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实际控制权已经移交,发生的纠纷是否需要股东承担?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09:3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22:12
近年来涉公司纠纷案件逐年上升,起因大多源自控制权被滥用,部分案件诉请直接针对控制权滥用。更有在借款、买卖等其它类型案件中,公司控制权被滥用以向控制股东等控制权主体转移公司资产。研究控制权滥用的司法应对措施,有利于正确适用法律,引导企业改善公司治理水平。
一、关于控制权滥用行为的类型化分析
第一,侵占公司资产。
(一)出资不实
各国公司法普遍规定股东应足额出资,不得抽逃出资。出资不实的表现主要有两种情形,虚假出资、抽逃出资。虚假出资即股东并未真正交付货币、实物、财产权等资本。虚假出资一度盛行于公司法施行早期,随着中介机构虚假验资法律责任在实践和立法上逐步确立,虚假出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目前出资不实更多表现为抽逃出资,即股东在完成验资后随即将资本金直接或曲线转回股东账户。理论上如果公司人格独立,所有权与控制权真正分离,那么股东无法抽逃出资,除非公司管理人员同意。但在有限责任公司中,集所有权与管理权一身的股东能够操控公司的决策,随意抽逃出资根本不在话下,同时由于外部监管成本过高,通常只能在事后追查验资完成后短期内转出资本金的事实。
出资不实反映在多种纠纷中:一是债权人诉请股东在出资不实范围内承担连带清偿责任,如弘业公司诉周某等三人民间借贷纠纷一案,周某等系债务人公司股东。二是股东诉请确认股东身份或行使股东权利时被抗辩未实际出资,如沈某某诉宏升公司盈余分配纠纷案。三是公司清算管理人诉请股东补足出资,如中腾公司诉李某某股东出资纠纷案。
此外,公司向部分股东退还或变相退还资本金也是一种抽逃出资行为。直接退还股东资本如王某与陆某其他股东权纠纷一案,股东协议约定公司资产归股东所有。间接退还如轻工机械厂股权转让纠纷一案,转让双方约定由目标公司为股权转让款的支付承担保证责任。
(二)利益冲突交易
利益冲突交易是指公司与其控制股东、实际控制人以及董事等高级管理人员或者他们的利害关系人之间具有冲突性利益的交易,包括关联交易和自我交易。这是从公司向控制权主体输送利益的常见方式,在课题组所考察的案例中发现有以下几种情形:一是在关联交易中抬高交易价格;二是关联方低价购买公司资产;三是操纵公司为股东承担债务;四是未经股东会同意为股东提供担保。在借款、买卖等纠纷中,由公司为股东担保并不鲜见,担保效力则是理论界和司法界争论的热点话题。
(三)其他侵害公司财产的行为
一是低价转让公司资产。轧花公司与王某、丛某某、沈某某买卖合同纠纷案,轧花公司原法定代表人王某某未经股东会决定,超越职权将价值200万元左右的企业资产以76万元的明显低价进行转让。二是放弃公司资产。友谊公司股东代表诉讼纠纷案,占华洲公司合计股权75%的多数股东决定将公司所持利达公司股权转让给周某某,而周某某并未按约支付对价。三是出售公司资产归己所有。郭某某与星宇公司损害公司权益纠纷案。作为股东的郭某某在星宇公司停产后将部分公司动产出售,所得款项据为己有。四是以公司名义借贷并占用所借资金。华瑞公司、绿佳公司分别被众多债权人起诉,原因是担任公司法定代表人的控制股东以公司名义借贷巨额资金,而借得的资金并未进入公司账户,给公司造成重大损失。
第二,股东压迫行为。
1.排除少数股东参与公司管理。掌握公司控制权的股东通常为多数股东,为独占公司往往会以长期不召开股东会、拒不提供财务报告、拒绝少数股东查阅公司账薄等各种方式将少数股东排除在公司管理之外。排除管理出现在知情权、公司解散、请求分配利润等许多公司纠纷中,实务中相关案例较多。
2.恶意修改章程或通过股东会决议。多数股东利用其表决权的多数优势强行通过对少数股东不公平的章程修正案或者股东会决议,如设置不公平的强制、*股权转让条款,制定高估或低估股权价格的条款等等。主要涉及确认股东会决议效力、股权转让等纠纷。
3.拒绝分配公司利润。在公司纠纷案件中,少数股东抱怨公司从未分红的情形比较多见。有的股东直接诉请公司分配利润。
4.拒绝公司解散、清算。在公司股东矛盾不可调和,或者已经实际处于歇业、吊销状态下,占据公司主要资产的多数股东仍拒不同意解散公司、怠于进行公司清算。
解除少数股东雇佣在美国公司法上构成侵害少数股东利益的压迫行为。而在我国,这类行为不构成独立诉因,但在纠纷中已有出现。陈某与中南顾问公司知情权纠纷案,陈某系中南顾问公司小股东,其夫担任公司总经理,因代表公司向控股股东主张债权,被股东会解除职务,陈某只得通过知情权诉讼行使股东权利。
第三,侵夺其他股东股权。
1.改制中强制取消和转让股权。国有、集体企业改制过程中,职工获得的职工股和量化股,根据股权向管理层集中的深化改制*,以股东大会决议等形式退股或转让给少数公司管理人员。而所谓股东大会决议仅由职工代表参加表决通过,普通职工不予认可;有的股东会召集、表决程序本身即存在瑕疵。
2.假冒股东签名转让其股权。工商登记部门对签名的真实性不作审查,假冒股东签名侵占股权的行为频频发生。这类行为往往引发股权确认纠纷、股东会决议效力确认纠纷。如一基层*受理的雷某某与汪某某、博思源公司股东资格确认一案,汪某某假冒雷某某签名将股权转至自己名下,反之雷某某又假冒汪某某签名将股权转回,两次转让都进行了变更登记。
3.显名股东侵吞隐名股东股权。出资人因身份*、亲友关系等各种原因,协议由他人出面登记为股东,出资人为隐名股东,登记的股东为显名股东。因双方关系恶化,显名股东意图侵吞股权,将隐名股东的出资说成是赠予。
其他还存在以不合理低价收购股权等侵占股权方式。例如在少数股东辞职、退休等离开公司的情形下,仅退还原出资额。
公司实际控制权已经移交,发生的纠纷是否需要股东承担?
