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0-09 06:1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4 22:01
根据应激理论,芳芳由于父母离婚这一家庭环境的变化,产生了自我防御机制,不由自主地拒绝人际沟通,产生消极情绪,甚至对生活产生无力感和失望感。
应激的概念模型是对应激现象本质的理论概括。近百年来形成了不同应激理论,如早期重视应激反应的“应激发应模型”、重视应激刺激作用的“刺激模型”,到以后重视个体对应激源和应对能力的“认知评价模型”、应激作用的“过程模型”。近年的发展趋势则是关注多因素作用的“系统”模型。
心理压力医学上又称为心理应激。根据应激的系统模型,其可以被定义为:个体的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人格特征和心身反应等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构成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当由于某种原因导致系统失衡,就是心理应激。
或根据应激的过程模型,其被可以定义为个体在应激作用下,通过认知、应对、社会支持和个性特征等中间因素的影响或中介,最终以心理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作用“过程”。现代应激理论将应激定义为:应激是个体面临或察觉到环境变化对机体有威胁或挑战时做出的适应性和应对性反应的过程。
应激概念的发展与民众对疾病发生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认识相一致,即认为外界刺激可导致机体稳态的失衡与调节,应激刺激导致机体出现损伤和抗损伤反应,损伤和抗损伤因素均可导致疾病的发生。
心理应激医学认识论:
心理应激理论特别是“系统模型”使我们认识到个体实际上是生活在应激多因素的动态平衡之中。心理应激多因素作用过程与健康的关系与心理社会因素与疾病和健康的关系相一致。与疾病密切相关的不良行为方式及对社会压力不良反应等均可在心理应激理论的框架下进行研究。
随着工业化、现代化和竞争日益激烈、人际关系日益复杂,人们感受到的生活压力增大,心理应激程度也不断增强,由此而引起的心理和生理反应和形成的症状和体征,正成为当代人们身体不适和精神痛苦的根源。这种从整体上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有助于我们的健康工作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