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孩子,放手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你做对了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10:07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04:20
我在饭团开的课程,【从心理解孩子—成长的心理学】已经进行3个月了,听了二十多节课,再加上,我发相关的文章以及讨论贴加深理解。我看到大家的进步:
在看到问题的时候,不是急着找到1,2,3,的所谓的答案,而是,先去从多个点出发去思考。
这是我在微博收到一条评论。
【女儿6岁,我遵循“信任”,让她自己检查作业,结果她干脆不做作业,告诉我做完了。】
我就让大家当作业,去分析一下,来分享、讨论自己的看法。
征得几位同学的授权,我分享一下她们的讨论。
绿茶
1、孩子六岁,就放手让孩子自己检查作业。是从一开始什么不都做,就直接到了6岁以后放手了?那没有从整体上去看待孩子的发展?孩子的自控力和认知,不是说到了某个年龄就自然而然地“会了”的吧。生理发展是认知发展的基础,认知发展与情感发展无法割裂。父母遵循“信任”的态度,前提条件具备了吗?孩子的认知发展,自控力等等具备了吗?
2、有没有遵循孩子的发展状况去养育孩子?父母有没有耐心地陪她们慢慢的养成习惯,再待孩子能自觉的做好自己的事后,再放手?
3、孩子实际没做完作业,但却告诉妈妈做完了。这里反应的亲子关系,是不是并没有培养好呢?父母在学习上实际是放纵型的养育方式,但却误以为是良好的亲子关系的表现。而孩子对父母有欺瞒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怕父母责骂,还是,还没有意识做作业是自己应该要承担的责任,只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那么在培养孩子的自主责任感的同时,父母是不是做少了些什么了呢?
4、有没有做到良好匹配模型去养育孩子?有没有接纳了孩子的特点,给孩子创造与还自己相匹配的环境?自己的孩子6岁了,她的发展特点能否到达了自主去检查作业,不用家长监督的程度了了?没有的话,跟孩子一起去建立做这件事的行为。
5这是个信任与被信任的问题,亲子关系良好,孩子的认知发展,生理发展,情感发展都能到达了他有能力承担的程度,放手给孩子去做,哪怕会出现些小差错,坚持信任孩子,这样孩子也会越来越值得父母去信任;但如果还没到孩子能力所能承担的程度,就想当然的去讲放手,这样的“信任”,伤害的是与孩子的亲子关系,徒增自己的焦虑感。
君君
在喜马拉雅听了陈老师的节目,追到饭团,我知道信任不等于放手不管,孩子的年龄,认知,都要在育儿中考虑进去,应该在平时生活中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自主感和责任感,并非割裂的只要求一个品质而忽略了其中的联系性。这样做可能会让父母对孩子失望,从而加深了焦虑感,也可能会让孩子对自己失望,觉得自己总无法让父母满意,却忽略了教育的适时,即考虑到对孩子的要求与其认知和年龄等发展的一致性。
xu1
我在维果斯基群,我就说下,按照维果斯基的理论,学习进步是要一步一步达成的,给孩子适宜程度的挑战,始终处在学习区,才有进步。让6岁的孩子自己去检查作业,这个孩子是否具备这样的能力,是否需要家长帮助,甚至是否愿意做这件事,都是有疑问的。即便要达成这个目标,也要看孩子目前的能力到底在哪层,包括写作业的能力,检查订正的能力,各科目可能还不一样。而且孩子自控力,时间管理方面是否具备这样的能力就更难说了。做孩子的脚手架这个功夫好难的,一下子就放手,然后埋怨孩子,这是不负责任的父母。
别处繁花
若是答疑,这个信息有点少:妈妈(假设养护人就是妈妈吧)在和孩子说这件事时,是怎么交代这个任务的?孩子的反应是怎样的?最后达成的结论是什么?孩子没做作业,是多长时间后发现的?怎么发现的?发现后妈妈是怎么处理的?孩子又是怎么应对的?需要了解妈妈对这件事情的执行细节,任务的难易程度,孩子的合作意愿、应对方式,由此推理出妈妈的教养方式,孩子的气质类型,双方的感受和想法,才能找到调整的方向。
不过,有三个信息点是比较明显存在了的:
1、妈妈对“信任”的理解存在明显误解,把信任等同于放手不管。陈忻老师的“根和翅膀”的轴式图形里,“依恋”和“独立”的关系是逐渐递进、彼此融合的,培养孩子独立性的要点是要找到一个双方适合的平衡点;信任也一样。需要在“监督”与“放手”之间,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平衡点,这才是可以持久执行的“信任”。
2、 妈妈对孩子的现实处理能力预期过高,不符合6岁孩子的实际程度。6岁的孩子,对自己的能力评价很容易出现高估的情况,很多事情以为自己能做到,但其实做不到;再,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自控能力还在形成阶段,“知道,但做不到”的事情也很多,需要家长适当的督促。
3、 家长和之间孩子没有足够牢固的信任基础,也没有特别顺畅的沟通途径,否则,孩子就不会用“假装完成了”的方式来应对家长。
木木子
1、完全放手做作业,我觉得这个信任跑偏了。监督和自主间需要有个平衡点,6岁的孩子的大脑发育应该还没有控制力特别好,这个放手是需要一步一步来实现,是需要家长耐心的给予一些具体的帮助和督促的。
2、背景信息有点少。我觉得这位妈妈不是很了解自己的孩子,不然应该能预计到会有这个结果。
3、猜测这位妈妈平时可能是位*型 溺爱型父母。觉得重要的事情就事事过问,时时监督。生活方面包办代替,你只要搞好学习就行。孩子没有自主感、责任感,无法体验到自然后果。
