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14:34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9 06:39
这纸枷锁指的是中国梨园文化、中国的京剧艺术。
一方面,梨园在中国古代并不是受人看好的地方,伶人的地位也不高,用燕十三的话讲,是下九流。畹华大伯死还不行,还得奴颜卑膝、感恩戴德地去死,原因正在于此。
而且,唱得好、唱得红时捧你,唱得不好,人人都不理睬你,正如燕十三的人生,恰恰说明了这个道理。
此外,伶人必须“随叫随到”,没特殊原因决不能缺一场戏,因为观众会认为你在拿乔,弄不好就会终止艺术生涯,梅兰芳不敢陪孟小冬看电影,却不缺席任何一场戏的原因也在于此,芝芳对孟小冬说:“梅兰芳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他是座儿的”,正贴切地说明了梅兰芳的境遇。
另一方面,京剧自身也对伶人要求自身“清心寡欲”、内心孤独。从邱如白对孟小冬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邱如白对孟小冬说:“他心里的孤单一直都还在,直到他碰见了你,可他所有一切都是从这份孤单里头出来的,谁要是毁了他,谁就毁了梅兰芳”;
邱如白为了让梅兰芳保持这份孤单,为了让他的京剧艺术达到出神入化的艺术造诣,不惜利用刘锡长去赶走孟小冬,原因正在于此;而梅兰芳一生的艺术成就也证明了这条艺术真理。
扩展资料:
电影《梅兰芳》中“矛盾”的梅兰芳
影片一开始便是梅兰芳大伯的遗嘱,告诫梅兰芳戏子即便唱得再红,在人们眼中也是“下九流”,被无端戴上纸枷锁,梅兰芳大伯唱了一辈子戏,临终遗言 便是希望梅兰芳不要再唱戏了,这也便预示了梅兰芳的尊严一生所要承受的践踏。
在电影中,被太后赏了黄马褂的十三燕对想要改戏的梅兰芳说“咱们戏子是下九流,改来改去被外边人说我们朝三暮四”,红透半边天的梅兰芳登门求见邱如白,邱母赶忙给周围的人辩解自己儿子认识的不是唱戏的梅兰芳。
出生在戏子之家的梅兰芳并没有因此而自卑自怜,他331把唱戏当作终生热爱和追求的事业,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集京剧旦角艺术之大成,融青衣、花旦、刀马旦为一炉,创造了独特的唱腔和表演形式,并把京剧带向世界。
梅兰芳生在一个混乱又灰暗的时代,但是他出淤泥而不染,心性纯良,不谙世事,固守原则,决不妥协,他” 质本洁”的个性与“下九流”的身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影片也讲述了梅兰芳和孟小冬的爱情,二人因同撑一把伞浪漫邂逅,又因一出《梅龙镇》暗生情愫。
而爱情对于梅兰芳而言是奢侈的,他的原配福芝芳说“梅兰芳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他是座儿的”,邱如石则用策划*击案这样极端的方式,不允许孟小冬毁了梅兰芳身上的艺术源泉。
心上的孤单,在其他人的眼中梅兰芳是属于艺术的, 爱情这种东西会消磨掉他身上的神圣感,这是世人所不允许的,这段唯美的相知相恋最终只能以遗憾作结。
电影《梅兰芳》梳理了梅兰芳从少年到中年的变化历程,也穿插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在对历史事件的还原中再次展现了一代名伶梅兰芳的爱国情怀。
梅兰芳一直把发展戏剧艺术当作自身使命,在电影《梅兰芳》中,他说“我最害怕的事就是有一天不能唱戏……”
然而国难当头,他却深明大义,九一八事变后梅兰芳曾经受到日伪政权的要挟,要求他到长春演出,但他严词拒演,还编演了像《抗金兵》、《生死恨》等以古喻今、表现抗战精神的戏剧,先后在上海、天津、济南各大城市演出,宣传抗战精神。
后上海沦陷,梅兰芳举家迁香港,香港被日军占领后梅兰芳便蓄须明志不再演出,日伪军再三纠缠,从香港到上海, 梅兰芳同敌军智勇周旋,拒不演出,电影中也为观众展示了这一历史真实,塑造了一位决不事敌的爱国艺术家。
此外,在影片中有很多经典京剧唱段的展现,如《玉堂春》、《游龙戏凤》、《四郎探母》、《黛玉葬花》、《贵妃醉酒》等,向观众充分展示京剧表演艺术魅力同时,也把它与人物内心塑造及电影情节发展联系在一起;
