和他那反封建的精神。鲁迅也不愧是一代文豪啊!
http://rose.blog.lifenanjing.com.cn/archives/2007/70080.html
读《骆驼样子》有感
初中就从《名著简介》中看到过《骆驼样子》的故事梗概。只是粗略地讲了他的人生足迹,连他为什么叫“骆驼样子”我都没弄出个所以然来。那时就凭着仅有的字句望文生义,觉得样子是个很傻的人,而且他的人生也写得太悲哀了。但当真正拜读过老舍先生的原作之后,才觉得一个多么生动、鲜活的形象展现在了眼前。
一本不厚的书,却写尽了样子曲折的一生:为买车而奋斗、因车被*而受挫、带着骆驼逃跑的坚强、揽到包月生意时欣喜、凑够钱买车的激动、被敲诈洗劫的屈辱、与虎妞畸形婚姻的无奈、孩子因难产而死的失望、找到真正爱情的希望、心爱的人自杀的绝望……最终他渐渐堕落,走向消亡的深渊。
全书开篇不是直接介绍样子本人,也不是介绍“骆驼”这一绰号的来历,而是先说了说北平的洋车夫有那些派别。让人对也许自己并不熟悉的行业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也着实佩服老舍先生的观察能力。我想也只有老舍先生这种出生在旧北京大杂院中的人,成长在底层社会中,与小人物最贴近的人,才能写出这么真实、感人的文字。我非常喜欢老舍先生笔下的样子,喜欢他那种坚毅的性格,喜欢他为理想而奋斗的那份冲劲,喜欢他受到打击后从头再来而且不屈不挠的那份勇气。样子来自乡间,有着农民的那种质朴和固执,他的“实心眼”可算是把我佩服的五体投地。当他认准了拉车这一行,他就成了“车迷”。总觉得贸别人的车时,他就像是被人家抽着转的陀螺,没有自己。于是一心要买上自己的车,为之达到了几乎疯狂的地步。何以见得?他凭着勤劳和坚忍,加上自己二十几岁棒小伙的身体,用了三年的时间省吃简用,终于实现了这个理想,成为自食其力的上等车夫。当他去买车时“手哆嗦得厉害,揣起保单,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更让我吃惊的是,他竟然就把买车的那天作为自己的生日,为此还破例“奢侈”了一回——在最好的饭摊上吃顿饭,来庆祝这个“双寿”,可见他把车看得跟自己的生命同等重要!看到这里,我真不知该怎么说好,心疼他为了买车把自己不当人似的拼命,又为这种朴实的想法和到现在都很难找到的坚韧毅力所感动。难道这也算傻吗?我再也不这么认为了,他只是比别人多了一份对理想的执着。
可是身处在当时中*阀混战的社会环境中,不容他有思毫的个人幻想。虽然老实的样子认为,谣言中的战争似乎与自己不相干,他只想拉着车,每天塌实的过日子。但买车不到半年,他就在兵荒马乱中连人带车被逃兵掳走。聪明的样子在一次慌乱中逃走,并且顺手带走了和他命运相同的三只骆驼。他不分昼夜的逃,手上的缰绳从不曾松过,因为这几匹骆驼是他在世界上唯一的财产。他后来就是因此被叫做“骆驼样子”的。就当我还担心样子是否承受得住这晴天霹雳似的打击时,他没有灰心,依然倔强地从头开始,更加克己地拉车攒钱。说不难过是不现实的,但是样子除了跟刘四爷交代了一下,没有跟任何人说起过、抱怨过。“一两天不出一声,咬着牙,好似咬着自己的心!”可这次还没等他再买上车,所有的积蓄又被孙侦探敲诈洗劫一空,买车的梦想再次成为泡影。当他又一次拉上自己的车是以与虎妞成就畸形的婚姻为代价的。但好景不长,虎妞死于难产,样子人财两空。连遭生活打击,加之又失去心爱的小福子,样子再也无法鼓起生活的勇气,他不再像以前一样以拉车为自豪,他厌恶拉车,厌恶劳作。生活作弄了他,他也开始游戏生活,吃喝嫖赌,出卖他人换钱,样子彻底堕落为城市的垃圾,变成一具失去灵魂的行尸走肉。
