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大师学语文:怎样写作/叶圣陶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08:33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21:01
一、拿起笔来之前
写文章这件事,难不难决定在动笔以前的准备功夫怎么样。
准备功夫:
首先在实际生活里养成精密观察跟仔细认识的习惯是一种准备功夫。
在实际生活里养成推理下判断都有条有理的习惯,又是一种准备功夫。
还有一种准备功夫必得说一说,就是养成正确的语言习惯。所谓的语言习惯,就是想要说的,不走样,不违背语言的规律。不走样就是语言跟心思一致。不违背规律就是一切按照约定俗成的办。
语言规律有注意的有两方面,一是语汇,一是语法。
准备功夫全都是属于养成习惯的。习惯总得一点一点地养成。为了要写文章,才有意去精密观察一下,仔细认识一下,这样的观察和认识必然有限。平时想心思没有条理,临到拿笔即使十分审慎,也难能保证写好文章。平时对语汇认不清,拿不定,平时说话又含糊其辞,似是而非,等到拿笔,即使竭尽平生之力,跟平时说话还是半斤对八两。
总之,要文章写得像个样儿,不该在拿笔的时候才问该不该怎么样,应在拿笔之前多做准备功夫。
二、写作什么
写作材料应以自己的经验为范围。凡是贤明的国文教师,他出的题目应当不超出学生的经验范围。
不过经验有深切和浅薄的不同,还有正确和错误的不同
单是写出自己的经验还嫌不够,要更进一步给经验加一番洗练的功夫,才真正做到下笔绝不随便,合乎正当的写作态度。
三、作自己要作的题目
是先有题目后有文章,还是先有文章后有题目?应该是先有了意思情感才有题目。
国文教师出了题目教我们作文,这时候,最先闯进胸中的是题目。这显然是违反了一篇文章产生的自然程序。但若因为这样就不愿作文,又误了自己。所以,教师要能够了解学生的生活,然后选定学生能作的题目给学生。这样就等于唤起学生的作文的动机,也就是代学生标示了意思情感的中心,而意思情感是学生先前固有的。从行迹讲,诚然题目在先,而实际并没违反文章产生的顺序。
单靠教师出题目,未免次数太少。所以,还须课外作文,要养成抒写意思情感的习惯。就是说,除了教师出的题目以外,自己还要作文,作自己要作的题目。
就教师出的题目,虽教师并没说明须作多少字,而作者自己往往立一个约束,至少要写成多少字。
要把生活与作文结合起来,将作文当作生活的一部分。
四、怎样写作
作文法一类书对于增强我们看文章的眼力有直接的帮助,对于增强我们写文章的腕力只有间接的帮助。光看这类书未必能把文章写好。临到作文而翻看,更无益处。
语体文的最高的境界就是文章同说话一样。要达到这个境界,不能专在文字方面做工夫,最要紧的还在锻炼语言习惯。因为语言好比物体的本身,文章好比给物体留下一个影像的照片。所以锻炼语言习惯是寻到根源的办法。
锻炼语言习惯要有恒心。
语体文的最高境界如同说话,不少人为了省事起见,往往凑进一些文言的调子和语汇,成为一种不尴不尬的文体。这种文体是一种过渡期的产物。这样文章也有它的长处,对于长处可以摩仿,对于短处,努力避免。
从前的人学作文都注重诵读,只要把几十篇文章读得烂熟,就能够下不成文了。这就是锻炼语言习惯。
语言和文章两样的地方。说话可以有肢体语言,说话往往天南地北。文章不可。写文章只该把有关中心的话写进去,而且要配列得周妥。那些漫无*的随意话,如藤蔓的枝枝节节,都要剔除得干干净净。且注意详略。
五、谈叙事
可见可知的事物是已经存在的,或是已经发生的,照理说写来不会有错。可事实并不这样。
事物两字是总称,分开来是两项,一项是经历一段时间的“事”,一块是占据一块空间的“物”。要把“事”与“物”化为语言文字,先得下“化”的工夫。也就是把经历一段时间事,按照它的顺序化为语言文字。
