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经常漫无目的的瞎说,家长该怎么办?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08:18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17:49
小孩经常漫无目的的瞎说,家长该怎么办?我们很多家长返馈,之前孩子成绩一直挺好,忽然一段时间,成绩直线下降,最后寻找到成绩下降原因,不是一段时间是沉迷电视剧,就是沉迷玩手机,要么就是沉迷看网络小说。
孩子一旦沉迷于电视剧情、玩手机、看小说,直接就会把孩子的学习兴趣秒杀掉,让孩子把时间全部花在电视剧情上,玩手机游戏上,小说情节,根本就没有心思去学习。
同时,在沉迷进去后,根本控制不了时间,一整天的看电视、玩手机游戏、看小说,都不会觉得累,甚至凌晨两三点还在看,白天怎么可能有精力上课。
甚至上课的时候,不是还在回忆着剧情(游戏的刺激中),就是在打瞌睡。
沉迷电视剧情、网络小说剧情、手机游戏的危害都差不多,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下,如何解决孩子沉迷电视、网络小说、手机游戏的问题,同时怎么预防孩子沉迷进去。

01
沉迷电视怎么办?
现今,由于许多传媒公司大力推出新颖,震撼的偶像剧。
于是中学生的眼球便被他们所吸引了,就有了校园谈偶像,上课谈剧情,放学谈剧目的一系列现象。中学生们每天必谈的一句话就是:“你看了吗?”
青春偶像剧是指集数不多(一般在30集以内),大量采用面貌俊美的演员,符合社会流行的造型服饰,适合年轻人的偶像艺人、以细腻爱情戏为主。主要场景为现代的时装电视剧,以青少年为主要收视对象的剧种 。
青春偶像剧与稍早流行于电视的“肥皂剧”或其他“时装剧”最大不同的是,该剧中最先强调的并非剧本的张力,也不是演员的演技表现。而是演员的外表(年轻演员),而此种剧种的主角少见中老年担任主角。
青春偶像剧之所以深受中学生的喜爱,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其一,从主题上看,青春偶像剧流行的原因在于他用一种梦幻的外壳诠释了成长的内核。
在青春偶像剧中,编剧们创造了一系列梦想世界,加上生活的琐屑,让年轻的中学生感受到了自己正在经历而或者又不敢展露的心灵状态。当然,创造梦想世界不是青春偶像剧的根本,青春的本质在于成长,所以,青春偶像剧的根本是为了另一种形式诠释成长。
对于年轻的中学生,成长是什么,或许他们并未认真思量,他们知道的是艳羡*的“自由”,而青春偶像剧正告诉了他们这些。向他们展示了与他们追求生命价值、认识真实人生成长主题,比如长今,在不断与传统世俗的抗争中,演绎了绝望中找希望的“长今精神”。
其二,青春偶像剧的流行在于它童话式的悲情。
对于年轻的中学生来说,他们并不太喜欢稳重、成熟的美,也不喜欢深邃的美,更不喜欢神圣、崇高的美。他们喜欢的充满童话般美好、充满青春气息的浪漫。
青春偶像剧的故事理想化、简单化,大多沿袭着“灰姑娘+白马王子”的模式,并且在这个模式中注入悲*彩,让年轻的中学生在美与丑、善与恶、爱与恨、给予与索取、坚贞与妥协的对比中带了最原初、最纯粹、最直接的*满足。
另外,不得不提到的是,爱情成了青春偶像剧造梦的最好材料,虽然白马王子与灰姑娘的模式说起来是老套、简陋的,但他却总是获得中学生强烈感情共鸣,因为其间表现出来的真、善、美以及坚贞、浪漫与忧伤等正是中学生所神往的青春偶像剧的弊端。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17:50
1.家长要注意自己说话的用语和方式,谨慎言辞
孩子有样学样是很快的。
记得有一次我对大宝说你再调皮我就打你屁屁。后来有位阿姨帮忙我照看他,阿姨不许他在客厅玩水,他对阿姨说:你再调皮,我就打你屁屁。
当时我觉得特别尴尬,也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说话方式出了问题。
后来我正式跟他道歉,自己也注意说话时的用语,每次他这样说的时候我都提醒他,慢慢的他这样说话的时候就越来越少了。
由此可见,孩子的逻辑都是跟着大人学的。
2.家长要了解孩子语言表达背后的真实意图,并帮助孩子梳理想法
有次我在厨房边做饭,边跟大宝说话:看,妈妈用剪刀帮爸爸把鸡剪一剪,爸爸就可以给我们炖鸡肉吃了。
结果下午,他拿着剪刀把妹妹的照片剪了,而且还很自豪地拿给我看:妈妈,我把妹妹剪了!
我问他:你是不是想要为妹妹做事,所以把妹妹照片剪了?
