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的思想究竟是什么?37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9-17 14:52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4 10:36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种儒家经典。
四书,拼音:sì shū.解释: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种儒家经典。例句:贾母因问林黛玉念何书。 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红楼梦》
1、《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 南宋 理学家 朱熹 注《论语》,又从《礼记》中摘出《中庸》《大学》,分章断句,加以注释,配以《孟子》,题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始立,后用作学习的入门书。 元 皇庆 二年定考试课目,必须在“四书”内出题,发挥题意规定以 朱熹 的《集注》为根据。 明 清 相沿不改。 元 方回 《古斋箴》序:“近世 朱 氏‘四书’,吾服膺焉。”参见“ 四子书 ”。
2、指四部书。 南朝 梁 萧统《谢敕赉制旨大涅盘经疏启》:“四书所总,施命止於域中。” 唐 陆龟蒙《奉和袭美二游诗》:“尝闻四书曰,经史子集焉。”陈建冰《题载敬堂》:“载道兴文,心游六艺;敬天乐遇,德体四书。”参见“ 四部书 ”。
《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子思所作,是一部儒家学说经典论著。经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最终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也包括儒家作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兄弟也,朋友之交也)和"三达德"(智、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4 10:36
《中庸》的核心思想是修“道”。《中庸》所崇尚的“道”是“中和之道”,《中庸》体现了儒家以培养“君子”为目标的思想,《中庸》里所论述的“修道”修的是“君子之道”,同时提出要想修“道”必须先具有良好的德尚,而培养良好的道德需要通过教化。。
中庸是人们修养的一种境界。人的修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中庸之道认为,人的修养贵在坚持,贵在严以律己,时时处处都要符合中正、中和之道。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故中庸之道亦被古人称为中道或中和之道。中庸思想的实质在世界不同文明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因为它是人类社会平衡、稳定的文化需求,具有纠偏补弊的作用。可以说,只有实现和坚守中庸,才能实现持久和平,实现民胞物与、天人合一。
《中庸》的内容介绍及发展:
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宋代学者将《中庸》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
宋元以后,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主要注本有程颢《中庸义》、程颐《中庸解义》、朱熹《中庸章句》、李塨《中庸传注》、戴震《中庸补注》、康有为《中庸注》、马其昶《中庸谊诂》和胡怀琛《中庸浅说》等。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中庸的思想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4 10:37
自读书识字时起,人皆为“中庸”就是不偏不倚,就是心怀两端而“骑墙”,*对此也从来没有怀疑过。以至于在孔子眼里只有君子才能具备的品德,在我们现代人的心中几乎成了“小人骑墙”的代名词。
然而近几年大兴国学之风,我为了参与一些争论,谈谈自己的体会,不得不阅读一些儒家经典。待俺看了《中庸》,不由得对此普遍的说法产生了一些怀疑。程子在《中庸章句》开头说: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这大概就是中庸二字比较经典的解释了。但是,从这里俺怎么也难以找出“骑墙”的痕迹来。所谓“中”,那是很好理解的,关键是那个“庸”,“庸”字一破,则“中庸”不难解矣。骑墙,就是心持两端而不定的意思,而人家程子却说“不易之谓庸”,什么意思呢?就是在根本道理上坚持不变才能叫做“庸”。按照他的解释,所谓中庸,就是坚定不移的坚持原则(道),不做丝毫妥协和变更——这哪里有一点点“首尾两端、骑墙观望”的意思啊?