按照“事”的先后顺序,那是常规。为着需要,有时候常规不能适用。需要插叙,倒叙,追叙。
六、以画为喻
实用画画首先要把画的东西看得明白,认得确切。其次,画图先练成熟习的手腕。
有时候画图不为实用。但也要须是真切的见到。而且要整个的心跟事物相对,又把整个的心深入事物之中。且要有熟习的手腕。不同之处是,这类图以见到的一点东西为根本,前一类的图只须见什么画什么,画得准确就了事了,这一类的图要表现出咱们所见到的一点东西,以此为中心。也就是说“突出什么”。
以上两类图,次序有先后,程度有深浅。
要记载物象,就画前一类图,若要表出感兴,就画后一类图。
以画图比喻文字,前一类图如普通文字,后一类图好比文艺。普通文字和文艺次序有先后,程度有深浅。写不来普通文字的人决写不出文艺。
七、木炭习作和短小文字
画画的终极目标就不在乎像,你要像就去照相馆好了。话是不错。照相有两种一是普通照一是艺术照。普通照相就只是个像,艺术照虽还有旁的东西,可是也离不开像。所以说画画的终极目标不在乎像,而画画的基础条件不能没有像。
美术学生最不感兴趣的就是木炭习作,嚷着要弄色彩,要画整幅。就是把画画基础看得太轻忽了。情形正相同,一个文学青年也得下一番跟木炭习作同类的工夫,那目标也在乎像而又不仅在乎像。
木炭的习作就是短小文字,有种种名称,小品、随笔、杂感、速写、杂文等。
训练的目标在乎像。怎么说呢?眼前有什么,心中有什么,写下来,不走样。就行了。渐渐进步到纯熟,那就无有不像了——也就是说,你要写什么,写下来的一定是什么了。
到来纯熟,跟画画一样,你能放弃那些烦琐的线条,能用简要的几笔画出生动的形象来。逐渐发展开去,就成了艺术跟文学。
八、语体文要写得纯粹
写语体文要纯粹是语体,正如写文言文要纯粹是文言一样。
区别语体和文言固然可以从逐个词句下手,但是扼要的办法还在把握住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上口不上口”。
文言教养受得很浅的,或者简直不曾受过的,那是幸福的人。他们不必费什么气力让自己从旧镣铐里解放出来。让人担心的是有些人竟去捡起那副旧镣铐来套在自己的手脚上——他们在语体文里也来一点文言的词句。
九、写话
写话就是作文。
有人说,话是话,文章是文章,难道一点距离也没有?距离是有的。话不免啰嗦,文章可要干净。话可借助体态语,文章没有这种帮助。
如果说只要你去念,什么语言都上得口,显然是误会了。所谓上口,并不是照文章逐字逐句念,而是说念出来跟平常说话没有什么区别,非常顺,叫听得人听起来没有障碍,好像跟平常说话一样。
这得就两项来检查,一项是语言的材料——语汇,一项是语言的组织形式——语法。这两项跟现代的活的语言一致,就上口,不然就不上口。
或许有人想,这样未免太机械了,语言是发展的,在现代语言里来个“则”这样的词,只要大家通用,约定俗成,正是语言发展。我想第一,语言发展不是这样的,实际生活里有那样一种需要,课时现代语言里没有那样说法,只好向古代语言讨救兵,这是一种发展形势。“则”这样词语不可相提并论,现在文章里用“则”的人很多,但说话谁也不说,可见这个“则”上不得口,而且又可见非“则“不可的情形是没有的。第二、既然“则”可用,那为什么其他又不可用呢?诸如此类,漫无*就会倒退。
把写成的文章念一遍是好办法,可检查是不是通篇上口。不要把它当文章念,要把它当话说,看说下去有没有不上口的地方,有没有违反现代语言规律的地方。如果它不是写着纸面上的文章,是你口头说的话,是不是也那样说。
还可以换个立场,站在听话的人的立场,你自己听听,那样一番话是不是句句听得清,是不是没有一点障碍。
十、要写得便于听
写稿子只顾到用眼睛看,没顾到用嘴读用耳听,写成的稿子就可能不便于听。反之,情形就不同了。一遍又一遍,在先写得不怎么妥当的地方就显出来了,该怎么改动也好像就在口头,就在笔端,不用费多大劲就能够抓住似的。
