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如何组织课程教学2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9-15 01:50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2 19:48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七种基本课型
(1)创设情境引导课。
旨在形成探究活动的问题,利用录像或图片展示、故事、谜语、现场新闻事件分析、学生生活见闻等手段,创设谈话情境,调动学生参与讨论,形成活动大主题。
(2)主题生成指导课。
引导并鼓励学生自己结合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在独立或小组合作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充分而民主的讨论,形成同一类型或同一主题下的若干活动专题。 (2007年7月,书院中学在全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训会上展示研究课《心系安全 自救自护》属于此类)
(3)活动方案设计课。
首先由老师将班级主题活动总体方案与学生交流,在此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自主选择,自由组合,自行设计方案并在全班交流。
(4)活动方法指导课。
针对形成的活动专题,教师进行方法上的指导,引导学生如何去开展活动。
(5)成果展示汇报课。
活动基本结束后,引导学生将在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书面的文字材料(活动过程记录、采访调查资料、活动感想及反思等)、图片及实物资料等进行交流展示,引导评价。 (2007年7月,逸夫小学在全州培训会上展示研究课《认识香烟》属于此类)
(6)社区服务实践课。
根据活动主题,依照自我设计的活动方案,参与实践活动,经历、感悟、体验、探索方案的实施价值。老师参与并指导学生活动。
(7)知识拓展普及课。由老师对某一专题活动的实施意义、成果展示的形式以及相关知识,进行专题报告,然后由学生自己构建和运用。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基本教学模式
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我们把主体意识、目标意识、决策反馈意识、矫正意识和情感意识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准则,以问题的解决为载体,以活动设计的探究性、交流设计方案的互动性、实践操作的互助性为主要学习特征,达到目标追求的综合性。在实验研究中总结提炼了以下四种基本教学模式。
(1)小专题探索性研究课教学模式
所谓“小专题探索性研究课”,就是老师组织学生充分感知校园和社区文化资源,对感兴趣的问题形成研究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一次活动一般要经历以下基本过程:
A、 活动策划。理论准备,形成活动主题(师)。
B、 课题生成。师生根据活动策划的初衷和主题思路,从不同视角生成适合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小课题。
C、 选题策划。以小组为单位或个人根据自身优势及兴趣爱好进行选题策划,填写计划表,形成小组或个体活动方案。
D、 活动探究。以个体或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形式有实地考察、专题访谈、搜索资料、分析材料、观看录像、实践操作、自我评价等。
E、 展示成果。以各种方式展示交流评价活动成果。
F、 动态评价。从多角度、多层面组织对活动的综合评价。
G、 活动反思与延伸。
案例:《生肖探秘》小专题研究:
①创设情景,生成课题。根据老师的主题设计思路,组织学生到学校“十二生肖园”进行观察活动,初步认识感知十二生肖,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和想探究的问题,整合提升成为活动主题——《生肖探秘》。
②选题策划,制定方案。对学生提出的不同小课题进行合并归类或者修正,形成以下主要研究问题:十二生肖之来历、十二生肖与年份推算、生肖与名人、十二生肖故事等。根据爱好确定研究小组,组内共同制定活动计划方案,完成任务分工。
③自主探究,分组活动。学生分小组按研究专题进行探究性学习。有的上网搜集有关十二生肖的知识,有的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搜集有关十二生肖的故事趣闻,有的走访调查身边的人,了解其生肖,研究生肖与年龄的关系,有的请教数学老师学习年龄与生肖的推算。并对活动过程进行记录,对资料进行整理,合作完成组内任务。
④成果展示,动态评价。学生采用灵活多样的汇报形式分组展示汇报探究成果。程序是:各组推选一名主汇报人进行汇报展示,其他同学进行补充讲解,同时进行师生评价。有的组同学撰写了研究小论文《十二生肖来历考究》,有的同学采用模拟场景的形式,由每位同学扮演不同属相,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特点、习性等,全体同学参与到交流汇报、评价中。
⑤反思提高,有机延伸。根据汇报评价情况对各自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完善,个人撰写活动总结与反思,确定后续研究的内容。
(2)劳动与技术实践课教学模式
模式的基本流程: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教师活动:创设情景—指导调查—引导反馈—启发分析—组织反馈—分层指导—提供机会—总结拓展
学生活动:产生需求—收集信息—发现问题—初步设计—技术论证—实践操作—展示作品—评价创新
教学流程说明:
①创设情景,产生需求
根据主题活动内容教师创设一种情景,营造一种氛围,使之能强烈地吸引学生,并让学生产生好奇,从而在这种情景中感受学习任务,激发学生产生劳动与技术活动的心理需求。
②指导调查,收集资料
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后,就想迫不及待地尝试,老师掌握好学生的这种心理状态,指导学生到课外调查收集信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提供收集信息的途径,并指导学生调查的方法等。
③引导反馈,发现问题