大宝说:嗯,妈妈,我帮妹妹拿尿不湿,我领着她出去玩。
我说:那你不可以剪妹妹的照片,也怪妈妈没有把剪刀和照片放好,这太危险了。
大宝回答说:不剪妹妹,我带妹妹出去玩儿。
孩子说一些不合适的话时,我们不要过于大惊失色和过份紧张。因为很多时候孩子的意图并不一定是我们所猜想的那样。
3.家长要给孩子适当的引导并教他如何正确的表达
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我们要在相信孩子是善意的前提下进行引导,切不可不分青红皂白就批评孩子。
我们除了要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也需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弄懂孩子的意思,不能冤枉孩子,也不能给孩子贴标签。
有一次妹妹抢大宝玩具,他说:妹妹你再抢我的玩具我就打你!
我听见了,温和地问他:不能打妹妹,妹妹会疼的!你应该怎么说啊?
大宝受到提醒,马上对妹妹说:妹妹,你不要抢我的玩具,我给你拿一个玩,其它的你不要拿了。
我对他竖起大拇指,因为这些我平时都教过他。当他说了不合适的话,我提醒他时,他马上就会用正确的话说一遍,每次我都会鼓励他,赞赏他。
我们除了教孩子你不能怎样,还要教他应该怎样,孩子需要大人的帮助、引导和纠正。

在育儿路上,没有一个认真的妈妈是轻松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17:50
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行为治疗也不可忽视,首先要理解孩子而不是一味责怪,具体的行为疗法可听从专业医生的建议。
家长如何是应对孩子瞎说行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长可以从小给孩子灌输行为的边界,如,通过故事传达,通过其他小朋友的事情来传达,都是可以的。按理说老师是最会教育孩子的,可为什么一些教师的孩子反而问题更多?到底什么决定着家长的成败,家长如何才能给孩子良好的教育?本文大约回答了这些问题。
一般家长在家里对孩子进行行为指导和批评教育都是随心所欲的:孩子放学不专心做作业,而是直奔电视机或电脑,家长就开始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这是一种教育的误区,不能有效地解决孩子的问题。
所以家长管教孩子,必须懂得如何正确应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此外对于错误的管教方法也必须有所了解。
孩子容易分心是谁的错?平时有什么如何来应对孩子的分心呢?男孩常“分心”被罚跪路边 当事人有话说 男孩的爸爸告诉大家,之所以让孩子罚跪,是因为孩子常常“分心”。
可是自从亮亮上了幼儿园之后,出现了撒谎、说脏话、顶嘴等不良的行为,爸爸觉得自己以前的那些方法都不管用了,不知道该如何来应对孩子的这些变化,之前所研究的书籍已经没法满足教育孩子的需要了。
图解如何正确应对孩子的愤怒爸爸——尝试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思考,虽然不该摇晃椅子,但知道现在不是教训孩子的好时机。那我们该如何「看懂」孩子的内心话呢?首先我们要先提升对孩子的观察敏锐度,所谓的观察敏锐度不是在孩子的行为出现后才开始注意,而是在行为还没发生前就要开始观察。
不要让孩子对这件事有犯罪感和神秘感,如果家长大声训斥他,告诉他这是流氓行为,是坏孩子的行为,孩子会很担心,自己是不是很坏。
因此,家长们应该了解孩子的行为,应该知道孩子的行为是什么样子的,这样才能正确的指引孩子成长。
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孩子的很多表现都是心理问题的反映,家长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来分析孩子的心理因素,帮助孩子培养健康的心理。
听说外国的孩子都是出生就自己睡,这样更加独立,可是我们很多家长都是陪孩子睡的,到底多大就不用陪孩子睡啊?。
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在经历性蕾期,会对自己的器官产生好奇,家长最好是让孩子独立睡觉、洗澡,从而帮助他们建构起自己的身体界限,认识到自己的性器官是别人不可侵犯的。
父母该如何正确应对孩子的哭泣 父母先整理好自己的情绪 孩子的哭泣声确实很让人心烦,导致我们无法理性地处理问题。
家长应该是鼓励孩子去面对这些矛盾,而不是回避它。
每一个家长都是爱孩子的,一些家长在教育方法上的欠缺或不当,使得自己的教育不仅没有效果反而产生了负面效应,引起了孩子的反感。
孩子年纪小控制能力差 家长的及时制止和正确引导很重要 作为家长,当自己孩子的行为被别人指责,心里应该多多少少都会有些难以接受。
小孩子在家难免被家里人惯着,稍有不顺心很可能会发脾气,但是家长一定要制止孩子这种行为,乱发脾气的孩子容易没朋友,乱发脾气的孩子大家都不喜欢和他玩耍。只需3步,能让孩子和哭闹说拜拜, 培养出会沟通、负责任的孩子! 每一次哭闹都是改正孩子不良行为的最好机会!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17:51
小孩子身上有口无遮拦的问题也是比较常见的,这也正好是孩子单纯的表现,因此有童言无忌之说。小孩子要诚实这本是一件好事情,但要是任何的事情不分情况就往外说也是不对的。那么小孩子口无遮拦乱说话怎么办呢?