这是从公司向控制权主体输送利益的常见方式,在课题组所考察的案例中发现有以下几种情形:一是在关联交易中抬高交易价格;二是关联方低价购买公司资产;三是操纵公司为股东承担债务;四是未经股东会同意为股东提供担保。在借款、买卖等纠纷中,由公司为股东担保并不鲜见,担保效力则是理论界和司法界争论的热...
公司简易注销后,若产生合同纠纷,可以起诉这个公司早已退出的股东吗?
原股东仍然有实际控制能力或应负管理责任,才应该承担相应责任。如果原股东已经真正退位,实际控制权已移交新经营方,则责任较小。需要考虑时效(诉权时效)的问题。如果简易注销已经做成很长时间,原股东的责任也会因时效减少或消失而减轻或消失。所以,总体来说,起诉前股东是有可能的,但需要提供足够证据证明其...
公司实际控制人损害股东利益股东可以直接起诉吗
公司实际控制人损害股东利益的话,股东是可以直接向法院起诉的,《公司法》充分保障股东的合法权益,也明确规定公司的董事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违反规定,恶意损害公司利益的,股东有向人民法院起诉的权利,实际控制人有违法行为的,应该对股东承担赔偿责任。 一、公司实际控制人损害股东利益股东可以直接起诉吗?...
公司收购一定要承担原有的债务吗,收购公司要注意什么?
收购公司后收购人是否需要承担被收购公司的债务由收购协议决定,一般情况下收购人需要承担被收购公司债务。因此建议收购方在决定收购某家公司之前,一定要做好监制调查工作,充分了解被收购公司的债权债务情况。【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一百七十三条,公司合并,应当由合并各方签订合并协议,并...
大股东代持是什么意思?
1、股东的身份不被认可。由于实际出资人的姓名并不记载于工商登记资料上,那么在法律上实际出资人的股东地位是不被认可的,股东的表决权、分红权、增资优先权、剩余财产分配权等一系列的权利都需要由代持股人行使,必然导致风险的存在。同时代持股人转让股份、质押股份的行为,实际出资人都很难控制。 2、代持股人恶意损...
成立一家公司公司股权怎么分?
股权已经给出去了,公司如果做起来了,你再想撇开他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第二、出钱的股东,在早期承担的风险是最大的。一般会占据较高股份同时自动拥有了公司的控制权,但是他又不具体管事,对公司不够了解,所以很难保证他的决策对公司是正确的、有利的。 第三、负责公司具体事务运行的股东,也是对公司付出最大的...
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怎么认定?
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最终要追溯到自然人、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其他最终控制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不一定是股东,有可能是自然人,但是公司的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对于公司的各项事务有着绝对的话语权。实际控制人对于公司的经营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可以说没有实际控制人,公司的很多重要决策就无法下达。
企业被收购了需要做哪些工作?求专业的律师团队解答~
购买者一般可通过现金或股票完成收购,取得被收购企业的实际控制权。国际企业收购的结果是跨国性的参股、接管或兼并。从历史和现状来看,它一直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之一。购买形式国外企业收购的程序或渠道是非单一性的,基本上可概括为间接收购和直接收购。间接间接收购指购买者并不向被购方直接提出购买的要求,而是在...
最终控制人、直接控股、间接控股、实际控制人、控股股东如何认定?
谈到最终控制人,它与实际控制人几乎等同,但不一定拥有公司股权。这个人可能是通过投资关系、协议或其他安排,能够实际主导公司的运营和决策。要确定其身份,需要追溯到自然人、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其他最终的幕后操纵者。关键的认定标准,如上市公司规定,只要满足以下任一条件,即被认定为能够实际支配公司...
股东之间的关于控制权的协议,是不是违背公司法或股权法?
第二十条 公司股东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依法行使股东权利,不得滥用股东权利损害公司或者其他股东的利益;不得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损害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公司股东滥用股东权利给公司或者其他股东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