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什么地方有正月十五送灯的习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21:09
我来回答
共6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6 14:29
东北人过年的习俗
春节是中国最为隆重的节日,有很多古老相传的风俗,以东北来说,讲究就不少。
旧时,一切辞旧迎新、祈福迎祥的庆典几乎都集中在除夕夜举行。全家都要换上新装。这顿饭是对年菜的首次品尝,可以荤素一齐上.通常必要有红烧肉、炖羊肉、米粉肉、红焖肘条、元宝肉、南煎丸子、四喜丸子、鸡冻儿、鱼冻儿、猪肉冻儿、豆儿酱、豆豉豆腐、芥末墩儿、辣芥菜、炒酱瓜儿等年禧套路菜。
我国东北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为珍惜已逝的岁月,男女老少都要彻夜不眠,进行不同的娱乐活动,谓之“守岁”.孩子们历来是随心玩耍,抖空竹、抽陀螺、捻升官图、掷骰子、玩牛牌、吹琉璃喇叭、口琴、耍影戏人、点走马灯,放“滴滴金儿”,“耗子”、“黄烟带炮”……老太太们则坐在一起斗纸牌、打麻将、打十胡。
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过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
最后,全家吃一顿素馅饺子,谓之“五更饺子”、“团圆饺子”。在百十个饺子里,只有一个放有硬币,谓之吃到这个饺子的人,主一年诸事顺遂。
在东北,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东北俗话叫“ 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是“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在江南,年前要预先做好新年米饭,盛放在竹箩中,上面放红橘、乌菱、荸荠等果品及元宝糕,插上松柏枝,叫做“年饭”。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
正月初六“送穷”,是我国自古就有的一种很有特色的过年风俗,其意就是祭送穷鬼。早在宋朝时,送穷风俗已相当普遍。宋以后,送穷风俗依然流行。送穷风俗的仪式大多是:送穷时,既要为“穷鬼”准备象征性的车船,还要给“穷鬼”带上干粮。有的地方还有“以芭蕉船送穷”的做法。看来,各地送穷,各有各的办法。民间广泛流传的送穷习俗,反映了我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代表着“幸福”、“福气”、“福运”。在我国民间,尤其是北方,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都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福倒(到)了”。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写的就是“福”字。“福”字以前多为手写。现在市场上、商店中均有出售。
东北有首民谣:“糖瓜祭灶,新年来到”。老东北过年要祭灶———希冀“灶王爷”保佑全家平安。祭灶时用的是糖瓜、关东糖等小食品,由胶状麦芽糖制成,甜中略带些酸味儿。
春节时,老东北祭神祭祖一般用糕点,有蜜供、萨其马等,这些不仅是东北地区满蒙等少数民族的食品,也是东北人家中必备的食物。东北人还有除夕夜吃鱼的习俗。鱼必须是鲤鱼,最初是以祭神为名目,后来就和“吉庆有余”相联系。所以,鱼既是美食,也是供品。老东北过年还会备很多糖果、干果、瓜子和“杂拌儿”。所谓“杂拌儿”,就是现在的什锦果脯。这些小食品是人们围炉闲坐、守岁辞岁时的美食。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6 15:47
河南商城是豫南边陲一个偏远的小县,在安徽、湖北、河南三省的交界处。那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气候适宜,民风淳朴。有很多习俗还保留至今,什么舞狮子、花鼓灯、对山歌等等。但正月十五给故去的亲人送灯的习俗是很多地方没有的,在这里向大家作以介绍。
正月十五 给故去的亲人送灯的习俗据说是从明朝代开始的。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在元宵节这天去找他母亲的坟,但没有找到。于是他在每个坟前点了一盏灯,然后不停地磕头,哪个坟前的灯没有灭,哪个就是他母亲的坟。为了纪念朱元璋,弘扬孝道,于是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百姓们都要给故去的亲人送灯。我记事起就见证了送灯的过程。记得每年正月十五的团圆饭都在中午吃。团圆饭在中午吃,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有这样的说法:“吃完十五饭,去把庄稼活干。”意思是十五的饭一吃,意味着年也就过完了,庄稼人该下地干农活了。还有个原因是,吃完十五饭,有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去给故去的亲人送灯。所以,记得小时侯大人们提前把竹皮、各种彩纸、蜡烛、鞭炮、纸钱之类的祭奠品准备好,吃了中午饭,离祖坟近的就开始扎灯罩 ,准备天一落黑就去坟地送灯,祭奠亲人;祖坟离得远的人家提前就做好这些准备,有的人家甚至来不及在家吃团圆饭或提前吃一点就*通工具或骑自行车、步行出发了。天一黑,大人们(出嫁的姑娘除外。因为我们那里不允许出嫁的姑娘在娘家过十五。有个说法:姑娘看了娘家灯,娘家冷清清)就带着这些祭奠品向坟地出发了。小孩子们最兴奋了,往往跟在大人的后面看热闹,当然还要磕头拜祖宗。到了坟地,先在坟前找出一个平坦的地方扫出一块空地来,再把灯罩插在地上,灯罩里面点上蜡烛,把供品摆上,然后开始放炮、烧纸、磕头。整个仪式结束了还要再守一会儿。因为有的大人或调皮的孩子会“偷”这些东西拜在自家的坟前,你人一走,还没有到家,扭头一看,坟前的灯没有了,是很头疼的一件事。这时,天完全黑了,天上明月当空,地上只见漫山遍野的灯光星星点点、五颜六色,闪闪烁烁,和天上的明月交相辉映,煞是好看,俨然一道美丽的风景。当然你要是第一次来不知道是干什么的你还以为是“鬼火”呢,会吓你一大跳。谁家的坟前如果没有灯,就意味着这家可能没人了或者家庭不兴旺。临家祭奠的人也会送上几盏灯,烧一些纸,毕竟他们(故人)是“邻居”嘛,平时互相多照应照应,所以是应该的。
正月十五送灯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今。不管离家多远的游子,如果老家没有了亲人但祖坟还在一定要在十五赶回家送灯;离得近的就不用说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6 17:22
我是吉林人,吉林没有这种风俗,不会互相送灯,一般挂在自己家门前(现在基本都是小孩子拿着四处玩)。但有给逝世的亲人送灯的习俗(现在很少了)。现在也有在家门口点蜡烛的,但更流行把灯全部打开!
(知道的就这些了,不知道能不能帮上忙。)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6 19:13
黑龙江有这种习俗,其他的地方已经淡化!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6 21:21
你是什么地方的啊?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6 23:46
黑龙江