小孩子口无遮拦乱说话怎么办
1、让孩子拥有同理心: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家长引导孩子让其语言、行为逐步符合社会规范的过程。当孩子的童言无忌伤害到别人的时候,如果只是意味的指责批评孩子,并不能起到好的作用。作为家长,应当要让孩子站到对方的立场上去体会他人的感受,引导孩子同理心的发展。
2、不谈论别人的缺陷,或者可能引起别人伤心的事情:孩子大都是好奇心比较旺盛的,对于惯常所见之外的新奇事物,他们会毫不掩饰地直接询问,本身并无恶意。但如果孩子的话伤害到时,家长需要带孩子及时向他人表达歉意,然后尽量快速带孩子离开现场,并告诉孩子公开谈论别人的缺陷,引起别人的伤心都是不对的,别人听到会很伤心的。
3、保护自己的隐私,不随意告诉别人:小孩子没有心机,很容易将“秘密”透露出去。家长平时要多跟小朋友解释“隐私”和“界限”,既包括个人生理方面的隐私,也包括家庭生活中的隐私。要让孩子慢慢懂得,有些事可以和家人说,有些可以对朋友说,对陌生人却不能事事都说,并让孩子理解,如果对陌生人透露太多信息,可能会有怎样的危险。
3.无论关系亲疏,对别人保持尊重和礼貌:例如看到较胖的人,孩子可能随口叫了声“胖子”,可能在孩子的概念里,只是感慨一下这人体型与其他人不同。家长可以告诉孩子:“他看起来确实有些胖,不过这种事情我们自己知道就好,可以不用说出来,或者你私下悄悄跟妈妈说——这就是礼貌。”
对于孩子“童言无忌”的引导过程,其实也是建立孩子生命底色的过程。一些基本的为人之道,比如:善良,正直、有爱心、懂得感恩等等,都与此息息相关。比如接受了礼物,要表示感谢,无论这礼物是不是合你心意,这既是礼貌,也是感恩。孩子是父母的镜子,让我们从孩子的童言童语中,照出我们那些被疏忽的言行失当,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17:51
1. 首先明确一点:孩子和*之间,有根本的区别——*的行为是为了“完成”,孩子的行为是为了“学习”。比如拿杯子这个动作,*以“拿到不摔坏”为目的,要避免失误;孩子以“学会怎么拿”为目的,要反复练习。
2. 对孩子来说,“玩”就是最好的教育。玩的过程,就是孩子接受视觉、听觉、触觉的刺激,学习认识这个世界的过程。如果玩得不充分,孩子就会用其他的方式来缓解,比如吃东西、恶作剧等。所以,父母要给孩子足够的自由。
3. 不要害怕孩子犯错。孩子就是要通过不断的练习,在犯错中积累经验、习得技能。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太小,没法自理,事事都代劳;甚至担心孩子弄坏东西、受伤,就阻止他的很多行为。这就阻断了孩子学习的机会。教他做事的时候,家长可以示范、指导,但一定要让孩子亲自去尝试。
4. 很多家长认为:幼儿期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所以要尽早让孩子学习各项技能。这其实是不对的。不同能力的敏感期不同,但并不是越早越好。比如口语的敏感期,就能到7岁,而不是很多机构鼓吹的2-3岁。过早*孩子学习,反而可能让他无法集中精力、丧失学习兴趣。
5. 孩子表现出的智力高低,并不是一定的,而是和心理状态有很大关系,而心理状态又受到生活环境的影响。所以,对孩子来说,健康的、适合探索的成长环境,比学什么更重要。家长可以有意营造这种家庭环境,比如,家里桌椅物品的摆放,根据孩子的身高调整,方便他观察。
6. 在大人眼里,孩子总爱把东西搞得乱糟糟。这其实是因为:孩子的秩序感和我们不同。他们的秩序感,并不是大人眼中的整洁,而是按自己的标准把东西分配到不同的地方。所以,如果非要把他的玩具收到一个箱子里,他就会用哭闹表达不满。最好的办法是,每次游戏完后,引导孩子共同收拾。
7. 孩子不仅有自控力,而且耐心远比大人要强。一旦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他们就会非常专注,比如用几个小时搭积木,每次失败都会重头再来。至于有时表现得不守纪律、缺乏耐心,其实是他感到了不安全、不开心。这时候家长更要多一些耐心,给予孩子更多的情感支持。
8. 很多家长会将孩子的错误,归结为不懂事、听不懂话。事实上,孩子不仅能听懂大人的话,而且自尊心比*更敏感,更在意别人的看法。他们拥有*无法相比的诚实、单纯、善意。与其严厉批评,不如多鼓励,这样会更有效。
9.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孩子有四种不好的行为,具有很强的迷惑性,经常会被误贴上“好品质”的标签,甚至大力培养。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们一定要警惕。
① 神游,指漫无目的地发呆。这种潜意识的防御方式,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很容易被误解为专注。
② 障碍,指对某一事物抵触,甚至不愿意见与它相关的人。这会阻碍孩子接受新鲜观念,却常被简单认为是内向。
③ 依附,表现为离不开大人,无法独立完成事情,很容易被误认为乖巧。
④ 权力欲,喜欢发号施令,希望控制所有事物,很容易被误认为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