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场》:美国的胃与良心的读后感 跪求!!11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9-17 03:56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22 23:21
索尔仁尼琴说过:“对一个国家来说,拥有一个讲真话的作家就等于有了另外一个*。”在前苏联,索尔仁尼琴就是另外的那个*。在美国呢?最配得上这个称号的人是厄普顿·辛克莱。从文学上的声望看他远比不过斯陀夫人、马克·吐温、杰克·伦敦、海明威这些耳熟能详的伟大作家,但作为“另外一个*”对社会的干预和改变,没有谁像辛克莱那样直接。
1906年5月26日的《纽约时报》这样记录了辛克莱对这个国家的影响:“华盛顿5月25日,参议院今天通过了‘贝弗里奇肉类卫生检查法案’,从而在一系列的激进立法中成为又一个令人感到意外的法案。导致它获得通过的直接原因是厄普顿·辛克莱的小说《屠场》中的黑幕揭露。”“该修正案规定*将对美国的每一处牲畜屠宰加工场进行卫生检查。任何加工厂宰杀后的畜体都必须携带表明屠宰日期和时间的标签。所有被发现不宜食用的畜体及畜体的各部分将予以销毁,对违反或规避本法律的行为将处以10000美元的罚金和两年监禁。卫生检查费由屠宰场支付。所有被发现以任何方式加以人工着色因而不适于食用的肉类食品也将予以销毁”。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关食品安全的法案。
在美国,没有多少人读过辛克莱的《屠场》,但很少有人不知道《屠场》和这部小说对于美国历史的影响。一本小说是怎样因为直接推动了一项法案的通过而名垂青史的呢?
天资聪慧的辛克莱家十五岁就进入了纽约城市大学,此后他的所有收入都来自于写作。他曾经雇了两名秘书,每天写作八千字赚取稿费,按现在的说法叫做职业写手。24岁那一年,辛克莱加入了美国社会党,成为一名坚定的社会主义者,写作不再只为养家糊口,而成为他为社会公正而战的武器。
20世纪初的美国,迎来了经济飞速发展的“镀金年代”。在财富剧增的同时是巨大的*差距、大企业肆无忌惮的垄断、社会的弱肉强食、**的贪污*。昔日宁静的新*在工业化突飞猛进的喧嚣中已不再是那个诞生了《独立宣言》的美国。
在这样的背景下,“进步主义者”群体应运而生。进步主义者没有明确的纲领,没有成型的组织,也不是由哪个利益群体构成。不同阶层、不同肤色、不同宗教信仰的美国人聚集在社会公正的旗帜下,开始积极的参与*,改造社会。
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罗斯在1907年发表的《罪恶与社会》一书的观点是进步主义者的理论基础。他认为社会需要一个不正当行为的新定义,因为人们所熟悉的种种个人犯罪行为,比如偷窃和谋杀,却未能关注“社会犯罪”。在他看来,通过贿赂获得利益的的人并不比扒手更好,在食物中掺假的人与谋杀犯无异。
在那场轰轰烈烈的“进步运动”中,作家和记者们用他们的揭黑行动诠释了罗斯的主张。西奥多·罗斯福给了他们一个绰号——耙粪人。从1903年到1912年,一本叫做《麦克鲁尔》的耙粪杂志发表了近2000篇揭露性的报道,几乎没有哪个领域能够逃脱黑幕揭发者的注意。他们揭露政客们如何为公司获得不法利益而当上议员;揭露公司的欺骗*易内幕;揭露血汗工厂在生产中不顾工人死活;揭露皮条客如何招募并卖掉贫苦人家的女儿……辛克莱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1904年,辛克莱决定写一本揭露工厂残酷剥削和压榨工人的小说,为了搜集素材,辛克莱在芝加哥一家大型屠宰场工作了七周。之后,在“泪水和痛苦”中,他用三个月时间完成了纪实小说《屠场》,开始在一家杂志上连载。
书中的主角是一对来自立陶宛的新婚夫妇——朱吉斯和奥娜。他们背井离乡满怀憧憬的离开家乡来寻找美国梦,并在肉食加工厂找了到工作。不料灾难接踵而至,先是朱吉斯工伤失业,接着奥娜被工头奸污,朱吉斯怒打工头而入狱,随后妻子难产死亡,幼小的儿子淹死。美国梦成为悲惨的梦魇。在经历了堕落和迷茫之后,朱吉斯终于觉醒,小说结尾时,他成为了一个社会主义的信仰者。
