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08:5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05:30
孟子继承孔子“仁学”思想的核心要义,提出了性善的基本范式,性善论不是“性已善”抑或是“性本善”,而是认为人先天具有善的质和一种向善的自然倾向,经过后天的修养功夫,最终实现善的内在价值。其思想进路为:性善之禀赋“四端、四心”;向善之能力“良知、良能”;为善之工夫“存心、养性”;至善之目标“圣贤、能者”。孟子将“侧隐之心”引申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仁爱精神,是“不忍人之心”的同义。将“羞恶之心”理解为是义的内化,即人一旦做了不合乎道的行为,便会发自内心的受到自我谴责。“辞让之心”亦称之为“恭敬之心”作为礼的内在形式,它是克己为人,引人向上向善的道德观念,它不仅表现出一种先人后己的价值取向,更体现为勇于自我牺牲的伦理观念。“是非之心”包括了知对知错、知是知非的直觉潜能以及明辨善恶、趋利避害的理智能力。孟子认为人生来便有“良知、良能”。“人之所不_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就学问之道而言,人不学便已掌握的是良能,人不思虑便已知道的是良知。即从时间发展的角度证明,人生下来便有善端,人为善,成就道德只不过是顺着善端努力为之罢了。据今生活约两千多年的孟子,亦认识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绝对真理。他认为当“饮食之人”没有办法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之时,很难保证他可以成为一个道德意义上的人,不免沦为“陷溺其心”的境地。这并不是人中向外实现善的能力“才”有何殊异,而是人受到了不同客观环境的影响。基于此,孟子认为解决经济问题是十分有必要的。孟子建构的性善论绝不是停留在“观想”“观念”的世界。孟子道“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行。”这里的形色指的仍是耳目口鼻之官,圣人通过这些官能践行性善,亦可以说是道德本体践形各官能的潜在能力。“践行”强调的是行为主体的道德自觉实践过程,“践形”表明的是心之官对耳目口鼻之官的构造过程,二者在字面上有一字之差,所诠释的内容也有所不同。但都是人达成至善目标所必经之路,成“圣贤”,成“能者”。至此,孟子的人性论,才算完成。来源:速读·下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