看着自己喜欢的人物变成如今这个下场,变成了与当初性格完全不同人,而且这种人是我打心里厌恶的,所以自然不好受,老觉得堵得慌。可是这能怪样子吗?他也曾那么的努力,那么的勤劳,可是结果呢?!如果一个人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还跟那些没努力过的人结果是一样,甚至更糟,那谁不愿意多节省节省力气呢?与其说他不挣气,还不如说他看穿了——在如此一个不和理的社会制度下,底层的劳动者就别期望有什么好日子过!当初他没命似的跑工作,拉客人时,换来的只是恶人的欺辱和掠夺,同行的白眼和闲话。他不喝酒,不吸烟,不*,不下白房子(低等的妓院)。连稍微好一点的茶都不喝,像样点的饭菜也不吃。最让我感动的是他在被人*了车去之后,在那种前途渺茫的情况下,虽然看别人“喝酒吃烟跑土窑子”时,他有想过也试试这些花钱不多但足以安慰自己的东西,但还是没敢去碰,“必须能多省一个就去多省一个,非这样不能早早买上自己的车。” 他用此来提醒自己,重新振作起来。但在其他人眼里,他就像是个怪胎一样,那么的“不要脸”,那么的“不和群”。所以在他困难的时候,连个可以陪他说知心话的人都没有。他受了连番的打击之后,直到虎妞死的时候,他还不至于到人渣的地步,只是变得合群了:不像先前那样火着心拉买卖,可也不故意偷懒;拉车过度的小心,不再跟别人来赛车以获得荣耀和称赞;吸烟卷上了瘾,烟卷盒儿一掏出来便绕着圈儿递给大家;赶上大家赌钱,不躲在一边,也过来看看,并且有时候押上一注;其他人家里若有了红白事,不像原先不懂得行人情,现在也随个“公议儿”,还亲自去吊祭或庆贺…… 自然,他在车厂里就有了朋友。“再不交个朋友,他的寂寞恐怕就不是他所能忍受的了”。我觉得要怪就只能怪当时就是这种环境,样子只能去适应,不能妄想凭自己微薄的力量去改变什么。什么精神、理想这是虚的,而现在他实实在在的是跟朋友在一起欢笑,并不感到孤独与寂寞。
他始终没有放弃幸福的机会,他出来工作时答应过小福子,那个他心爱的人。“等着吧!等我混好了,我来!一定来!”他不在意小福子是妓女的身份,相反,正因为这个,他才觉得她更可怜,更应该帮助她。况且在样子的眼里自己心中也有许多黑点,他与她正好是一对儿,谁也不高,谁也不低,像一对都有破纹,而都能盛水的罐子,正好摆在一处。于是在“孔圣人”曹先生的帮助下,他一找到份包月的顾主,并且为小福子也找好了工作时,就急忙去找她。“她,现在,就是他的命,没有她便什么也算不了一回事”他要和她同住在干净暖和的屋里,像一对小鸟似的那么快活,体面,亲热!这时,连读者我都仿佛看到了希望,似乎一切困难都不算什么,只要他们在一起。爱会让样子重拾对生活的信心,以前的一切都可以一笔勾销,从此另辟一个天地。可是给他希望的也正是把他*向绝望和堕落的。小福子和样子一样是要强的,由于受不了白房子里的生活——上吊自杀了。我可以想象得到,样子的世界瞬间崩塌了,老天连最后一点幸福的机会也给剥夺了去。坐在小福子的坟前,样子的泪一串一串的往下落……
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壮健的,伟大的样子最终变成了一个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主义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是谁将他变成这样?是霸道的刘四爷?或是泼辣的虎妞?又或者是无赖的孙侦探?要么是一群落魄的车夫?还是这黑暗的整个社会?