说长句不该用,这肯定武断。但是为了能够读,便于听,似乎可以这么说。尽量少用长句,凡是能够分为几句而不损害意思和情态的长句尽量分。
十一、上口和入耳
“上口”是说的方面,“入耳”是就听的方面。其实是一回事。“上口”的文章必然“入耳”。
文章当然要加工,但是要在平常说话习惯的基础上加工,做到比平常说话更好。
十二、通与不通
我们期望于我们的写作能力,最初步而又最切要的,是在乎能找到那些适合的“字眼”也就是适合的“词”。怎样叫适合呢?让别人看来不至感到两歧的意义,就叫作适合。同时我们还期望能够组成调顺的“语句”,调顺的“篇章”。怎样叫作调顺呢?内面的意思是浑凝的,犹如球;而语言文字是连续的,犹如线。作文如同说话,是将线表球的工夫,经营到通体妥帖,让别人看了便感知我们内面的意思情感,这就叫作调顺。适合的“词”犹如材料,用这些材料,结构为调顺的“篇章”,这才成功一件东西。
词不适合病因:一是漫不斟酌,二是平时体认事物未能真切和对使用的“词”未能确实了知它们的义蕴。
漫不斟酌是疏忽,疏忽不提。关于体认只有逐渐训练我们的思致和观察力。至于义蕴眼前能多用一些工夫就可避免。
关于“语句”和“篇章”的调顺,当然要依靠文法。文法能告诉我们这一切的所以然。我们还得留意我们每天每时的说话。说话是不留痕迹在纸面的文章。发声成语,声尽语失,如不经训练,没养成正确的习惯,随时会发生错误。
从前教人作文,只教把若干文章读得烂熟,且不问其他,这读得烂熟的办法不能算坏。读熟就是要把一些成例化为习惯。现在我们写的是白话文,假若说话不养成正确的习惯,虽讲求文法,也难收十分的效果。一方讲求文法,了知所以然,同时把了知的化为说话的习惯,这于作文大有帮助。
这里的“通”与“不通”,专就文字而言,是假定内面的思想情感没有毛病了的。
十三、好与不好
文而不通,犹如一件没制造完成的东西。“通”了又可分为两路:一是仅仅“通”而已,这像一件平常的东西,虽没毛病,却不出色;既“通”且“好”,这才像一件精美的物品。
怎样才能使文章好呢?一是“诚实”,一是“精密”。
诚实是“有什么说什么”。解释虽浅显,对于写作者却有一种深切的要求,就是文字须与写作者的思想、性情、环境等一致。
“人生没有意义”是直抒胸臆的,但什么是人生?什么是有意义的?踌躇疑虑,难以作答。这其间“诚实”降低,未必不通,难免不好。
如果就文论文也未尝不可,但这只是从阅读者角度而言的。从写作者的角度而言,并不能这样而宽恕自己。且“不诚实”的文章难以写得好。
若依上说,强盗妓女的文章须自己动手才写得好了?这个问题不难回答。从旁叙述的文章少不了观察,观察得周至时,已把外面的一切收纳到我们内面。这是另一意义的“诚实”。
水云天附:如果强盗妓女有同样的写作才能,也应该好些。
总之,自己抒发的文字以与自己的思想、性情、环境等一致为“诚实”,从旁描述的文章以观察得周至为“诚实”。
关于“精密”
同样是“通”的文章,有“精密”和粗疏平常的分别。
文字里要有由写作者深至地发见出的,亲切地感受到的意思情感,而写出时又能不漏失它们的本真,这才当得起“精密”二字,同时这又便是“好”的文章。
不独全篇整段,便是用一个字也有“精密”与否的分别。
要求“诚实”地发抒自己,是生活习惯里的事情,不仅限于作文一端。要求“诚实”地观察外物,“精密”地表出情意,也不是临作文时“抱佛脚”可以济事的。我们要求整个生活的充实,虽不为着预备作文,但“诚实”的“精密”的“好”文章必导源于充实的生活,那是无疑的。
十四、谈文章的修改
修改文章抓大放小,这个话有道理,但不可一概而论。把小毛病看得无关紧要的*概写文章已经有力把握,学习写作的人可不能与他们相比。
修改文章不是雕虫小技,其实就是修改思想。因为思想不是空无依傍,思想依傍语言。思想是脑子在说话,如果说出来,那就是语言,如果写出来,那就是文章。朦胧的思想是零零碎碎不成片段的语言,清明的思想是有条有理组织完密的语言。