当学生通过课外对生活中技术作品、劳动技术方法的调查,或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了信息后,回到课内,教师及时组织学生对调查、收集的信息进行反馈,从而使学生在纷杂众多的信息中进行筛选并发现问题。
④启发分析,初步设计
要解决技术问题进行制作或劳动实践,首先启发学生分析解决技术问题所需要的材料、工具等物质手段;启发学生要将自己解决技术问题的想法表达出来,以便交流方案的合理性。
⑤组织反馈,技术论证
学生在独立思考设计过程中, 往往考虑方法过程或技术要求不够全面的,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设计的方案进行小组或集体交流研讨,在交流中论证设计方案的合理性、科学性等,达到学生间不同方案的补充、优化的目的,同时在技术研讨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
⑥分层指导,实践操作
当学生在多次研讨和修改方案,认为方案确实可以物化后,教师开始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在具体运用工具加工制作时,不同学生间的动手操作能力存在着差异,这时教师充分利用这种随机生成的教学资源,鼓励学生在独立完成作品或实践活动时,同学间要互助。教师同时加强巡视指导,发现学生操作中的困难和闪光点,及时加以帮助和发扬。
⑦提供机会,展示作品
当大多数学生完成作品制作或完成劳动过程后,教师鼓励学生将作品进行展示,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满足感。在展示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对照设计方案或活动计划的要求进行评价,使学生将设计、计划和操作实践联系起来,懂得操作是设计方案的物化过程。
⑧总结拓展,评价创新
劳动与技术最鲜明的特点是永不满足,不断改进。当学生在完成作品或劳动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对作品的局限性和劳动过程进行评价,进一步提出需求,对作品或者劳动环节产生新的改进设想,从而培养学生技术改进、技术综合等创新意识。
注意模式的变通及其运用:
劳动与技术实践课是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一大序列。在不同重点、不同教学目标、不同教学内容的课型中,具体方法和结构也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以技术发明为主的技术设计教学模式、以技术加工为主的技术操作教学模式、以技术运用和改进为主的教学模式和以科学知识运用的技能掌握教学模式。
(3)整合变体教学模式
就是将传统的班团队活动、晨会、科技文体活动、体育锻炼、校传统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六大类活动整合变体,进行取舍,重点突出活动目标的综合性,学生学习方式的探究性、活动的开放性以及学生的主动参与性等。恰到好处的变通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其优点是教师轻车熟路,只需稍作变体思考。其不足之处是容易穿新鞋、走老路,弄成为传统的课外活动,不能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
(4)拓展延伸教学模式
把学科课程的某个知识点拓展延伸到生活实践之中。比如在学习数学“比例尺”、“测量”等知识点的时候,学生们在学校旁边一条小溪中拦河筑坝,建设一个小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学会了选择合适的河段,学会了测量,学会了使用比例尺等,并且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都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凸现出来。
要注意的是不要把它和学科课程内的实践活动混同起来,尽管二者有一定的类似,但其本质是不同的。学科内的实践活动一般是通过一定的实践,让学生巩固课本上的某个知识点,其终极目标是掌握知识;拓展延伸后的综合实践活动其终极目标是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强调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前者注重学习的结果,后者关注活动的过程。
以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研究“四种课型”为载体推进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的探索
“小课题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国际社会普遍认同和实施的一种新的课程模式。我们以此为理论基础,提出了以小课题研究为载体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思路,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小问题为切入点,开设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化、系列化、立体化的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活动空间大,探究时间长,与学科课程有明显的不同。学科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课堂教学是主阵地;经过我们的探索认为,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教学目标的实现也不能脱离课堂教学这一主要载体,因此,开展小课题研究也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渠道,关注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使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常规化。我们根据开展小课题研究的过程,将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研究划分为四种课型:即课题开题、行动研究、成果展示及体味反思,规定了与其相对应的四种课型,也就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研究的四个流程:课题开题课、行动指导课、汇报交流课、体味反思课。课题开题课,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确定研究的对象,成立研究小组,形成具体可行的研究方案;