后人对“中庸”的误解,并非无中生有,考之《中庸章句》全文,孔子以及其后来的门徒的言论,大概就是误解的根源,比如孔子说:
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这里提出了“过”和“不及”两个概念,是后来成语“过犹不及”的最早来源。过了不行,不及也不行,俺就“不如守中”了,守在中间,不偏不倚,不就是有点“骑墙”的嫌疑么?由此产生了我的第二个怀疑:《中庸》的许多内容多是后人乱加的。
按照古人记载,今天所说的儒家的“五经”(古代是六经,后来《乐经》失传了),包括《礼记》,在孔子之前就存在了,而《中庸》原来就是《礼记》中的一章,到宋朝,统治者才将它从《礼记》中独立出来——也就是说《中庸》在孔子之前就存在了。
问题出来了:这《中庸》既然是孔子之前就存在了,现在的《中庸章句》里那些大段孔子的话就明摆着是后儒追加进去的,也就是说,《中庸》被掺了水了。
因此我们可以断定,加上朱熹等人的注解等等,现在的《中庸》绝对不是孔子之前《礼记》中的那个《中庸》了。
关于《中庸》中有假,已经为许多学者考证过,只不过在哪些内容是假,哪些内容是真方面有争议而已,对掺水造假,那是没有怀疑的。
我们不参与那些争论,但是能否简单化一些,既然《中庸》在孔子前就存在了,我们就无需考证,直接把孔子及其以后的各类门徒的言论和注释都删去,则所剩下的内容庶几乎可视为《礼记》之原始《中庸》矣!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发现,所谓《中庸》就是讲的“天人合一”的大道理,主张君子要坚持宇宙自然、社会人间通行的“大道”,不断学习以接近这个“大道”,严格要求自己,哪怕一个人独处时也和在大庭广众中一样坚持“大道”“不动摇”,所以《中庸》开宗明义,第一节就提出“故君子慎其独也”——这就是儒家修身的重要内容“慎独”一词的由来。
上古之人,对自然由不了解而产生神秘的崇拜,把天道,也就是大自然的变化规律当*类唯一必须遵守的“大道”,而这些大道理又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道可道,非常道”,但是人类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发现,必须和大自然保持一致,才有好日子过,你任意放大人的力量,不自量力的违反天道行事,不去“道法自然”,那就要吃大亏,所以连孔子也要敬天的。只是孔子把敬天思想无限放大,最后弄出个皇帝来代表天,天子啊,敬天变成敬皇帝,皇帝代表了天,成了儒家三纲之首,完全背离了“天人合一”哲学的本来面目,成为封建统治阶级压制人性解放的借口。
那么“中庸”究竟如何解释呢?在《中庸》的第二段落,有几句话可以参考: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就是说,人的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放在心里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了,而又都合乎天道,叫做“和”;“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通行的大道理。只有中、和了,天地各守自己的位置,那万物才能生长发育。
要注意的是,这里是把人和自然并列来论述的,人中有自然,自然中有人,它说的道理无论对人还是对自然,都是管用的,所以开头讲的是人的喜怒哀乐,最后归结为天地自然,都要“中”,都要“和”。人“和”了、“中”了,就和自然和谐相处,从而天下太平;天地、自然“中”了、“和”了,万物就能正常生长发育了。
查《说文解字》,“中,内也。”后来引申为内心,《史记》说的“深中宽厚”,就是内心宽容仁厚的意思。“未发谓之中”,这个“中”,就是“内”的意思——没有发出来,不就是在内心里么?因此,这里《中庸》原文关于“中”的解释就更接近于《说文解字》的释义。
再看“庸”,《说文解字》,“庸,用也,从用从庚”,后来引申为平常、通用的意思,也就是《中庸》里说的“达道”——普天之下通行的大道理。
因此,所谓中庸,与其说是不偏不倚,不如说在内心里始终和普遍的大道真理保持一致更为准确。在这个意义上,中庸者,实际上就是“中用”,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人天和谐,道法自然,管理国家的人都“和”了,“中”了,不再乱折腾了——这难道不是很“中用”的根本道理么?
程子说《中庸》是儒家“心法“,我认为是说对了《中庸》的要害,《中庸》就是内心*以求和“达道”相一致的“心经”,儒家之所以重视它,其原因也在这里。至于他们将“达道”解释为三纲五常,屛弃了上古之人朴素的天人合一的辩证思想,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4 10:37
看到你这个问题了,随便说两句,中庸本来的思想我不知道,但从我看来,你对中庸思想理解的非常错误。
比如:我在大街上碰到不公平的事,只要不涉及我的利益,我不去管 我保持中庸,我在社会上不去做坏事 我也不去做好人 这样能行么?
我告诉你,这非常不能行。中庸的思想真正的解决办法是量力而为。重要在“度”。如果在大街上碰到这样有人抢劫这样的事,如果我个头弱小,我会立马报警,或喊其他强壮的人,或立即团结其他人来帮忙,而不是坐视不理。小人者遛之。有勇无谋者上前制止,不被捅一刀,也被一脚踢飞,不救人反害己。这两种都不被推崇。中庸者,在度,在于衡量利弊后行事。当然勇者是被大家赞赏,赢得了掌声,但伤的是自己,这次会被踢一脚,下次说不定就丢了小命。
中庸者更不会危害社会,只会享受自己的生活,比如,应该不应该隐瞒家人的表情,中庸者认为善意的谎言是应该说的,耿直的人认为他有知情权,对人处事的态度不同而已,没对错之分。
但中庸者不可能有大的作为,但作为一定不会小,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愈强不弱,与弱不强。激进者才能成大事,但是成大事的毕竟太少了,*够狠,建立了新中国。爱迪生够强,发明了电灯泡。你认为你很有才吗?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4 10:38
我认为人的内心在没有产生喜怒哀乐的时候,此时平静祥和的心态,就谓于中,但人产生喜怒哀乐即情绪是不可避免的,在人的内心产生情绪的时候,如果能够控制这种情绪使之重新回到平静祥和的心态就谓于和平静祥和的心态是世界的本源能够持之以恒的话就会达到中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