因为思想依傍语言,一个人的语言习惯不能不求其好。
十五、和教师谈写作
想清楚然后写:
什么叫想清楚呢?为什么要写,该怎样写,哪些必要写,哪些用不着写,哪些写在前,哪些写在后……
想清楚并不难,只要抓住关键,那就是为什么要写。
教学生写作文,要他们先写提纲。先写提纲的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不尽。
修改是怎么一回事:
从表面看,自然是检查写下来的文字,看有没有不妥当的地方,如果有,就把它改妥当。
怎样的语言才妥当?怎样的语言不妥当?这要看有没有充分准确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意思,表达得充分又确切了,就是妥当,反之不然。所以说修改必然会变更原来的意思,只不过变更有大小的不同。
总之,修改就是原稿再仔细考虑,全局和枝节全都考虑到,目的在尽可能做到充分地准确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意思。所以修改不可草率。
把稿子念几遍:
这和古人谈文气其实相仿。语言的连贯性怎样,放到口头去说,最容易辨别出来。语言流畅妥帖,也就是意思流畅妥帖。
平时的积累:写任何门类的东西,写得好不好,决定于构思、动笔、修改等一连串的工夫,再往根上想,那一连串工夫之前还有许多工夫,所起的决定作用更大。那许多工夫都是在平时积累的,并不是为写东西做的。
关于平时积累,其一、无论写什么东西,立场观点总得正确。而正确的立场观点是从斗争实践中得来的,而是整个生活里的事。其二、写东西就得运用语言。语言运用得好不好,在于能不能把语言知识化为习惯,经常实践。
写东西有所为:
写东西全都有所为。有所为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我们应向好的一面努力,对于不好的一面,引以为戒。
所为的应当是积极的。所为的对头了,跟上去的就是尽可能写好。文非有益于世不作的文学家看不惯两类文章,一类是八股文,一类是谀墓之文。现在不写八股文了,可是有“党八股”,有“洋八股”,这并非指八股文的体裁而言,而是指八股文的精神。
总之,假话是要不得的。
准确、鲜明、生动:
写什么:无所不可写,但要挑了解得比较确切的,感受比较深刻的来写。
挑能写的题目写:题目值得写,而且自己又能写,也就是对那个题目了解得比较确切,感受得比较深刻。
十六、论写作教学
国文科写作就教学目的,在养成学生两种习惯:
一、有所积蓄,须尽量用文字发表
二、每逢用文字发表,须尽力在技术上用工夫。
为恐学生有所积蓄而懒得发表,或打算发表而懒得在技术上用工夫,致与养成两种习惯的目的相违反,于是定期命题作文。所以说定期作文是不得已的办法。做教师的非透切理解。理解了这一层,才能使不自然的近于自然。教师命题的时候必须排除自己的成见与偏好,而考虑学生。
我们的作文,呕尽心血,结果与他人所作,或大同小异,或不谋而合。因此对于学生作文,标准不宜太高。反之,能文之士也不得不搁笔。
不幸的是我国的写作传统继承着科举时代的传统,还摆脱不了八股的精神,就是不要说自己的话,而要代圣人立言。可是写作的本意不在代他人说话,而在发表自己的积蓄,即使偶尔代他人写信,也得问个明白。
教学生阅读,一部份的目的在给他们个写作的榜样:因此,教学就得着眼于
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积蓄
以及 作者用什么功夫来表达他的积蓄
为对付题目而作文,不为发表积蓄而作文,根据程式而决定形式,不根据内容而决定形式,正是八股的精神。从前做好八股,还可以取得功名,现在受这种训练,有什么用处呢?