辛克莱本来是抱着揭露资本主义的黑暗而写这本书的,揭露食品安全问题并不是他的初衷,但美国公众似乎并没有看明白其中的阶级立场,让他们惊愕的是屠宰场的肮脏。《屠场》引起了全美国的轰动,他描绘道:“坏了的猪肉,被搓上苏打粉去除酸臭味;毒死的老鼠被一同铲进香肠搅拌机;洗过手的水被配制成调料;工人们在肉上走来走去,随地吐痰,播下成亿的肺核细菌……”民众从震惊到恐惧在到愤怒,畜牧业陷入一片恐慌、肉类食品的销售量急剧下降了50%。
由于接到成千上万的公众来信,罗斯福总统决定阅读这部小说,看看里面的描写到底有多么的不堪。据说,当时的情景这样的:他正在白宫边吃早餐边读这本小说,突然总统大叫一声,跳了起来,之后又把吃到嘴里的食物吐了出来,最后还把盘中剩下的一截香肠用力抛到窗外。
作为一家负责任的严肃报纸,《纽约时报》以这样平静的语调阐述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罗斯福总统读了《屠场》之后说,书中揭露的内幕让他大为震惊。他不能相信真有其事,过了好长时间他才相信小说中的描写并非空穴来风。于是,总统请辛克莱来华盛顿讲讲他是如何了解到这些情况的。作为总统的座上客,辛克莱详细讲述了他如何进入工厂以及在屠场中的所见所闻。总统最后意识到他正与之打交道的这个人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于是他派劳工委员会委员去芝加哥展开调查,调查的结果是辛克莱并没有夸大他所看到的事实”。
其实,在此之前,几任美国总统都注意过药品和食品的安全问题。但强大的企业势力都成功的用各种理由阻挠相关法律的通过。辛克莱用他的笔改变了议员们认为*无权进入企业进行检查的传统观念。法案通过后,罗斯福任命哈维·威利作为农业部化学局*。这位“好斗的雄狮”亲自制定了药品和食品质量鉴定的实验方案。随后,以威利博士为首,11名学者专家组成了一个专家委员会,这就是著名的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前身。
饶有趣味的是,之后出版的《纽约时报杂志》中还刊载了一篇以屠宰加工企业主口吻写的《屠场》片段。在这篇“软文”中朱吉斯进入的是一个如同仙境般美好的现代化工厂。“这是一间美丽宽敞的房间。墙上贴着粉红色的墙纸。无数的电灯泡散发着柔和、朦胧的光。梦幻般的音乐从房间的深处飘过来。沿着墙有很多猪圈,毛色光鲜的猪儿们正在打瞌睡或者心满意足的散步。每一个猪圈前都坐着一个消过毒的人,手中拿着一把大扇,有节奏的扇着风——朱吉斯和他的同伴做到了一圈椅子上,每个人的前面都安装着一部和X光机相连的的望远镜,25架望远镜同时对准地板*的一个小平台,那上面放着一块刚刚生产出来的火腿,25个人眼睛贴着望远镜,仔细的检测者那块火腿……”怎么样?这样的文风很熟悉吧。这篇用揶揄的口吻杜撰的文章每天不是正在以不同的方式出现在我们今天的电视屏幕上、报纸上、杂志上吗?
2008年5月,我负责制作一期有关食品安全的节目,在此之前有关中国出口食品有毒的报道集中爆发,其中就有出口猫粮导致美国猫死亡的案例。在准备节目的时候,我翻阅了《屠场》以及《寂静的春天》和《快餐王国》三部影响了美国人食品安全意识的重要著作,并为之震撼。半年后,中国乳业三聚氰胺事件爆发,数万中国儿童的肾脏里长出了石头。而几个月前毒死美国猫的罪魁祸首就是三聚氰胺。欲哭无泪。
那些整天做着光鲜的广告,宣讲者道德和责任的企业家和大企业辜负了我们的信任。戕害着人群中最柔弱的小孩和中国社会最弱势的家庭。
夜半时分,在博客上我曾写下这样的文字:“利益、无知、失职和事不关己造就了上千个世界上年龄最小的肾结石患者。三聚氰胺是商业道德失范时代的罪证,甚至,是我们所有成年人的良心罪证。”是的,这是我们所有成年人的罪证。
我们当中的不少人,包括我自己都曾经有可能在不同程度上阻止这样的悲剧发生的可能性,但我们都失去了探究下去的动机和愿望。
我们的时代没有辛克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