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11:4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2:23
灵遁者油画作品《迷迷糊糊》。尺寸:40×50cm
艺术的生命力就是人的生命力。让别人看到消极的一幅画,有的人会跟着消极,而有的人会批评,还有的人会躲开……
大家要记住,我不是在批评谁,不是在批评哪种画风。我只是在陈述,每一幅画都有它的心情和态度。有些你看不懂的画,只是因为作画者本人在搞“恶作剧”,或者说他故意“隐藏”自己的想法。
但他把这幅画画出来,为什么呢?既然要隐藏,就不画呗。可是他画了。他还是潜意识中知道,有人会去看,会去认同,会去发现。所以真正聪明的人,也许能发现,诋毁向来是轻易地,但陈述和认同却不是。画画的人和看画的人,都要明白这个道理。——灵遁者《一幅画代表一种心情》
艺术形象贯穿于艺术活动的全过程。艺术家在创造的过程中始终离不开具体的形象。正如郑板桥画竹子,他观察、体验竹子的形象始于"园中之竹"、"眼中之竹",艺术构思孕育了"胸中之竹",而磨砚展纸倏作变相最后完成了"手中之竹",可见竹子的形象自始至终伴随了画竹的全过程。艺术家不仅在创作过程中从不脱离生动具体的形象,其创造的成果艺术品, 更须展现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并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去打动每一个欣赏者。因此,艺术欣赏的过程也要通过对艺术形象的感情来引发对作品中情境、意境的体味。这足以说明形象贯穿了艺术活动的每个环节, 形象性成为艺术区别于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最基本的特征,也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是创作主体对于客体对象瞬间领悟式的审美创造。它是感性的不是推理的,是体验的,而不是分析的。
同时,艺术形象的创造又不能离开理性,艺术中的形象是有意味的形象,是渗透了艺术家深刻理性思考的形象。它不是客观生活图景随意照搬,而是艺术家经过选择、加工并融入艺术家对人生理解,对社会事物的态度和理性认识的外化和彰显。鲁迅先生就曾说过:画家所画的,雕塑家所雕塑的"表面上是一张画、一个雕像 ,其实是他的思想和人格的表现。另外,艺术家从事创作活动中的理性思维,在把握时代氛围,遴选素材和题材,构思主题和情节,选择表现形式等方面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艺术活动是形象把握与理性把握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