除此之外,电影中还搭建了不同时期的表演场景来渲染戏剧氛围,在影片开始部分,少年梅兰芳表演时的舞台和装饰都十分简陋,看他表演的人也只是普通的百姓。后来梅兰芳与十三燕斗戏胜利,舞台已经换成了吉祥大楼,华丽的舞台装饰和高地位的观演者, 都标志着梅兰芳时代的到来。
电影中还原了将近半个世纪的历史社会生活,从中也让观众看到一代英雄艺术家梅兰芳的人生轨迹,但是传记片不同于历史传记,它不重溯历史, 它重在从历史中反映人性,在影片中展现了艺术家的高尚情怀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那个灰暗时代对人性尊严的压抑和扼杀。
梅兰芳一生坎坷与荣光并存,电影传记片《梅兰芳》更重视讲故事,将梅兰芳追求艺术的一生作为叙述的主线,着力于探索梅兰芳的内心世界。
影片并没有刻意塑造一个完美的艺术家、民族英雄式的梅兰芳,反而着力表现梅兰芳作为一个真实的人在人生的重要节点所做的选择,以及他一生中时时刻刻伴随的无奈与孤独,他并没有因为艰难而放弃使命,穷尽一生去探索艺术更高的境界。
影片所塑造的“走下神坛”的梅兰芳更让观众动容。或许这就是传记片之于历史史实的不同,观影者从史实中看见*,从传记片中看见现实的残酷、人生的无奈以及人性永恒的坚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纸枷锁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9 06:40
这纸枷锁指的是中国梨园文化、中国的京剧艺术。
一方面,梨园在中国古代并不是受人看好的地方,伶人的地位也不高,用燕十三的话讲,是下九流。畹华大伯死还不行,还得奴颜卑膝、感恩戴德地去死,原因正在于此。
而且,唱得好、唱得红时捧你,唱得不好,人人都不理睬你,正如燕十三的人生,恰恰说明了这个道理。
此外,伶人必须“随叫随到”,没特殊原因决不能缺一场戏,因为观众会认为你在拿乔,弄不好就会终止艺术生涯,梅兰芳不敢陪孟小冬看电影,却不缺席任何一场戏的原因也在于此,芝芳对孟小冬说:“梅兰芳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他是座儿的”,正贴切地说明了梅兰芳的境遇。
另一方面,京剧自身也对伶人要求自身“清心寡欲”、内心孤独。从邱如白对孟小冬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邱如白对孟小冬说:“他心里的孤单一直都还在,直到他碰见了你,可他所有一切都是从这份孤单里头出来的,谁要是毁了他,谁就毁了梅兰芳”;
邱如白为了让梅兰芳保持这份孤单,为了让他的京剧艺术达到出神入化的艺术造诣,不惜利用刘锡长去赶走孟小冬,原因正在于此;而梅兰芳一生的艺术成就也证明了这条艺术真理。
电影《梅兰芳》解释
电影《梅兰芳》里那个纸枷锁的意象。咱中国人欺负人折磨人的那些酷刑怪招从来都很挑战人类想象力的,但这个纸枷锁的发明简直已经上升到哲学高度了。陈凯歌说,他认为梅兰芳的一生其实是被绑架的一生。角儿是被"座儿"给绑架了,被围绕他的那个生态系统给绑架了。
其实,我们每个人,又有谁不是被绑架了的呢?被亲情、被责任、被*、被自己心底那条不能触碰的底线。可这梅样的精神、兰一样的芬芳也恰恰因这纸枷锁的禁锢而成就,梅兰芳就是要在不自由中争自由,还要在这有限的自由开玩出最炫目的花!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9 06:40
看《梅兰芳》像是看了两部电影。头一部是余少群饰演的梅兰芳年轻时代,与十三燕较劲,场场戏都紧紧拎起来,绝伦精彩。后一部是成年梅兰芳,婚外恋、赴美、抗日,场场戏都生生凑起来,无端涣散。编剧怎么会脱节若此而陈凯歌视而不见,也许是阿娇的戏份担任了这串联的关键,均不得而知,只是不应该。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9 06:41
纸枷锁的比喻其实很有趣也很形象——选择了主动的小心翼翼的不挣脱,然而那份约束感却遍及身体的每一寸肌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