“国文教师似应采取图画一课的教法,教学生多写生,多作小幅素描,如杂感短札之类,无所为而为,才是发露中诚的好机会。——罗庸
十七、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
阅读不良习惯,一定会影响到表达。写作能力不易提高。
如何较好阅读课,引导学生作者怎样用心思,怎样有条有理地表达出中心思想,他们就仿佛跟作者一块儿想过,考虑过,到他们自己作文的时候,所谓熟门熟路,也比较容易抓住中心思想了。
老师批改作文是够辛苦的。可是劳而少功。要求精批细改,事实上是做不到的。与其事后辛劳,不如事前多作准备。平时不放松口头训练,多注意指导阅读,钻到学生心里出题,出了题作一些必要的启发,都是事前准备。有了这些准备,不仅改作文不会太费事,而学生得到的实宜可能多些。
十八、教师下水
不仅是作文如此,在读书方面,也得 要求“教师下水”。
十九、对于小学作文教授之意见
若以悠久之岁月而练习不可限程收效之作文,实非今日所应有之事。宜以经济之时间练成其最能切实应用之作文能力。
小学作文教授之目的在令学生能以文字直抒情感,了无隔阂,朴实说理,不生谬误。至于修词之工,谋篇之巧,初非必要之需求。能之故佳,不能亦不为病。
目的既如上述,则选择读物殊为必要。选读古文不宜:
一、陈义过高,所关至大,或学问家之所事,或谋国者之所究,与小学生现时处境不相关。
二、时代不同,思想互异。诵而习之,或且为推究事理之障碍。境遇不同,感想各殊,在彼以为真切,在此未必。
三、古人持论,喜为联想,少事归究。究其结果,眢词累幅。
四、牢愁写恨,避地鸣高,实居抒情之古文之大部分。此与学生孟津之气必生障碍。
五、古文中每有不落边际,不可捉摸者。
总之应改换读物选择之方针。古文不宜选读。
……
综上所论,小学作文只教授,当以顺应自然之趋势而适合学生之地位为主旨。于读物则力避艰古,求近口说;于命题则随顺其推理能力而渐使改进;于作法则不拘程式,务求达意,只须文字与情意相吻合;于批改则但为词句之修正,不为情意之增损。
二十、作文论
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
空口念是没有用的,应该寻到它的源头,这源头就是我们的充实的生活。生活的充实是没有止境的,并非一个瓶罐,而是可以无限地扩大。若要待到充实到极度之后再作文,这个时期将永远不会来到。我们既然有了生活,就当求它充实。在求充实的路上,同时也就不妨作文。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的生活充实到某种程度,自然要说某种的话。
要使生活向着求充实的路,有两个致力的目标,就是训练思想与培养情感。
训练思想,杜威以为:“思想的起点是实际上的困难,因为要解决这困难,所以要思想;思想的结果,疑难解决了,实际上的活动照常进行;有了这一番思想作用,经验更丰富一些,以后应付疑难境地的本领就更增长一些。思想起于运用,终于运用;思想是运用从前的经验来帮助现在的生活,更预备将来的生活”。它的进行顺序是:
1、 疑难的境地
2、 指定疑难之点究竟在什么地方
3、 假定种种解决疑难的方法
4、 把每种假定所涵的结果一一想出来,看哪一个假定能解决这个困难。
5、 证实这种解决使人信用,或证明这种解决的谬误,使人不信用。
论培养情感。我们所以要希求充实的生活,而充实的生活的所以可贵,浅明地说,也就只为我们有情感。
情感的强弱各人不同。有些人对于某一小部分的事物倾致他们的情感,对其它则不然。有些人对什么都淡漠,觉得什么东西总辨不出滋味,一切都是无边的空虚,世界是各不相关联的一堆死物,生活是无可奈何的消遣。其原因是,与生活的核心向来不曾接近过,永久是离开得远远的,而所以离开,又在于不多观察,少具经验,缺乏切实的思想能力(而事实是思想情感是互相联涉,分割不开的)。