http://www.ltzw.com/zuowen/person/24001-27000/26323/56557.htm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17:10
鲁迅的名字,是家喻户晓的。读到他的文章,却是在课本里,课文叫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鲁迅在我的心目中,一直以来都是高不可攀的偶像,加上他是“家喻户晓”的世界上都有名气的大作家,更是有点恐惧,不敢轻易读他的书。怕读不懂,自己太俗了。但自从读过鲁迅那《闰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下子,似乎把我和偶像的距离拉近了。朴实的文笔,细腻的情感,使我感到像在一位和蔼慈祥,平易近人的爷爷交谈。
首次捧起鲁迅的《朝花夕拾》,从目录,细细品读下去...... 鲁迅的文笔绵密细腻、真挚感人,犹如小桥流水,沁人心脾。它真实地纪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风俗画面。
鲁迅与闰土的童年,可以说是人间比地狱。因为是当时社会的黑暗,*的腐朽,使得平民老百姓的孩子从小就要受苦受难。而鲁迅正家境不错,所以过上了相对比较幸福的生活,但却不及闰土的生活有乡土乐趣。而今,我们生活的21世纪。再与鲁迅的生活相比,可谓是天上人间啊!生活条件好了,不用在下雪天受冻,有暖气;不用在大热天流汗,有空调。可以吃到很多鲁迅哪个时候有的人一辈子也无法吃到的东西。但想一想,比起《百草园》的生活,我们的生活真是毫无乐趣可言啊!没有端详过麻雀,不知道什么是叫天子,何首乌似乎听说过……被吓唬到的神话故事总算是听到过几个,但是却再也想不起来。至于雪天中的“拍人印”。更是连想都不敢想。即使有纷飞的大雪,也是不敢“妄想”的。我们南方现在是难得看到飘雪的。记得小时候,上海的某一年冬天,下过一场大雪,一场有积雪的大雪。能想象得到当时出家门的时候,一定是手上戴着手套,头上顶着帽子,裹得严严实实的。那年,抵抗不了上海的寒冷,生病了,要去医院。却似乎没有沾到半点雪。印象里是出租车窗外绿化带上的一层雪。还有初次见到的雪花,只是不能碰,刚快碰到就被一旁的大人拦下来。这是“不乖”的表现。回想起来,如果现在的我,仍能想起当年的冰凉,哪怕是透过手套得来的湿嗒嗒的冰凉,或许也能像鲁迅先生一样,成为落笔的资本。只是现在,倒宁愿忘记那场雪了呢,因为没有乐趣,只有被约束的难受!
与我们的生活相比,私塾里的生活,又或许要难过上许多倍。能在百草园烂漫多年,也许是好事,但是突然有一天,一天的大多时只能呆在书院里读书,会觉得多少的失落呢?其实,相对于以前的孩子,我们已经是站在金字塔的较上方了,无论是生活质量,还是思想品质。有朦胧的思想,看着实事的动荡,体味着生活给予我们的甘甜,我们的生命里也有无数的活力。又相对于那个封建的年代,现在生活是多么的宽松。可是,也不得不说,以孩子们当事人的眼光来看,中国的教育,仍然让人快乐不起来。我正接受,所谓更加“全面”的教育但没有一点兴趣,很累,很累。我不再能够体会,究竟什么才是我们的快乐。
《朝花夕拾》的原名是叫做《旧事重提》,是对逝去岁月的回忆,有真挚的情怀,有无奈的感伤。欢快的时候,我感到有沁人心脾的馨香袭来;郁闷不乐的时候,我感到无名的寂寞前来吞噬。这一切,确实是能真切的感受得到的。
参考资料:http://blog.cersp.com/userlog2/60861/archives/2007/26799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