4,平时做作业,妈妈可能采取过惩罚+贿赂。不做完作业不准xxx,做完作业就可以xxx。孩子没有对学习产生兴趣,没有内在驱动力,撒谎有可能是为了逃避惩罚,也可能是想得到奖励。
5,可以做的:首先,要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尊重,理解,接纳,了解孩子也是一个前提。其次,生活中放手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和决定,让孩子有掌控感,即使犯错也让孩子体验到自然后果。再次,学习上给予具体的帮助,比如把作业分解成许多小任务(我家孩子还小,对做作业这个事情我还没有什么实践经验可谈,嘻嘻),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设计一些方法。
李柚
虽然很难仅从一件事情得出这个家庭的整体情况,不过有两个事实是确定的
1 孩子没有独立完成作业
2 孩子撒谎
所以,这次基于信任的尝试放手是失败的。
看了前面同学们的分析,收获很大。
我最凸显的感觉是:
这位家长肯定不是权威型家长,日常生活中估计并没有培养孩子对自己行为负责的良好习惯。作业没有完成,是因为长久以来,在孩子心中,作业就是家长的要求,而不是自己的事情。一旦家长不要求了,就不做了,根本没有考虑不做作业的后果
我家大宝2个月前刚过6岁生日,正好和那个孩子一样。大宝是独立完成兴趣班家庭作业的,不过我不会因此就说她的自控力或者独立性怎么样。因为,她有没能够坚持的兴趣班,也有一次作业漏做了一题,还有一次忘记做,上课前临时赶做。
她能独立完成兴趣班作业原因有很多,包括并不限于:这个课程她很喜欢,作业对她来说很简单,她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锻炼,环境适合,时间允许,作业是几天才做一次,她有充足的时间选择心情不错想起来了就做完,老师很严格,每次上课检查指导。
所以,各个水平的环境都有利于她完成作业这个行为。
所以,在看待孩子的独立性和能力方面,不能太标签化,比如,孩子可能自控力不够等等。要开放一点,也就是陈老师说的,根据孩子的发展特点。而这个特点需要家长具体落实到孩子的各种行为和情绪当中。而不是根据一件两件事就给个标签。
相应地,这个家长如何看待这个事情呢?是会恼怒,还是哭笑不得,然后有所警惕呢?
真不好说呢……
不管哪种情况,都说明这位家长是没有根据自己孩子的发展特点来养育孩子,而是在处理孩子作业这件事中,盲目地根据一句两句“专家”之言,正如陈老师所说,是在着力修剪某一根枝丫,同时拿的还是一把一刀切的剪子(这句是我加的😊 )
篇幅有限,就选6位童鞋的讨论。我想到童鞋们刚来饭团课堂的时候,一窝蜂地提问,就想得到1,2,3魔法般的答案。到现在,大家学会去分析一个问题,可以看到很多个点,并且把这些点联系起来,这是我看重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让大家走得更远。
大道理什么的我在这篇文章里就不多说了,童鞋们讨论到一些很有价值的点,并且把这些点去联系起来。
我讲一件我家最近的事情。大宝在矫正牙齿,因为上下咬合的问题,去年11月起,医生让他在上下牙之间用一个皮圈来矫正。每天晚上白天都要戴。上星期去看医生,遭表扬了。医生说,啊,我看到你的咬合已经好多了,可见你这阵子做得非常好。行,从现在起,只要晚上戴就行了。他刚开始戴的时候,我每天会问一下,你戴皮圈了吗?后来就基本不管了,他自己每天都能记得。
从这个信任的问题说开去,你可以说我很信任大宝,而大宝也值得我信任。不过,这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在平常的生活里,通过父母和孩子的互动,观察,微调,心里才能笃定。
他已经6年级了,通过这几年培养学习习惯,比方说,给他和年龄,能力相匹配的自主权,决定权,出了错以后自己承担相应的自然后果,吸取教训等等,所以现在他管理自己的作业,记住各种作业的交作业日期,收拾自己的房间,都没有问题。5年级一年,忘记交作业之类的事情,发生次数一个手数得过来,我觉得已经非常好了,想想大人,也未必能做得十全十美。所以,在这个前提下,我觉得可以让他自己管理自己的事情。
我在开始的一两个星期,有时候早上,有时候睡觉前,会问一下:橡皮圈戴了吗?大部分时候,他都说:戴了。偶尔吃早饭的时候,自己主动说,呀,忘记戴圈,然后自己去戴上。我感到:哎,这孩子还挺靠谱。
同时,时时离不开沟通,父母要有同理心。有一次他刚看完医生,把牙箍紧了紧。他说,妈妈,今天牙疼,能不能不戴皮圈?我就很同情地说,嗯,不要紧,可以停几天,等你习惯了,不疼的时候再戴吧。过了两天,他主动说:妈妈,我现在不太疼了,今天晚上可以戴。
在这样的观察基础上,看到他自己可以做到,以及就算偶尔几次真忘记不戴也不是人命关天的事,所以我可以信任他,因为我信任他,也更促进他自己愿意管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到这些事情,也有成就感。当医生说,我看到咬合好多了,你肯定记得每天都戴,这样的反馈,都是一种激励。这样的成就感,自豪感,以及对自我能力的肯定,都会潜移到其他方面。可以想象,对他自己的学习和其他事物的自我管理,更是一种促进。这样就进入了良性循环。
所以,养孩子,你看到一点,看不到整体,看不到长远的发展,就容易掉坑里。
老实说,我看了童鞋们的讨论,真的觉得有进步,很欣喜!养孩子,是你养你自己的孩子,不是我替你养你的孩子,我只能陪你走一程,你学会了思考、分析、理论联系实际,不焦虑,这就达到我开这门课的目的:授人渔。你自己才能走得远,走得稳。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04:20
肯定不对,要有引导,就像放风筝,松紧适中才能飞的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