由此,我们如不要陷入这一路,就得从经验,思想上着手。
关于组织:
我们平时有一种经验,有时觉得神思忽来,情意满腔,自以为这是值得写而且欢喜的材料。于是匆匆落笔,谁知成篇后,却觉得这篇文字并不就是我所要写的材料,因此爽然若失。这原因一在材料不尽结实,二是在表达上未得其道。
组织的方法:一篇文字的各部分应环拱与中心,为着中心而存在。为要各部分环拱于中心,就得致力于裁剪。为要使各部分密合妥适,就得致力于排次。
或以为大作家写作,无须组织,纯任机缘,便成妙文。其实不然,大作家技术纯熟,能做意念中组织,能不自觉地组织,所谓“腹稿”,而决非不须组织。
关于叙述:
要叙述事物,必须先认识它们,了知它们。这惟有下工夫去观察。要观察所得的恰与事物的本身一样。所以当排除一切成见,平心静气地与事物接触。
人类性情是共通的,尤其在同一时代同一社会的人是这样,所以要观察个人的性情,宜从他与别人不同的个性着手。
要观察复杂的事件,宜从空间时间的关系入手。
我们平时所观察的事物是很繁多的。要叙述出来,不可不规定一个范围。假若规定以某事物的全部为范围而加以叙述,则可用系统的分类方法。弄清主次,分门别类。
关于议论:
议论一件事物只有而且只有一个判断。要判断要说出所以得到这判断的依据与路径来。叙述是议论的基本,就是议论须先有观察工夫。
依据真切了,还须使他人也信为真切,这就是议论的应用了。
依据、推论、判断三者是议论的惊魂。
组织的方法:一篇文字的各部分应环拱与中心,为着中心而存在。为要各部分环拱于中心,就得致力于裁剪。为要使各部分密合妥适,就得致力于排次。
或以为大作家写作,无须组织,纯任机缘,便成妙文。其实不然,大作家技术纯熟,能做意念中组织,能不自觉地组织,所谓“腹稿”,而决非不须组织。
关于叙述:
要叙述事物,必须先认识它们,了知它们。这惟有下工夫去观察。要观察所得的恰与事物的本身一样。所以当排除一切成见,平心静气地与事物接触。
人类性情是共通的,尤其在同一时代同一社会的人是这样,所以要观察个人的性情,宜从他与别人不同的个性着手。
要观察复杂的事件,宜从空间时间的关系入手。
我们平时所观察的事物是很繁多的。要叙述出来,不可不规定一个范围。假若规定以某事物的全部为范围而加以叙述,则可用系统的分类方法。弄清主次,分门别类。
关于议论:
议论一件事物只有而且只有一个判断。要判断要说出所以得到这判断的依据与路径来。叙述是议论的基本,就是议论须先有观察工夫。
依据真切了,还须使他人也信为真切,这就是议论的应用了。
依据、推论、判断三者是议论的惊魂。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21:01
看了这部动画片,我知道了不管是做什么事情都应该要尝试。我们不能活在过去的世界里,时代在更新,世界在变化。如果我们不去尝试新的事物,我们又怎么能有新的认识呢?就想老爸Grug那样。他总是认为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危险。所以一直让家庭生活在一个山洞里。每天重复讲着一个故事。如果不是世界末日的降临,他可能还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么的美丽,精彩。这部动画片的后面部分非常的感人。他们一行人为了逃到高山上,历经了千辛万苦。后面的岩石在倒塌。一面断成两截的石头墙正在慢慢合拢。最终他们还是没能赶在巨石合拢之前跑过去。眼看着岩浆的慢慢*近。爸爸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的力气很大。他就让女儿和妻子坐在他的肩头。再用双臂把它们扔过巨石。岩浆掩盖住了他。就在大家以为父亲死去的时候。他坐着一只有翅膀的猫飞了起来。一家人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