行动指导课,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根据各组共同关注的问题以及行动研究的重点,教师课上进行点拨、引导,为学生展现一个研究的过程,重点是方法指导;汇报交流课首先进行的就是各小组做成果汇报,研究成果交流既是成果的展示又是对研究的评价;既是学生研究过程的再现又是行动研究的小结;既达到了资源共享又达到了优势互补;既是对研究过程的反思又可以生成新的课题;体味反思课既是对课题研究的总结,也是对课题的拓展与延伸。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在整个综合实践活动起承上启下的作用。首先让学生对整个行动研究进行反思:谈感悟、谈体会、谈收获、谈问题,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组组互动、学校与社会的互动、学生与家长的互动对小课题研究进行评价,其中社会的反映是关键;然后引导学生对本次研究中产生的新问题进行整理,生成新的研究主题,确立研究小课题,并制订出活动方案。
一、课题开题课
从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成性特点来看,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研究的内容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来源于社会,并且要充分体现地域性、时代性和发展性的特点。但这只是宏观上的“资源库”,而没有形成具体的研究主题,学生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大而空”,缺乏针对性,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从这部分资源库中寻找有价值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生成研究主题,实施“小而精”的行动研究。研究主题确立后,和谁共同研究?怎么研究?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小组内人员应该如何分工?等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就需要进行课题开题课。
主要任务
1、引导学生根据主题提出一系列的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研究是以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小”问题为切入点展开研究的,因此,开展小课题研究要有针对性,要有明确的问题。“问题”是开展小课题研究的核心,而这些问题教师决不能“越俎代庖”,要从学生中来,且是与主题相关的,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那么教师就要设置一定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2、帮助学生整理并选择要研究的问题
尽管我们遵循“问题即课题”的原则,但是学生的研究水平毕竟有限,他们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情景化,并不一定都具有研究的价值,因此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这些问题进行整理、筛选。首先小组内交流:推选组织能力强,有协调能力的同学担任组长;选出一名记录员,记录大家感兴趣的问题;推选一位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同学代表发言;开始讨论:说出自己最感兴趣的、最关心的话题(问题)。然后全班交流:班长主持召开“我感兴趣的问题交流会”;选出两三名记录员,记录各组的问题;各小组汇报;其他成员补充发言;评价各小组提出的问题,并进行筛选(选出有一定研究价值的问题)。
3、帮助学生确定活动小组
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研究一般是以小组形式展开活动的,“自主性”是我们分组一直遵循的基本原则,但是,自主并不是听之任之、放任自由,毕竟,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上来说学生都不可能达到理想的分组效果。一般来说我们大都采取班长自行分配决定,或是同学相互间自由结合的方法分组,而这种简单的分组往往会给小课题的研究带来一些问题,比如说:各个小组之间明显存在能力差异,不利于整个班级集体学习的开展;自由结合的小组大部分都是因为在平时的日常接触中有比较多的来往而集合在一起,较少考虑人员之间的能力差异以及相互的补充。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把握分组的标准。一般来说,活动前,教师应根据研究的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能力、特长、性别等因素,按照“互补互助、协调和谐”的原则,做到心中有数。
4、制订活动方案
有些教师总以为学生们还小,还不会制订什么计划,于是就常常一厢情愿地自作主张,替学生设计出“完美”的计划。殊不知,不管教师预设得多么完美,对学生来说,都是失败的计划,因为这里面没有学生任何思考的成份。小课题研究的指导教师要大胆放手,鼓励学生自定方案,引导学生针对本组的研究课题,组员们共同讨论,确定活动的步骤,制订好本组的活动计划。可能学生制订的研究计划从根本上谈不上是什么计划,但那是孩子们的真实想法和具体的行动步骤,教师应该尊重他们的意愿。毕竟,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一个从不完美到完美的过程,而这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演变。开始时,教师的辅导可多些,逐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2 19:48
嘿嘿嘿,我也在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